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4796

主题

再见这三年,走遍中国的他们一起再出发

查看:23550 | 回复:35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这是  奇记  与你一起告别的  这三年  




不到三天,2022年就将步入历史,历史还正一页页发生。

短短一个月,告别行程卡,告别全民核酸,告别最艰难时刻……一个个告别接踵而至,转变曙光正照进现实,黎明还在最后的黑暗,来不及回望,我们就将匆匆告别这三年。

这三年,谁都免不了一声长叹。有生之年,没有哪个年代有如此多艰难。一场疫情,把14亿人推上命运与共的大船。在这只阔达960万平方公里的渡船上,每个人都渺小如蚁,又彼此相连,被卷进洪流中,载浮载沉。

大疫三年,终成历史。历史滚滚车轮下,属于你的记忆又是什么?2022年将尽时,我特地重访了22位传奇行者。曾经,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以最勇敢的心迎向过大自然挑战;这三年,一样深锁迷雾,如你如我,每个人都熬过至暗,盼过曙光,被影响着事业、梦想、青春或者暮年。

如历史尘埃,如点点星火,我们汇聚,深深告别中,一起越过这个时代最后的夜晚。


  口述|刘雨田、雷殿生等     

撰文|湘君     


在路上的这三年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22

刘雨田

《生死30年,一个人的时代探险记》


他是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近40年前,孤身走长城的身影,在不知探险为何物的80年代,一度石破天惊。步入暮年,遭遇疫情,最初的先行者怎样面对新的变迁?




刘雨田:


漂泊大半生后,新冠把我圈在一个北京小区里。年过80岁,为了子女放心,最近我独居在家。或许太热爱生命,曾经我一意孤行,走向一个个远方,恨不得争分夺秒活着。现在,因疫情被迫躺平,整个人反倒放松了,真正学习过一种平淡生活,只是遗憾身边没有能精神交流的人。

你问我孤独吗?探险者的命运就是面对荒芜,习惯孤独。人生最大受困,早在1987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但那是自己造成的。现在的难题,又是因为什么?荒漠里,哪怕断水八天七夜,我拼命走啊走,最终找到了出口。这几年却经常不能动,只能干等着,在生命最后的珍贵时光里。


但早年荒野行走,早让我习惯了一个人自成世界。独居的日子,就做自己的忠实记录者,写探险往事,写新近所感,不觉又写了几十万字。回望来路,最初踏上地理的长城,一路走来,现在跋涉在文字的长城中,希望好歹能为中国探险文化留下些贡献。


尤其这几年纷争,让我感到民族性格的保守,面对未知过于谨慎,需要更多探险精神。但时代变化太快,一切数字化的新环境里,自己连手机健康码都不会,要怎么把汗牛充栋的探险笔记整理传播出去呢?


也许有生之年,看不到它们结果了,但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生命本无意义,唯有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目标变成信仰,人生就有了意义。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21

雷殿生

《孤身徒步中国者》


他是这世界走路最远的人。徒步十年有多难?只有他走遍的神州,默默见证。这三年又有多难?一个个难眠长夜,唯信念支撑。




雷殿生:

走遍中国后,我精心设计了36条徒步、骑行、越野线路,希望带动更多人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疫情冲击下,这三年,36条路线基本没一条能成行。大量活动被迫取消,岁月白白流逝,是每个创业者的切身遗憾。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电影。一部讲述我徒步人生的电影《行者》,如果没有疫情,2020年就该和大家见面了。眼看影片迟迟不能上映,电影背后近亿投资,都来自信任支持我的朋友,这三年,他们的企业许多面临倒闭,正举步维艰……还有演员、后期太多人心血。大家期待越高,我心理压力越大,好歹要有始有终,有个交代。


为了电影,从不失眠的我多次失眠,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困顿、无奈中,只能劝自己:大环境谁也改变不了,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回归内心,我给自己总结了四心:静心、净心、镜心、敬心;并重温过往徒步资料,写出第三本新版的《信念》。徒步中国十年,靠的是信念。这三年,更唯有坚信能挺过来。


随着疫情放开,明年变得明朗起来。新书春节出版,熬了五年的电影,夏天应该能上映了。并期待带着新团队重新上路,在新时代浪潮中重访各民族,以视频等新媒介继续带动更多人。


熬过这三年,明年我就60岁了。别人退休,我倒觉得自己正值壮年。尤其今年春天,我在云南拜访了褚时健夫人马静芬。老夫人90岁还精神矍铄,忙碌着几家公司,她和我说:“人生100不封顶,”眼看她的精气神,我们更没有理由躺平。为了不枉来这世上,无论怎样环境,都要努力把自己最擅长最有价值的奉献出来。


▲2018年10月,电影《行者》开机。2023年夏,计划上映。

1人点评 收起
  • piaomaj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三年让我们得以静心思考从未想过的关于人生,关于命运,恰巧今年夏季,我们将迎来《行者》。致敬所有的户外探险家,致敬所有带给我们视觉盛宴的驴友们,致敬所有为中国户外运动无私奉献的大咖们 ... 2023-1-23 13:59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20

夏伯渝

《珠峰下山,人生上山》


世界最高峰上,他曾用无腿的脚步,真实演绎什么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三年,面对新困境,这个意志惊人的老人又要如何不被打败?



▲2021年12月,记录夏伯渝珠峰历程的《无尽攀登》上映。


夏伯渝:

珠峰下山后,我的新目标是去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因为疫情,这个计划被停滞了。没想到就此等了一年、两年、三年……今年更是出行不便,整个春天,我呆在北京家里,内心也很有压力。


虽说山一直在那里,但年龄再等不起。这一等,我都73岁了。眼看年纪越来越大,体能不可避免下降,心里特别着急,脚步却被困在原地,并且不知道还要等到何时。


活到这么大岁数,这是我也从没遇见的困局。以前再大困难,至少我可以努力去做点什么。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完全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但哪怕什么也做不了,人得有所坚持。这三年,我没有停止持续40多年的锻炼。不便出京,就天天爬香山。不能外出,就在家里扒着门框练引体向上。


不便出境,就开启了“百城千山”计划,从2021年春先后去了十几座城市登山,希望带动更多人走出家门,希望保存住自己的体能,像保存住前行火种。


每到一城,都有很多市民还带着孩子,跟我一起城郊登山。特殊时期,这难得热烈的相聚,也带给我很多力量。都说我激励了大家,其实大家也鼓励着我继续追求。


等到年底,总算等来转机,但愿还来得及去实现七大洲的攀登计划。明年我74岁,压力更大了,不知道最终能否完成,但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就算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回望我这一生,正是坚持的过程本身,在战胜磨难。

▲2022年3月,夏伯渝亮相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9

曹峻

《攀登30年,一群北大人的致青春》


思想最活跃的北大,30年多前飞出一群山鹰,开启了中国民间登山。作为社会中坚力量,走过雪山岁月,这三年,面对人世变迁,他们最怀念的又是什么?



▲2022年8月,北大山鹰社老队员为希夏邦马峰山难20周年重新立碑纪念。


曹峻:


这三年,变化无常成了常态。不记得多少次:想见的人见不了,想去的地方去不了,想做的活动被不时取消。尤其今年8月,我都到了日喀则,却临时滞留,没能参加希夏邦马山难20周年纪念。20年前,5名北大学子永远留在那里。转眼20年,一直很希望能亲自走到那座山祭拜逝者,遗憾最终错过。


作为华大运动CEO,带着援藏团队,我紧接着参与防疫,在高原一呆三个半月。曾经热闹祥和的圣城,忽然成了空城,到处空荡荡,能看见的人影全罩着白色防护服。30年间,我多次进藏,从没见过这样景象。


更难受的是人与人的隔阂。这里曾最让人难忘的,是人们格外真诚的眼神。可随着时间推移,排队做核酸的一张张口罩后的眼睛,变得充满怀疑。


工作人员也是一腔热忱,一天15小时高强度工作,却要面对各种不满眼神,心里都很难受。大家像在应对灾难,又似乎不是真正意义的灾难,有时也迷茫,不知道工作的意义。


前线工作中,我自己还不慎先感染了。个人病感不强,当时环境却是谈阳色变、如临大敌。一得病,顿时像被贴上某种身份、标签,心里有些荒诞又不是滋味。


被迫停下来,也得以静下了心。回望过去,我们习惯了高速发展,一心追逐一个个结果时,是否还认得清什么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一如防疫的初衷是保护生命,但太注重结果、形式,是否也在偏离生命至上的本义?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三年越是失去的,越发觉珍贵,越希望找回来。例如对生命的尊重,自由的呼吸,还有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诚的眼神,我很怀念它们。

▲2022年8月,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驰援西藏。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8

孙斌

《加油布达拉》


他曾被上个时代选中,负责在珠峰传递奥运火炬。创业热潮中,又历经繁华纷争,最终回归自由。新的困局中,这位曾领先的登山向导该如何突围?又一次,他努力给自己“加油”。




孙斌:


今年9月,踏上前往英国留学的飞机,我一把摘下口罩,提前结束了个人的疫情岁月。


过往三年,击碎了我几十年积累的许多东西。海外探险业务停滞,教育投资巨亏,最被打击的还是信心。从闭塞农村考入北大、多年创业,我曾信奉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这几年,让我发觉只有在对的趋势中,个人努力才有作用。


尤其被困的是今年5月,北京学校又转成网课,只能我辅导儿子,同时帮照顾朋友两个孩子,一人要带三个娃。5月正值珠峰登山季,往年这时,我在珠峰大本营坐镇指挥;转眼居然成了家庭煮男,一拖三,一天天消耗在做饭和监督网课中。这样的停滞,让我感到悲哀,感觉在浪费生命,毕竟自己的舞台本该在高山极地,而不是困在家里。


岁月蹉跎的焦虑中,我想到了出国留学——这是大学时没钱做的梦。于是,渴望突围的我在43岁重新学,备考雅思,最终获得英国坎布里亚大学攻读户外运动研究生的机会。一到伦敦,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街上没有人戴口罩,更没有核酸点,新冠已如过去时。唯独我还时不时一激灵,本能担心核酸有没有过期……


北大毕业二十多年后,没想到自己还能重新做回学生,一个人在异国学习。这样的简单生活,以前完全不可能。回望过去,一个男人奔忙着工作,背负着家庭,被成功标尺衡量着,被时代激流裹挟着,一直拼命往前跑……直到疫情犹如一道大坝,把奔腾河流挡住。反复冲击受阻,情绪越积越糟中,庆幸我找到一个出口,得以重审自己的“力”,不觉踏上了新道路。


眼看国内12月转向,明年海外探险业务迅速有了新客户。期待归来,期待为户外的中西交流贡献新力。哪怕未来依然不明朗,至少我找到了自己最确定的,那就是:无论什么环境,都要保持新的学习与进步。


▲2022年9月,赴英国留学的孙斌和同学们。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7

王铁男

《天上之山,野蛮至爱》


他是新疆户外老大哥,近30年率队走过无数西域秘境,“天山派”随之自成江湖。疫情之年,漫长困守中,重识着故乡与时代,他继续追循热爱。




王铁男:


这三年,我很遗憾博格达峰的关闭。从小遥望这座雪山长大,八九十年代被它引向荒野,尤其1998年实现中国人首登博格达时,社会上到处鲜花掌声,还上了《新闻联播》,被推崇成“勇攀高峰”精神。换到现在,这事不但没法做,这座山都再没法接近了。


不仅博格达,很多饱含记忆的线路近年纷纷关闭,这让我很怀念过去。那时,一切野蛮生长,我们想去哪就去哪,从没在路上被阻拦过,大家满怀豪情开拓,也才有了“天山野蛮派”。这几年,当地户外人困于生存,不少线路又关闭,不断打击下,新探索明显变少,感觉新疆探险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时代更迭,个人追求还要继续。前两年新疆不能登山,我就去外地攀登。但一直想骑摩托周游中国的梦,被疫情拖了三年,转眼66岁。今年更被静默在家,下半年整整三个半月,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不少朋友嚷嚷以后要搬走,但新疆的大山大水,深藏我一辈子行走记忆,怎么离得开呢?


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反复研究西域探险资料,天天在客厅跳操,为了明年去昆仑古道探险的新计划。越是被困,人越要有个目标,让自己保持活力与希望。人世几多变幻,但大自然是不变的,它会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


▲1998年博格达峰中国人首登队伍。如今,当地已严令禁止博格达区域徒步登山活动。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6

麦子

《珠峰十年,山下风云》


最高峰上见证生死雪崩、十年变迁,她走下雪山,回归故乡。故乡困局中,曾身经百战的女子一度成了乡野村姑,用行动,在荒芜里开出自己的花来。




麦子:


2020年初,登山业陷入停滞时,我就不乐观预计:疫情或将影响多年。但荒诞剧情还是超出了想象,今年8月,乌鲁木齐近郊,我才到朋友家聚会,村子忽然封了。当时说,坚持5天就能回家,结果不断循环,最后变成115天……除了手机,我什么也没带,毫无准备滞留在朋友家,从夏天一直到冬天。


而我的家就隔一条马路,努力申诉三次,只是想回家,得到回复:不行。眼看卑微的故事,一天天到处上演,难免无奈愤懑,尤其我的登山搭档Ada在尼泊尔捷报频传,又登顶一座座未登峰,不能不唏嘘我们还在为核酸所困,外面的世界一如既往精彩。


漂泊半辈子,第一次这样被迫静下来。回望来路,尤其杨春风2009年开启的民间境外登山,曾像打开一扇门,在相对宽松的十年,让我们幸运把握住时代脉搏,带领许多人境外登山。而现在,最好的时光似乎过去了。

我们这样的人,不怕雪山历险,更怕经历停滞。漫长停滞会让人患得患失、失去斗志,越想越多问题,必须行动起来。于是,我在朋友家一天没闲着,把所有房间重新设计一遍,从后院到后山,一路开垦……种地做饭、砍柴搬砖,把目光放在自己能做的,哪怕琐碎生活,唯有行动能抵御人生的茫然与无力感。


像个乡野村姑,一直干到冬天,一场大雪来临,我终于可以回家,把后山的开春用地都开垦完了。等下个春天来临,希望回归日常,希望继续做好未完成的民间登山历史馆。


回望过去三年,我们都在低谷,但我人生最低谷还是2015年珠峰雪崩时。如果你也跌到底过,那么,所有新行动都是向上开始了。


▲2022年8月到11月,从夏到冬的静默中,麦子在农地劳作。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5

子君

《一场大地震,5个女人的珠峰梦》


穿过雪崩,两次重登珠峰后,这个姑娘一直走在通往全世界的路上。直到新的灾难降临,新的梦想被推远,新的克服与追求也还在路上。





子君:


在上海生活多年,我从没想过这座不夜城会停摆。今年春天,当上海陷入静默,头两周每天刷着手机,我沉浸在各种丧气新闻及抢菜焦虑中,没有心情做任何事,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


除了生活失控,更多是一种内心塌陷,感觉上海不再像上海。这里曾有最蓬勃进取的努力,怎么会转眼如此,所有人陷在空耗,不知道在跟什么耗,以及还要耗多久?


颓废了两周,第三周开始,我告诉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哪怕失望无奈,要给自己找支点、找动力。早在疫情前,我就定下极具挑战的新目标:尝试单人无后援滑雪1000公里去南极点。原计划2020年开始行动,没想到耽误一年又一年。


对未来也很茫然,但不能就此停下来。于是我列出新时间表,每天6-8点抢菜,之后在家保持高强度锻炼、阅读、处理工作。照着时间表,强迫执行三天后,生活重回规律,我感觉自己积极多了。


静默日子,有一个外国导演网上找我,他们正在制作2015年珠峰雪崩的短片,希望我提供素材。那是一场不愿再回忆的灾难,但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对逝去的人是最好怀念,对活着的人提醒生命可贵。而眼前发生的,比电影更魔幻的一切,会否有真正被记录的那天,还是很快又被抹去被遗忘了?


眼看疫情放开,明年我计划重启南极探险。遗憾被推迟到2024年11月,但庆幸过去三年没有消磨掉我的热情,反而更坚定这就是内心最迫切想去做的事。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我们心中要始终有一个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饱含热情——继续拥抱这个世界。


发表于 2023-1-3 13:48 显示全部帖子


14

李宗利

《生死博格达,三个男人的十年涅槃》


穿过生死,四年前,他登顶最凶险的贡嘎雪山。但最好的登山者,往往有最坏的回忆。这回忆使人清醒、坚毅,并得以挺过人间最难的三年。




李宗利:


2019年之前,完成贡嘎等个人重要攀登,我正准备事业转型,好好开登山公司,疫情来了。一年又一年,迟迟等不来转机,活动“临时取消”却成了常态。


登山入行16年,这是最动荡的三年,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人生如登山”。尤其养着团队,公司要背负生存压力,几次被封在成都家里,难去雪山,难见希望时,我也想过改行。


但想起雪山上那些最寒冷黑暗的时刻:例如贡嘎下撤路上,我一度累到失明。白茫茫风雪中,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硬坐在海拔6800米的大石头上,苦撑到天亮。那时身后就像有人在反复提醒:“不要躺下去”……想到攀登者一个最重要品质就是坚持和经历磨难,面对当下困境,自己理应拿出攀登精神。


熬过这三年,想做技术攀登标杆的豪情仍在,也越来越明白个人追求离不开大环境。但雪山那么残酷环境中,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难关挺不过去呢?从一个攀登者角度去看待人生,无论怎样环境中,只要不放弃,我们总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2022年12月,讲述李宗利等人攀登追求的纪录片《攀登者》在央视首播。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