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9月22日来到李鸿章享堂一游,这里是李鸿章的墓地,也是清政府出资建的一座祭祀李鸿章的公祠,享堂占地面积1.3万多平米,是 合肥 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 李鸿章享堂位于瑶海区 大兴 镇, 大兴 镇旧称 大兴 集,这里直到清代初年才形成了集市,因此得名。关于这个镇最有名的就是“一里葬三公”,北宋包孝肃公包拯,明朝蔡文毅公蔡悉,清代李文忠公李鸿章三座大墓比邻而建。除了李鸿章外,北宋政治家,包青天包拯墓地原先位于此处,1980年代才迁移到今天的包公园东部。(一般人很少知道的是, 合肥 是包公故里,包公生长于 合肥 ,葬于 合肥 。包公和包公墓的介绍见这篇游记 https://www.mafengwo.cn/i/6372674.html )明代的 大理 学家,蔡文毅公蔡悉也葬于此(蔡公并非有些人讹传的明朝蔡国公张德胜,而是蔡悉。墓毛泽东时代已毁) 李鸿章享堂位于 合肥 市瑶海区 大兴 镇夏小郢, 合肥 裕溪路南侧,原 合肥 钢铁厂厂区西、南两面环绕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于顺天府 大兴 县(今 北京 东城区)金鱼胡同的贤良寺西跨院,享年78岁。
享堂正门。享堂原先的正门在享堂南面,现在的正门坐南朝北原为后门。 中国 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这后门原先是设计为供君主出入的,而其他人过去进入享堂都是从南门进入。在北门外有清朝御制牌坊钧衡笃祜坊。
这个汉 白玉 石牌坊是清廷出资立在这里表彰李鸿章的。牌坊上“钧衡笃祜”四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表彰李鸿章的,“钧衡”二字意思是李鸿章是宰辅级别的国家重臣。“笃祜”二字意为享有厚重的福气。这牌坊是整个祠堂最尊贵的建筑,立在北门外寓意李家世代面向北侍奉 北京 的大清皇帝。 |
![]()
李鸿章故居和享堂如今都是 合肥 文物管理处直接管理,都是4A景区。这里的讲解员专业知识过硬。享堂是免费开放的,进去参观只需要登记。我中秋去的时候,景区里只有一位讲解员,定时讲解。一群人参观可以花钱请讲解,但一个人进去是不提供讲解的,这里也没有语音讲解器。享堂的开放时间是周二到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据享堂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享堂在2018年中秋放假的第一天也只有大约100人前来参观,一半是外地人,大多是历史爱好者或者被出租车司机带来的。 合肥 人主要是住在附近的人到这里参观。享堂一共有7名工作人员,我去的时候包括我在内,也只看到7位游客,听口音其他6人都是外省人。
大门后的照壁。
大门后 |
![]() 进入享堂之后,首先来到位于享堂西部的墓园区。
西侧的碑廊内嵌有105块《戏鸿堂法帖》石刻的复制品。《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 、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鸿章大哥李瀚章将此刻石从 苏州 运到 合肥 ,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 安徽 省府立煌县(今 金寨 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戏鸿堂法帖》石刻于1953年交 安徽 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2003年, 合肥 市文物管理处在修复李鸿章享堂时,将《戏鸿堂法帖》石刻中完整和清晰的105块石刻依照拓片重新刻好嵌在享堂碑廊内。
1945年国民党 安徽 省李品仙观赏石刻后写成的观后感刻石。 |
![]()
穿过碑廊就来到李鸿章的墓园。墓园坐北朝南。过去在神道的南端有一座偏门,那里才是过去一般人进入享堂的 通道 。1903年李鸿章灵柩从 北京 经京杭运河、长江、裕溪、巢湖、南淝河返回 合肥 安葬,灵柩也是从南淝河运入墓地南门下葬。
墓冢前摆放着石五供。石五供由石祭台和一个炉、2个花瓶、2个烛台组成。石五供寓意是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庆有余。在明清时代石五供一般只有皇帝、皇后的陵寝才能使用。但清朝嘉庆以后,清政府权威日益削减,造建筑僭越之事在 合肥 开始屡见不鲜。到了清末,清廷为了表彰一些重臣 比如 曾国藩。左宗棠等也赐予他们石五供的待遇。 |
![]() 李鸿章墓道两侧有文官、武官、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一共10个石像生,这是清代一品官墓的待遇。到 合肥 包公墓就会发现包公作为二品官,墓前只有八个石像生和石三供,都比这里少一对,而且墓冢、祭台、石像生尺寸都比这里小。在古代三品官目前可放6个石像生,三品官以下的墓地则不准布置石像生。
这里的文官和武将都是汉族传统的打扮,不是清代的官员形象。 合肥 清代的墓葬中的我见到的石像生都是汉族传统打扮,古建筑木雕、砖雕里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 中国 大部分地方似乎都是如此。说明满清一直不得汉族人心。也许李鸿章和李家后人是想表达自己是为国为朝廷不是为满人服务的思想。(李鸿章晚年的很多举动都是向人暗示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