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574

主题

洛阳

中岳嵩山——邀请你!

[复制链接] 查看:19358 | 回复:76
发表于 2009-9-23 17:47 41 只看该作者
                                       四、启劈石门的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变熊,涂山娇误化为石,大禹击石求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涂山娇之妹涂山姚闻知这一消息,来此替姐养子,给大禹减轻负担,并居住在大禹宫内。一日,大禹治水回家,见儿子启举着他的斧子玩,大禹有意想看看儿子的本领,便对启说:尔到山上一试,吾斧尔能用否。


      顽皮的启,扛着大斧出大禹宫向东行,见到一块大石头,就在上面磨了磨斧子,又向前走,来到石门沟的巨石上试了试斧子,一斧下去,这块巨石一裂三瓣。启见斧落石开,欣喜若狂。随即便转身,抡起大斧朝崇高山万岁峰东侧劈去,手起斧落,只听"咔嚓"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山一裂两开。大禹见启小小年纪,能一斧劈开石门沟,甚为高兴。难怪大禹驾崩后,大臣们推举启继父帝位。

      这个传说故事,有证可考。在启母石东北约200米的山坡上,还遗留有磨斧石,这块石头,长约4米,高约70厘米,呈灰白色。石两端高,中间凹,整个石面,十分光滑。但现在,这块磨斧石已失去原来的模样。据知情者说,这是1998年因附近群众把此石当作采石料,将其劈为两截。但没成材料,不能被其所用,就扔在山下,不再管了,使这块具有观赏价值,或说是历史见证的石头已无法完整。

      离开磨斧石,沿山坡向东南下行300米左右,在石门沟口,薛家门村东,还可看到试斧石。这块巨石高约3米,长宽均有5米,巨石裂为三瓣,石缝内长出一棵梨树,约有四把多粗。令人赏之,玩味无穷。

      沿石门沟北上,万岁峰和狮子峰,两山夹峙,山石相对,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这便是石门沟内三道门的第一道门。进得石门来,但见两边山峰,高耸云天,山峰绝壁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态,有如石龟迎宾,有如马踏龙雀,有如仙翁醉酒。秀美多姿,蔚为壮观。东西相望两山峰各有豁口,豁口内林木茂盛,当地人称其为东马槽、西马槽


      沿沟北上,约100余米,第二道石门便映人眼帘。进得第二道石门,在迎面的石崖上可观到一个天然石洞。此洞穴有15平方米大,洞内有一块方石如桌,坐在方石上南望,透过二道门的缝隙,恰恰望到高家楼,即现在的高家庄。人称此洞为猪八戒望高老庄洞,此洞堪称嵩山景观中一绝。然而就是这道美丽的景观,在1997年,被薛家门村的一村民开山炸石所毁。这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景观将永远成为历史。

      走过二道门,再进三道门,犹如闯了三道关。石门的形状大同小异,而门内的景观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各个石门内是群山环拱,林木浓郁,高崖绝壁,挺拔峻秀,树木长在崖畔,将每个山峰陪衬得恰到好处,犹如一幅幅极富诗意的天然画卷,色泽清淡而典雅明丽。三道石门好似锁住了三个人间仙境,置身于此,犹如走进世外桃源,令人美不胜收。


      相传,启劈开这道沟后,因石门紧闭,人进不得此沟,便成了各路神仙在此聚会栖居的地方。他们或在此谈天论道,或炼丹修身,或植木育果,或生息养性,或指点人间迷津。


      有一天,一个来自南方的风水先生(人称南蛮子),因赶风水,查地脉来到此沟。他见沟有一石门,顿时茅塞顿开,屈指一算,断定此处为风水宝地,石门内肯定有许多宝物。他想,如此风水宝地,嵩山一带定会出大人物了,不如将其宝地坏掉,将脉气赶往南方他的家乡。于是就推算打开石门、坏风水的方法。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推算,终于有了玄妙的魔法。他推断:要在此正南方,千步之遥的菜地,种一棵生长百日的瓠子,作为钥匙插入石门旁的锁孔内,石门便可打开。

      这个南蛮子依此玄学妙计,向南走千步,便来到高庄村北的一块田地内。事情也算凑巧,这里有一老妇和一少年正在干活,这块地种得正是瓠子菜,南蛮子见后喜不自胜。便与其搭讪,拉起家常来。

       南蛮子问:你们种得是什么菜?”老妇答:瓠子。南蛮子问:结瓜了嘛?”老妇答:开花了,有一朵花下还做胎儿了。


       南蛮子闻得,心中暗喜。急忙来到这棵瓠子藤前,但见这棵瓠子藤上仅开一朵白花,花下已长出鲜嫩的小瓠子。南蛮子心想,他的推断已被应验。就对老妇说:这个瓠子我要了,不准别人乱动,待一百天时我来摘它。老妇没有应答。

       旁边的少年小伙心里感到不耐烦,责问:"凭啥这个瓠子非要给你?"南蛮子自觉失言,赔着笑脸说:"到时候我给你银两,要多少都给。"小伙子嘟噜着说:"谁稀罕你的臭钱!"南蛮子见小伙子不好对付,就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小伙子。最后小伙子问:"你要这瓠子干啥?说出道理,瓠子可以白送。"南蛮子反复劝说不下,被逼无奈只得把用瓠子打开石门的事给说了出来,并说:"一百天正午时,我来摘瓠子,到时石门打开,保证不亏你。"这个小伙子听后似信非信,就答应了下来。

       这个小伙子名叫高保,自小因家贫不曾念书,但不失聪明、果敢。他以前去过万岁峰下见过石门,但没想到南蛮子说得那样神奇。心想,南蛮子说的是真是假,不如到时自己拿着瓠子,到石门沟试一试。主意拿定,便整日精心护理这棵瓠子。


       一晃就是一百天时间。这天早上,高保到菜地,摘了瓠子,来到石门处,按照南蛮子的说法,将瓠子插入石门左边的石洞内,向右拧。不拧便罢,这一拧,但见石门"吱呀呀"地随着响声,神奇般地被打开,挪出一丈多远。高保走进石门,见到一匹高头大马正在拉着石磨转圈走,磨盘上有一堆豆,磨旁不见人影。高保想,进了石门要拿点东西做纪念。伸手在磨盘上抓了一把豆,就出门往回走。

      高保走回菜地,见南蛮子正在寻找瓠子。高保极兴奋地对南蛮子说:"不要找瓠子了,我已将石门打开了。"南蛮子吃一惊,急问:"石门内怎样?"高保将经过细说一遍。南蛮子非常可惜地说:"坏了。石门内的高头大马是神马,磨上的豆是金豆,因瓠子还没有到午时而摘下,你将石门打开,这神马、金豆将永远消失,这条沟的三道石门将永远大开。"高保伸手一看,果见手中六粒金豆金光闪闪。南蛮子顾不得与高保争辨金豆的事,便直奔石门沟去赶风水去了。

      那位南蛮子究竟将风水宝地赶往何处,高保得金豆是真是假,已无证可考。但这拥有三道天然石门的石门沟和饲养神马的东马槽、西马槽却是真真实实地位于嵩山万岁峰下。


       走过石门沟中的三道石门,向北攀岩而上,约行200米。左右环顾,三鹤峰虎头峰高耸对峙相映生辉,从两山峰的豁口北望遇圣峰,这三座山峰个个挺拔独秀,形成一个""字,颇为壮观,不禁令人称奇叫绝。

        对于石门沟自然景观的描述,早在唐代,大诗人骆宾王在《出石门》的诗中曾这样写道:"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楼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然而这处美丽的景观,近年来却被毁的残不忍睹,使奇妙的石门景观成了乱石沟。据说,1997年至今,苟山村薛家门村民在石门沟开山炸石,这里的三道石门景观和山上奇石多处被毁。这个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景观将永远成为历史。
发表于 2009-9-24 00:24 42 只看该作者
什么意思,我想去
发表于 2009-9-24 09:14 43 只看该作者
什么意思,我想去lp007 发表于 2009-9-24 00:24

随时欢迎你来嵩山玩,联系QQ:905573745
发表于 2009-9-24 09:18 44 只看该作者
                                                       五、成语山呼万岁的由来

             启母石背依的这座山峰,不仅有"匾挂石崖"的奇观,而且还有另一说法。此峰叫万岁峰,成语词典中的"山呼万岁"成语即来源于此。说到这个成语故事,还要从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游嵩山说起。

       据《汉书》记载:春正月,行幸缑氏。(汉武帝)诏日: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大室祠,禁勿伐其草木。以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日崇高,独给祠,复亡所兴。


      《成语词典》注释:山呼万岁——山呼,指臣下对皇帝高呼万岁,原称嵩呼。语本《汉书·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传说,汉武帝年间,嵩山地区有个叫小凤的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尤其孝顺父母。16岁那年,朝中选宫女,小凤被选入宫。

       小凤进宫后,因看不惯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皇宫生活,再加上思念家乡二老心切,整日郁郁不乐,哭哭泣泣。当时朝中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过去常在长安城内摆卦摊。他虽然身材不高,个儿不大,但足智多谋,风趣幽默,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因此,深得汉武帝赏识。这一天,大雪纷飞,东方朔想让武帝高兴,便去御花园折枝梅花献给武帝。当他到御花园时,见一宫女泪流满面,向御井走去,他急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就是小凤。问其缘由,她说父母年迈,家中只有一个小弟弟,无人照管二老,进宫三年,见不到家人,女儿不能尽孝,不如投井一死。东方朔听罢,深被小凤的孝心所感动,安慰他一番,并答应想办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汉武帝年间是太平盛世,汉武帝被称为一代明君。他有个嗜好,爱游名山大川,祭岳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汉武帝刘彻在西岳华山祭岳用事,东方朔见皇上高兴,便奏日:嵩高山,位居五岳之中,曾有着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称,皇上何不到此禅祭游览,则意味深刻。汉武帝觉得有道理,便传下圣旨,从华山直抵嵩高山。小凤当时伺侯皇后娘娘,也随驾来到了嵩高山。

      汉武帝到嵩高山(即嵩山)后,先游太室祠(即中岳庙),后到启母庙内祭拜。就在这时,汉武帝忽然听到启母庙后的山峰上在呼"万岁",并连呼三声,声音宏亮,回荡于山谷之中。汉武帝急问随从的文武官员:"谁在呼万岁?"均说没人喊万岁。汉武帝自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出得京来惊动了上苍,使大山在高呼万岁。于是,便吩咐皇后娘娘和文武大臣在此望山峰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或嵩呼万岁的成语便由此得来。

      汉武帝闻得山呼万岁,极为高兴,传下圣旨,加封启母庙的山峰为万岁峰,并拨银两在山顶上建登仙台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以应山呼万岁之意。另再拨银两,增建太室祠(即现在的中岳庙),划嵩高山下的三百户人家为崇高县,县衙设在太室祠,县令兼任祠官。汉武帝特敕,崇高县民众免除一切杂务劳役,专管祭祀岳神,看管嵩高山,严禁砍伐山上草木。崇高县就是登封县的原始雏形,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再说东方朔见汉武帝极尽兴致,不失时机地赶快拉着小凤来见汉武帝,说:宫女小凤是崇高县人,她家有二老年迈,只想在家孝敬二老爹娘,不想在宫中做事。依臣之见,不如将她留下,让其全家看管万岁观,以作山呼万岁的见证人。


      汉武帝详细询问了小凤的家境情况,并为小风的孝心所感动,便当即下诏:难得此女一片孝心,就依东方朔之言,让你回家也就是了。还赐小凤一双玉镯。从此小凤离开了皇宫,与家人团聚,居住在了万岁观内。

      汉武帝沿万岁峰东半崖过石门,登山顶,过马蹄沟,再登遇圣峰,向西过铁梁峡,到峻极峰。汉武帝在峻极峰上建有八仙坛。明代诗人傅梅在《咏万岁峰》诗中这样写道:汉皇修大礼,龙驾此间登;可叹三呼后,无人问茂陵。


      传说,汉武帝在万岁峰西北的马蹄沟,曾遇一蟒蛇挡道,久久不肯离去,激怒汉武帝,命人杀死蟒蛇,扔到山下。谁知汉武帝再往前行不远,忽听得耳边响起杀命,还命!杀命,还命的声音,这喊声越来越大,震耳欲聋。汉武帝一时头痛难忍,随口说道:山上哪里来的命,到平地再说吧!”说罢,声音消失,汉武帝头痛即止。这条蟒蛇乃千年蛇精所化,是前来讨武帝的封号。于是在西汉末年,汉平帝年间,便出了一个篡权夺位的王莽。武帝说的平地乃汉平帝的谐音。王莽摄政,追杀东汉光武帝刘秀。于是便有了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的说法。王莽追杀刘秀曾到马蹄沟,眼见王莽要追上刘秀,哪知刘秀骑的神马良驹,一声嘶鸣,一跃飞上嵩山之顶,王莽无法追上,只得收兵。至今在马蹄沟还遗留有马蹄的印迹。马蹄沟也由此而得名。


      万岁峰北为遇圣峰,传为汉武帝在此遇到两耳过肩的九嶷仙人,正在采摘石上一尺九寸多长的菖蒲,他献给武帝说:吃下它,可以长生不老。说罢即不见踪影,汉武帝大悟,便封这个山峰为遇圣峰。宋代诗人楼异在《咏遇圣峰》诗中这样写道:汉家天子学神仙,曾遇真人耳过肩;不待菖蒲长黑发,须知逸乐自延年。


      万岁峰西,紧靠着马蹄沟的山峰为虎头峰。峰上有虎头崖,为唐李筌得黄帝阴符本经处。


      万岁峰东为狮子峰,峰形如狮,巍巍雄踞。宋代诗人楼异在《咏狮子峰》诗中写道:苍翠藤蔓饰须眉,狮子标形是与非;果解颦吟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飞。


       狮子峰北为三鹤峰,传为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三鹤翔其上,峰下半崖有炼丹洞。


       狮子峰东为浮丘峰,传为嵩山之神浮丘仙公所居住处,下迤望朝岭,栩栩有生气。望朝岭又是上山乌龟景观,在登封市区观之,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恰似一个偌大的乌龟头朝浮丘峰,在接受浮丘仙公的恩赐。


       万岁峰与狮子峰,两峰夹峙,中间有一道景色秀丽,奇石百态的石门沟
发表于 2009-9-24 09:21 45 只看该作者
                                           六、青童峰上没梁庙

       青童峰位于太室山东麓,俗称青岗坪。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山,封太室祠(即中岳庙),登上此峰,忽然遇到二青衣女童捧书迎驾,欲问而不见。青童峰便由此而得名。

      青童峰东有鸡鸣峰悬练峰春震峰;西望三鹤峰遇圣峰大铁梁峡、小铁梁峡,沿清代皇帝乾隆所走的御路可达峻极峰,再由峻极峰北行而后往西可到太子沟、永泰寺(此为太室山顶游的路线);南有周道峰、黄盖峰,并透过黄盖峰可鸟瞰中岳庙全景;北过大栎树沟大峡谷,穿过原始林,可攀松涛峰达峻极峰。青童峰上土地肥沃,周围林木茂盛,现有耕地40余亩,被韩村人耕种。登上青童峰,左右环顾,山川锦绣,风景如画,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宋代大诗人楼异曾在《咏青童峰》一诗中写道:"崭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奉书来。"


      青童峰上有两座庙宇,东边的一座是青童寺,现有正副殿12间,建筑年代不详。这里过去有许昌人张西方在此守庙,人称张先儿。后有开封人郎西山在此守庙,人称郎先儿。郎去逝后,由登封韩村人王景太守庙。王景太现已去逝三年,目前由王景太的老伴刘氏及儿子王天德在此看管庙宇并耕种田地。西边的庙宇是中岳行宫,俗称小中岳庙,传说是中王爷的爷爷居住的地方。其后的老爷殿为砖、石灰砌的拱形无木建筑,墙体厚约15米,俗称没梁庙。紧靠没梁庙前建有三间凉棚,建筑古朴坚固,匠心独具。据碑文载:没梁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复修于民国六年。说起没梁庙,登封人老少皆知,景东砀建没梁庙,免除登封皇粮的故事。


      传说,清康熙年间,登封嵩山一带遭受大旱,五谷不收,出外讨荒要饭的百姓比比皆是,还有不少老弱病残者被饿死。


      就在这民不聊生的年代,登封大冶出了个人物。此人名叫景日畛,东砀,嵩崖。据《登封县志》载:他幼年家贫,母亲有病,无钱买药,医生说鸽子可以代替,他到嵩山捕鸽,见一群白鸽飞到县衙内,不能进去。东砀望着县衙内的白鸽放声大哭,当时的县令得知他的孝心,深为感动,以笼盛鸽让他拿回。从此后,东砀整日满山遍野跑着捉鸽子,但终究还是没有治好娘的病。母亲病故时,东砀一面拆洗旧衣为母亲装殓,一面暗下决心学医。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老师见其聪明便免费教他。他刻苦努力,成绩第一,被选人县学,康熙十二年(1673)入嵩阳书院,拜耿介为师。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三十年会进士。当时朝中名人仇沧柱、王宛平、徐昆山等看了他的文章,啧喷称赞,以公卿之位期望。他初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知县,平雪冤案,很受百姓欢迎。县内有水灾,常溺死人畜,淹没庄田。汛期到来,他乘船上岸巡察水情,思索方案,经多次治理,水患解除。高要县百姓感激他的功绩,在他治水站立的地方建立生祠以示纪念。政绩上报朝廷,康熙皇帝提升景东饧为京畿监察御史。他任职期间,巡视郊区,发现井内有具死尸,他亲自便衣访察,尽得其情,冤案告破,京民叹服。他向朝廷上《奥中征米浮价》、《矿商病民》等奏疏,内容恳切详明,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朝廷对他的爱民精神非常赏识,加之他是个良医,经常给皇后娘娘及皇亲国戚看病,因此屡迁其官,先后任陕西道、山西道、浙江道、江南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又升鸿胪寺、太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升礼部、户部侍郎,加礼部尚书列。

      一天,景东砀回到了家乡登封,他看到家乡父老饱受旱魔洗劫,数年颗粒不收,而官府的皇粮和税赋,有增无减,平民难以负担,有的百姓被逼无奈,或悬梁自缢,或家破人亡。景东饧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很是痛心。常言说,哪里的官向哪里的民。他想,如果能免除登封的皇粮和税赋来减除灾情就好了。他辗转思量,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找到当时的登封县令薛国瑞,将他的想法说给县令,两人一拍即合。景东砀当即命人在青童峰上开始建没梁庙(还有一说,没梁庙建在崇福宫内)。并吩咐薛县令要准备一些蝎子、蛇、知了、蛤蟆等小动物和红薯根、萝卜尾巴等农作物。建没梁庙时,景东砀亲自监工策划建筑,待庙建好后,他才进京。

      一日,康熙召见景东砀,景东砀见皇上高兴,便谈起家乡嵩山。他对康熙皇帝说:"中岳嵩山,位居天中,风景宜人,历代帝王都到嵩山封禅祭天,万岁何不到嵩山一游呢?"一番话说得平常不爱言笑的康熙哈哈大笑。说:"近日朝中无事,朕正想出去走走,不知去哪里是好,景爱卿说到朕的心里了。好,明天你就陪朕去游嵩山。"


      康熙四十三年初秋(1704)。康熙皇帝在景东砀及朝中文武官员的簇拥下,从洛阳来到了嵩山。登封县令薛国瑞到参驾店迎接。康熙皇帝先游少林寺,见少林寺山门前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在地下铺的白纸上写"少林寺"三个字,老和尚写的字大如犬,歪歪斜斜,笔道粗细不匀;小和尚写的字小如杏核,笔划弯弯曲曲,像蚂蚁爬行。康熙皇帝看后,心中不觉好笑,便吩咐:"拿笔来。"小和尚忙把一支笔递了过去。只见康熙皇帝蘸饱松烟徽墨,就地在一张如匾大的白纸上,"唰唰唰"写就"少林寺"三个大字,又在纸上盖了一枚御印。这时少林寺内的和尚们纷纷拥来,双手合十,躬身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少林和尚讨得康熙皇帝"一字千金"的墨宝,极为珍贵,至今这块御匾还悬挂在少林寺山门上。

      康熙皇帝游了少林寺后,又游中岳庙。在中岳庙峻极殿前,康熙皇帝拜过天中王,景东砀见皇上游兴正高,便奏道:"峻极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而如今还不曾有匾额,请万岁给此殿题名赐匾。"说罢就示意中岳庙的道士,拿出来已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康熙皇帝提起笔,便写了"嵩高峻极"四个大字。写罢,文武官员皆喝彩叫好。

      在景东砀的陪同下,康熙皇帝及文武官员登上了黄盖峰。在黄盖峰上,景东砀详细介绍了嵩山72峰的景观,并手指黄盖峰北的青童峰,讲了有关汉武帝游嵩山在青童峰上遇天女奉书的故事,说青童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康熙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便当即决定要亲登青童峰,看个究竟。

      在青童峰上,景东砀先让康熙皇帝赏景,后把皇上领到了没梁庙内,并说:"这是臣数月前在此山上建的一所庙,如今皇帝驾到,这座庙可做皇上的行宫。这庙建得咋样,还请陛下教我。"康熙皇帝进庙后,上下左右打量,看得仔细,便随口说出一句"此庙没梁。"这时景东肠急忙跪在地上奏日:"此庙没梁,登封嵩山一带也没粮。这里石厚土薄,十年九旱,加之近年来少雨,地里不打粮食,很多百姓出外讨荒要饭,饿死者不在少数。万岁是否开恩?......"


      康熙皇帝自知失言,但金口玉言无法收回,更不可与其争辩,没作回答。过了一会儿,见景东砀久跪不起,随口说道:"免了!"意思是让景东砀免礼平身,起来答话。谁知景东砀却高呼万岁:"谢主龙恩,登封没粮,皇粮免了,谢万岁,万万岁!"康熙皇帝再次失言,更觉无法收回,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转身问景东砀:"登封真的没粮,有何为凭?"景东砀急忙示意薛国瑞县令拿出了红薯根和萝卜尾巴,奏道:"登封久旱无雨,种在地里的庄稼,红薯长不大,麦子不结籽,萝卜长成小尾巴。"康熙皇帝看了再问:"嵩山是中原的宝地,不长庄稼,还会长什么?难道会生什么宝物不成?"景东砀答道:"嵩山多生害虫,危害庄稼。"薛国瑞忙从身上掏出几个木盒子,第一个盒子里面是只知了,有位大臣爱看稀奇,上前一摸,只听这只知了""地一声飞跑了。众臣见这么小的东西能叫出这么大的声音,都吓了一跳,连说厉害。第二个盒子打开,里面装着蝎子,一个跟随康熙皇帝的内侍臣,手伸进盒子内拿蝎子让皇上看,谁知他手刚伸进盒内,就"娘呀"一声急忙缩回,他被蝎子蜇了。只见他双手紧握,疼得乱蹦乱跳,叫个不停,一会儿疼出一身汗。待薛县令打开第三个和第四个盒子,露出蛤蟆、蛇时,再也没人敢动了。景东砀这一举动被宰相明珠看出破绽。他感到今天景东砀在皇帝面前出尽了风头,心里觉得不是滋味。登封之南保远县县令张满天,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一手提拔的,现随他到此,不如来个正反对比,一来可以杀杀景东砀的威风,甚至可致其于死地。二来可借此机会让皇上加封张满天。于是他便发话:"启奏万岁,依臣之见,田地不收五谷,不能光怨天怨地,许多事都在人为,只要精心治理,一切困难则可排除。距此之南的保远县过去曾出现涝灾,但经过县令张满天的治理,如今却是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张县令随臣到此,陛下可亲自问话。"


      爱欺上瞒下,拍马溜须的张满天,听明珠宰相在皇帝面前保举他,觉得提拔的机会到了,便慌忙跪在康熙皇帝面前,磕头如点豆。康熙皇帝问道:"张满天,明相说你县年年丰收可是真的?"从没给皇上说过话的张满天,一时受宠若惊,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说:"禀皇上,不,不,万岁爷。小县过去常有涝灾,经奴才费尽千辛万苦,带领百姓治水造田,如今的萝卜长得是登封的百倍,红薯长得如升子大,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仓满屯流......"


      康熙皇帝说:"粮食吃不完,可以捐出来。登封没粮,今后保远县可替登封县把皇粮缴了,这叫赈灾救困,肥瘦相搭。"张满天一脸尴尬,满口说:"!!谢主龙恩"

      从此,登封有好多年不缴皇粮。其实,保远县是个盐碱地带,这里的百姓常年经受着涝灾的折磨,下场小雨房屋内便会出水,地里的庄稼大面积被水浸坏,百姓们同样过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但遇上了爱搞浮夸的县令,平民遭殃,官府加重了皇粮,百姓怨声载道。由于张满天县令欺压百姓,极为霸道,庶民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他们得知加重皇粮的缘由,是替登封缴粮,就把所有怨气撒在了景东砀身上,他们不敢骂张县令却骂起了景东砀。那时保远县曾流传着骂景东砀的顺口溜:"提起景东砀,只想骂他娘;种得下湿地,纳着登封粮。"


      景东砀建没梁庙免皇粮的事已过去近300年了,但这个顺口溜却一直流传至今,其中道出了景东砀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疾苦的爱民之心。
发表于 2009-9-24 09:35 46 只看该作者
风险是有的,而且自己来买单!驴儿吗,玩的就是心跳!我也闹不明白,为啥那么多驴喜欢!偃城浪子王老大 发表于 2009-9-23 16:20 ...

心脏简直蓬蓬跳啊!希望大家别光顾着“震撼”和“洗涤心灵”了,敬畏一下自己的生命就行{:5_139:}
发表于 2009-9-24 10:35 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偃城浪子王老大 于 2009-9-24 10:37 编辑

                                       七、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来历

        沿号称"天下第一塔"嵩岳寺塔(俗称大塔寺塔)北行,约3里许,在两岭围拱双沟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古庙,这便是三祖庵


        三祖庵东西山岭环抱,林木茂密,左右两条小河,久旱不干,长年流水淙淙。东南一岭之隔,便是法王寺,岭东北是白塔沟。在这河水中常能见到游动的娃娃鱼。三祖庵西有郎观庵,东有白莲庵行者潭罗汉泉,北依独秀峰,峰下有罗汉洞,风景秀丽,可谓天界仙风。清代诗人郜煜在《三祖庵》诗中写道:"禅寺横林际,白云拥翠深;曙烟留碧草,朝日上遥岑;僧话残碑古,乌啼若竹阴;最怜幽径里,清馨响余音。"


       三祖庵相传为禅宗三祖僧灿剃度之处,一说为竹林寺升天后的遗址。庵院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庵前有碑数通。其中一碑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九月初五日住持嗣祖沙门道兴重修三祖庵而立,登封县僧会官兼峻极寺开山嗣祖沙门宝岩惠侣撰文,少林禅寺沙门金台文颜书丹。碑文称: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三祖僧灿镜智大师,适往湘潭而经过少林也,爱其西山壁立,一水玉横,登岩蛲岣嵝,矗矗嵯峨,怪木奇卉,索口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石辟榛芜而开山始也。另据碑载,三祖庵原有山门、大殿、钟楼等。其中一幢明三暗五的大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年前,这个大殿被庵主张水灵等人筹资修复。庵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粗3米,高15米,由于年代久远,树已空心,常有人在树洞中玩火,但树依然生长旺盛,果实累累。庵院东有七级四角空心砖塔一座,高约8米,塔檐叠出,塔前有石雕龛门,门上周围线雕图案,中刻"临济下第二十五世嗣祖无住兴公之塔",塔额已失。此塔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三祖庵东北20米处的两块平整的石头上分别刻有"三花洞天""浣溪"等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其它的字已剥蚀或被毁,刻于何时不详。

       据当地人讲,三祖庵是竹林寺的遗址。据唐书记载:唐时蜀僧法藏游嵩山,路逢梵僧,附书于竹林上座,且曰:"是寺随机应缘,隐观不常,但到嵩岳寺入石门,登逍遥谷望之,乃山腹地。"另据《嵩书》载:"嵩岳山崖之下,唐时有蜀僧法藏,曾于其地见圣竹林寺出现。"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一段竹林寺升天的传说和三祖庵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嵩山脚下有个叫保童的青年小伙儿,自小父母双亡,流浪街头,靠乞讨度日。6岁那年,保童被当地一个叫田运福的大户人家领进家里。田家可怜保童的不幸遭遇,并管其吃住。常言说穷家的孩子早当家,保童聪明懂事又勤快,在田家很受宠。但时间长了却招来下人的嫉妒,常受别人的欺负。田家念保童年小可怜,便交给他一头牛犊,让他到山上放牛,少与别人接触,免得招惹事非。


       保童在嵩山上放牛,除晚上赶牛回家外,白天带着干粮,整日以牛为伴,牛成了他的好朋友。下山时他骑在牛背上,到山上后他让牛在山上随便吃草,自己攀崖爬树满山跑。日头快落山时,保童才翻身骑在牛背上回家。


       一日,保童放牛来到竹林寺后的独秀峰下,中午在山半崖下一个石洞里吃干粮,忽然发现洞口有一巨大的何首乌叶子就要枯萎了。这棵何首乌是怎么了呢?懂事的小保童见此情景就联想到了自己,大有同命相怜的感受。他想这棵何首乌给自己一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生命奄奄一息。自己被人救了,这棵何首乌谁来救呢?想到此,他决定要救这棵何首乌。于是他来到山下,用草帽盛水再用衣服包着提到山上来浇这棵何首乌。自此他每天都来这里放牛,每天都要带水来浇这棵何首乌。时间一长,这棵何首乌的叶子逐渐变绿,又旺盛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棵何首乌在保童的浇灌下越长越茂盛,枝藤遮住了半架山。保童也由一个小小的放牛娃长成了憨厚、诚实、英俊的大小伙子。


       这一日中午,保童给何首乌浇罢水,在山洞内休息,洞外天气酷热,洞内凉爽,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保童在睡梦中忽然听到一女子在唱歌:"寺院一头牛,二人抬木头;只要一滴水,冲昏女娇流......"


       歌声委婉动听,响彻山谷。保童被歌声惊醒,急忙坐起,但见对面不远处的山林中,一位美貌女子,双手轻拉树枝,正朝他微笑。保童揉揉双眼,定睛再看,这位女子的貌相真是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保童想,在深山老林中,那来如此美貌女子呢?谁知这时,这位女子缓步向他走来,问道:"公子,可好!"不问则还罢了,这一问却问得保童不知所措,羞怯无比。好半天才壮起胆子问道:"这位姑娘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缘何到此?"小女子我家住在山北,姓武叫小沛,自小没父母,到此玩耍哩。"说着这位女子皱了皱弯弯的柳叶眉,说:"我知道公子也是个苦命人,我俩可是同命相怜呀!"


       "你怎知道我的身世?"保童惊奇地问。

       小沛说:"我早听人说到你了。再说我已在此数日,你的为人我全都知道。你心地善良,待人诚实,在山上放牛清静自在。不过,我想和你一起放牛。"她羞涩地扭过头。

       "放牛得爬山上崖,你一个弱女子怎能干这?"


      “我还想......”小沛不好意思地说。

       "还想什么?"保童再问。

       "我想和你......和你成婚,你放牛、耕地,我可在家织布做饭呀。说着转身双手捂住了绯红的双颊。

       保童听后有点喜不自禁,但还是说:"我自己还无家可归,哪能成家,我是个放牛娃,岂不委屈了你?"


       小沛打断他的话说:"你莫非嫌我丑陋,不守妇道?今日你若不从,我就无颜见人,不如一死......"说着就要头朝山崖撞去。保童慌忙上前拉住小沛的胳膊,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自那天以后,保童一如往常,天天到独秀峰下放牛,天天给何首乌浇水,天天和小沛姑娘约会。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吐露爱恋之情,如胶似漆,难解难分。

       这样时间久了,却被田家夫人看出了破绽,发现保童每天出门带的干粮吃不完捎回来,回家后也很少吃饭,而且面黄肌瘦,无精打采。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田家忙找大夫给保童看病抓药,但吃药仍不见效果。无奈之下,田运福便把竹林寺的老和尚请来给保童驱邪治病。老和尚来到保童跟前,双手合十,诵经祈祷,继而舞起禅杖,呼呼生风。老和尚收住禅杖,用禅杖捣地如山响,再见他忽而怒目圆睁,口中说道:"阿弥陀佛,此乃妖魔作怪,吸人精灵,害人性命,你所见所闻要细细说来,老纳方可驱逐邪恶,普渡众生。"


       老和尚阴阳怪气的话,使保童胆颤心惊,魂飞魄散。保童在众人的追逼下,不得不说实情。老和尚听罢,说道:"那女子所唱之歌,寺院一头牛乃是一个特字;二人抬木头是个来字;只要一滴水是个求字;冲昏女娇流是个婚,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特来求婚,所言姓名和住址纯属谎言......"说完便拉田运福到门外,说:"我观小施主是色迷心窍,如若女妖不除,后患无穷,恐怕还要害了他的性命。我这里有一个红线团儿,他们两个见面时,用针把线头穿到女子的衣服上,我自有除妖的道理,善哉、善哉。"田运福得知保童中了邪魔,好生了得。就对保童千叮咛万嘱托,让她将线系在女子身上,不可怠慢。保童拗不过,才勉强答应。

       第二天,保童放牛回来,就与田运福到竹林寺给老和尚说了。当天夜里老和尚率领小和尚们提着灯笼火把,到竹林寺后山寻找红线的踪迹。最后在一棵巨大的何首乌根部不见了红线。老和尚断定女妖就藏于此。于是,便用斩妖剑刺在何首乌藤的中心,命小和尚们在此挖土斩妖。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出了一个和人一样大的何首乌。老和尚见此,手捻胡须道:"阿弥陀佛,此乃千年参,万年乌也,万年乌妖,化为女子,祸害人间,此妖不除,怎还了得,将其抬入寺中,用锅蒸煮,妖气即灭。"


       回寺后,寺僧们便生着大火,把何首乌放在大锅内煮起来。就在这时,登封县衙来人说县太爷有事要请老和尚到县衙一趟。老和尚就匆匆离寺而去。临行前交待小和尚,他不回来不要乱动何首乌。


       谁知,当老和尚走后半个时辰,有个小和尚掀开锅盖拿出一块何首乌品尝。一尝,便说真香,于是这个也尝,那个也吃,不一会工夫,整个何首乌被尝了个净光,剩下一锅何首乌汤了。这时有小和尚说:"师傅回来了!"众和尚们慌了手脚,其中一个小和尚急中生智,说:"干脆咱们把锅里的汤给倒了,盖上锅盖只管烧火,师傅若问,咱就说,大火把何首乌煮化了,锅烧干了。"小和尚们听后,都异口同声说:"!"于是小和尚们抬起锅,顺着寺院的院墙根倒了一圈,才将汤倒完,因为倒在别处怕师傅发现。

       再说保童多日来回家叫病,不让他出门放牛,对所有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这一天,他听到田运福在给家人说,山上的何首乌被挖,已被竹林寺和尚们给抬走。保童很伤心,就到竹林寺找老和尚说理。


       就在保童走进竹林寺,也是小和尚们刚倒完何首乌汤之时。突然,一团乌云罩住了寺院,说是迟,那时快,整个竹林寺便摇摇晃晃,在薄云的轻托下,慢慢离开了地面,向天空飘去,越飘越高,越飘越小,直至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保童自然也随竹林寺一块升天而去。


       竹林寺升天时,老和尚已经回来。他眼见自己辛苦建的寺院已升天而去,不由举着双手高声大喊:"我的寺院,还我的寺院......"直到寺院看不见时,他还在喊。这时,突然观音菩萨站立云头说:"保童与小沛乃恩德相报,良缘天成,你不必多管,竹林寺升天,此乃劫数;你可另寻佛缘建寺去吧。"说罢即不见踪影。

       保童升天后,陪伴着小沛育何首乌种子,撒遍天下。何首乌能治百病,是人间解除病灾的良药。后来嵩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保童保童福不浅,整日放牛到嵩山;天赐良缘成好事,哪知花子能成仙;谁叫和尚管闲事,飞了竹林丢寺院。"


      相传,竹林寺升天时,已到了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当时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实现跋陀大师龙虎相亲地,如来身下边,睡莲花心内,轩辕古道前而建寺院的愿望,便让跋陀来到嵩山选择寺址。一日,他登上少室山连天峰,正在寻找嵩山的风水宝地,突然看到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院——竹林寺,向他的头顶徐徐飘来。他在此看到了竹林寺升天的全过程。当竹林寺升天不见踪影时,天上的云头内却站着一老一少两个道人正在对话,跋陀便细听起来。小道童问老道:"师傅,竹林寺升到天上来了,地下还有佛寺吗?"


       老道笑着答:"地上哪能没有寺院,天上竹林,地下少林吗?"


       小道童再问:"地上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老道用手一指,答:"你看就在少室山北的五乳峰下。"跋陀顺着老道的手往下看,果见一座绿林掩映,殿宇金壁辉煌,分七进院落的寺院出现在五乳峰下。但随着两人的消失,这座寺院也不见了踪影。于是跋陀就奏明孝文帝,在五乳峰下创建了少林寺。这便是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来历。

        在竹林寺升天百年后的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少林寺禅宗三祖僧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寺。并经常到此隐居坐禅,或给弟子讲经说法。人称这里叫三祖庵。一说,三祖僧灿一生大部分在南方大兴善寺、宝莲寺等寺院活动,很少到少林寺,少林禅宗弟子盼望三祖僧灿早日回少林,便在竹林寺遗址上建三祖庵,以盼三祖早日回少林;另说,佛教传人中国,是从摄摩腾和竺法兰建法王寺而始,这两位高僧可分别称中国佛教一祖,二祖,他们的弟子可叫三祖,三祖庵是摄摩腾、竺法兰的女弟子在竹林寺遗址上建庵,故叫三祖庵。但不论怎样说,三祖庵的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
发表于 2009-9-24 10:41 48 只看该作者
                                 八、太室山巅"女娲睡像"


       大自然的造化可谓神奇,奇奥的嵩山好景多多。在嵩阳书院,蓦然回首,仰望太室山顶,诸山峰巧妙组合,恰如一位窈窕淑女平躺山顶,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峻极峰、金壶峰、玉柱峰、石幔峰诸峰轻托,薄雾笼罩其上,好似天然宝榻上熟睡着一位身披轻纱、体态婀娜的玉女。她面部玲珑,秀发飘逸,长长的脖项,丰满的胸脯,整个身段曲线分明,恰如其分,看上去端庄秀丽、雍容华贵。此玉女头枕松涛峰,脚蹬峻极峰,其睡姿娇贵洒脱,高雅圣洁,远远望去,令人陶然,给整个奇奥的中岳嵩山映衬得分外妖娆。此景的发现,使中岳嵩山妙趣横生,增添几多靓丽和神韵。于是,人们纷纷为其命名"女娲睡像""天女睡姿""睡美人"等,说起"女娲睡像",还有一个极为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在古典文献记载中,女娲和伏羲、神农并称开天辟地的"三皇"。《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乃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世本·姓氏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这里的"天皇"当指伏羲,""也解作""。可见伏羲与女娲是姐弟关系,女娲受封于伏羲而为女帝,以治天下,其功业昭著。影响最大、后世盛传的要数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等功绩。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况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那么女娲为何要补天呢?《论衡·谈天篇》中是这样记述的:"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儿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相传,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共工与颛顼争夺天下,两人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共工一时恼怒,说:"我要不了天下,你也要不得"便怒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一时天塌地陷,天地相合,整个天下变成一片汪洋。

       那时,在嵩山南部的一座山洞里住着一户人,其中有兄妹俩,女的叫女娲,男的叫伏羲。他们兄妹俩整天在山上砍柴、采果。一次,他们来到山下小河旁玩耍,一只万年乌龟变成一位老头,站在河中,告诉姐弟俩,天要塌,地要陷,世界要毁灭。兄妹俩正在半信半疑,不多时果然天塌地陷,洪水横流。老头就把他俩揽在怀里,乌龟现出原形,把他俩藏在甲内。让他们住了三年,等着天地复原。


      兄妹俩在里面住了两年,女娲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央求乌龟放他们出来。乌龟不放,兄妹俩就哭,无奈乌龟就放他们俩出来。女娲、伏羲来到地面,地上荒无人烟,非常凄凉。兄妹俩登上位于天下之中的嵩山,见天还没有完全长严,地上***横流,天上有许多裂缝。女娲就站在伏羲身上,用骨针和兽筋缝补天上的裂缝。但天上的裂缝虽缝住了,可天上还有许多窟窿,没法缝。这时女娲就从天上取来天火炼五色石,不知炼了多少年,才用五色石补严天上的窟窿。女娲补天是从东南至西北,可是当补到西北时,五色石用完了,补天的期限也到了。这时,天开始下雨,补过的地方雨点很均匀落下。惟独西北角没补。大水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一样。女娲一时心急,连忙拾起地上的一个大冰块往西北一扔,便堵住了窟窿。从此,西北方向刮来的雷雨常带有冰雹。


       天补好后,女娲又将芦苇灰装在葫芦内,撒遍东西南北的大地,以此方治住地上的洪水。水见芦灰就下降,使整个天地又复原,百草丛生。(民间传说的大禹治水,晚于女娲,大禹是继女娲后的第二代治水英雄。)


      天地被整修好后,姐弟俩看天下没有别的人,甚感寂寞。女娲正为此事发愁。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神鸟,告诉女娲,要让兄妹成亲,繁衍人类。女娲、伏羲羞愧难当,心想兄妹俩岂能成婚,但思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


       女娲和哥哥两人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提出要燃火成婚,谁知女娲和伏羲所燃的火很快燃到了一块。兄妹再提出滚石成亲。结果他们在嵩山北的雪花山上滚石磨,两个石磨也滚到了一起。女娲一看兄妹成婚是天意,无奈何只好成亲,并结芦草为扇,以障其面。如今,在巩义市雪花山上还有两个石磨相合的遗物。


      姐弟俩婚后,看到万物都有了,就是缺人。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捏人,女娲捏了一个又一个泥人,有男有女,漂亮男的与漂亮女的配在一起,丑男的和丑女的配在一起,她整整捏了100天,捏的泥人遍地都是。这一天,天上要下大雨,女娲怕雨淋坏自己捏的泥人,就忙用簸箕往山洞内搬。刚开始搬时,是一个一个很整齐地往山洞内放。但因太多,后来便往洞内堆了起来。刚捏好的泥人软,就被压得歪歪扭扭。长得好的与长得丑的男女都混杂在一起。谁知女娲捏的泥人,后来都变成了活人。先搬迸山洞的人长得聪明、漂亮、健康,后搬进山洞的人长得歪歪扭扭,另外被雨淋的人,有的长得白,有的长得丑。于是,人类便有了贫富贵贱之分。男女配偶被打乱,美男子却只娶个丑女人,相反美女子却要嫁给丑男人。泥人变成了活人,一时间男的女的遍地都是人。热热闹闹。女娲看到这种情景很高兴,就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打猎、放牧、捕鱼。黄种人就由此繁衍下来。嵩山一带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女娲姑娘从南方来,头没戴帽子脚没穿鞋;身披着芦衣泪满腮,全心全意修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完成了造世大业,太累了,便躺在嵩山(太室山)之巅休息,一觉睡去,就是多少万年,一直睡到现在。于是,如今人们便可在太室山下看到"睡女娲"的英姿。
发表于 2009-9-24 10:45 49 只看该作者
心脏简直蓬蓬跳啊!希望大家别光顾着“震撼”和“洗涤心灵”了,敬畏一下自己的生命就行{:5_139:}gujing0513 发表于 2009-9-24 09:35 [/si ...

很正确!生命是宝贵的。想登嵩山的朋友,还是量力而行为好。
发表于 2009-9-24 10:50 50 只看该作者
                                  九、王子晋驾鹤成仙的故事


        相传东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人们称他为王子晋,也称太子晋,又名王子乔。王子晋自幼喜欢吹笙。他吹的笙,声如风呜,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宫中人都喜欢听他的笙声。特别是他的妹妹观香,一天听不到他吹笙,就没精打采像丢了魂儿;两天听不到他吹笙,就身若有病,魂不附体。王子晋见妹妹喜爱听笙。就让妹妹学吹,但观香怎么学,也赶不上哥哥的笙声好听。


       当时周朝渐腐,群雄纷扰,天下不宁,王室衰微,明令不行。子晋对王宫生活感到厌烦。一天,他吹着玉、笙,走出皇宫,离开了繁华的京都洛邑,涉水登山,求师问道,往来于伊洛之滨。他见伊洛水滔滔东流,波澜起伏,就吹着玉笙,唱着歌儿:伊洛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伊洛之水娇兮,可以濯我笙......


        笙歌声传到离伊洛河百里外的嵩山上。嵩山上当时住着一位道人,名叫浮丘公。他在嵩山修道50余年,遍尝百草,济世救人。这天,浮丘公正在嵩山上尝百草,闻听优美的笙歌从伊洛河边传来,便手扶仙仗,往伊洛河边走去。王子晋见浮丘公年逾古稀,白发苍颜,道冠朱服,手扶仙杖,知道来人非凡,便走上前去向浮丘公深施一礼。

       浮丘公说:王子想找清静,何不登上嵩山?那里飞瀑腾空,层峦叠翠,崖石嶙峋,气象万千,实是深造之良地也!”


       王子晋说:师傅,您是......”


       浮丘公又说:我是出家修道之人,久居嵩山,常闻王子的笙音,早想会见,今日见到王子,诚感幸运。不过王子的笙声华而不实啊!”


       王子晋听后,又向浮丘公深施一礼,道:弟子愿随师傅上嵩山。


       王子晋随浮丘公来到嵩山,见巨壑深谷,云雾弥漫,高兴极了。从此他在浮丘公指教下,终日吹笙练歌。


       自从王子晋出皇宫后,王观香听不到哥哥的笙声,如大病在身,卧床不起。周灵王与正官娘娘诏遍天下名医,都没有治好女儿的病。有一天,一阵悠扬的笙声随着和煦的东南风传到王宫,王观香仔细一听,是哥哥的笙声,霎时精神大振,病即痊愈,走出王宫,迎着歌声往嵩山走来。


       王观香登上嵩山,站到一座山峰上一瞧,东边山峰上坐着一位老翁,道冠朱服,童颜鹤发,手扶仙杖,倾耳细听。北边一座山峰上王子晋盘腿而坐,手托长笙正在吹奏。当朝霞照到嵩山上时,王子晋好像一尊金罗汉,摇身晃膀,吹起九曲之歌:一曲笙罢,鹏程万里;二曲笙罢,古松增翠;三曲笙罢,和风拂煦;四曲笙罢,五彩祥云;五曲笙罢,山河壮丽;六曲笙罢,日月增辉;七曲笙罢,山岳回鸣;八曲笙罢,出水蛟龙;九曲笙罢,凤凰来仪。


        动听的歌声,真是人听到不走,鸟听到不飞,羊听到不叫,马听到不踢。王观香听得心旷神怡,飘飘欲醉,到了流连忘返的地步。


       王子晋笙声一息,忽然黄花丛中,走出一位妙龄女子,面如满月,明目皓齿。子晋在宫中见过千万美女,都比不上此女的姿色,因此对她十分倾慕。这时女者嫣然一笑,柔声细语地说:王子的笙声真好听啊!愿你长寿百年!”


       子晋说:你是哪方人士,咋来这里听笙品韵?”


      女者说:我是菊花仙子,特来中岳散花,恰遇王子弄笙。你若愿意脱离凡尘,可到瑶台一会,我定厚礼相待。说罢,脚下生出一朵彩云,飘然而去。

       以前子晋在王宫宗室,因不满朝廷的残暴,触怒过灵王,受过多次斥责。如今他到了欢乐的妙境,又见女者如此多情多意,便不愿回宫。正在这时,从天上又传来菊花仙子的声音:王子你若有心,明天面向东南,重奏九曲之歌,那时有一仙鹤,驾你上天官来。


       王子听完,非常高兴。他见妹妹王观香也登上嵩山,高兴之余,把菊花仙子邀请之事,讲给妹妹。王观香听后非常羡慕,只是以后听不得哥哥的笙声,就要哥哥教她学吹九曲之歌。


      子晋对她说:你可拜浮丘公为师,他会教你吹出优美动听的笙声!”说罢兄妹俩来东峰拜见浮丘公。

       浮丘公见了子晋,笑着说:洞笙引凤,王子要升天了。


        王子晋听后,问:师傅知道了此事?那怎么升上天宫瑶台呢?”


        浮丘公递给子晋一张红纸。子晋一看,红纸上写着四句话:王子面东南,九曲歌三遍;仙鹤拜会你,乘它会瑶仙。


        王子晋看罢,便说出妹妹要拜他为师的事。浮丘公听了,认真地对王观香说:你能吹过三个花开花谢,我自去教你。说罢扶仙杖而去。

         第二天,王子晋一早就坐在山峰上,面朝东南方,连奏三遍九曲之歌。歌声刚停,从东南方半山腰的花草坪上,飞出一只丹顶白鹤,停在他面前,连连点头展翅。王子晋见这只丹顶鹤个大如案,就往鹤背上一坐,白鹤展开翅膀,便往天官瑶台飞去。王观香看见哥哥乘鹤升天,誓死不回皇宫,坐在那个山峰上,整天静心吹笙。


        王子晋乘鹤飞上瑶台,会见了菊花仙子,两人结为夫妇,十分恩爱。闲暇时节,夫妻相伴,同乘白鹤,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他们飞到哪里,王子晋的笙声就响在哪里,菊花仙子就把花播种在哪里,夫妻俩倍受世人尊敬。


        他们来到缑山,缑山上建造了升仙观;他们来到雁荡山,将一段山岭起名仙亭山;他们来到乐清县游玩了两座山.一座山起名笙台山,一座山起名吹台山。中岳嵩山呢,人们把王子晋吹笙坐过的那座山峰称子晋峰,居住的那条沟叫做太子沟,并在太子沟内建了太子庙,他的妹妹王观香吹笙坐的那座山峰称观香峰;浮丘公坐的那座山峰称浮丘峰,丹顶白鹤起飞的地方,建了个庙院,名叫白鹤观。子晋、观香、浮丘三座山峰,均列入嵩山七十二峰。


       汉代诗人刘向曾写诗赞王子晋: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落,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宋代大诗人欧阳修也写诗赞王子晋:昔闻天子晋,把袂浮丘仙;金骏于此堕,吹笙不复还;玉蹄无亦久,涧草但荒烟。”(注:文中的传说故事据王鸿均的《子晋峰与浮丘峰》)


       这段王子晋驾鹤成仙的故事,我曾经听说过,但是,我并不知道就发生在我们嵩山地区。如今,置身于太室山之上,偶有人提起此事,才如梦初醒,慨然长叹。


       坐在子晋峰上,但闻天风浩荡,但见奇石林立。再俯瞰山下群石,那鸟、马、猴、虎等奇石全都目视一方,拉长脖子,支起耳朵,全神贯注,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俨然一个天然雕刻的动物园。传说,有天夜里,王子晋曾在此山顶吹笙,婉转悠扬的笙音传到天空,传遍五湖四海,令天上的神鸟、神兽听得如痴如醉,纷纷到此听王子晋品笙,直听得神魂颠倒,忘乎所以。待王子晋笙音停后,这些神鸟神兽们愣过神来,忽然发现天早已大亮,他们泄露了天机,已无法返回天界,便各自化为石头,永驻此山。明代诗人傅梅登子晋峰吟诗道:王子飞天去,千山空月明;我来峰上坐,犹如听吹笙。


        距子晋峰不远就是观香峰。传说,胞妹王观香随同哥哥来嵩山修道,就居住在子晋峰南观香峰下的天然石洞中,后人称此洞为皇姑洞。洞下30米处有一天然奇石,像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面西端坐,高约4米,身着黑色素装,发如凤冠,轮廊清晰,传为观香石。子晋住在太子沟,观香住在观香峰下皇姑洞。一日,观香到太子沟求哥学笙,不料看到哥哥正在太子湖中洗浴,观香很难为情地折身而回。此后,为了兄妹俩修道传书,疏通联络,在山坡上修筑一条地下管道,用水传递书信,名日水道传书,俗称顺书匣。如今,当地农民在子晋峰周围垦荒中,还不断挖出石渠件。现在太子庙和永泰寺内均存放有近年挖出的石渠件。

       太子沟,位于永泰寺北门1公里处的子晋峰下,因2600年前东周灵王(公元前571年一前545)的太子晋,看不惯昏庸腐败的朝政,来到嵩山拜仙道李浮丘为师,在此修心养性了30年,得道成仙,驾鹤升天。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沟为太子沟。

       太子沟里奇石林立,两山石壁如同天公雕刻一般,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如虎如狮,如猴如象,成群结队,或上或下,或立或卧,令人目不暇接。据传当年太子在此品笙,委婉动听,惊动了天上的神兽,成群结队前来听笙。太子下山时,山下的狮虎排成仪仗,夹道迎送从而留下了仙迹。


       沟北有巨石,形状似伞,传为王子晋曾在此避雨,故名太子伞。伞下有石,砥衡若儿,痕若臂股,叫太子归来石,即太子石。在太子石东部有奇石组成一架龙体,龙头朝南,龙背向上。龙背旁有一石池,呈椭圆形,长七尺许,宽约二尺,深半尺余,活像一只大脚,印人石中,池前五趾分明,脚尖朝西北,脚跟朝东南,整个脚印清晰可辨。传为王子晋成仙后,三载返回,落鹤子晋峰,因急待想看曾栖宿30年的故地,便一只脚从峰上踩下,落在石上,印下此脚印。脚印形成一池,池内有清水,终年不涸。池水似镜,坐池边,周围奇景映入池中,颇为美观。这就是中岳嵩山有名的"石池耸崖"胜景。宋代诗人楼异写诗赞颂此期:当年曾悟镜中形,道骨仙风拟紫冥,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须向揖仙听。"


       在太子石的左右崖畔,立石如笋,峭直中空,罗列为伍,称太子嶂。其西北山上为一片奇石群,形态各异如画。一石似老翁面向太子石,称老翁拜太子;一石似一脚独立,一手遮额,称行者独尊;一石似马腾空,称天马行空;一石似女抱子,称母爱;还有数石如睡狮,如卧虎,如雏鸟盼母,如天狗护府,如雄鹰阅世,千姿百态。石旁有一石洞,相传为嵩山之神浮丘公考验太子晋,化一老人和美女,指洞说亲,成婚于洞中。子晋听后,顿足而去。人称此洞为新媳妇屋。洞旁有一石庵,仰面观望,石壁上有一组红石线,构成一幅女娲补天图,耐人寻味。


       在沟北岩上又有几组奇石,一组似钟鼓架于楼上称钟鼓楼,一组在岩壁上似为"云仙"二字和一幅石线人形图案,称太子图,甚为奇幻。在子晋峰下的百丈悬崖石壁上有一天然门洞,洞口古藤盘绕,洞内冷风习习。传为王子晋当年读书修道30余载居住过的地方,人称太子洞,亦称太子门、太子走游洞等。洞沟底曲径而上,约行1公里山路,在沟底还发现两个巨石,巨石上红黑白线分明,恰如天然画龙点凤图,称其龙凤呈祥石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