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8647

主题

合肥

合肥城隍庙闲逛

查看:7262 | 回复:23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写在前面的话
2018年9月8日,来到 合肥 城隍庙一游,这个地方在 合肥 甚至不能算个像样的景点( 合肥 是个历史、景点和特色被极度低估,这方面不为人知的城市), 中国 凡是稍微大的人城市都不缺这样一条街,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和来自 义乌 的小商品。因此 合肥 人到这里都是闲逛、吃饭、购物。这里的建筑风格有些像缩小版的 上海 城隍庙和 南京 夫子庙,那两处地方整天人山人海,其实值得大老远跑去的只有 上海 的豫园, 上海 城隍庙和 南京 的夫子庙和 江南 贡院顺路去还可以。但是这两个街区比起 合肥 的一众古建筑和古镇来说只能说是毫无看点。


城隍庙商业区的历史


关于城隍庙这片商业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北宋时代(唐代及其以前 中国 城市实行的坊市分离制度,坊市居民区,坊中和城市街道两旁不能沿街开设商店,商业被限定在市的区域中进行,还实行禁止夜间行走的宵禁制度,直到北宋初年,沿街开立商铺才取得合法权,但首先在 开封 施行,北宋中期 中国 各地的坊市制度才彻底瓦解,沿街开店才成为各地都普遍的现象)。今天城隍庙商业区的北面古代有一条河,名叫金斗河,在北宋时代,金斗河沿岸就是 合肥 城内最主要的商业区。宋代的 合肥 城是江淮地区首屈一指的 大城 市,南宋为 淮南 西路与庐州治所(宋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就是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商业也是当时 安徽 境内和江淮地区最发达的。商税数额居于 安徽 境内和江淮地区各州之首。历史记载北宋时代今天 鞍山 当涂 县人郭祥正《郡城眺望》诗中写道“蜀山回出千螺秀,淝水长萦一带回;犹有金陵藏后浦,不唯铜雀起 高台 。”,“犹有金陵藏后浦”一句就描写了当时庐州 合肥 城内繁华不亚于 江宁 府城内属于 江宁 县和上元县的 南京 秦淮河沿岸商圈的金斗河沿岸商业区。1169年,南宋淮西制置使郭振扩建庐州城,将庐州城扩大到金斗河以北,在金斗河入城和出城的地方修建了两座水关。平时水运来的商品货物和军用物资得以通过金斗河运入 合肥 城内。史料记载南宋时代“自河入城之后,而民间之利甚溥矣。谷粒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经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因其地气疏通,人心愉畅,而官长之超擢者,缙绅之显达者,甲乙榜之多,土风之厚,民俗之醇,甲于他郡。”金斗河为当时的 合肥 城带来了繁华的物流。而城隍庙商业区正属于当时金斗河沿岸商业区的一部分。它是 合肥 城内目前能够知道的最早的两个商业区之一(城隍庙和四牌楼)。明代初年金斗河沿岸商业圈仍然还是 合肥 的商业中心。但1515年,时任庐州知府徐钰为了防范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水罐庐州城,堵塞了金斗河入城的水关,金斗河水量大减,导致金斗河沿岸商业区衰落, 合肥 商业区转移到三孝口、四牌楼、前大街(长江中路)、东大街(淮河路步行街)、十字街( 宿州 路)和庐州府城隍庙周围。该商业区的商业中心南移。明清时代城隍庙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后大街( 安庆 路)两侧,而庐州府城隍庙每到举办庙会的时候会非常繁华。民国时代,城隍庙南侧的后大街上有刘鸿盛等多家餐饮老字号,还是 合肥 一处书店集中的地方。不过现在的城隍庙市场内一带直到1980年代初期主要还是居民区。在晚清和毛泽东时代,城隍庙一带集中了很多明清民国时代的 合肥 的地主大院。只可惜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陆续拆除毁掉了。现在的商业街区似乎没有一栋建筑是古代留下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私营工商业恢复合法地位,1982年 合肥 将城隍庙建成小商品市场,这里成为 合肥 一处出售服装、小商品、炒货等的市场。1980年代 合肥 城内最早的百万富翁很大的比例是从在城隍庙创业起家的。不过时光辗转到2000年左右,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隍庙因为商业区老旧,消费品档次跟不上时代进步,以及2002年的城隍庙庐阳宫市场大火,一度成为 合肥 低端低价商品的集散地。从2014年开始, 合肥 启动了城隍庙商业区改造,改造后的城隍庙市容和卫生环境比之前改善了不少,但人气却进一步低迷。很多 合肥 很有影响力的连锁店 比如 刘鸿盛,在城隍庙门店的人气比起其他商圈开的门店都是很冷清的。在改造前,庐州府城隍庙周围还有一些出售 合肥 特产,展示 合肥 非遗的店,但是改造以后市容环境变美了,特色却变没了。 合肥 人不到这个上不了档次的商业区购物,外地人不知道这里。这周边的风景在 合肥 也只能算十分普通,毫无看点,又没有 上海 城隍庙、 南京 夫子庙、 厦门 鼓浪屿、 武汉 户部巷、 北京 南锣鼓巷、 西安 回民街、 青岛 劈柴院、 济南 芙蓉街、长沙火宫殿等那么多不明真相的外地人,也没有了特色,没人气也正常。

刘鸿盛饺面馆(城隍庙店)刘鸿盛起源于清代末年庐州城内一位名叫宋德礼的年轻人创立的。这位宋德礼别号宋三,当时从1873年开始,他每天晚上都会挑着饺子到东大街(淮河路步行街)一带销售。"这种由香菇、鸡汤、鸡肉和鲜肉馄饨制成的冬菇鸡饺是刘鸿盛起家的招牌小吃,现在是中华名小吃。宋德礼非常注重选料,讲究质量,专用本地产3斤重以上的隔年母鸡与冬菇一起制作饺子。"冬菇鸡饺因其饺皮薄如纸,馅嫩汤鲜,深受 合肥 人的喜爱。宋德礼和妻子宋胡氏仅生有一女,嫁给徒弟刘青山。1927年,宋德礼的女婿刘青山接手经营,后打出了"刘鸿盛"的招牌,在后大街( 安庆 路)开立店铺。此后几十年里,刘鸿盛饺面馆长盛不衰,成为 合肥 人有口皆碑的餐饮老字号。1956年公私合营,收归国有。我家长辈也曾经是这家店的常客。2000年代初因为旧城改造等原因曾陷入绝境,幸得宋德礼妻子宋胡氏娘家后代胡明朗收购,找回旧日老员工老厨师,恢复老手艺,重振百年老店。现在刘鸿盛是中华老字号。而现在的老板胡明朗是 合肥 餐饮协会副会长。刘鸿盛现在已在 合肥 开立了十几家门店。

这是刘鸿盛饺面馆的简介

刘鸿盛的招牌就是下图中的冬菇鸡饺。除了冬菇鸡饺以外,这家的小吃都很不错,除了冬菇鸡饺以外,强烈推荐刘鸿盛的虾仁馄饨、虾仁汤包、蟹黄汤包、桂花赤豆糊、牛肉蛋炒饭(刘鸿盛只有比较大的门店才做各种炒饭)

冬菇鸡饺,它是一种香菇鸡肉馄饨。 安徽 著名的汉族风味小吃。此小吃冬菇香,饺皮薄,馅心嫩,鸡汤鲜,佐以胡椒,风味独特。猪肉洗净绞成蓉,加入清水、味精、姜末和精盐,搅拌上劲成馅心,鸡 汤加 精盐、香菇片烧开先待用。面粉加入食用碱及清水拌匀,揉透擀成磊薄面皮,叠好切成放形小面片。小面片中抹上馅心包成猫耳形状的馄饨,入沸水锅煮熟,碗里放调好味的鸡汤,将馄饨捞入撒入熟鸡丝,香菇即成。去过很多中华老字号,我感觉这里的冬菇鸡饺比北方各省的鸡丝馄饨好吃,蟹黄汤包口味超过 镇江 宴春楼,和 无锡 王兴记一个水平。虾仁汤包和虾仁馄饨比苏南一些老字号 比如 苏州 绿扬馄饨、 无锡 熙盛源、 南京 刘正兴做得都好吃。炒饭口味远超 扬州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这虾仁馄饨和桂花赤豆糊也很不错。

刘鸿盛门口还建了刘鸿盛创始人宋德礼挑馄饨担卖馄饨的雕塑。清末民初是 中国 的一个乱世,百姓生活极端贫困,大部分人平时连冬菇鸡饺这样的食物也吃不起。宋德礼每日晚间在明教寺旁摆摊叫卖,虽然出售的食物美味可口,价格公道,受到人们欢迎,也备尝艰辛,但想必所得也仅是糊口有余,从摆摊到开店还是用了几十年勤俭节约的奋斗。晚清民国时代的生意人都要受到官府衙役、地痞流氓、兵匪强盗、不法警察的欺压,这些地痞无赖经常白吃白喝,反抗者则遭辱骂、殴打。当时的宋德礼想必也只能经常忍气吞声。相比之下,现代的社会、政府、治安、法规制度、商业环境、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当时提高了太多。每个人个人和家庭的人幸福都离不开安定的国家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城隍庙入口是徽派建筑风格。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门口用铙、鼓迎宾。鼓点比较婉转多变,类似南方锣鼓,比 南京 夫子庙的表演节奏,要更有南方特征。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这些商业区的建筑都是现代建的,上面的砖雕木雕比起 合肥 明清古建差得十分远。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城隍庙街区内有很多雕塑。展示了过去生活。 上海 的老凤祥银楼珠宝店也是全国各地都有的百年老字号, 中国 珠宝行业的龙头老大。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这起凤 腾蛟 和云蒸霞蔚牌坊都是1980年代建的。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庐州府城隍庙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根据清嘉庆《庐州府志》记载,城隍庙建成后,在元朝顺帝至正年间,有一位叫祖可龙的僧人筹集资金,招募人工,求得当时住在庐州城内的元朝宣让王孛儿只斤 帖木儿不花资助,亲自在工地上劳作,历时十几年扩建了城隍庙。元朝 大理 学家 肥东 长临河镇人余阙撰文记载此事。明朝玄宗宣德十年(1435年)到明英宗正统初年,时任庐州知府揭稽重修城隍庙。明朝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庐州知府朱镛再次重修。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焚毁了城隍庙。1643年,带兵驻防 合肥 的明朝太子 太保 总兵黄得功拿出个人财产重建城隍庙,他的幕僚以他的名义为他重修庐州城隍庙之事撰文立碑。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庐州知府再次募集民间资金重修庐州府城隍庙。1854年,这里被迷信拜上帝教,视 中国 传统信仰为妖的太平军毁掉。1871年李鸿章让其弟李鹤章从南洋采购木材重建了庐州府城隍庙。只可惜李鹤章重建的这座城隍庙在1950年代也受到当时的激进分子的严重破坏,塑像和陈设砸毁一空,建筑多半拆毁,木雕几乎荡然无存。现在的建筑中,城隍庙花戏楼主体,城隍大殿、娘娘庙的木框架和部分木雕系晚清留下。其余都是1982年重建的。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 现任的城隍老爷名叫孙觉,是北宋神宗年代的一位庐州知州。碑上的介绍有错误孙觉不是庐州知府,只是知州(宋代只有都城、陪都和皇帝当过知州的州才设府)。孙觉也并非第一任城隍,虽然第一任庐州城隍姓名现在无法确知,但孙觉是北宋神宗时期担任庐州知州,比建庙的时间要晚二十多年,宋代人也不会为在世的人建立生祠,因此庐州府城隍庙第一任城隍老爷另有其人。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在明清时代, 合肥 是庐州府和 合肥 县两级治所的所在(当时所有都城、省城、府、直隶州治所所在的城市也都是县治所在,只有府之下管辖的散州因为是代替县的县级政区除外。府治所在的县称为首县或附郭县, 比如 明清顺天府 北京 城就以南北中轴线为界,西面属于宛平县,东面属于 大兴 县。二县县衙均在 北京 城内) 合肥 城内当时也有两座城隍庙,庐州府城隍庙和位于今天省立医院老区以东的 合肥 县城隍庙。明清时代的庐州知府到任时都要到庐州府城隍庙祭祀,每年春节也要来此祭祀(地方官参拜祭祀当地城隍庙的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清两朝沿用不改)。庐州府各县的城隍庙则由各县县官主持祭祀。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城隍庙的门口立有一对现代重建时造的 石狮 ,在晚清民国时代,那座由李鹤章重建的城隍庙门口除了两侧的 石狮 之外,还有两根高大的插在石雕底座上的铁旗杆,铁旗杆上还有蟠龙雕刻装饰。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大门。比起他们民国时代的原貌已经面目全非了。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只有这鳌鱼狮木雕还是以前的。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城隍庙花戏楼上的木雕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城隍庙大院内的这口井又叫庙井,最早建于北宋。南宋文学家 江西 鄱阳 县人姜夔寓居 合肥 时曾饮用此井之水,赞为:“杏泉”(看来当时井边应有杏树)1960年代古井被填埋,现在的井不过是2年前恢复的,地上的人现代井圈下可见清朝人用青砖砌的井壁。( 合肥 市区目前现存最早的一口井是教弩台上的屋上井,井壁上还可见有公元268年,西晋武帝时期雕刻的隶书铭文“晋泰始四年中司马夏侯胜造”十二字铭文,井圈内侧十几条历代提水磨损出的绳勒痕明显)

发表于 2023-1-13 13:16 显示全部帖子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大殿。供奉城隍老爷孙觉的正殿。1871年李鹤章建立的城隍庙很大,大庙前有旗杆矗立,前方左右两侧有钟楼、鼓楼、牌坊与之对应,山门口有 石狮 相对。山门3间,左右耳房共10间;戏楼5间,两旁耳房共8间;大殿3间,两侧耳房共6间;大殿和戏台之间东西厢房共24间,代表古代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大殿前有香炉1座。分别设城隍殿、十王殿、三皇殿、元辰殿、龙王殿、祖师殿、福德殿、 文昌 殿、财神殿、灵官殿等道教核心殿堂。供奉北宋城隍孙觉及夫人、西王母、送子娘娘、慈航大士、十殿阎君、三皇、斗母元君、龙王、张天师、福德神、 文昌 神、财神、王灵官、哼哈二将、牛头马面等道教众神像,并设立城隍、城隍夫人寝宫和阴司刑狱设施。古时候,每逢春节及道教重大节日, 合肥 一些官员、道教信众都前来拈香、礼拜,戏楼上上演酬神戏,游人如织。

合肥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花戏楼。建筑主要还是1871年李鹤章修建城隍庙时留下的。据说当年修建庐州府城隍庙花戏楼时,李鸿章是寄来 北京 颐和园戏楼的图纸(当时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已被英法联军毁掉,新的颐和园还没重建)让李鹤章模仿颐和园戏楼而建。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