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美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复制链接] 查看:158848 | 回复:295
发表于 2014-11-12 06:06 81 显示全部帖子

带上雪镜的Laurent





整装待发的Andrew

发表于 2014-11-12 06:07 82 显示全部帖子

队员在通往C1营地的路上进行短暂休息





已经消退殆尽的冰塔林让队员们行走起来变得更加困难





陡峭狭窄的碎石坡一直在消耗着队员们的体能

发表于 2014-11-12 06:07 83 显示全部帖子

这段相对平缓的路段让我有种真正靠近贴近高山的感觉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1-12 06:07 84 显示全部帖子







发表于 2014-11-12 06:08 85 显示全部帖子

队伍到达中午路餐地点








在路餐的地方看我们刚才走过的路

发表于 2014-11-12 06:08 8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johnlubao 于 2014-11-12 06:08 编辑

Karen今天落在了队伍的最后,向导Andy带着她过了近10分钟才到达这里





路餐过后的我也感到体力不支,只好跟着Karen在向导Andy的带领下走在队伍的最后




C1营地向上看去


发表于 2014-11-12 06:09 8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johnlubao 于 2014-11-12 06:10 编辑

返回大本营途中








下午17:10,我们返回阿根廷广场大本营

发表于 2014-11-12 06:11 8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johnlubao 于 2014-11-12 11:27 编辑

Day 9 Plaza Argentina Base Camp (4200m)

山难


今天队伍继续在4200米大本营进行休整。没有了一早就要打包出发的束缚,我很自然的睡了个懒觉,直到最后帐内的温度让我实在受不了才很不情愿地清醒了过来。穿好衣服钻出帐外,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我缓步向餐厅帐走去,虽然之前已经在此度过了3个夜晚,但我似乎对这里的海拔仍然没有完全适应。早饭期间,我从Andy那里得知队中又有一名队员退出了。来自瑞士的Daniel因昨天夜里出现了高山肺水肿迹象,整晚都待在了大本营医生那里,今天一早便被救援直升机送出了山。这样算来,队伍仅仅在4200米这个高度上就损失了2名队员。无论是Huy还是Daniel,这2人的最先退出都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从前几日的综合表现来看,Huy和Daniel身体状态在整支队伍中都算得上是比较出众的,但高原有时候就是这么特殊,在平原地区身体出色人反而可能在高原环境中最先出现问题。另外,阿空加瓜异常干燥的气候可能也是导致许多攀登者提前退出的一个原因。虽然4200米算不上是一个很高的高度(尤其对于那些计划攀登阿空加瓜的人们来说),但这里的空气比一般高原环境更加干燥,加速了人体体内的水分流失,使得我们在此的实际摄氧量往往比正常4200米环境下的氧气摄入量还要低。所以,这让不少之前有过更高海拔经历的攀登者在阿空加瓜却都只上到了4200米或者5000米便不得不提早退场了。除了Daniel的退出,大家还从Andy口中得知昨晚有3名自由攀登者曾试图沿PolishGlacier(阿空加瓜经典的技术攀登路线)进行冲顶。目前这三人情况未知,大本营这边已经开始准备救援方案,以防万一。


大本营的生活有些乏味,好在我是一个很能宅的人这才让我觉得时间不那么难熬。到了我跟中午预定的洗澡时间,我拿着换洗衣物走到浴室帐篷。不知规矩的我在确定帐篷内没人的情况下便自己走了进去。帐篷很大,除了有两个独立的淋浴空间外,里面还有一块很大的更衣区域。这里的温度高的惊人,一进去居然让我有种蒸桑拿的感觉,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谁能想象到一个在外面需要穿轻薄羽绒服才能保暖的地方居然还有个温度这么高的天然淋浴帐篷。我们洗澡用的热水全部来自太阳能加热,就放在帐内的一个大盆里,水温非常高。因为不知道规矩,以为洗澡是自助式的,所以我便自己动手把热水加到喷头旁的简易储水罐内。我没有心思去享受洗澡所带来的那份轻松,因为里面实在是太热了,用最快的速度洗完澡我就回到自己的帐篷。不知情的Christian不久后叫我去洗澡,此时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预订的洗澡时间不过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最终还是要等相关工作人员来通知。由于我的“擅自行动”,原本安排与我同一时间洗澡的Mithun因此也“捡”了个便宜,独占了整个淋浴空间。Mithun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在大本营洗澡了。虽然我曾一直认为印度人的个人卫生问题不佳,但如今Mithun行为却让我觉得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午饭过后,大家开始分头整理自己的行李,决定最终要带哪些装备上山。那些被精简下来的东西将会被马帮运出山去,存放在进山前所住的那家旅馆里。从明天开始,我们所有人都将会换成双层高山靴进行攀登,而之前所穿的徒步鞋则会被马帮送到山体另一侧的穆拉斯广场大本营。这样一来我们的行李在这里就要被分成3份,第一份是需要带上山装备;第二份是再也用不到可以存放到旅馆的东西;最后一份则是需要马帮送到穆拉斯广场大本营的行李。我个人带到阿根廷广场大本营的行李有近32公斤,经过一番思量和折腾,最终把需要带上山的装备控制在了20公斤左右。被“淘汰”下来的东西中除了有正常的衣物和徒步鞋,还包括了不少电子设备。像DV、一些相机镜头、太阳能充电板以及多电压输出电池组等装备统统被我“舍弃”。对于被舍弃的这些东西,虽然我心有不甘,但心里却很清楚要想登顶就必须控制自己的负重,因为以我目前的体能和身体状态是无法背负太多物资的。当然,舍弃就会意味着一些损失。比如为了减轻负重,我把所有充电设备全部丢在了山下,只带了有限的几块电池上山。为了保证GPS能够全程工作,我的录音笔在5000米C1营地仅用过一次后便再没有使用过,这让我如今在回忆起这次登山时变得非常困难。更加遗憾的是,尽管我一再希望可以保证GPS的电力供应,但最终却还是因为电池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这次攀登的GPS数据并不完整,很是可惜。下午5点多Andy走到我身旁对我说,考虑到我昨天上C1时的身体状况,建议我使用半个背夫(两个人共用一个背夫,每个人可以有10公斤的份额)。我欣然接受了Andy的建议,毕竟这儿不是逞能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否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家人以及整个团队不负责任的表现。Andy对我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似乎有些小小的意外,从他的话语中我可以感觉得到他以前一定遇到过很多体能不够但却依然想坚持自己负重的攀登者。


晚饭期间,所有向导都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每个人似乎都沉默了不少。大本营已经得知昨晚尝试冲顶的3名自由攀登者在山上遇险,目前的消息是一死一失踪Andy说相关部门正在组织救援,有可能今晚我们队中的这几名向导就要上山去搬运伤员。大家听到向导要连夜上山,很多人都担心这样是否影响我们的行程。Andy随后解释说,有关部门会进行协调,他们几名向导应该只会负责从C1营地到大本营之间的搬运,更高海拔地区的搬运则会由其他人负责。


说到这起山难,Andy在大本营时曾经跟我们描述过事件的大致经过,加上后来我通过网络解到的消息,整个事情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三名来自美国的自由攀登者(DavidReinhart、Eric Nourse和 GregNourse,后二者是兄弟,三人均不是职业登山者)于2012年12月28日凌晨4点出发,从5850米的营地沿阿空加瓜著名的技术攀登路线Polish Direct开始冲顶。在此之前,他们曾两次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以及其它很多山峰,有着一定的技术经验。可也许是低估了阿空加瓜的天气以及PolishDirect路线的难度(根据英国某商业探险公司给出的难度级别,厄尔布鲁士峰的难度技术等级为2B,与阿空加瓜“360”路线相当;麦金利峰常规技术路线的等级为3C;阿空加瓜Polish Direct路线的等级为4B;珠峰为4D; 令人闻风丧胆的K2则为6D),三人经过一整天的攀登,在当日天黑时也才仅到达6700米左右的高度。此时Dave的状态已经变得很差(他在不到5000米时就已经出现身体不适,为此队伍还休整了几日),很难再继续行走。几人只好决定放弃冲顶,由Greg负责在原地照看Dave,而Eric则借着月光继续向上登顶后沿传统非技术路线下山去寻找救援。然而命运弄人,Eric在月光环境下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攀登路线,最后只好沿更为陡峭的山体北壁下撤,这使得他的下撤变得异常困难。12月29日清晨,在原地已经等待了近10个小时的Greg无奈之下只好将Dave固定在一个冰壁处,然后同样出发去寻找救援。他在接近顶峰的地方等待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见到了当天第一支冲顶的队伍。Greg用卫星电话打给Dave的妻子,让她通知相关部门救援。随后,Greg又用了六个半小时的时间回到了5850米处的营地,而他的兄弟Eric在此之后90分钟才回到这里。Eric回到营地时已经筋疲力尽,此时他血液中的氧含量已经非常低了。阿根廷紧急医疗救援人员建议Eric应立即下撤而不要在5850米的营地继续休息,他们的全部物资随后将会由背夫负责运下山去。然而,Eric却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议。他认为这些装备既然是他们自己背上来的,那就应该要自己再背下去,否则就等于承认被阿空加瓜所击败。Eric认为自己小睡一会儿便可背负物资下山,可他却没有意识到死亡正在一点一点的逼近。就在Eric在帐内睡着的几分钟后,救援人员开始试图唤醒他,但为时已晚,Eric的心脏逐渐停止了跳动。虽然救援人员马上采取了紧急的心脏复苏术,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与Eric的命运一样,Dave的遗体于2天后在一处冰川上被人发现。相关痕迹显示他是坠崖身亡,而在此之前他曾从自己被固定的地方又向上攀登了约45米的高度。就这样,两条生命就此交待在了安迪斯山脉的深处。虽然阿空加瓜并不是一座攀登难度很大的山峰(尤其是对非技术攀登路线),但资料显示每年这里仍然会有几起山难发生,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攀登者错误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山难的幸存者Greg说他们曾经是想从Polish Traverse非技术路线冲顶,但最终还是决定去挑战PolishDirect技术路线。然而,后者的攀登难度大大超过了几人的预期,技术登山所需要的雪锥和雪桩都出现了短缺,他们也因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更为严重的是,登顶的欲望让几个人把冲顶时的基本原则(即关门时间与冰/雪况)抛在了脑后,这使得他们在下午冰雪状况变差且关门时间已过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继续向上攀登,最终导致了Dave6700米处遇险。而原本可能逃过一劫Eric,因为自己“人定胜山”的“无知”拒绝背夫的帮助,最终一睡不醒。Greg曾评价他的兄弟Eric是一个爱冒险的人,这次山难Eric便为自己的冒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没有再去多想山难的事情,因为高海拔环境下人的大脑往往都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我唯一思考的问题便是自己的攀登。说实话我的大脑有些空白,因为我不知道这次阿空加瓜之行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明天整个队伍将彻底离开阿根廷广场大本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阿空加瓜主峰攀登。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1-12 06:11 89 显示全部帖子

在大本营的最后一天,我把已经在帐篷内用了好几天的羽绒睡袋拿到外面晒了晒





我的太阳能充电板

发表于 2014-11-12 06:11 90 显示全部帖子

为了能减轻在山上的负重,我决定把这次所带的充电装置舍弃在山下。所以,为了保证电子设备在山上的正常使用,我利用这最后的时间抓紧给各种装备充电。








下午Andy再次召集全体队员开会,根据昨天上C1时的表现给大家提出各种建议。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