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683

主题

洛阳

中岳嵩山——邀请你!

[复制链接] 查看:19515 | 回复:53
发表于 2009-9-24 10:50 41 显示全部帖子
                                  九、王子晋驾鹤成仙的故事


        相传东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人们称他为王子晋,也称太子晋,又名王子乔。王子晋自幼喜欢吹笙。他吹的笙,声如风呜,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宫中人都喜欢听他的笙声。特别是他的妹妹观香,一天听不到他吹笙,就没精打采像丢了魂儿;两天听不到他吹笙,就身若有病,魂不附体。王子晋见妹妹喜爱听笙。就让妹妹学吹,但观香怎么学,也赶不上哥哥的笙声好听。


       当时周朝渐腐,群雄纷扰,天下不宁,王室衰微,明令不行。子晋对王宫生活感到厌烦。一天,他吹着玉、笙,走出皇宫,离开了繁华的京都洛邑,涉水登山,求师问道,往来于伊洛之滨。他见伊洛水滔滔东流,波澜起伏,就吹着玉笙,唱着歌儿:伊洛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伊洛之水娇兮,可以濯我笙......


        笙歌声传到离伊洛河百里外的嵩山上。嵩山上当时住着一位道人,名叫浮丘公。他在嵩山修道50余年,遍尝百草,济世救人。这天,浮丘公正在嵩山上尝百草,闻听优美的笙歌从伊洛河边传来,便手扶仙仗,往伊洛河边走去。王子晋见浮丘公年逾古稀,白发苍颜,道冠朱服,手扶仙杖,知道来人非凡,便走上前去向浮丘公深施一礼。

       浮丘公说:王子想找清静,何不登上嵩山?那里飞瀑腾空,层峦叠翠,崖石嶙峋,气象万千,实是深造之良地也!”


       王子晋说:师傅,您是......”


       浮丘公又说:我是出家修道之人,久居嵩山,常闻王子的笙音,早想会见,今日见到王子,诚感幸运。不过王子的笙声华而不实啊!”


       王子晋听后,又向浮丘公深施一礼,道:弟子愿随师傅上嵩山。


       王子晋随浮丘公来到嵩山,见巨壑深谷,云雾弥漫,高兴极了。从此他在浮丘公指教下,终日吹笙练歌。


       自从王子晋出皇宫后,王观香听不到哥哥的笙声,如大病在身,卧床不起。周灵王与正官娘娘诏遍天下名医,都没有治好女儿的病。有一天,一阵悠扬的笙声随着和煦的东南风传到王宫,王观香仔细一听,是哥哥的笙声,霎时精神大振,病即痊愈,走出王宫,迎着歌声往嵩山走来。


       王观香登上嵩山,站到一座山峰上一瞧,东边山峰上坐着一位老翁,道冠朱服,童颜鹤发,手扶仙杖,倾耳细听。北边一座山峰上王子晋盘腿而坐,手托长笙正在吹奏。当朝霞照到嵩山上时,王子晋好像一尊金罗汉,摇身晃膀,吹起九曲之歌:一曲笙罢,鹏程万里;二曲笙罢,古松增翠;三曲笙罢,和风拂煦;四曲笙罢,五彩祥云;五曲笙罢,山河壮丽;六曲笙罢,日月增辉;七曲笙罢,山岳回鸣;八曲笙罢,出水蛟龙;九曲笙罢,凤凰来仪。


        动听的歌声,真是人听到不走,鸟听到不飞,羊听到不叫,马听到不踢。王观香听得心旷神怡,飘飘欲醉,到了流连忘返的地步。


       王子晋笙声一息,忽然黄花丛中,走出一位妙龄女子,面如满月,明目皓齿。子晋在宫中见过千万美女,都比不上此女的姿色,因此对她十分倾慕。这时女者嫣然一笑,柔声细语地说:王子的笙声真好听啊!愿你长寿百年!”


       子晋说:你是哪方人士,咋来这里听笙品韵?”


      女者说:我是菊花仙子,特来中岳散花,恰遇王子弄笙。你若愿意脱离凡尘,可到瑶台一会,我定厚礼相待。说罢,脚下生出一朵彩云,飘然而去。

       以前子晋在王宫宗室,因不满朝廷的残暴,触怒过灵王,受过多次斥责。如今他到了欢乐的妙境,又见女者如此多情多意,便不愿回宫。正在这时,从天上又传来菊花仙子的声音:王子你若有心,明天面向东南,重奏九曲之歌,那时有一仙鹤,驾你上天官来。


       王子听完,非常高兴。他见妹妹王观香也登上嵩山,高兴之余,把菊花仙子邀请之事,讲给妹妹。王观香听后非常羡慕,只是以后听不得哥哥的笙声,就要哥哥教她学吹九曲之歌。


      子晋对她说:你可拜浮丘公为师,他会教你吹出优美动听的笙声!”说罢兄妹俩来东峰拜见浮丘公。

       浮丘公见了子晋,笑着说:洞笙引凤,王子要升天了。


        王子晋听后,问:师傅知道了此事?那怎么升上天宫瑶台呢?”


        浮丘公递给子晋一张红纸。子晋一看,红纸上写着四句话:王子面东南,九曲歌三遍;仙鹤拜会你,乘它会瑶仙。


        王子晋看罢,便说出妹妹要拜他为师的事。浮丘公听了,认真地对王观香说:你能吹过三个花开花谢,我自去教你。说罢扶仙杖而去。

         第二天,王子晋一早就坐在山峰上,面朝东南方,连奏三遍九曲之歌。歌声刚停,从东南方半山腰的花草坪上,飞出一只丹顶白鹤,停在他面前,连连点头展翅。王子晋见这只丹顶鹤个大如案,就往鹤背上一坐,白鹤展开翅膀,便往天官瑶台飞去。王观香看见哥哥乘鹤升天,誓死不回皇宫,坐在那个山峰上,整天静心吹笙。


        王子晋乘鹤飞上瑶台,会见了菊花仙子,两人结为夫妇,十分恩爱。闲暇时节,夫妻相伴,同乘白鹤,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他们飞到哪里,王子晋的笙声就响在哪里,菊花仙子就把花播种在哪里,夫妻俩倍受世人尊敬。


        他们来到缑山,缑山上建造了升仙观;他们来到雁荡山,将一段山岭起名仙亭山;他们来到乐清县游玩了两座山.一座山起名笙台山,一座山起名吹台山。中岳嵩山呢,人们把王子晋吹笙坐过的那座山峰称子晋峰,居住的那条沟叫做太子沟,并在太子沟内建了太子庙,他的妹妹王观香吹笙坐的那座山峰称观香峰;浮丘公坐的那座山峰称浮丘峰,丹顶白鹤起飞的地方,建了个庙院,名叫白鹤观。子晋、观香、浮丘三座山峰,均列入嵩山七十二峰。


       汉代诗人刘向曾写诗赞王子晋: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落,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宋代大诗人欧阳修也写诗赞王子晋:昔闻天子晋,把袂浮丘仙;金骏于此堕,吹笙不复还;玉蹄无亦久,涧草但荒烟。”(注:文中的传说故事据王鸿均的《子晋峰与浮丘峰》)


       这段王子晋驾鹤成仙的故事,我曾经听说过,但是,我并不知道就发生在我们嵩山地区。如今,置身于太室山之上,偶有人提起此事,才如梦初醒,慨然长叹。


       坐在子晋峰上,但闻天风浩荡,但见奇石林立。再俯瞰山下群石,那鸟、马、猴、虎等奇石全都目视一方,拉长脖子,支起耳朵,全神贯注,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俨然一个天然雕刻的动物园。传说,有天夜里,王子晋曾在此山顶吹笙,婉转悠扬的笙音传到天空,传遍五湖四海,令天上的神鸟、神兽听得如痴如醉,纷纷到此听王子晋品笙,直听得神魂颠倒,忘乎所以。待王子晋笙音停后,这些神鸟神兽们愣过神来,忽然发现天早已大亮,他们泄露了天机,已无法返回天界,便各自化为石头,永驻此山。明代诗人傅梅登子晋峰吟诗道:王子飞天去,千山空月明;我来峰上坐,犹如听吹笙。


        距子晋峰不远就是观香峰。传说,胞妹王观香随同哥哥来嵩山修道,就居住在子晋峰南观香峰下的天然石洞中,后人称此洞为皇姑洞。洞下30米处有一天然奇石,像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面西端坐,高约4米,身着黑色素装,发如凤冠,轮廊清晰,传为观香石。子晋住在太子沟,观香住在观香峰下皇姑洞。一日,观香到太子沟求哥学笙,不料看到哥哥正在太子湖中洗浴,观香很难为情地折身而回。此后,为了兄妹俩修道传书,疏通联络,在山坡上修筑一条地下管道,用水传递书信,名日水道传书,俗称顺书匣。如今,当地农民在子晋峰周围垦荒中,还不断挖出石渠件。现在太子庙和永泰寺内均存放有近年挖出的石渠件。

       太子沟,位于永泰寺北门1公里处的子晋峰下,因2600年前东周灵王(公元前571年一前545)的太子晋,看不惯昏庸腐败的朝政,来到嵩山拜仙道李浮丘为师,在此修心养性了30年,得道成仙,驾鹤升天。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沟为太子沟。

       太子沟里奇石林立,两山石壁如同天公雕刻一般,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如虎如狮,如猴如象,成群结队,或上或下,或立或卧,令人目不暇接。据传当年太子在此品笙,委婉动听,惊动了天上的神兽,成群结队前来听笙。太子下山时,山下的狮虎排成仪仗,夹道迎送从而留下了仙迹。


       沟北有巨石,形状似伞,传为王子晋曾在此避雨,故名太子伞。伞下有石,砥衡若儿,痕若臂股,叫太子归来石,即太子石。在太子石东部有奇石组成一架龙体,龙头朝南,龙背向上。龙背旁有一石池,呈椭圆形,长七尺许,宽约二尺,深半尺余,活像一只大脚,印人石中,池前五趾分明,脚尖朝西北,脚跟朝东南,整个脚印清晰可辨。传为王子晋成仙后,三载返回,落鹤子晋峰,因急待想看曾栖宿30年的故地,便一只脚从峰上踩下,落在石上,印下此脚印。脚印形成一池,池内有清水,终年不涸。池水似镜,坐池边,周围奇景映入池中,颇为美观。这就是中岳嵩山有名的"石池耸崖"胜景。宋代诗人楼异写诗赞颂此期:当年曾悟镜中形,道骨仙风拟紫冥,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须向揖仙听。"


       在太子石的左右崖畔,立石如笋,峭直中空,罗列为伍,称太子嶂。其西北山上为一片奇石群,形态各异如画。一石似老翁面向太子石,称老翁拜太子;一石似一脚独立,一手遮额,称行者独尊;一石似马腾空,称天马行空;一石似女抱子,称母爱;还有数石如睡狮,如卧虎,如雏鸟盼母,如天狗护府,如雄鹰阅世,千姿百态。石旁有一石洞,相传为嵩山之神浮丘公考验太子晋,化一老人和美女,指洞说亲,成婚于洞中。子晋听后,顿足而去。人称此洞为新媳妇屋。洞旁有一石庵,仰面观望,石壁上有一组红石线,构成一幅女娲补天图,耐人寻味。


       在沟北岩上又有几组奇石,一组似钟鼓架于楼上称钟鼓楼,一组在岩壁上似为"云仙"二字和一幅石线人形图案,称太子图,甚为奇幻。在子晋峰下的百丈悬崖石壁上有一天然门洞,洞口古藤盘绕,洞内冷风习习。传为王子晋当年读书修道30余载居住过的地方,人称太子洞,亦称太子门、太子走游洞等。洞沟底曲径而上,约行1公里山路,在沟底还发现两个巨石,巨石上红黑白线分明,恰如天然画龙点凤图,称其龙凤呈祥石
发表于 2009-9-24 10:53 42 显示全部帖子
                                   十、尼僧古刹永泰寺


        在太室山西麓的子晋峰和观香峰下,有一座自古闻名的寺院,那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尼僧寺院——永泰寺。寺院建筑古朴别致,因古代三位公主出家于此,给其蒙上了几多神秘的色彩。


       永泰寺前身为转运庵,始建于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公元467)。据有关资料记载,转运公主是北魏文成帝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冯太后。文成帝在位期间,大兴佛寺,并开凿云岗石窟。文成帝执政时社会稳定,但文成帝26岁时,因病驾崩。献文帝(转运公主的哥哥)继位。当时的朝政大权落在了冯太后手中,献文帝不好政务,想让位于叔父京兆王,由于母后和群臣的反对,便把皇位传给了五岁的儿子孝文帝元宏,依然由冯太后临朝听政。献文帝一心向佛,曾几次到嵩山念佛。转运公主白小受哥哥的影响与佛结缘,对宫中明争暗斗和对母亲冯太后独揽朝政的行为深恶痛绝。转运公主便来到嵩山子晋峰下,建造转运庵,修练小乘佛教。公元476年,献文帝被生母冯太后害死,转运公主从此更加消沉厌世,心灰意冷,与宫中断绝了一切情缘。母亲冯太后和侄儿魏孝文帝曾多次来请她回宫,她都无动于衷。转运公主在转运庵一边念佛,一边劳动,自食其力,在佛门修炼终生。

       明练公主是南朝梁武帝的妹妹。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佛寺遍天下,僧侣占去国家人口的一半。在北魏末年,我国江北地区已有佛寺3万余座,僧、尼达200万人。梁武帝一生信佛,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曾先后3次到南京同泰寺(今鸡鸣寺)出家,都分别叫大臣赎回。明练公主天性善良,和哥哥一样,整日念佛谈经,且悟性极好。宝志大和尚是梁武帝最崇拜的三个法师之一。达摩到中国后曾去拜见过梁武帝,因达摩修的是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梁武帝修的是小乘佛教,主张自席成佛。话不投机,没说几句达摩就飘然离去。宝志听说梁武帝放走了达摩,大为震惊与惋惜,他埋怨道:"陛下知道吗?达摩是西方般若多罗的得法弟子,是印度高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心传心,明心见性,一切皆空。"梁武帝越听越糊涂,对达摩的观点始终不能苟同。而在一旁静静地听哥哥和宝志和尚争论的明练公主,却对达摩的观点崇拜得五体投地,她心如明镜,感觉顿悟。觉得达摩就是她今生等待的师傅。她要追随达摩,拜达摩为师。明练公主不顾皇兄及母后的反对,毅然走出皇宫,到嵩山遁人空门,出家为尼。

       明练公主来到五乳峰达摩面壁的"默玄处"洞口,要拜达摩为师,此时达摩已有了3个男徒弟,即慧可、道副、道育。明练为求师达摩跪在洞口,达摩见其诚意十足,又有悟性,就收她为徒,赐法名道迹,法号总持。从此明练公主就成为达摩的惟一女弟子。梁武帝见妹妹已无回宫之意,为了兄妹之情,便拨银两改建转运庵为寺院,安置明珠公主,解除了明练是女子,与师兄们在一起生活起居不便的顾虑。


       永泰公主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女儿。宣武帝宠任奸臣,优柔寡断。当政时天下极不太平,水灾旱灾不断,各地起义频繁,北魏政权由兴盛转向衰败。公元515年,宣武帝驾崩,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继位,起初由皇太后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性情软弱,凡事做不了主张。元诩的生母胡充华野心勃勃,朝政大权逐渐落在胡太妃的手中。高太后被逼到瑶先寺削发为尼,不问朝政。就这也没能逃过胡太妃的魔掌。胡太妃以到瑶先寺进香为名,酒肉下药,毒死了高太后,并用僧礼葬高太后于荒丘。胡太妃又以皇上的名义,自封为皇太后,独揽朝政大权。年幼的永泰公主亲眼目睹了皇室的明争暗斗,对母后的阴险毒辣不寒而栗。转眼十年过去,永泰和哥哥元诩都已长大成人,兄妹情投意合感情很深。孝明帝已16岁,本该独立朝政,但胡太后死死抓住政权不放,引起满朝文武大臣的不满。鸿胪少卿谷会等人联名上书,劝胡太后归政。胡太后对谷会等人恨之入骨,寻机对上书的大臣们下了毒手,有的被处死,有的被贬充军。当时孝明帝也曾结交密多道人,发动夺权政变,但没有成功,密多道人也被胡太后杀死在皇宫,孝明帝本人也被囚禁到西苑。

       有一年,胡太后挟天子和皇后,由数百名嫔妃、公主、太监陪驾,到中岳嵩山游春。游兴正浓时,永泰公主诚意劝说胡太后归政与哥哥,胡太后听后大怒,以为永泰与哥哥连手夺权,当即拂袖而去,并起杀心。永泰公主似雷击顶,呆立路旁。这时孝明帝来到她跟前,问明缘由,顿感大事不好,并劝妹妹留在嵩山,不要回皇宫,无奈永泰公主只得听天由命,趁胡太后不备,带着两个贴身丫环逃进了深山。


       永泰公主在山中一个岩洞中住下,饥饿干渴难忍,三个弱女相依为命,最后昏迷不醒。这天,一位上山打柴的老尼,发现洞中有3个宫装打扮的少女,就让人把她们背回寺院,才都慢慢醒来。永泰公主后被老尼收为弟子。老尼所住的寺院就是明练寺。永泰公主在寺中一边念佛,一边练武,练得一手过硬的少林功夫,并训练了一批武功高超的尼僧队伍,后亲率尼僧回洛阳,帮哥哥元诩夺得了王位。孝明帝一再请她回宫,她都不肯。无奈孝明帝只好在明练寺院建一座皇姑楼。永泰公主为尼期间,积德很多,她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她,把明练寺改称为永泰寺,一直沿用至今。


      永泰寺历史悠久,几经兴衰。1500多年来,这座寺院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妪,在讲述着一个极为复杂而不平凡的历史。永泰寺的建筑规模比较庞大,除中轴线建筑(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五进院落)外,还有散布在中心院周围的小四合院和单体建筑。这些建筑没有统一的格式,依地势辟基而建,具有我国北方园林建筑风格。据记载,永泰寺曾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因寺院位居深山,朝廷恐怕女僧遭受歹人的侵扰,敕令把寺院迁到嵩山北麓,距京都洛阳很近的偃师县境内;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725日,嵩岳寺僧道莹向朝廷"奏闻此故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遂把寺院从偃师县又迁回嵩山故址,恢复了寺院旧制,除建有佛殿和尼僧院住室外,还增建了门楼、浴室、食堂、藏经阁和数座大塔。目前永泰寺存有明清古建筑30多间,1993年后在屈玉荣女士的主持下,寺院的各种建筑才逐渐恢复。目前寺院总占地面积为6600多平方米,构成了一座完整的佛教寺院。

       秦槐、汉柏、菩提树是嵩山地区的三大古树。永泰寺大雄宝殿前甬道南沿,有一棵树龄达2000多年的娑罗树。这棵树高216米,胸围26米,冠幅135米。娑罗树是我国树龄最长的稀有名贵树种之一,也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活见证,嵩山境内仅此一棵。据记载,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先在深山修行6年,毫无结果。便于35岁那年,独自一人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感动天地,于十二月初八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鹿野苑开始传教。释迦牟尼在印度各地游行教化,获得信徒众多,传教45年,都尊他为佛陀(即觉悟)。他80岁时又在婆罗树下涅檠。后来释迦牟尼的讲说及教程成为佛教经典。婆罗树被称为菩提树、觉树、佛树、普度众生的功德树等。此树枝叶茂密,形状像伞,又被称为老佛爷凉伞。永泰寺的菩提树是汉明帝8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钵带到中国的贡品。先是寄养在白马寺,后又移栽到法王寺。孝明帝为妹妹永泰公主修寺院时又把菩提树御赐给公主,便栽在了永泰寺内。

       看了菩提树,还不得不看永泰寺的另一棵树。那就是位于中佛殿月台北端的旗杆杨了,旗杆杨也叫佛爷旗杆,俗称大叶杨、毛白杨,最长寿命300岁。永泰寺这棵大叶杨高约266米,围粗46米,冠幅20米,树干修直,苍劲挺拔,参天耸立。仔细观看树身疏密不同的纹螺,还能辨8个不同的方向。佛杨杆虽树心已空,但见枝叶繁茂肥嫩,整个形状就像撑开的一面大伞,树上还不断传出像敲击木鱼似的响声,令人玩味无穷。

       观罢永泰寺极其珍贵的佛教遗存物,沿寺南围墙向东北行约200米,二座造型别致的古塔便展现在眼前。其中最高的一座塔是因寺而得名,该塔虽然没有留下年代铭刻,然而其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盛唐时期建筑风格。所以,又称为永泰寺唐塔。这座塔系唐代单层密檐式砖塔,南北向,东西两面宽48米,南北两面深43米,平面呈正方形,塔体通高24米,黄泥砌砖而成,塔身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廊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优美秀丽。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其精致的造型,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塔铭中有这样一句话:"孤然已达西方去,留得真容宝塔中。"一说此塔不是永泰公主包骨塔,是金大定年间(约公元1187)的均公庵主塔。

      漫游永泰寺,细细品味每一个景点,似乎处处可寻觅到公主当年的足迹,领略到公主及僧尼们的生活起居和念经习武的热闹场面,不禁让人想起清代诗人顾嗣立吟《永泰寺》的诗句:"公主乘云去,白云满空山;松风吹秋月,夜夜鸣佩环;飘渺皇姑塔,隐见非人间;御寒滴岚翠,池荒草经闲;宵来小雨过,飞鸟鸣关关。"
发表于 2009-9-24 10:58 43 显示全部帖子
山水秀美的九龙潭

DSCI2077.JPG

200861825971065.jpg

200861905327995.jpg

2008618492979289.jpg

20085269324279552.jpg

20085269451859794.jpg

发表于 2009-9-24 11:04 44 显示全部帖子
启母石和启母阙

启母阙1.jpg

启母阙2.jpg

启母石3.jpg

启母石5.jpg

[清]大禹治水玉山子。高高224厘米,藏故宫。.jpg

发表于 2009-9-24 11:08 45 显示全部帖子
几个山峰和亭子

009.又一亭子.jpg

004.那个山峰.jpg

005.望都峰.jpg

006.亭子.jpg

007.听涛崖.jpg

008.卧龙峰.jpg

发表于 2009-9-24 11:12 46 显示全部帖子
走向峻极峰的几处险阻

014.上崖.jpg

010.搠刀泉.jpg

011.走向挤掉孩.jpg

012.走向挤掉孩.jpg

013.挤掉孩.jpg

发表于 2009-9-24 11:17 47 显示全部帖子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

DSCI3574.JPG

DSCI3576.JPG

DSCI3583.JPG

DSCI3602.jpg

DSCI3592.jpg

DSCI3597.jpg

DSCI3598.jpg

发表于 2009-9-24 11:19 48 显示全部帖子
图文并茂,很是不错的说,楼主辛苦了{:5_139:}yxg926 发表于 2009-9-24 11:14 ...

欢迎光临!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09-9-24 11:28 49 显示全部帖子
奇石林立野驴背

DSCI3666.jpg

DSCI3627.jpg

DSCI3641.jpg

DSCI3643.jpg

DSCI3646.jpg

DSCI3651.jpg

发表于 2009-9-24 11:39 50 显示全部帖子
结束咯!不到之处,请河南的驴儿们补充一下,先谢谢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