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22
主题
8264币 + 3 枚
据史书记载这次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潼河山)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
由于种种波折,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的威胁确实很大。
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
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里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相平,于是开始威胁下游地区。
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
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遗迹。这两条溢洪道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也是记载最早的。
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
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伐树做木笼;施工中死人无数。
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
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为详细,也就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
明光市柳巷镇,背倚浮山,怀抱淮河。柳巷镇义集村,位于淮河南岸,北与泊岗乡高秦村隔河相望,南与潘村湖农场相连,东邻潘村镇引河村,西接柳巷镇桃溪村。义集是千年古村,唐朝时,此地建有皇家寺院——代唐寺,当地人民知书识礼,仁义传家。明朝时叫“大义镇”,清朝康熙年间改叫“大义集”。
初冬时节,来到义集村,徽砖铺设成的古道,蜿蜒淮河堤上,平坦幽深,尽显古老韵味。步道两旁银杏树参天蔽日,满树鎏金,风起黄叶遍舞,叶落遍地金黄,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松软的地毯,把银杏古道装扮得格外靓丽。
我们遇到明光骑行队伍,一起合个影吧
摆渡前,我们把大蓬车开到柳巷桃溪村,停放在355号光荣之家门口。户主大哥刘一兵
。
除了正常务农收入、老兵每月还有几百元的补帖,特别谈起起三个儿子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幸福的笑容也感染着我们一行。
我走到工作人员面前。
问:行人轮渡多少钱一张票?
答:2元。
又问:自行车呢?
答:自行车不要钱!
轮渡过淮河后就是泊岗,泊岗向东,进入泗洪县。
我们骑行60公里左右,途径淮北新四军军部旧址大王庄研学。
国外号码请输入国家代码,收不到验证码,联系管理员微信:zhb7171608
粤ICP备18107385号-6
户外有风险,8264提醒您购买户外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