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春消散,独树等风来】 勐海 的早晚还是有些微凉的,不像版纳市区那般炎热。太阳还没完全睡醒,我们驱车直奔 打洛 口岸。
在口岸拍了张“到此一游照”便前往“中缅边境公园”。
车驶离了柏油路,转入一条砂石路,四野荒芜,这里是 云南 打洛 镇独树成林景区附近,说不定今天还会偷渡道 缅甸 第四特区呢
|
景区分配给我们的导游是位傣族姑娘,说到这,聊聊傣族的风俗,有趣儿的很。 傣语里管小伙子叫“猫哆哩”,姑娘叫“哨哆哩”。 西双版纳 地区气候比较潮湿,所以房屋的一楼一般不住人,大都用作仓库或者饲养家畜。傣族基本上都是家族一起生活。傣族的姑娘都姓玉,小伙子都姓岩,傣家的贵族姓氏为刀。集体生活的傣族,全家人的卧房是不分开的,只是用蚊帐区分。外公外婆用黑色或褐色的蚊帐,父母辈用红色的蚊帐,没结婚的小辈用白色蚊帐。家中长辈睡在最里面,小辈睡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让年轻的哨哆哩睡在门口,是为了晚上出去约会的时候不吵醒老人,如果有猫哆哩看上了哨哆哩,晚上可以拿着竹竿来捅哨哆哩家的卧房,捅一下,代表看上了哨哆哩家的大女儿,捅两下代表看上了二女儿,以此类推。被表白的哨哆哩如果也中意对方,就可以偷偷跟他出去,如果不中意,就关门继续睡觉。 傣族重女轻男,是女尊男卑,每家一旦有女孩出生,村寨里立马分田地分芭蕉树,放炮摆酒庆祝一番,如果生了男孩,那则是嫁出去的儿子如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男孩不会继续赡养自己的父母,父母还要准备嫁妆(一般为两百棵芭蕉树)。猫哆哩嫁到哨哆哩家里之前,要在哨哆哩家里做三年苦工,第一年上山砍柴,第二年务农割胶,第三年亲手给哨哆哩打造银饰,银腰带、银碗筷、银手镯是必不可少的三件。但是一旦和哨哆哩结了婚,猫哆哩就不用再干活,挣钱的事儿就会交给哨哆哩,猫哆哩顶多煮煮饭带带孩子,就可以经常打牌吃酒去玩了。猫哆哩结婚之后在家里的地位很低,哨哆哩当家,话语权最大,不过也很辛苦。 “猫哆哩”和“哨哆哩”这两个傣语称呼,已经被导游和游客玩坏了,每拨游客离开景区的时候,傣族导游姑娘都会说上一句“ 祝大家越来越“骚” 啊~!”(夸傣族的姑娘很骚很骚,她们会非常开心,因为那是很漂亮很漂亮的意思) 和傣族的导游姑娘合张影。我问她说:“你在你们傣族姑娘里算黑的吗?” 姑娘看了一眼自己胳膊说:“一般般啦~” 于是我把手放进裤兜里,使劲拧紧了防晒霜的瓶盖。
|
等了好一会儿,才拍到没有人的大金塔。
和其他景区的佛寺一样,寺庙里祈福的红色丝带是少不了的,看这些红色丝带的数量便知道这个寺庙的香火旺不旺。
独树成林是 打洛 镇比较拿得出手的一处风景,政府大力开发,但游人不多,野趣幽幽,除了珍奇的花草,那棵 大树 才是主要风景。
都说“独木不成林”,可逛完了独树成林景区,感觉这话说的着实值得商榷啊。 |
【青山待雾散,我在勐景来】 很喜欢“勐景来”,虽然和其他的景区一样,难逃商业开发的宿命,但这里却依旧有让旅行者驻足停留的理由。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景区 景区的大门也就是村寨的入口,典型的 东南亚 风格。
进了景区大门,便要走进“幸福门”,门里挂满了游客的心愿。
|
金碧辉煌的 塔林 佛光闪闪,充满着祥和之气,像是一支支破土而出的春笋,很多当地人称这些金塔为笋塔。每座塔的顶端有许多小铃铛,当有风吹过时便会听到风铃般的声音,传说是来自佛界的梵音,为人们来幸福吉祥。 公元1028年,傣王召烛拉翁勐景来为了表彰一百零一位高僧,兴建了大小佛塔101座,塔群雄伟壮观,据传当时曾汇集了3万多名信徒来此朝拜。但经历了千年风霜后原来佛塔早已经损坏了,现在的 塔林 是后来修复的58座塔。当地傣族每年都要在 塔林 举行“塔摆”,寺庙的僧侣会在此诵经为众人祈福。
与 塔林 对望的释迦摩尼镀金造像。
喜欢极了这样的风景。
|
勐景来这里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 关门节,到佛寺生活,诵经念佛,直到过世。 和 泰国 一样, 西双版纳 、 普洱 等地区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受过教化,就如同我们上学一样。在这些地区,只有曾经做过和尚的男人,才能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从他们进入佛寺那一刻起,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得到了佛的庇护,他们剃去头发,穿上僧袍,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现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缘故,小男孩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才会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还有的男孩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依旧会请一段时间的假期回到佛寺里学习,回家之后仍然算是“康朗”,就是还俗的僧人。 勐景来佛寺的大殿,右侧是僧侣的起居室,景区入口处还有一个僧殿专门用来教育小孩子,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者是教育培训。
傣族是 西双版纳 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傣泐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抄写经书和传播佛教文化。 傣族的文字系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而引进,源出于古 印度 的巴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