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422

主题

安徽

新长征4+2淮河两岸小记

查看:5485 | 回复:26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第一天,安徽滁州—明光柳巷—轮渡淮河—江苏泗洪县半城镇
2024年11月23日,我们一行五人,在新长征会长常德斌带领下,采取4+2的模式,(汽车4个轮装上自行车2个轮旅行术语,驾驶一段,骑行一段),从滁州出发,驱车120公里,来到明光柳巷镇。


2024、11、23早晨7:30从滁州出发



一,浮山堰
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
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 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
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与北魏争夺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

据史书记载这次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潼河山)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

由于种种波折,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的威胁确实很大。


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

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里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相平,于是开始威胁下游地区。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千年淮河古堰遗址旁,来一串糖葫芦,甜到心里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骚扰一方面要设法防洪,并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

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

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遗迹。这两条溢洪道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也是记载最早的。


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

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伐树做木笼;施工中死人无数。

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

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为详细,也就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二、千年古镇,大美义集

明光市柳巷镇,背倚浮山,怀抱淮河。柳巷镇义集村,位于淮河南岸,北与泊岗乡高秦村隔河相望,南与潘村湖农场相连,东邻潘村镇引河村,西接柳巷镇桃溪村。义集是千年古村,唐朝时,此地建有皇家寺院——代唐寺,当地人民知书识礼,仁义传家。明朝时叫“大义镇”,清朝康熙年间改叫“大义集”。


初冬时节,来到义集村,徽砖铺设成的古道,蜿蜒淮河堤上,平坦幽深,尽显古老韵味。步道两旁银杏树参天蔽日,满树鎏金,风起黄叶遍舞,叶落遍地金黄,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松软的地毯,把银杏古道装扮得格外靓丽。


我们遇到明光骑行队伍,一起合个影吧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滁州新长征单车俱乐部会长与明光骑友代表(也是师徒)合影



摆渡前,我们把大蓬车开到柳巷桃溪村,停放在355号光荣之家门口。户主大哥刘一兵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1971年上海当兵8年的老班长,七十有二,身体硬朗,老伴热情地给我们加开水。谈起光荣之家幸福生活,自己很满足!

除了正常务农收入、老兵每月还有几百元的补帖,特别谈起起三个儿子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幸福的笑容也感染着我们一行。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我们简短交流后,取下单车,来到阚台渡口。


我走到工作人员面前。

问:行人轮渡多少钱一张票?

答:2元。

又问:自行车呢?

答:自行车不要钱!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一个麦肤色皮肤壮汉,操着一口皖东北淮河方言,质朴又亲切的回答。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帖子
三、半城镇

轮渡过淮河后就是泊岗,泊岗向东,进入泗洪县。

我们骑行60公里左右,途径淮北新四军军部旧址大王庄研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