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北河西走廊 于 2024-5-31 09:17 编辑 回到自己更舒适的骑行话题,心情无比舒畅。2020年折叠车环泸沽湖,2021年骑行了川藏线后,对自行车长途的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在上一篇人生第一辆公路车的文章中,已经总结了自己的喜好模式: 我并不太喜欢追求速度的刺激,悠远绵长,行则将至,长途骑旅(就像是骑行318)才是我的舒适区。河西走廊的长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人生第一辆公路车长途自然不是每天的事,现实中能做的,就是把车往带娃(重载)、买菜(务实、性价比高、故障率低)方向去改造,让骑行融入生活。 在整个改装过程中,总是从生疏、不熟悉开始,整个过程就秉承一个原则:尽管折腾,尽管拆,坏了就换新的,还是整不会的话就推到车店去,说自己搞砸了,请师傅帮忙。预期放低,找到那份松弛感后,整个世界将为你打开。既然是买菜带娃,第一要解决的就是载重问题。大行有极高的改装潜力,货架孔、挡泥板孔,一应俱全。后货架一定要选择实心铝,或者是钢的,不能选择折叠车标配的那种矮脚货架(上一篇折叠车泸沽湖中使用的矮货架,不实用),要选高货架,如下图。这个货架经历了每天早上、每个周末40多公斤娃娃们的轮番折磨,叠加上坡、减速带、下马路牙子的魔法伤害,几个月400多公里下来,丝毫无损,值得信赖,绝对是居家旅行,带娃买菜的神器。某次在公园门口,保安大哥一直盯着我的后货架看,带着犹豫过来搭讪:“这货架哪里买的,看着好结实”俩人一车超过130公斤的高荷载下,第一受不住的不是货架或车架,而是轮组。只是后轮,前轮负重不高,一直刚刚的。 后轮是24孔的米洛铝轮,照理说用在折叠车20寸的轮径上,强度已经足够。但物理+魔法伤害之下,再加上已接近10年的寿命,老的辐条平均每两周断一次,一声清脆“噔”的一下,很像石子跳起来弹到车上的声音。孩子们长得也快,四个多月来,随着他们体重的增加,辐条断得越来越频繁。他们都学会了,骑着骑着,听到“噔!”,“爸爸,断辐条啦”。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用双脚和大脑探索未知,游历世界 |
于是,我又学会了换辐条、修轮子。照理说编圈(老师傅们叫“拿龙”)是修车届最高的技术水平,但那说的是从零开始编。如果只是断了一两根,从某宝某多上买来的辐条,量好长度,即使是选最便宜的,也极度耐造。如果辐条断的地方是飞轮侧,需要用到拆飞轮的工具,这个时候,顺便就把塔基拆下来,清洁里面沾满了灰尘的油脂,重新上油,让它焕发新生。这个地方需要用到偏粘稠的油脂,俗称黄油(不是吃的那种)。如果天生社恐不喜欢花鼓的声音炸街,可以玩命地往里填黄油,花鼓弹片的声音就会减弱,润滑度依旧。如果运气够好,在非驱动侧断的辐条,连轮子都不用拆,直接更换就好了。运气最差的,是飞轮侧,而且端在条帽那端。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拆飞轮,还需要放气、拆外胎,换条帽。功夫是多了点,几乎每两周操练一次的训练量下,到后来,半小时内搞定一切,已经不是梦,工多自然艺熟。张力计检查一下,驱动侧20-25之间,非驱动侧15-20,也不用太精确,保持相对一致就好。V刹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借助两个刹块之间的距离进行调圈。从车轮后往前看,眯起单眼,仔细看轮圈与刹块的距离变化,调整相应辐条的松紧,达到不蹭的状态就好。网上的教程很复杂,除了调左右偏摆,还要调上下跳动,调居中。精确很好,但日常买菜嘛,差不多就行。 换辐条经验多了,清理垃圾时发现一个闲置了很久的前花鼓,野心(玩心)又膨胀了起来,想尝试一下从零开始编圈。于是从某多多上买来最便宜的钢圈,用网上的工具计算了辐条长度,经历了几个晚上的低头奋战后,一个新轮子诞生啦。不在乎时间投入是否经济,随便买个新轮子都比这个好,比这个轻松。但从零开始缔造一件事物的感受,和光同尘,似乎拥有了与上帝同频的感受,这就是DIY的乐趣。加装后货架后,又动起了前货架的心思,最终加上了买菜篮(下图还没装上),挂上驼包,变成了妥妥的买菜车,Bikepacking两不误。 上面讲的都是大件的改造,都是些粗活,精细的后面还有很多。 首先是改造传动系统。平均130公斤的负重,原车53/39T的牙盘配11/25T的飞轮,大盘基本用不上。加上前拨极度难调,不是蹭链就是变速不准,干脆把前拨拆掉,手动换档——需要时,用手把链条拉到大/小牙盘上——随车塞一条小布块,垫着手,不脏。53T的大盘太大了,换成小一点的50T,后来大盘用得越来越少,干脆连大盘都拆掉了,不是正负齿的盘片,实际上也不掉链子。于是39T带11/25T,时速最快能到28公里,最慢可以130公斤负重上3%的斜坡,城市漫游,足够足够的了。 |
够用就好,简洁,是一种美。其次是学着更换各种轴承,这里要隆重介绍我自制的轴承更换工具。网上拆装、压入中轴、碗组、塔基轴承的工具一大堆,价格不菲,研究后发现,就是一根长螺丝杆加各种垫片、螺母、衬套、推力球轴。组装起来后,就是这个样子。把需要更换轴承的地方拆开,观察尺寸,搭配大小合适的衬套(也可以用旧轴承来代替衬套),基本上能解决90%的轴承推出、压入需要,工具的组装成本,在20块以内。 轴承(或者叫培林)都是有标准编号的,写在边上的密封环上,例如686zz(脚踏)、6902RS(花鼓),这需要点眼力,必要时上放大镜、老花镜、拍照放大。编号的后缀ZZ代表铁封,RS代表胶封,前者支持高转速,后者低速、防水性好。按照编号买就好,自行车一般就用RS,就那么一分钟几百转,足够的。 自行车用轴承还有个迷思,进口NSK等大牌子,几十块一个,和几块钱一个哈尔滨轴承厂的,可能没多少差别,前者还很容易买到假货。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轴承这个东西精密度已经足够高了,手工做不出来,能产的都是机器流水线出来的,就买菜通勤那点强度,用不出来区别。但也有例外,我从某多多上买过几毛钱一个的脚踏轴承,同时买了两个,第一个换上后,两天就给踩爆了。换上第二个,却好好的一直用了很久,可能也是品控的问题。于是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如果日后骑长途,不用1块钱以下的轴承。我们普通人家嘛,能省点就省点,真没多大区别。把生涩不顺的轴承拆下,擦拭干净,换上新轴承,重新回到丝滑的那种感受,就好像到了人生巅峰。 换轴承这个事最后一个坑,就是换中轴里的轴承。也买了各种工具,千转百回后,直接说结论,别折腾了,直接换新的中轴,某多多上10几块一套,用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最后,就是各种操作舒适类的改造,更换坐垫,更换线管……更换的是心情,体验的是过程,自己喜欢就好,体验比(什么是最好的)结论重要。本文技术细节太多,与都喜欢DIY的伙伴们共勉,都是长时间的心血所得,给大家一个参考,好者自取。总体结论是,现在都是性能过剩,找到自己合适的,不为用不到的性能买单,保持简单,保持极简,何尝不是一种美呢。但我也认可另外一端,充沛的性能,高端的定位,也是一种美,希望大家都能给点耐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