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三关志》之《題奏》部分,有一篇《总督侍郎刘焘议复部咨预处防秋疏略》,提到黄花镇地方,有“新墙”、“旧边”之分。有研究者据以认为,黄花城二道关西北支墙及东北支墙为该“新墙”。此观点大谬矣! 一、刘焘疏略的主要内容 略曰:“隆庆元年,臣准兵部咨,该巡关御史李惟观题,前事内条陈:欲复旧制。该部复称:看得本官所陈复旧制,大率谓欲行督抚鎮守诸臣,查照旧墙,分守信地,派兵摆守一节。但新墙应弃,旧墙应守,事在彼中。合咨督抚逐一查勘具奏,备咨到臣。行据总兵刘汉呈称,查勘得前项地方,將本镇主客官军,照旧归于内边头道关摆守,联络益便。其将外边本镇口二道关,鹞子峪二口守把。官軍居住墩敌战台,多添军夜,常川瞭望。仍將坍塌壕崖挑浚完固。等因,到臣。臣会同巡抚耿随卿看得,旧墙起于嘉靖三十年创修,髙坚深厚,颇勘防守。后因鶚子峪与本鎮口二處,尚有居民在外,恐属夷侵扰不便,于(嘉靖)四十年該参將申维岳將主客官軍改移擺守外邊。后于四十三年该臣查得,前项地方既有二堡在外,恐有疏虞备。行防守主客官军,东至小長峪柏查山起,至桃园墩台止,墙垣壕堑通行修浚。添设墩台、敌台、铺房等项,连年止守外边。今据巡关御史李惟观,欲要仍守旧墙,俱应通行议处。合无將旧边量设铺房,以为防守信地。其外边既有居民在外,亦不可轻弃。况连年修过工程数多,颇勘防守,仍当恃为重险。今后行令将士,无警仍当防守外边,以护居民。如果声息重大,力不能支。收敛外堡民人于内,共守内边。庶内外有备,缓急悉可保于无虞矣。” 二、上述疏略所提及的新墙并非二道关西北支墙与东北支墙 1、所谓“新墙”止为护二道关、鹞子峪二堡,起止点与旧墙基本一致,東至小長峪柏查山起,至桃园墩臺止,因此应是与旧墙构成一个环形,即是我们如今所见的二道关墙。并无两侧“稍墙”的任何记载与线索,将二道关东北支墙及西北支墙当作黄花城“稍墙”,只是一种演绎与臆测。 2、“新墙”长度不是一千三百六十三丈,而是二千一百三十二丈。 刘焘的议题,源于隆庆元年《巡按御史李惟观敷陈预处防秋疏略》中“复旧制”一节,略曰: 一、复旧制。查得黄花镇地方,先年起派民夫修完边墙一道,自小长峪查山顶墩起,至石湖峪桃园墩止,东西对直量长一千三百六十三丈,以墙垣则高厚,以基址则坚固,诚设险之鸿图也。只因镇守太监姚正见得墙外地土平夷,堪以耕种,乃出口北大边八里外另修边墙一道,皆随山就险,铲削坡崖,垒砌小石墙,不甚高基亦欠固,量长二千一百三十二丈,几倍于旧墙。 这道新墙是为了将旧墙北侧的土地圈进墙内,新墙比小长峪查山顶墩至石湖峪桃园墩的旧墙要长出近一倍。只所以如此,是因为二道关墙距旧墙有八里之距,两侧要与旧墙(内边)相接,故而比旧墙长度多出近一倍。 3、鹞子峪外口继续向西,不符合“新墙”的描述 鹞子峪外口向西(参阅:《二道关西北支墙向莲花山石城峪方向的5段隘口墙》),墙体断断续续,经石城峪外口(参阅:《发现||石城峪口:久已消失的关口,终于重见天日》)、西星口(参阅:《看山看水||西星口:险山恶水古河川,古关不守倚天险》),一直延续到枣园寨(延庆十号台向北,参阅《发现||找回失落的枣园寨,解读门家峪重关、石城峪内口、外口与石城峪堡的信息密码》),这是一道连续的防线,自成体系,远不止二千一百三十二丈的跨度,且大沟向西,层峦叠嶂,山势险恶,并无堪以耕种,与修建“新墙”的用意毫无瓜葛。 4、枣园寨、石城峪外口、二道关西北支墙、二道关东段墙体多处呈现二次修建以及明前长城的特征,证实这道连续的防线早已存在 1)二道关西北支墙二修建的痕迹与明前长城的特征 二道关西北支墙,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西段为土石混筑,建筑形制明显有别于明代早期墙体毛石干插的特征,反倒与昌平马刨泉北齐长城、石峡村西南北齐长城相似(参阅:《看长城||重走黄花城二道关及西支墙,体会这段墙的特点》、《愚者昏语||二道关东北支墙与西北支墙:或许是解开北齐长城怀柔段走向的钥匙》)。 比较:昌平马刨泉北齐长城的墙体: 比较:石峡村西南的北齐长城: 并且,接近二道关主墙体附近,明显是在早期土石混杂的墙体的基础上二次修建的明代毛石干插墙体。 |
5)石城峪外口,主体部分是常见的明代毛石干插墙体,部分地段也残存着没有被明代毛石干插墙体叠压的土石混筑的墙体。 5、居庸镇各口皆分内口与外口,而枣园寨、石城峪、西水峪、石湖峪、撞道口、鹞子峪皆由居庸路于嘉靖三十年划归黄花镇管辖,且均有内口与外口之分。这在《西关志》各口的描述中皆有提及,《四镇三关志》也说:(居庸路)以上二路隘口尚多,内口不守者不载。 就是说,自鹞子峪外口至石城峪外口、西星口、枣园寨,这一线自成体系的诸多关口,皆是原居庸路的外口,在嘉靖三十年划归黄花镇以前就已存在。而此时,黄花城的“新墙”尚未修建。 综上所述,二道关东北支墙与西北支墙,均与嘉靖三十年至嘉靖四十年之间修建的黄花镇“新墙”无关。二道关西北支墙至枣园寨之间,是在明前长城基础上修建的居庸路外口的外口防线,而二道关东北支墙则应是一条彻头彻尾的明前长城的支墙,二道关东段也是在明前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 至于说把“墙垣則髙厚,以基址則堅固,誠設險之鸿圖”说成是三道关处,就更无道理了,根据李惟观的疏略,明显是在说旧墙,即头道关墙体。 只所以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是主观臆测盖过了客观的判断,先入为主,为结论有选择地匹配、理解史料,牵强附会,断章取意。对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的墙体特征视而不见,有盲人摸象之嫌。 |
三、黄花镇一带明长城修建的几个带有迷惑性的时间节点 1、《四镇三关志》与《昌平州志》均记载:本镇口嘉靖十七年建。 ——这个时间肯定是有问题的,周边的关口,如大长峪、小长峪、南冶口、撞道口、西水峪、石城峪、枣园寨均建于永乐年间,却唯独本镇的主关口却建于嘉靖十七年? 2、《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五年设黄花镇 洪武十五年九月 ○丁卯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氓按所辖关隘曰一片石曰黄土岭曰董家口曰义院口……曰神堂峪曰开连口曰加儿岭曰驴鞍岭曰南冶岭口曰黄花镇曰西水峪曰枣园峪曰灰岭口曰贤庄口曰锥石口曰德胜口曰虎峪口曰居庸曰阳峪口曰苏林口曰白羊……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 由上可知,明代在黄花城始设关口的时间,其实是洪武十五年。嘉靖十七年应当是重修的时间。 3、黄花镇边墙体的修建时间:嘉靖三十年 《四镇三关志》之《昌镇形胜》有明确记载,另外前述刘焘的疏略也有提及。 4、黄花镇新墙的修建时间:晚于嘉靖三十年,早于嘉靖四十年。 ——不过,从居庸路几个关口的外口以及二道关东段二次修建的痕迹来看,二道关西段北侧墙体,应当也是在更早期的墙体基础上修建的。 刘焘的这份疏略,也非常具有迷惑性,几乎把人带入歧途。不过,仔细分析,还不致陷入泥潭。 |
四、几点新认识:桃园墩及其他 由这个话题引发,倒也增加了几项推测或认识: 1、先有头道关,还是先有二道关 鹞子峪外口、石城峪外口具有更早期的长城特征,应当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而明初也延用了这道防线(另外参阅:《观点||先有二道关,还是先有本镇口》)。 2、黄花镇的本镇口指黄花镇辖下主关口,包括头道关二道关,而非专指头道关,这一点与《昌平州志》的记载相同。如刘焘的疏略中所述,“本镇口二道关”,《昌平州志》所述“本镇口头道关”。 3、石湖峪的桃园墩台,大概即是二道关墙体与黄花城主线相交处的台子,即怀柔264号敌台处,已被隆庆万历年间修建的空心敌台所取代。 4、小长峪的柏查山,应当就是口楼村东口南侧,二道关东段墙体向南接近黄花城主线的山头。 2023-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