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的“下南洋”热潮中,潮汕人成群结队前往东南亚经商,家中老小的生计全靠外汇支援。 但是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及东南亚一带相继沦陷,海上交通线被封锁,连接海外华和国内侨眷的侨批业陷入停顿。 后来发现,经越南芒街进入中国东兴是当时唯一可通行的邮路,于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批外汇和信件得以通过东兴市侨批馆输入国内。 东兴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依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代替了香港的国际金融枢纽位置,作为侨批的中转枢纽,对拯救潮汕民众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侨批业者于1942年春开辟“东兴汇路”,为华侨和侨眷之间搭建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注:东兴汇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潮汕侨批秘密汇路的总称) |
本文小小结 大清国钦州界碑在钦州界共有界碑33块,竹山有8块,除了已经看到的1号和5号,其它6块如上图所示。 2010年中越新一轮界碑设立后,除东兴竹山村(大清国一号界碑)东兴国门口岸(大清国5号界碑)作为文物保护标志外,其它的进行收藏和就地销毁。 李受彤,生卒年月不详,字彦伯,广西临桂人。 举人出身,清光绪十二年(1886)任钦州知事。 光绪十四年(1888),钦州改直隶州随晋升知州。 光绪十二年,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外交官)邓承修、道台王之春与法国勘界代表狄隆、海士勘定中越国界。 但因法方侵略越南,杀了不少法国官员,狄隆怕死绕道云南,在光绪十三年(1887)1月才到芒街,当时法军已越境抢占我国江平、长山、八庄等地,陈兵威胁,设置勘界障碍。 在中法双方会谈和勘界上,法方态度傲慢无礼,要求强占我方白龙半岛,我方据理力争,寸土不让。 会谈历经4个多月,界务却未取得任何进展。 光绪十三年,清政府以“议久未成,别生边衅”为由,召邓承修回钦州候旨,不久再召回京。 界务交由地方立界总办三品衔知州李受彤和防城知县与法方立界总办五画官厘伊、四画官阿林进行。 会谈间,李受彤秉承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立场与法方开展艰苦斗争,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八庄等地。 并从竹山循北仑河至滩散、垌中立下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签约,确立中越边界。 最终勘界任务由李受彤完成。 在本文开头提到过,在谈判的最初,法国人想要将白龙半岛一半划出中国。 那么,在白龙半岛上,为保护国家领土,保卫白龙,都有哪些英勇事迹呢? 敬请期待下期:遇见山海 之 白龙炮台 周更,下期预告:在白龙之前插播一篇《嘿,那个红衣服的美女》 ......待续...... 精品内容:(点击即可阅读) 走天涯145 | 吾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之 金光洞走天涯139 | 城市探险——行走在废墟中,探寻后工业时代失落的美走天涯131 | 六个憨憨的川西高原自驾休闲游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