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16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50096 | 回复:948
发表于 2018-9-10 09:14 351 显示全部帖子

潜山市天柱山风景区天柱松——卒子游记

天柱山风景区天柱松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6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风景区天柱松。图一:天柱山悬崖绝壁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汉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山,封其为南岳,直至589年隋文帝诏废。图二:天柱山岩石顶部稀薄土壤间长出的松树

    近七百年间,历代帝王对天柱山均有加封,使其备受世人景仰,千百年来都被尊为“古南岳”。司马迁、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刘伯温等历代名人都曾游过天柱山,留下许多赞颂它的不朽诗篇。因春秋时此地为皖国封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图三:天柱松

    据《天柱山志》记载:天柱山“半山以下多马尾松,西关以上则老干屈蟠,翠叶坚浓,皆千百年物”。天柱山果然是满目皆松,松叶有二针、三针、五针之别。图四:国家一级古树天柱松

    天柱山的千年古松不下万株,其中尤以“十大名松”最具特色。作为群松之首的天柱松王,屹立于绝壁之上,扎根于石缝之中,下临万仞,上逼蓝天,刚直挺立,有不可一世之慨,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天柱松。图五:天柱松

    天柱松位于天池峰侧畔的悬崖之间,它破顽石而生,依山崖而长;大有百折不挠、浩然磊落的气慨与风骨;它迎风霜而立,只可远观、不得近亵,颇有王者风范。它完全生长在悬崖之上,寸土不沾,与石峥嵘。枝桠还粗壮强劲地向悬空里伸展,此势好像热情好客的天使,又犹如黄山迎客松之同胞姊妹。图六:天柱山悬崖绝壁

    这棵天柱黄山松长在千米高的石壁上,石壁面向天柱峰与飞来峰,石壁下是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天柱松高约五米,直径约八十公分,据勘测它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高龄,但在官方介绍只记录八百年。图七:天柱松

    天柱松是当之无愧的天柱松元老。从欣赏的角度看,它的位置远比黄山迎客松还要险要。这棵松树上千年来,枝桠四出,翠叶如盖,面对凛冽寒风以及冰雪覆盖,无所畏惧。一是这儿自古只有一条路且险峻无比,千百年来人迹罕至,它的成长几乎未受干扰。其次,海拔高,适应松树耐寒需求。图八:天柱山巨石之间的石缝步道

    天柱松长在石壁上,避免了树虫害,在高峰下犹如安了避雷针,千百年来平安无事。在天柱山还有如姊妹松、虬龙松、峭壁挂松、探海松等为代表的十大名松。国家一级古树天柱松,官方记录为八百年树龄。它位于海拔1424米的天池峰侧,生长在绝壁悬崖之上,身躯硕壮峥嵘,独立挺拔如柱,劲节凌空,倔强坚韧,历千秋酷暑严寒而郁郁葱葱。因其与主峰相望且同具正直之气,故名天柱松。图九:夏季天柱松

    人们之所以青睐松树,是因为该树树姿雄伟、苍劲,常被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图十:冬季天柱松

(本篇完)

2018年9月10日

发表于 2018-9-11 12:42 352 显示全部帖子

怀宁县石镜乡踏水村龙眠禅寺——卒子游记

踏水龙眠禅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6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踏水村龙眠禅寺。图一:龙眠寺山门

    龙眠寺位于石镜乡踏水村老林场,这个寺庙坐落于怀宁石镜的山腰间,位于异常的偏僻。需要绕过很多的山道,盘山至山窝之间。图二:龙眠寺匾额

    龙眠寺,又称龙眠禅寺,过去是龙眠庵,一个只有一间小瓦房的庵堂。近年来,才有了一定规模的修建。图三:龙眠寺原庵堂的石门墩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句。图四:龙眠寺石柱础

    安庆有座龙眠山,位于桐城。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龙眠寺,龙眠禅寺初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原只有一间瓦房的小庵堂。近年来,外地的和尚在此扩建了原有的庵堂,建成这座独特风格的寺庙。图五:龙眠寺碑记

    龙眠禅寺位于怀宁县石镜乡的群山山窝处,四面环山,山不高而绵延,峰不险而逸秀。图六:龙眠寺地处一处山窝

    龙眠近年来修建的二层殿堂,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还用上的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图七:龙眠寺新修建的殿堂

  龙眠寺为宗教局审批的宗教活动场所。图八:宗教活动场所龙眠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眠寺仍有不少老物件。在寺内的一个角落,丢弃了一个初判清朝的石柱础,为怀宁县石镜乡山间的麻石制地。图九:龙眠寺原石柱础

  龙眠寺门前,有一块“十方堂住”碑,上面记载着龙眠寺的简介。龙眠禅寺初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碑上记载着龙眠寺的六条务。图十:龙眠寺碑记

   龙眠禅寺初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怀宁县庠生董永吉筹建。当时仅有庵堂一间,小瓦房。图十一:龙眠寺大雄宝殿

    现存于龙眠寺一角的长约三米的石条一根,宽约二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石条是原龙眠庵构件。图十二:龙眠寺石条

    现存于龙眠寺一块白石匾额。上面阳刻“如所枚住”四个大字,每字约十五公分大小,现断为三块。图十三:龙眠寺石匾额

    龙眠寺山门。龙眠寺小院内安静如初,由于地处群山之间的山窝之间,平时少有游人到访。图十四:龙眠寺

(本篇完)

2018年9月11日

发表于 2018-9-12 09:28 353 显示全部帖子

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汪家老屋——卒子游记

青龙汪家老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6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汪家老屋。图一:青龙村汪家老屋外观

    青龙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北部,为乡政府所在地,是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乡三横三纵路网的交汇中心,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村之一。图二:青龙村汪家老屋外墙

  青龙村位于新洲乡中心,新洲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长江,与长江北岸的安庆市迎江区老峰镇等地隔江相望。图三:青龙村汪家老屋门框与门牌

    新洲乡西北距安庆市三十里,东南距池州市五十里,西南与东至大渡口镇隔江相望,地理环境较为独特。新洲乡面积五十平方公里,由永乐圩、东三滩圩、新生洲、大沙包及所属长江水域组成。图四:青龙村汪家老屋黑墨绘画

    新洲出水于清朝道光年间,四面滨江,潮落即洲、潮涨即江,名曰江心洲。在清朝咸丰年间,地势逐渐增高,至同治年未和光绪年间开始有附近洲民开垦种植,清朝末期宣统初年至民国二年(1914年)由桐城(现属于枞阳县)望族连城张后裔子孙张瀛洲、张瀛海兄弟二人带领乡民十年如一日筹资筑成。图五:汪家老屋木制门框与石制门墩

    张瀛洲在圩堤成功之时欣然命名为永乐圩,寓意永保平安、百姓安乐。解放后,更名为新洲乡。永乐圩堤全长已达三里地,高约二十米,堤顶宽六米至八米。图六:汪家老屋青石门槛

    新洲就像一片树叶,东西向狭长、南北向扁窄,更像一叶小舟。内圩地势西高东低,三大水系同星罗棋布的当家塘相连,汇经一条河。图七:汪家老屋石雕窗户

    新洲汪姓老屋建于清朝晚期,坐西向东,青砖小瓦结构,为单进天井左右横排老宅,有房间约十间。现存厅堂共七八间。图八:汪家老屋内的黑墨绘画为晚清绘制

    汪家老屋,坐西向东,硬山式瓦顶,砖木结构,面阔五间(现存四间),东侧配房一间。正中一间开大门,木制门框,门前青石抱鼓。图九:汪家老屋天井

    汪家老屋建于清朝晚期,具体时间不详。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通宽三十余米,进深八米,脊高五米余,檐高近三米。图十:汪家老屋青石门墩石精美雕花

    汪家老屋门口是一对刻着花纹的青石门槛,青石门槛上有两个刻有寿瓶与竹图案的青石门墩。门口石鼓是方形的,一面雕的是古瓶寿竹,一面是麒麟祥云。图十一:汪家老屋方形石门墩

    汪家老屋最为特点的是这处屋子房檐下还有彩绘,新洲人说画的是八仙过海。据说,正中大门上有一块牌匾,文革其间不知去向。图十一:汪家老屋

     汪家老屋虽然只有一进屋宅,进门即是中厅,两边各两间屋,屋中间为天井,天井有地漏,废水从这里流入地面下的阴沟。左右厢房与镂花的窗子,因年久失修,已残缺不全;汪家老屋是目前新洲乡唯一一间建于清朝的古宅,应该进行修缮和保护。

(本篇完)

2018年9月12日

发表于 2018-9-14 09:29 354 显示全部帖子

岳西县和平乡太阳村撒水崖——卒子游记

太阳撒水崖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和平乡太阳村撒水崖。图一:卒子站在撒水崖对面的光岩寨拍摄的撒水崖照片

    岳西县和平乡太阳村属深山区。境内驮尖、多枝尖巍峨劲拔,光岩寨双乳峰高耸挺立,壁峭崖悬,景色怡人。宝纛河地处潜水上游,汩汩清流终年不歇。宝纛河流经和平乡境内的山水并秀,冈峦叠起,河水清澈,绿如翡翠,两岸青山对峙,畈中形如盆地。图二:撒水崖局部

   撒水崖,又称晒水崖。是自驮尖流经下面的山岭的三段崖壁总称。如站在撒水崖对面的双乳峰望去,整个撒水崖分为三段,由上崖、中崖与下崖组成。图三:宝纛河

   上崖隐藏在高山茂林之间,少有人见过其真身;中崖也隐于高山之间,因路陡几乎没有驴友到访;唯有下崖地处宝纛河河滩边,撒水崖蜿蜒数里,从驮尖经高峡入平湖,最为壮观的当属撒水崖下崖。撒水崖下崖最为壮观,也成为撒水崖的代名词。其崖高约三十五米,水流经崖壁泼洒下来,水面波光粼粼,绚丽如画。图四:宝纛河一边撒水崖对面的光岩寨

   撒水崖上流森林覆盖四周,山秀石奇,绿松连片,刺槐遍生,树木郁郁葱葱,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从谷底溪边到山巅岗峦,松树挺拔的身姿,使宝纛河山谷秀丽中透着庄严。图五:宝纛河边的撒水崖

   宝纛河位于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和平乡,境内原始森林覆盖。名胜古迹众多,传统文化悠久,民俗风情各异,是集自然景观,人文典故于一体的科考、度假、旅游的名胜风景区。图六:撒水崖

   宝纛河又名宝带河,相传其来历有二:其一,相传曹操率部在宝纛河安营扎寨,在一山尖,摇玲发号施令,军士在山脚草坪练兵,军旗如林,在大河两岸迎风招展。“纛”即旗。因曹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老百姓称曹军令旗为“宝纛”,宝纛河因此而得名。今存摇玲尖和操剑坪等遗址。图七:撒水崖局部

    其二,相传古时曾有一天官,奉命来此治水,天帝给他的期限是在一夜之间完成任务。这位天官飘然下凡,却被这里的神奇秀丽的山川所迷恋,只顾游山玩水,便忘了自己的使命,方知铸成大错。便摘下顶上的乌纱,卸下身上的宝甲,解下腰间玉带,弃官而逃,因此得名宝带河。今存纱帽石、卸甲岭等遗迹。图八:撒水崖崖壁

   宝纛河与撒水崖浑为一体。被称为溪水之清,让人称奇。宝纛河沿岸是长长的峡谷,长几里许。河谷中巨石多姿,或卧,或立,或斜依,或在河中成砥柱,使溪流或汇积成潭。图九:撒水崖溪水

   撒水崖就是宝纛河沿岸的崖壁上的一个瀑布,壮观而雄伟,天晴之日在撒水崖处,水流淌过漫坡处,清澈透明,泻于陡崖处,轰雷溅雪。溪流层叠相接,曲流回旋,石水交织,卷浪抛珠。逢山洪汇聚,急流狂奔,石击浪吼,响彻山谷。图十:撒水崖瀑布

   撒水崖是一块巨石天然形成,自崖上拔地而起,如削如劈,宽约十多米,高三十多米,石面光洁,远眺熠熠生辉,云雾天阴之日,石面显潮润,令人称奇。图十一:撒水崖崖头

(本篇完)

2018年9月13日

发表于 2018-9-14 11:37 355 显示全部帖子

东至县东流镇密丰村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卒子游记

密丰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

——安庆古石构件等系列

第16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东至县东流镇密丰村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图一:方形石柱础

     密丰村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最远的一个村,位于东流古镇东面,原东至县归属安庆地区管理,故《卒子走遍安庆》将密丰村纳入走遍安庆的走访的地区。图二:方形石柱础上精美的鸟兽雕刻

    密丰村约十平方公里。主要以农业经济以传统的水稻、棉花为主,生产条件较落后。密丰村曾有一段较有辉煌的历史。据《清史稿》和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元月,曾国藩由安庆宿松县动身,绕道江西浮梁桃墅店和安徽至德(今东至县),经闪里、伊坑、花城里、石谷里,于十一月(7月28日)到达祁城,设湘军大营于东大街敦仁里洪家大屋。图三:六面形和瓜形石柱础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由池州石台县入祁门县,直逼祁城。当时黄文金等军进攻景德镇,湘军的江西粮道被断绝。咸丰十一年四月一日(1861年5月10日),曾国藩被迫将两江总督衙门移至东流县(今东至县东流镇)县衙,为湘军攻打安庆太平军运筹帷幄,策划于大营之中。图四:六面形石柱础

    曾国藩在东流镇驻有整整五个月。据民间传说,曾国藩将大营移驻东流,曾国藩迷信,且善相术、占卦,他相信自己是蟒蛇精投胎而生,曾国藩移老营于长江边上的东流后,先是以反间计逼得守池州府的太平军主将韦俊(韦昌辉之弟)来降,后是其弟曾国荃攻克安庆,从此湘军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图五:圆形与六面形石柱础

    曾国藩的大营虽然设在东流,但其湘军大军占据了东流镇的数个村庄之间,其中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密丰村大屋。有段时间曾国藩偶然住在安庆对江的杨套行营帐中,他江边的兵船之上,或“泛舟江畔湖上”,瞭望安庆军情,或与其将领鲍超、彭玉麟等共商军机大事。图六:六面形石柱础

    密丰村位于东至县东流镇一角。现存于东流镇某机构内的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是九十年代从密丰村迁移到此的石构件。图七:六面形石柱础

    这批石构件主要有石柱础与石门墩,石柱础就是古建筑木柱下面用于做基础的石头。密丰村移交的这批石构件,主要为方形与六伦型等不同造型、不同雕花的石柱础。图八:圆形的旗鼓石

    这批石柱础样式特别丰富。从形状上方的、六面体的;雕花主要有鸟、兽类和花卉、祥云纹饰为主。据观察,这批石柱础生动形象、雕琢精美、简洁大方。经过百年我风雨后,这些石柱础仍然视觉美感。可想当年建造这些古建筑,规模有多宏大。图九:圆形的旗鼓石与门墩石

    在这批石柱础边,还有几块方形的石门墩,同为清朝建筑的石构件,这几个方形的承托木门的门墩,雕刻图案精美,雕刻细腻,雕刻技艺精湛,还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图十:六面形石柱础

    门墩俗称门枕,中间有一横槽,是安放门框的,门框底部有一横插在墙里的门框脚,与横槽一起起着固定门框的作用,门框一般与门墩相匹配,门墩小,门框与大门也窄小。门墩厚重的话,门框与大门都十分宽大,门槛也高大,有的达一尺多高。图十一:方形石门墩有开槽上安装有石鼓

    门墩有木质的、有砖的、有石质的。一般市民家小门小户,最穷的用木门墩,经济状况稍好一点的用体积较小石门墩。另外由于木质和砖门墩不耐用,大多为石质的。从密丰村移交的石门墩看,这几个石门墩为白石质门墩,都是整块石头雕凿的,有像箱子一样方形的,叫箱式门墩。图十二:方形与六面形石柱础

    据《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记载,当年曾国藩驻守在安庆长江对岸的东流时,湘军大营曾占据了东流数个村庄,这些湘军将领们纷纷找到当地的富商大宅,往来于池州和安庆之间,硝烟散去,从那些石柱础和石门墩仍然能够洞察当年的繁华。图十三:方形石门墩

(本篇完)

2018年9月14日

发表于 2018-9-17 08:39 356 显示全部帖子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卒子游记

宣店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

——安庆古道与古碑刻系列

第16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图一:杨桥镇宣店村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大龙山有大小几百个山头组成,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图二:宣店村翻身组江家山界从小水井向山上垒砌

  在大龙山桥杨镇宣店村向大龙山上步行,能够看到很多界碑石,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一处由碎石垒成的长长一条山界与界碑石刻。宣店村翻身组江家山界从小水井向山上垒砌。图三:翻身组江家山界由碎石垒成

  解放后,原土主家的山林被分给贫农们,从那时起,各家的山林都有了新的主人,为了不引起争纷,山农们纷纷用碎石垒成一条条山界,从山脚垒到山尖。这些碎石垒成的山界,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垒成,分为贫农们的山林也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图四:翻身组江家山界

  万里山林,在巍峨的大龙山之间,浩渺的大龙山四周,雄浑的石塘湖之畔,一座座山林被山农们用碎石垒成的山界分割成一条一条的围墙,宣示着各家山林主权的神圣。江家山界全长约一公里,一千米左右。图五:江家山界由碎石垒成

  界碑石刻,见证着历史沧桑,浓缩着家族荣辱;界碑石刻是安庆地方文化的一个全新内容,虽然历史不并长远,却记载着安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图六:组江家山界由块石垒成

  界碑石刻,承载了家族和荣辱。过去十多年间,卒子通过细致的调查,基本对安庆大龙山四界的界碑石刻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了解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期唤起安庆人民和有关部门对界碑石刻以及长长的山界垒石加以保护的重视。图七:江家山界

  大龙山宣店山体为花岗岩,少部分相对开阔平坦,一部分比较狭长,过去山里有林场、有野生动物,关键是树林枝叶是农户们生火烧饭的重要来源。图八:江家山界

  在通向大石井的沿线上,一块“界*”界碑石刻,出现的卒子眼前,这块界碑石刻约有八十公分高,二十多公分宽,二十多公分厚,麻石制地。图九:江家山界部分石头就地取材

  这块老界碑,估计是解放初期的物件,这对研究安庆大龙山这片区域的历史变迁应该很有价值。这块块条形石,上面雕刻的正楷字体“界*”。图十:江家山界

  解放以后,原地主家的林场被集体林权所取代。土改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依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图十一:江家山界至大石井止

  1951年4月政务院在《关于适当地处理林权,明确管理保护责任的指示》中指出:在确定林权归属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林权证书。农民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山林,焕发出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安庆大龙山周边各乡镇各村按照政务院的指示精神,将山林分给贫户们。图十二:江家山界至大石井巨石为止

  1953年开始,全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林业和农业一起走上合作化道路。1955年11月《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村各类山林、果园、竹林等的经营形式作出原则规定。这阶段,安庆大龙山分山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分到山场的贫户们,纷纷在自家山场进行改建。图十三:江家山界

  此时候,安庆大龙山各乡镇各村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的山界,很多巨石上纷纷刻上各家的姓氏,成为山民们的林场。逐步把农民个人所有的山林变成了个人和集体共同所有,农村林业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经营。图十四:江家山界碑石刻

  1958年,中央颁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开展。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对农村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必须实行“四固定”,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并且登记造册。图十五:江家山界“界”字为现代字体

  1961年,《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针对确定山林权属,提出必须坚持“谁种谁有”原则。1966年开始“文革十年动乱”,再次将房前屋后以及自留山的林木全部收归集体所有。人民公社时期二十来年,山林权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乡村林场统一经营,成为集体林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经营形式。图十六:大龙山四周风景

(本篇完)

2018年9月15日

发表于 2018-9-17 08:54 357 显示全部帖子

怀宁县石牌镇潘氏宗祠馀庆堂——卒子游记

石牌潘氏宗祠馀庆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潘氏宗祠馀庆堂。图一:潘氏宗祠一侧

   潘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皖河大道南侧中街路10号。图二:潘氏宗祠一进正门

   潘氏宗祠馀庆堂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位于石牌乡,过去石牌乡曾一度为怀宁县县城。图三:耕读传家

   石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据考,潘氏原居月山镇的马鞍山,后分支迁徙安庆各地,子孙繁衍,潘氏在石牌建祠,祠名“馀庆堂”。图四:潘氏宗祠马头墙

   馀庆堂同其它宗祠一样,分前、中、后三进,祠堂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前进是戏台,两厢是看戏的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图五:潘氏宗祠馀庆堂

   潘氏宗祠堂坐西面东,戏台坐东朝西。戏台距地面二米多,分前台和后台部分,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锣鼓伴奏所用,戏台占地面积五十多平方米。图六:潘氏宗祠大门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演出十分频繁活跃,石牌更是戏班多支。这些当年戏班们走南闯北,成为京剧的鼻祖。图七:潘氏宗祠简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夏,安徽省第九游击纵队是倾向抗日,同情**的安徽省地方抗日武装。皖西人民自卫军则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下的坚持皖西大别山斗争的一支武装力量。图八:潘氏宗祠匾额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省皖一行署沿江的怀宁、太湖、宿松及江西湖口等地抗日游击武装似雨后春笋迅速兴起。1938年夏,皖一行署专员、民主开明人士张节将这些游击武装收编为第五战区安徽省第十三游击纵队,并兼任司令。图九:潘氏宗祠保护牌

  1939年3月,第十三游击纵队改为第九游击纵队,司令由爱国抗日将领云应霖担任。随后,中共对九游进行了艰难的改造与争取工作,激发了官兵抗战热情,提高了官兵政治觉悟,增强了部队战斗力。1939年夏初,“九游”奉命由宿松、太湖开赴抗日前线怀宁,司令部先后设于石牌西郊邱家巷、下石牌的潘家祠堂和董家祠堂等处,在石牌江镇等地布防抗日。图十:潘氏宗祠为石牌解放纪念地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皖西人民自卫军以皖西为活动区域,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歼灭敌人。石牌镇虽不大,但夺取它可直接威胁安庆,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该镇敌军仓库较多,缴获它就能摧毁敌之后方物资供应,还能补充我军给养,也可“开仓济贫”。图十一:潘氏宗祠简介

  1947年6月、7月、9月,皖西人民自卫军三次攻打石牌镇(其中第三次攻打石牌,刘邓大军第三纵教导大队也参加了战斗),两次进驻潘氏宗祠召开会议,征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图十二:潘氏宗祠门前的石抱鼓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部队挥师南下,势如破竹,迅速解放蚌埠、合肥、六安、舒城等地。为配合野战军对敌作战,皖西军区在解放了岳西、桐城后即部署兵力,到怀宁、望江一带扫清残匪、收集船只,为大军渡江做准备。3月24日,皖西军区四分区巢无独立团团长张有道、营长王善生率部进驻石牌。翌日,在潘氏祠堂门前广场召开三千人大会,宣告石牌解放。2008年8月,县政府确定潘氏宗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篇完)

2018年9月16日

发表于 2018-9-17 12:22 358 显示全部帖子

岳西县毛尖山乡平精村双峰寨——卒子游记

平精双峰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6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平精村双峰寨。图一:双峰寨寨脚

    皖鄂边境,曾是土匪强盗出没的地方,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曾长时间占据大别山多地,他们依仗这里的山高路险,以及山下的村庄,建起了长期居住的山寨。双峰寨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山寨。图二:双峰寨寨包

    平精村由平安、精诚,故取名为平精村。境内山峰峻峭,溪流蜿蜒,盆地相间。传说神奇的双龙潭,冰清玉洁的美女梳妆,历尽沧桑的余公寨、张公寨、双峰寨等人文景观。图三:双峰寨能够目测很远

    “双峰寨”又称“双乳寨”,在岳西县已经查明的五十余座山寨中,双峰寨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山寨。它地处县城的周边,从山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县城内的活动。毛尖山,距岳西县天堂镇不足二十里地。图四:双峰寨一侧山峰

   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蜿蜒盘旋而上,能够步入气势磅礴的双峰寨。山间小路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双峰寨约高二百余米,为数座山头组成。图五:双峰寨寨墙

  双峰寨,山美幽静、水清树茂,自然古朴,有着百年以上的人文历史。翻过好几座山,一条横亘的古寨墙,这道古寨墙,大致分为三段,分别建在山路较为平坦的部位,其中一段建于山腰之间。图六:双峰寨

    双峰寨既是太平军的指挥部,又是与清军鏖战的要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双峰寨几座山峰之间还有大量的较为平坦的坡地,是当年太平军操练场与放马场。图七:双峰寨寨墙由碎石砌成

    如今,烽火早已消散,唯有寨墙傲立于此。古寨墙约有数千米,其中一部分已经坍塌,大致分为三段,当年的风姿伟岸仍然依稀可见。尚存的数百米寨墙,两米余高,石头垒砌得不齐整,不规则,当年太平军并没有将它作为艺术品来建造,但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图八:双峰寨长长的寨墙

  通过密密的丛林,扒开棘刺,卒子在刘叔的带领下来到双峰寨一侧山顶,这里如同像仙境一般,山下时隐时现,山风佛过,松林轻吟。图九:双峰寨寨墙顶宽一米左右

    双峰寨越过寨墙以后,越攀路越陡,山势越险峻,不少突兀的悬崖耸立眼前,这里有高低基本等同的两个并立的山峰,巍然耸立在双峰山顶。图十:双峰寨山体

     远处一看,真如双乳,站立其上,遥望岳西县城,一览无遗。双峰寨地处平精村位于毛尖山乡中部,东至潜山县逆水镇,西倚天堂镇,南连板舍、林河两村,北邻红旗村、石关乡交界,地理位于非常重要。图十一:双峰寨一侧远近山峰

    双峰寨从东寨头通过山岗走向西寨头,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时间,这里仍有一处叫点将台的地方,是一处较为平坦的山地,双峰寨由多条裂谷形成,双峰下为谷地。图十二:双峰寨已经坍塌的寨墙

    半山腰那片较为开阔的山地,于绝壁间形成天然庇护地,天地浑然天成,真是鬼斧神工。山间还有多处天然洞穴,当年太平军将粮食与军火藏于洞间,这里有千尺石壁,岩石陡峭,长满杂树杂草、青藤缠绕,蔓延而长长悬挂,一种苍凉之意满布心头。图十三:双峰寨寨墙顶部

     双峰寨,步入寨墙才算入寨,进寨之后俨然入眼,幽静山涧,虚怀若谷。双峰寨与周边的多座山寨一起构成了神秘、巍然耸立的山寨群,是安庆地区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等待着大家的研究和开发。图十四:双峰寨寨墙

    卒子作为地方文史爱好者,在安庆各县市区的朋友带领下,长期以来致力于对这些山寨进行深入的勘察和研究,并对这些文史资料进行甄别、研判,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从而使这些山寨早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图十五:双峰寨砌在山腰处的寨墙

     双峰寨,始建清朝咸丰年间,双峰寨寨墙,由山间的石灰石及青石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寨墙体系,寨外四周设有防护岗。双峰寨是太平军太湖指挥部与桐城指挥部之间的休养所,其中多数是太湖与桐城以及安庆前线受伤伤员养伤疗养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战斗堡垒,外墙坚固,多次被大炮轰击都不能攻破。图十六:双峰寨千丈悬崖绝壁

    双峰寨与安庆多地的山寨,共同组成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的历史遗存,建议有关部门和组织申报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十七:双峰寨寨顶

(本篇完)

2018年9月17日

发表于 2018-9-18 11:02 359 显示全部帖子

东至县马坑乡桃源村吴太夫人墓——卒子游记

桃源一品诰命吴太夫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6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马坑乡桃源村吴太夫人墓旧址。图一:吴太夫人墓仿建牌坊

    马坑森林浴场坐落在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城东距六十里的马坑乡桃源村境内,为古代官道、商道必经之地,因地形独特,景色怡人,为晚清名人李鸿章得意门生,两江及两广总督周馥选为原配夫人墓葬即“吴太夫人墓”之地。图二:吴太夫人墓保护牌

    马坑乡桃源村清水河畔的箬岭峰下,是周馥原配夫人吴氏之墓。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二十日,吴氏病逝于扬州寓所,后由子女扶柩归于安徽省东至县马坑乡,葬于此地。图三:东至县马坑乡桃源村吴太夫人墓旧址

    吴太夫人是周馥的结发妻子,周学熙的生母。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二十日,吴氏病逝于扬州寓所,后由子女周学熙等人扶柩经车拉回归安徽省东至县,葬于此地。吴太夫人是朝廷钦赐的一品诰命夫人,陵墓建筑非常讲究。图四:吴太夫人墓禁碑

    箬岭峰的地形十分奇特,山上长满了裹棕子的箬竹,竖看酷似篆体寿字靠椅,左右两旁有弯曲的小岗,宛如游龙戏水的图案。两岗之间凸出一小峰,凹下一盆地。小山峰恰似一颗明珠,被当地人称之为万寿山上的“二龙戏珠”,在风水学上,这是极为上品的墓地。图五:吴太夫人墓禁碑

     岭下的小盆地就像一个莲花池,向北望近山群峰交错,如佛手莲花,远山鳞次重叠,步步高耸。吴太夫人的陵墓就安放在这朵莲花的莲心之上。图六:吴太夫人墓禁碑

     百年前,风水先生说这个地形象征“海阔天空,平步青云”。吴太夫人是朝廷钦赐的一品诰命夫人,陵墓的风水极为讲究。从山口至墓前,立有钦加四品衔发布的告示牌,墓葬所用材料为“洋灰”加封。墓志铭文,系当朝武英殿执事,翰林院学院学士孙家鼎亲笔撰写。图七:桃源横山禁碑局部

    经历百年沧桑,现在吴太夫人的古墓保存完好,但局部有毁坏,墓葬所用材料为“洋灰”加封,墓冢为钢混结构,水泥浇铸,当时吴太夫人儿子周学熙是近代工业创建人,吴太夫人墓使用了当时价格昂贵的洋灰,即是今天水泥建成。图八:桃源横山禁碑局部

    吴太夫人墓的墓志铭文,系当朝武英殿执事,翰林院学院学士孙家鼎亲笔撰写。图九:桃源横山禁碑

   吴夫人墓志铭由安庆市桐城马其昶撰写。原文:尚书建德周公之配吴太夫人,光绪三十三年,年七十有三,冬,十一月终于扬州寓舍。逾年,其子学熙以状,並尚书自为传。授其昶乞铭,尚书蹶起单寠任兼圻家门骤盛。皖南列县无与比,而太夫人以一身兩涉荣悴,其行事皆可法式于铭。宜尚书之言曰:当粤寇初炽,东南无完土。图十:桃源横山禁碑局部

    吾家贫簿,转徙彭泽山中,昼匿草树翳蔽,夜出营一炊,迟明则登高处瞭望。避贼一日尝得数死,祖父母、父母恒泣,约家众当毕命一区。予既不忍违离,又念守此终无全理。夫人赞画大计,趣予潜走,留书以白重堂,提携二婴,深宵送别。图十一:吴太夫人墓冢

    自是十余年,兵饥疾疫之危苦,有非人意计所能得者,乃至吾祖父母,吾父之丧,皆夫人拮据将事,则是夫人之有大造于我周也。予乃因缘际会,簿立勋伐,至有今日。而夫人自初入官舍,生四子学煕后,即静居素食,精诵《楞严经》四十余载,一以慈利为行。图十二:吴太夫人墓碑

    长子学海、次子学铭同岁成进士,学铭入翰林,学煕、学煇皆获乡举,学渊征经济特科。子妇孙曾数十人,而夫人守盈以约,不忘前艰,节缩簪珥服御,买田二千亩,以恤贫者。名曰:乐济会。予抚山东时,东南水灾,钜夫人七十生朝,儿辈请称觴演剧,坚不许。图十三:吴太夫人墓冢

    谓:吾不以此开汝汰侈之渐,费移助振愈于延賓洎。予蒙恩,告归,自粤,未几,夫人遂病。予慰之曰:往吾两人在难,诚不自意全济,及今死,视他人已赢年五十,其可无憾。夫人笑而颔之,盖其用爱溥而深达元化,或亦事佛之为效也。图十四:一品夫人墓碑

    尚书名馥字玉山,官至两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子六,学海、学铭、学涵、学煕均夫人出,学铭后其族父,学渊、学煇庶出,夫人视之,无歧异。学涵早卒,余五人皆官道员,而学铭尝署江西按察使,学煕擢长芦盐运使,署直隶按察。叙劳锡一品封典,夫人得封太夫人,太夫人之殁,学海前一岁卒,子达为承重,孙达亦道员三品廕生。图十五:吴太夫人墓碑

    诸孙二十人,曾孙四人,女子子三,庶出,孙女廿二。以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葬县南桃源横山坂。学煕之状述太夫人,他行甚具。图十六:孙家鼎亲笔撰写“皇清诰封一品夫人”

     其昶昔居宾馆,鼓钟声闻,府中上下数十人,独于太夫人无间辞号曰佛,母状所言皆验。铭曰:今方兴女学,顾无女师,孰殚厥施,而自执卑,不膏于脂,不磋于疷,老福是宜,埋幽我诗,亦以范时。图十七:吴太夫人墓冢建于宣统元年

     十年前,卒子拜访吴太夫人墓,留下珍贵的照片。马其昶,安庆桐城人,生于1855年,卒于1930年,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清末民初著名作家、学者。出身翰墨世家,其祖父马树章,任太常寺典簿。其父,讳起升,议叙同知。马其昶少时从学于吴山、姚思赞等先生。受业于方东树、戴钧衡,师事桐城作家方宗诚、吴汝纶。图十八:吴太夫人墓冢屹立于群山之间

    为吴太夫人撰写墓志铭,可见当时已经成为全国顶尖人才。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一生著述丰硕,在当时的学术界负有盛名,曾任总统府参政和清史馆总纂。其时袁世凯受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后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马其昶虽然有时出入袁氏府邸,但从不为袁世凯所左右,并做了一些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工作,显示了一个安庆桐城派文人的刚直不阿的品德。图十九:吴太夫人墓冢

(本篇完)

2018年9月18日

发表于 2018-9-19 10:47 360 显示全部帖子

大观区广济桥街汪清一参燕国药号旧址——卒子游记

广济桥汪清一参燕国药号旧址(汪农香故居)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广济桥街汪清一参燕国药号旧址。图一:大观区广济桥街

    汪清一参燕国药号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广济桥街46号。广济桥街,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西门外,原长江与皖河水系横纵交融,为安庆近代商业的起始之地。图二:广济桥街46号建筑

    广济桥原为一座古桥,修建于何时不详,但却是安庆西门独特风格的一座古桥,已不存。明清时期,安庆西门一度繁荣,广济桥一带水乡密布、网系发达,形成“百船摇橹进安庆”的格局。图三:广济桥街46号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作为省会的安庆,创建了一批医药店铺,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广济桥街46号的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就是其中之一,汪清一在目睹战乱中百姓病患之苦之后,萌生了学医以济世救人的想法。图四:民国时期国药宣传单

    汪清一经过名医指点与研究,擅长治疗杂病。汪清一潜心跟随师父采药制药、抄方巡诊、好学医术。后来,汪清一结合西医研究成果,为中医内、外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图五:中西式结合青砖扁砌白泥勾缝

    沿着长江与皖河的水系一路下来,停靠在西门外大王庙就近上岸,不远就到了广济桥街。由汪清一创办的参燕国药号药铺,成为长江两岸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图六:广济桥街46号建筑二层小洋楼

    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后院里现在一口百年古井,在安庆西门曾是一口名井。原井圈不存,井内的青砖上长满青苔,清澈的井水散发出一阵阵清凉。图七:广济桥街46号建筑后院一角的古井

   药铺井是古时所打的井。井水水质曾经非常好,夏日沁人心脾,冬日暖人肺腑。然而岁月无情,到如今的安然寂静,一口历经沧桑的古井,处在这漫长的人间世,看岁月之沉浮。图八:井内

    过去,医疗条件非常有限,百姓患病要到药铺抓副药治治,参燕国药号药铺就是为百姓治病的店铺。在这幢西洋建筑的二层小楼上,现在仍有当年的木制围栏。图九:昔日安庆清末百姓

    经过百年的风雨,过道顶部的西式石灰圆形吊顶仍然高挂在二米多高的屋顶。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的汪农香故居,也是广济桥知名店铺。图十:广济桥街46号建筑厅堂石灰板吊顶

    在二楼的汪农香故居中,有清末民国初期的药柜,还有八角台桌,窗台上二根松木立柱,为百年前机械加工成口,这是安徽近代机械加工的起源产品。图十一:广济桥街46号建筑二楼西式阳台

    国药在安庆的历史颇为悠长,有些颇具规模的大药店,久想盛誉。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孕育在安庆,发展在安徽。图十二:经过百年风雨的阳台围栏

    清朝晚期,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中,安庆众多家庭毁于战火,此后安庆的药店开始萌芽。到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安庆涌现了一批药铺。图十三:广济桥街46号建筑二楼的西式木柱

    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在安庆西门广济桥街设立药铺,自揽经营,讲求信誉,薄利多销,店誉满安庆六邑,生意兴隆时,常有江南百姓渡船前来抓药。图十四:汪农香故居

    据了解,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前店后坊,创立于清朝宣统年间。经过多年经营,在安庆可算一家颇具规模的药店。药材如芋肉,木瓜,前胡,半夏,龙胆草等由发展地区进货。图十五:药铺当年的木制药柜

    汪清一参燕国药号如今已经完全没落,那些往日的繁荣早已烟消云散,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能记起那个曾经鼎盛的药号。图十六:清末民国初百姓

(本篇完)

本文由过河卒子撰写,百度首发。版权专利,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9月19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