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普陀山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普陀山的佛教始于唐。传说在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惠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途径普陀山莲花洋触礁受阻,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只好在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供于民宅中,自此观音道场开始。后佛教盛兴,有“震旦第一佛国”之美誉。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诵经礼佛,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济禅寺,普陀标志为南海观音大铜像。令人驻足观望、超尘脱俗、渐近禅境、乐不思蜀的还有自然景观和庙宇相结合的西天景区,尤其是紫竹林风景区,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佛等六个风景点,以上景点是普陀山的精华所在。每到夏日来临,来山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
普济寺依山而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皇帝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故山以寺得名。普救寺前的放生池长满荷花,红色的鲤鱼在自由自在的畅游。寺门前人海似潮,空气中充满香火的气味。高大的一人合抱的香樟说明寺院的古老和沧桑。按规定每人只准带3支进敬香,虔诚的人们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许愿寄托心中的希望。 大雄宝殿、天王殿,烛光灿灿,香烟缭绕。观音菩萨,按梵音译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无观音菩萨,观音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上的观世音菩萨,女貌男身,相貌端庄而慈祥,手持净瓶杨柳,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 “阿尼托佛”坐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菩萨一起是阿尼陀佛的胁侍菩萨,誉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观世音菩萨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称为佛教上的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最勤奋、最精进、最不爱休息的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