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镇,位于苏州城西28公里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光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古镇、也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光福自古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誉。 光福多秀山,其中潭山(253米)为苏州第六高峰,还有西绩山231米、邓蔚山169米、玄墓山231米、长山、南山、米堆山、铜井山181米、冲山、铜坑山、卧龙山等等,大部分的山可以用一条线连起来走,配合光福的景点、古迹,构成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圆圈,全程20公里,爬升850米,称为“光福小七尖”环线。 去年防疫全面放开的时候,正陪老人在医院做心梗手术。12月20日,从医院出院的当天下午,在家里洗了个澡,就不幸中招阳了。一星期后症状减轻,但鼻窦炎症状持续了好久,心率一直偏高。春节前自驾回老家,2000多公里和表弟换着开,也没有感觉多累。大年初一,爬了下家门口的山,除了心率高之外,其它还好。元宵节前自驾回沪。2月8日慢跑6公里,感觉状态还是没有完全恢复。当阿鱼发出“光福小七尖”拉练线路时,刚开始还有点犹豫。后看到好多老朋友都积极参与,遂下定决心报名挑战。
香雪海,位于光福镇马驾山,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香雪海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闻梅馆,游人在此可品茗赏梅,山顶新建观梅亭一座。另有“华光万顷”,“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琼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荦诗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 朱砂梅、白梅、绿萼梅,正在次第绽放。 |
此处应为蟠螭山摩崖石刻。由于时间匆忙,没有仔细欣赏。以下为查资料得知: 在“大雄殿”的后门,紧挨着倚山的石壁,石壁精舍在永慧禅寺后院内,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满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题咏、游记,此乃著名的蟠螭山摩崖石刻二十六方。壁岩间更有一株千年的古石楠树,扎根在石壁的岩缝中。其根一半在岩缝里,一半裸露在岩缝外。由于树身和树根都一目了然地呈现给游客,并且树身紧贴陡峭石壁,如苍龙卧伏,又似巨蟒盘旋,沿峭壁蜿蜒曲折,向上爬攀将八米左右上崖顶后展开一片苍翠,才是树冠。树冠四季常青,充满生机,丝毫不见苍衰之态。此石楠形如卧龙,故又称“困龙”。 寺旁山石,“翠屏百仞”,似刀斩裁,“自然森削”。石壁上摩崖石刻很多,都为清代、民国初年名人游山时的题记。寺北百米处,有“憨山台”和“梅村泉”。梅村泉,为纪念清代诗人吴伟业(梅村)而命名,“憨山台”,相传为憨山大师修练打坐的地方。山上,还有于佑任书:“曲石台”和谷钟秀的“饮绿”等题刻。这些题刻来自各地的名人,以不同笔调和不同形式,记载了各自的游感,歌颂了蟠螭山的自然风光。这些石刻也使这名山相得益彰,令人向往。同时,也集书法之大成于一山,而使游人瞻赏不已。清代诗人孙厚湘《石壁诗》云: 苍苍绝壁瞰湖边,万顷璃璃照眼前。 风雨欲来风满地,人烟何处水浮天。 松声时作空中乐,鸥影都成世外仙。 七十二峰看不了,一峰诗思一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