西津渡 出 镇江 博物馆,看到雕塑,从雕塑旁边的石阶上去就是 镇江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了。西津渡位于 镇江 城西的云 台山 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 镇江 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 镇江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 中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
|
昭关石塔,建于元代,明清先后修治。2000年重修。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部分,用青石分段雕成。该塔为过街塔,据佛经解释,从 塔下 经过,就算是礼拜。经罗哲文等专家鉴定,认为它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时代最早的喇嘛塔式过街塔,该塔与1982年被公布为 江苏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救生会的门缝里拍几张。 镇江 的工作人员对于我这种闯入者还算客气随和。她告诉我这个点和观音洞和另外一个楼联票20元,我当时觉得 镇江 西津渡建筑不如 苏州 好看,又已经看了观音洞,就没买。 后面的码头名叫你金陵渡。金陵渡的金陵二字和 南京 一点关系也没有。关于它,唐代诗人张祜作了一首诗
|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 德安 里”等题额。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种种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 镇江 旅游的真正金矿。” 中国 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 中国 古渡博物馆”。
|
北固山 从西津渡出来,看到一个公交站牌,很多路公交车通往北固山。我坐49路到甘露寺站下车,到达北固山。 北固山门票40元,我买了优惠票20元。
北固山位于 江苏 镇江 ,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甘露寺,雄居山巅,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三国演义》中传说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就是在这山上甘露寺看到刘备,见刘备有帝王之相,而决定把女儿孙尚香嫁给刘备的。这只是传说,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刘备与孙尚香结婚的东汉末年,佛教在 中国 内地还不成气候,当时甘露寺还没有建寺。
|
看了下北固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时间比 合肥 的巢湖晚,而且我感觉北固山也没巢湖风景好,但巢湖旅游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美景都没知名度。 北固山风景区 宋代铁塔。原为唐代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在唐朝宝历年间为保存舍利子建的石塔,后来倒塌,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焦巽资助,太守王安礼主持,在原地重建铁塔,于元丰元年,1078年建成。塔原高九层。明代被狂风刮倒,重修改为七层,清同治年间塔顶折断,光绪年间又遭雷击,上面四层又落地。1960年整修时把明代铸的两层安上,现存四层,高8米,是 江苏 唯一一座高大铁塔。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经妄图抢掠此塔,命人绳拉肩扛要运到 英国 军舰上,但因为塔身沉重,无法搬动,才幸存至今,但 英国 侵略者仍把塔顶和相轮拆下带走,才离去。1960年在铁塔地宫出土文物2883件,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
|
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其实古北固山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马涧"。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 大名 楼之一;与黄鹤楼、 岳阳 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