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355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8-8-8 08:34 351 只看该作者

林业马氏家族墓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林业马氏家族墓遗址

——安庆古墓系列

第15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的马氏家庭墓遗址。图一:元末战乱义军凸起

    明朝明洪武年间,一只由回民领导的队伍进入安庆城,驻守安庆近六百余年的历史,今天,卒子介绍一支这只回民后裔的家族墓群,简单介绍一下安庆回族的发展。图二:元末安庆守将

    据安庆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组的考证,安庆的回族主要来源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安庆卫指挥使马聚成和洪武二十二年安庆卫左所千户马哈直调任安庆时,随军前来的卫所卫士,而后一支马姓则因为其日后获得了世袭安庆卫武职的缘故被称为“卫马”。由于“卫马”是宋朝自西域鲁默国(位于今土耳其境内)来华的大天文学家马依泽之后,并拥有能够说明自身源流的《怀宁马氏宗谱》。因此一直是安庆回族中家系源流最为清楚的一支,也是过往研究的重点。而在“卫马”这一支中,对于安庆回族影响最大的人物,除了迁皖的始祖马哈直以外,就当属其孙马义了。图三:安庆马氏家族著名将领马义

    马义是安庆马氏家族中有名的将领,明清两代的《安庆府志》都有对他的记载,如清朝康熙六十年张楷编修的《安庆府志·人物志武功传》即云:“马义,初为安庆卫军,正统间,以征伐功授百户,再升副千户。台臣以谋勇荐,赴京试艺,中试,兵部以将材荐授署指挥佥事,奉敕充左参将。子斌,袭都指挥佥事,子隆,中应天乡试。”明朝正德年间胡瓒宗编修的《安庆府志》中亦有类似文字,但其“伐”作“代”,缺第二个“子”字,“中应天乡试”作“中式应天乡试”,文义不如清志清晰。此概清人承袭明代旧说,但今日所见明代抄本在传抄中出现错误的缘故。清朝康熙六十年的《安庆府志·秩官志武职》中更为具体地描述了其功绩,云:“(马义)河南新野人。初以试百户。正统间,征孟卷。景泰间,征福建、湖广。天顺间,破两广大藤峡。封指挥佥事。”此外,根据《怀宁马氏宗谱》中收录的成化皇帝圣旨,马义还曾“镇守浔、梧等处,征寇叠功。今特敕升加,赠尔世袭骠骑将军,管理总兵官属,都督佥事,赐之敕命。”则马义晚年奉敕编纂家谱之时,职务已升至广西总兵。图四:明朝马义后裔墓葬

    马义作为一代名将,一生战功显赫,这除了让他个人扬名后世之外,更重要则是对其家族乃至整个安庆回族的意义。明朝的卫所制度极其严格,军户世代当兵,地位较为低下,一般也不与其他户色通婚。而安庆的马氏家族,则由于在其刚进入安庆不久就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才避免了一般军户的悲惨命运,成为了一个在地方上有影响的大家族。而马义之所以能够将其个人的功业和荣耀惠及家族后代,则主要是与他的几大贡献有关。 图五:明朝墓碑风化严重

    据《怀宁马氏宗谱》记载,明朝成化皇帝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下旨加封马义和其亲母,赐风水宝地广照山与其修建坟茔,其祖坟在现在安庆七中和石化二小及二村这一大块区域,这条路后来被命名马家岭。现在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的马氏家庭墓遗址,为明朝马义后裔的墓葬,墓葬石碑已经风化严重,无法识别其内容。图六:无法识别墓碑内容

(本篇完)

2018-08-08

发表于 2018-8-8 16:04 352 只看该作者

洪铺老街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洪铺老街旧址

——安庆近代商业系列

第15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洪铺社居委的洪铺老街旧址。图一:洪铺镇地处丘陵地带

    沿着皖河,安庆地区有着很多个上百年的古镇老街,这一条条老街旧巷,当年繁华、人口稠密,黄梅小调萦绕一代代老街人的心田,历经时代变迁,现在越来越少。图二:洪铺清朝末至民国初期很繁荣

    洪铺老街,曲折交错几条小街组成,街头街尾仅存几间黑瓦老屋。洪铺老镇曾经是怀宁戏曲文化的传承者,沿着山脉流下的一条河,属于皖河分流而至的“内河”,家家后门通往河流。曾几何时,缓缓斜坡上是忙碌的居民,棒槌声中荡漾开生活的朵朵涟漪。图三:洪铺老街鸟瞰图

    洪铺老街主要由坝埂街、正街和正街上的几条小巷组成,过去正街由青石条铺的路基,老街上仍然保存着清末民国的建筑,也有后来各个年代的建筑,人文符号纷呈,背景色彩浓郁。图四:洪铺老街曾经是皖河沿岸的重要驿站之一

    洪铺老街中,最长的一条街大概是正街,它虽然比前街、后街宽敞,现存主要有一两家日杂小店,走出老街后,皖河就在老街的旁边,这座河岸洪铺古镇,当年当地的戏人们胡谱伢、高朗亭、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夏奎章等等是否也在这里演出过!答案是肯定的。图五:洪铺老街建于各个时代的建筑

    皖河之水自石牌潺潺流出之后,一路流向东北,经旧时地名(江家嘴)现名江镇,到达旧时地名(洪家铺)现名洪铺镇。图六:洪铺老街门牌

    洪铺镇在古时也是一个古老的水陆商业集镇,为陆地水运港口,又是官道驿站。设有各种商行、货栈、店堂、饭铺、旅馆、赌场、澡堂、作坊等商业集聚地,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鼎盛时期上达三江,下抵苏杭,客商云集,把外埠的货物带到洪家铺,再给此地的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图七:洪铺老街

     古老的洪铺镇是一个水陆汇聚商业老集镇,是三桥、温桥通往安庆的交通要道。日军占据洪铺镇,大本营设在洪家铺老街东北小山丘,在重要据点集中驻兵,在与国统区交界的高山要塞,用残暴的手段强征民夫,修筑工事,设立岗哨,先后在哨山等地筑有碉堡。在修筑哨山碉堡的过程中,日军残酷役使大批中国劳工,就地搜集材料,以山石、木材,构筑圆形工事,圈以竹钉、铁丝网,有交通壕、电话与外界沟通。图八:洪铺

   在日军残暴统治下,怀宁沦陷区人民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生命财产随时可能被剥夺,农业凋敝、市场萧条,许多原本活跃的市面,成为无人区。图九:洪铺老街

(本篇完)

2018-08-07

发表于 2018-8-9 10:21 353 只看该作者

关畈储家(百萝丘)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关畈储家(百萝丘)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5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关畈村的储家老屋,又名百萝丘大老屋。图一:关畈储家(百萝丘)老屋正面图

    关畈储家老屋,又名百萝丘大老屋。百箩丘大老屋位于岳西县莲云乡关畈村,原屋舍六十余间,坐北朝南。关畈储家老屋总共三进,一进门厅缩进,二进五架穿梁,三进堂屋,硬山式檐墙与马头墙纵横交错,十分气派。图二:关畈储家老屋一侧

    关畈储家老屋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两侧山墙守在完整,一主两副三道大门,通面阔九间,中间五间。图三:关畈百萝丘老屋保护牌实为储家老屋

     关畈储家老屋背倚青山,面向广顷良田,在粮食匮乏的时代,储家老屋号称百箩丘,意思就是能收百石稻谷,家境殷实。关畈储家老屋背后的青山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2006年6月6日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四:关畈储家老屋正堂

      据了解,储姓肇始于周,郡望河东(今山西省夏县),由山东省(战国,齐国)储子(储子后代以储为姓)任齐国相,公元前315年左右看到燕国内政乱,与孟子劝齐攻燕,破燕。图五:关畈储家老屋门楼

     唐朝时期,润州郡延陵县(今江苏省丹阳)储光羲(约706-763年)于开元十四年中进士,后成为唐朝一位著名诗人。图六:关畈储家老屋门楼精美砖雕

    南宋末年,储氏分别迁往云南、贵州、宜兴、浙江、扬州、阜阳、贵池一带。南宋兵乱,储氏十三世孙熙盛由浙江省绍兴府会嵇县,再次南迁。其中后裔福寿于宋朝绍兴三年(1133年)登进士,授济南府左参政。后储氏迁到江南池州府,后裔中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大尹,后任职江南池州府石棣县,生有三子,分别叫永镇、永铵、永钰。图七:关畈储家老屋三进

    宋朝开禧(1205-1207年)年间,储氏永钰公再迁安庆府怀宁县檀木冲,迁移至此又繁衍三子,分别是代贤、代俊、代贵,代贤公后代居此。随后,永钰公携带子女代俊、代贵迁至潜山县玉照乡(现为槎水乡)龙隐山,此地在皖山(天柱山)北,永钰为储氏潜阳始祖。图八:关畈储家老屋正堂

    岳西县原大部属潜山县,目前岳西及周边有数万储氏后裔。关畈,是大别山腹地的一处小山湾,群山环抱、清流映带,有茂林修竹、良田千亩,乃风水清嘉之地。图九:关畈储家老屋三进神堂

    储氏后裔迁到这里繁衍生息,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建起这间储家老屋,坐北朝南,沐旭日朝晖,浴四季清风,为宜居之所。关于老屋建造者,民间有很多说法,百姓比较认同的是迁潜世祖在选关畈为定居之所,建屋数间,后人改扩建为目前这样规模的大屋。图十:关畈储家老屋二进与三进之间的天井

    据考证,关畈关畈储家老屋属清朝早中期建筑,带有明代建筑风格。堂厅采用明三暗五式结构,中有天井,两侧环以回形穿弄,通风采光。门首及梁栋,饰以雕画,雅致大方。图十一:储家老屋先祖牌位

    世居关畈的储氏族人,谨守耕读传家训诫,做正直勤劳之人。历数以往,族贤辈出,代有才人。关畈储家老屋堂厅整修,天井四水归堂。图十二:关畈储家老屋门楼地基条石

    储氏后裔为纪念庄城始祖光羲公和迁潜一世祖永钰公,关畈储家老屋是一处储氏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储氏一脉,根深叶茂;储氏精神,源远流长。图十三:关畈百萝丘老屋

(本篇完)

2018-08-09

发表于 2018-8-10 09:33 354 只看该作者

余墩圆照庵无量塔碑——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圆照庵无量塔碑

——安庆古碑记系列

第15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余墩村圆照庵无量塔碑。图一:重修后的圆照庵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二:安庆市文物保护对象保护牌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有92峰、82岩、72岭、62洞、36壑、108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图三:“镇塔公碑”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游人从东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山腹折叠,行至圆照庵下,迎面的苍岩上有醒目的摩岩石刻 “龙山第一刹”,乃道光丁亥马香谷楷书。图四:“镇塔公碑”局部

    圆照庵建于宋朝,其规模宏伟,庙宇三幢,有楼阁亭塔。庵后原有一高塔,名为无量塔,建于唐朝。只是岁月沧桑,不幸塔庵毁于兵灾,而今惟存遗迹,尚有碑记可考。图五:“镇塔公碑”局部

    无量塔,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图六:“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建于唐朝,距离山脚约三公里左右,无量塔塔基位于圆照庵不远竹林处,有一条小土路可到达,原先的无量塔共有七层十八级台阶,现不存。图七:“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是为唐朝所建,全塔应该与大龙山另一座明朝崇祯年间建起的圆觉庵塔相似,都是大龙山本地麻石起造。塔身雕刻有佛像,雕刻工艺精致,反映出唐朝石雕工艺水平。图八:“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塔身高大雄伟。是一典型的密檐式石塔,高约十多米,它与杨桥镇宝基塔、五横圆觉塔、龙泉庵石塔、花山中方寺石塔并称大龙山八塔之一,也是现在研究大龙山石塔的宝贵材料。图九:“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安庆常见的古塔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密檐式砖塔,潜山晋朝太平塔、潜山三祖寺唐宋时期的觉寂塔,安庆振风塔等等为典型。第二种是覆钵式喇嘛塔,如太湖四面寺塔等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为金刚宝座式塔,以司空山佛塔为代表。图十:“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应该是一座实心塔,外壁有装饰门窗,下饰莲花座,塔上雕刻有佛像,将这座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从艺术造型和内涵上使这座塔达到至美,也是安庆地区无数极少的唐朝古塔代表。图十一:“无量塔重修”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分为塔顶,密檐,塔身,塔基四部分。有记载说余墩无量塔有七层,塔顶下面是八角七层密檐, 檐下以石砌斗縅支承, 八面转角处立浮雕盘龙圆柱。各层密檐每面设三个佛龛。密檐之下就是塔身了,塔身的八面分别有石砌装饰券门和半圆形雕饰券窗。图十二:“无量塔记”碑局部

    千百年来,余墩无量塔终毁于战火之中,现仅存余墩无量塔塔基,和几块碑称“无量塔碑记”的碑记,位于塔基的附近的圆照庵内。图十三:“无量塔重修”碑

    其中一块碑记为“镇塔公碑”,长方形,长约一米九左右,宽约七十公分,正上方有“镇塔公碑”四字,镇塔公碑为重修无量塔时所立公碑,公碑上记载“重修乃有桐邑……千百人所共祀……”。这块碑记时间不详,卒子猜测应该建于明朝末期。图十四:“重修无量塔碑记”碑局部

    另一块碑称“大龙山无量塔记”碑,位于圆照庵殿一侧。碑身刻篆体“大龙山无量塔记”,碑长约一百公分,宽约七十公分,石碑上方有 “大龙山无量塔记”七字,篆体。下面有正楷字体记载“大龙山无量塔记”字样。 碑刻全部使用正楷字颂词,有“窥假而崇高……大龙山奠我……普照智月常圆……曰喜塔无量”等字样,旁刻“皇明天启三年”。说明建碑年份应该是明朝1623年刻制。图十五:“重修无量塔碑记”碑局部

     还有各朝代“无量塔”碑记,无量塔有这么多碑记。说明当年何等繁华,现存七块无量塔碑记分别馆藏于圆照寺与圆照庵内。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可以一览真容。图十六:现藏于圆照庵内的明朝字据

(本篇完)

2018-08-10

发表于 2018-8-12 10:03 355 只看该作者

花山刀劈石民国王帮顺夫妻墓——卒子走遍安庆

花山刀劈石民国王帮顺夫妻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5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刀劈石附近的民国二十五年民国王帮顺夫妻。图一:大龙山花山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桐邑杨桥花山的一村民在一块巨石处被毒蛇咬伤,一位大仙为救人将斧头把巨石劈开,将被毒蛇咬伤的村民救下,这些民间的故事基本都是百姓瞎编乱造的。现在刀劈石现存大龙山花山一处山腰。图二:刀劈石

    花山森林遍布、溪水潺潺,叠翠秀美、岩石裸露、怪石嶙峋,从山脚攀登到山顶,一路花草树木品种各异,让人一日之内观尽四季风景。图三:刀劈石附近巨石很多

  花山刀劈石地处海拔在二百余米之间,从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不少的墓葬在此安葬。刀劈石,是半山一处山谷峡冲,也是一处景观,现存的刀劈石、坐狮石都是人们意念之外赋予了巨石一些灵气罢了。图四:刀劈石其实就是一块断开的长形条石

    刀劈石高约五米,宽约七米余,数万年前不知何因从中裂开,成为两断,再经过风化、演变形成现在的样子。巨石纵观六朝风雨、饱经千岁沧桑,身边的树木冠盖覆地、亩绿云腾,成为一处神韵绝伦的人为景观。图五:刀劈石附近的民国墓葬

    这是一座安葬在刀劈石附近的王氏十七世祖王帮顺与结发妻毛氏的全葬墓。墓为土质,二层拜台,约七至九个平方。拜台为碎麻石垒砌。图六:刀劈石

    墓碑为青石雕刻而成,上书“十七世祖”、“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吉”“民国……军……”等字样。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图七:民国王帮顺墓拜台

  从这座墓安葬的形式看,这应该是一座讲究风水、安葬诸多讲究的墓葬,至于这位王帮顺与妻毛氏的子女中有没有当任过民国时期的军队职务,我们不得而知。图八:民国王帮顺墓碑

  至少,这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曾是近代时期一段动荡的时期,现早已无人祭扫。这座民国时期的墓。墓主在清末并非普通的百姓,其子女或在民国时期当过军人,至于墓主的身份,就留给有关机构再去研究了。图九:民国王帮顺墓就在刀劈石附近


(本篇完)

2018-08-11

发表于 2018-8-13 09:51 356 只看该作者

黄熙缵“忘归”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黄熙缵“忘归”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5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村山上的“忘归”石刻,本文由卒子独立编纂,网络朋友摘抄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图一:大龙山龙王寺

    “忘归”石刻是安庆最为著名的石刻之一,是大龙山的“宝藏”。大龙山镇原为怀宁县总铺公社,旧时为怀宁县官道驿店,历史悠久。图二:大龙山地维峰流下的溪水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五十里,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黄熙缵“忘归”石刻就是其中之一。图三:大龙山“忘归”石刻

    大龙山有一处人文名景“龙湫”,相传是龙王巡游人间的沐浴处。泉四周石壁峭立,高五、六仞,石罅中长有秀竹古松;顺着“龙湫”向上向北有高峰耸立,涌泉、飞瀑出自其间,终年奔流不息,悬崖上有一巍石,崖壁刻有黄熙缵所书“忘归”二字。“忘归”二字刻在由龙湫而上的山中间巨石上,行楷纵书,字径约四十公分,使用了行楷双勾线圆刀刻法,字体浑厚,有飞动之势。图四:“忘归”石刻深藏于茂林之间

    黄熙缵,研究安庆文史的朋友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明朝司礼官黄熙缵,二说是清朝第六任安庆知府黄熙赞,三说是清朝顺治年间推官黄熙赞。经查,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及晋江县志载,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清·晋江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人。历官安庆推官、署郡篆、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图五:大龙山白龙溪

  又查,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晋江安平人。顺治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 举人。授安庆推官。黄熙缵刚方威重,坚不可撼。其在皖三年,功勋卓著,‘黄熙缵功,不在守崇明之下。’授三等爵,世袭四次。至于是否做过安庆知府,并没有相关详细记载。图六:“忘归”石刻刻于巨石之上

  

  清朝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扈送世祖章皇帝梓宫还,因母思乡,具疏请返乡。限满回朝,丁内艰匐归。服阕晋京,凡途中见闻,无不援笔成稿;而疾渐剧。在京逝世,享年四十三,得赐祭。黄熙缵博学工诗,其诗触景挥写,无意求工,辄臻神境。所著有《谏垣奏议 》、《栖霞山记》。”图七:“忘归”石刻成为驴友首选目的地

    据卒子个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黄熙缵,晋江安平人,初为明朝崇祯年间司礼官,清朝入关后,经过顺治开科中举人,任安庆推官。因其上任安庆后,治理有方、功勋卓著获得褒奖。其人性格豪放,在治理安徽期间,驻守安庆,能够在闲暇期间浏览大龙山,并在大龙山二处书写巨字,其中一方就是今天介绍的“忘归”石刻。图八:“忘归”石刻远景

    “忘归”石刻每字约四十公分,纵刻、行楷,从字体风化看,落款已经不清,雕刻在花岗岩上的字体不经过数百年时间的风化是不会不清楚的。综合分析之后,结论是“忘归”石刻刻于清朝顺治至康熙早年时期,约四百年历史。另有“君恩山重”石刻也是黄熙缵书写并雕刻在巨石之上。卒子个人认为“忘归”石刻与“君恩山重”石刻为不同时期书写的作品。图九:“忘归”石刻中景


    从大龙山龙王庙后龙湫右行,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摺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石濑潺湲。康熙知府刘枟建清溪亭,后圮。“忘归”石刻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其一面平如镜,其巨石靠左纵刻“忘归”二字,“忘归”二字较有可能为黄熙缵于清朝康熙年间游览大龙山龙山寺之后,携带官兵从属雕刻于巨石之上,要早于“君恩山重”石刻。图十:“忘归”石刻近景


(本篇完)

2018-08-13

发表于 2018-8-14 10:02 357 只看该作者

宣店瞭望岗——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瞭望岗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5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山上的日本侵略军瞭望岗。图一:大龙山宣店山岭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中华大地上修建了很多的军事基地,至今在安庆杨桥镇宣店村的山顶上还保存着一处遗址,这就是日本侵略军瞭望岗。图二:日本侵略军

    安庆,这个日本侵略军利用的跳板,是上海至南京再至武汉之间的重要桥梁,宣店是安庆市北面的一个重要集镇,可是由于这里地理位置重要,扼安庆至枞阳县、桐城县、至合肥等地的咽喉,在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在此修建了一个瞭望岗。图三:大龙山宣店狗头石

    宣店一带的山大多是一半群山、一半水的丘陵地带,沿着山脊的土路,卒子曾到访这里的山顶处。站在山顶上四看,这里果然是个险要的地方,安枞路、安桐路就在山脚下通过,当年日军在山顶修建的瞭望岗早已不存,但留下的断痕仍然清晰可见。图四:大龙山宣店狗头石为天然巨石群

    瞭望岗就建在山头上面的巨石群上,沿山顶瞭望哨,包括屯兵工事、指挥岗、隐蔽所等。就设在巨石群之间的缝隙之间,估计这是是指挥部的所在。这个瞭望岗是天然形成。图五:日本侵略军在宣店狗头石建立天然瞭望岗

    宣店瞭望岗位于一处名为狗头石的山岗之上,是扼守着安庆北面向枞阳县、桐城县以及合肥等地的通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山上的这座瞭望岗,是当年日本侵略军所设的。据了解,宣店日本侵略军瞭望岗长约三十米,宽约十多米,共有指挥所、瞭望岗等多处,瞭望岗上可设机枪射击口。图六:宣店可以瞭望群山之间的动向

    安庆历史久远,昔时安庆至桐城、至枞阳途径主要经过宣店这个卡,但通过桐城至合肥主要有二条路,其一为“东大路”,系由安庆十里铺、集贤关、总铺、练潭大横山、双港铺、金神墩、白马庙油炸巷至桐城县城;其二为“西大路”,系由安庆经月山、高河埠、郑家河、青草塥、陶冲、挂镇、三里街至桐城县城。图七:宣店狗头石泛指日本侵略军

    从安庆由东大路跨过安合公路,经姚塝,与西大路相连,又可直达武汉。宣店为大龙山的一个山村,宣店狗头石岭一山兀立,为安庆北面重要的咽喉。图八:宣店狗头石之间很多石缝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安庆后,为了达到控制长江、嬉子湖、高赛湖等沿江湖泊,打通贯穿安庆至武汉的桐城东、西大路陆上通道,从安庆经东西大路向武汉运送兵员、战略物资,并直逼武汉之目的,于1938年秋两次派兵进犯安庆。图九: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庆

    日本侵略军看重大龙山宣店狗头石岭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大龙山一个重要山岭海拔约二百五十米处设宣店瞭望岗,这里与设在大横山的国民革命军安徽省保安第五团、国民政府军第48军176师等部队形成对峙。图十:宣店瞭望岗发挥重要作用

    从1938年至1944年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反复展开争夺战,仅有史可查的大小战斗就达七次之多。在大横山保卫战中,中国守军伤亡千余人,日军也付出死伤近千人的惨重代价。宣店日本侵略军瞭望岗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图十一:宣店瞭望岗就设在巨石之间

  1944年3月2日,驻安庆日军第13师团第13步兵旅团一部乘汽船沿菜子湖进犯罗岭,作为战略支撑的宣店日本侵略军瞭望岗派出四个小分队刺探情报。但仍然被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与国民党176师527团联手狙击,设伏于大横山东北麓村庄,毙敌200余人,伤百余人,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图十二:宣店瞭望岗下方有营房遗址

  驻安庆日本侵略军派出两个营再度进犯安庆至桐城北线,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加强了整个战线的军事力量。宣店日本侵略军瞭望岗也得到了阶段性的加强。图十三:日本侵略军真实照片

    国民革命军176师长李本一率527团杨创奇部痛击来犯之敌,激战一昼夜,176师虽有较大伤亡,但入侵之敌全部被歼。敌人妄图攻占安庆至桐城北线的阴谋被彻底粉碎。图十四:宣店瞭望岗局部

    国民革命军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安庆北面防线,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战略企图,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滞和消耗了西进的日军。图十五:宣店瞭望岗局部

    流光流逝,如今宣店日本侵略军瞭望岗早已经消失战略价值,当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这个制高点,利用高度瞭望周边动态,刺探军事情报,显示出这里的独特区位优势,当地百姓称这里为狗头石,就是对日本侵略军的蔑视。图十六:宣店瞭望岗可以控制整个安庆北面通道

 

(本篇完)

2018-08-14

发表于 2018-8-15 12:30 358 只看该作者

黄梅海潮庵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黄梅海潮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的海潮庵旧址。图一:海潮寺(庵)指示牌

     海潮庵旧址,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认定为古遗址,清朝中早期遗址,位于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卒子早年曾拜访这里。图二:海潮庵

    海潮庵,建于清朝中早期,又称海潮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朝末期毁于兵火,后于清朝光绪年间重修、民国年间屡加修葺、臻于完善。图三: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

    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青石质地,高约九十公分,宽约四十公分,已破损,字迹清晰。图四: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局部

    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局部,字迹清楚,上书永垂不朽,一侧刻有土桥保首事,碑上刘预福的刘字为简写刘,这样的刘字卒子曾在月山镇一座寺庙内看到。图五: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立于清朝光绪十五年

    海潮庵一侧的土桥保首事捐碑立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多为当地百姓自愿捐款的数额。有四百文的、有六百文的,等等。图六:海潮庵建在一个山坡之间

    海潮庵旧址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临山冲,左右水绕山环,庵阁依山坡而立。海潮庵深隐山腹,占地约一亩,原有几间楼阁,无疏密之感,曲折幽深。图七:海潮庵殿舍

    海潮庵的整体布局,为一间观音殿为中轴,一侧立有土桥保首事碑,一侧建有土地庙。近年来,才又开辟土地,建了大量的现代殿舍。

图八:海潮庵匾额

    海潮庵建筑为木构亦为清朝小式建筑。庵长十六米余,宽五米余,占地面积近一百平方米,砖瓦木结构,一进一层。图九:海潮庵清朝石柱础

    大门口横匾书“海潮寺”三个大字。门前神台,一侧是厢房,系僧人起居饮食之所。海潮庵保存完好,香火颇盛。海潮庵建筑,山重水复,山则峥嵘崎岖,水则涵孕其间,上是山崖立地,下是古涧深渊,将海潮庵点缀的更加动人。图十:海潮庵现代重修的大殿

    现海潮庵重修之后,将原海潮庵古柱础重修立于柱下,石柱础为青石质地,上雕刻有花鸟瑞兽图案。这些宝贵的历史方物、与现在的海潮庵浑然一体。图十一:海潮寺铁香炉

    一支海潮寺现代铁香炉,购于近年,上面刻有海潮寺三个大字。图十二:海潮寺圆通宝殿

    海潮寺圆通宝殿,供观音佛像,“圆通宝殿”匾额,圆通殿的结构木式重梁,建于十六个台基上。图十三:海潮寺大雄宝殿

    海潮寺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图十四:海潮庵古香炉

    海潮庵内有一支海潮庵清朝香炉,白石质地,上下一体,为典型的清朝香炉,高约五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部分破损处使用水泥补充。图十五:海潮庵古香炉背面

     海潮庵古香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局部雕刻有花纹,不愧是建筑史上的艺术珍品,不愧是清朝安庆地区的佛教圣物。图十六:海潮庵居高临下

    海潮庵古土地庙一间,建于清朝中早期,占地约四平方,为黄梅村一带村民祈祷、进香场所。图十七:海潮庵土地庙

(本篇完)

2018-08-15

发表于 2018-8-16 14:25 359 只看该作者

茅岭百年枫香树——卒子走遍安庆

茅岭百年枫香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5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茅岭村草塘组的一棵一百六十多年的古枫香树。图一:立在一个高坡上的百年枫香树

    茅岭村位于安庆市大观区西北郊,茅青路、十洪路、环城西路贯穿境内,属低山丘陵,是安庆市四个民族村之一。图二:高大的百年枫香树

    在安庆,茅岭村泛指茅岭,是安庆回回们的公墓。是安庆地区四个民族村之一,有着数百年的民族情怀。图三:粗壮的百年枫香树

    在这棵百年枫香树已经一百六十七岁了。高高的耸立在一个高坡上面,这棵百年枫香树吸引了许多朋友前来参观。图四:百年枫香树的保护牌

    为保护古枫香树,安庆有关部门已对这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明确专门责任人对古树定期予以防病治虫、填堵树洞、支架支撑、施肥复壮等保护,并统一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图五:高大的百年枫香树

    这棵百年枫香树是一棵保护得很好的百年古树。刚刚修建的公路,为保护这棵百年枫香树,修改了数次设计方案的调整。图六:百年枫香树局部

    这棵大树,就是枫香树,至少二百岁了,实际挂牌上标注为167年,为安庆地区上牌保护的“古木名树枫香树”的牌子。图七:百年枫香树生长在一块山岗上

    这棵树大约二十余米高,树干直径一米,树冠直径二十米左右。附近的百姓说,在他们小时候这棵树就很大了。图八:高大的百年枫香树

    枫香树是南方常见的一种落叶乔木,一般存活期不过数十年,而大观区茅岭这株古枫香树,树龄初步估计则高达一百六十七年。图九:远远地望那百年枫香树

(本篇完)

2018-08-16

发表于 2018-8-17 17:12 360 只看该作者

程祠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程祠程家老屋

——安庆古宅名居系列

第15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程祠村的程家老屋。图一:潜山余井的碧水蓝天

[size=0.83em]01.jpg (272.7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元朝社会动荡,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朝末年,湖北省英山人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湖北省孝感,成为“义门”。元朝末年,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图二:程家老屋全貌

    据了解,迁皖入潜的程氏始祖先世居江西省饶州鄱阳湖瓦屑坝,元朝末期红巾之乱府君由鄱阳黎庶補安庆户籍携家渡江至安徽,之后就繁衍起来。图三:清朝中期的大方青砖

    余井是安徽潜山县重镇,也是皖西南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程祠村的程家老屋就是其中一座文物保护单位。图四:门墩石

    程家老屋坐落于余井镇程祠村,背倚青山,坐北朝南,三进五重,占地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图五:一进大门与二进门楼

    程家老屋建筑面积约二千平方米,现存房屋三十余间。据记载,为清朝道光年间始建,随后子孙续建完成。图六:二进门楼

    据传,当时程氏还请当地著名的风水大师,察看风水,择取吉日,破土动工,历时三年,才建成这座有着徽派建筑风貌,气势恢宏的民居。图七:精美的砖雕“竹苞松茂”

  程家老屋每重都有天井架构,均采用青砖瓦木和条石作屋料,屋基为双重青砖墙,外墙砌有大条石,以防止盗贼挖墙偷窃。图八:青砖门楼

    老屋里外墙体均为青砖砌成,显得十分牢固。门框、窗户以及檐梁普遍雕花,大门石门墩上还雕刻了瑞兽祥云等吉祥图案,隐约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华丽和气派。图九:二进屋脊

    二进门楼虽然破损半壁,门楼仍然显示当年的气魄,门楼正中四花之上有砖雕双线复雕四字“竹苞松茂”。图十:三进先祖神坛

  在程家老屋第三进屋檐边,有一块极具历史价植的牌匾“金玉其相”,出自《诗经》中的“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图十一:牌匾“金玉其相”

  这块牌匾“金玉其相”,是侄子送给伯父程老与伯母朱孺人七十双寿的寿匾。该匾木制拼接,饰精装裱。图十二:牌匾“金玉其相”局部

     牌匾“金玉其相”局部,是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由程老的侄子张晋送来的寿匾。图十三:牌匾“金玉其相”局部

    聚数百年沧桑的老屋静静的伫立在村庄中,是当地村民的宝贵遗产和精神寄托,更急待保护。图十四:先祖牌位

    如今,近二百年过去了,这座昔日显赫一方的程家大屋如今风光不再,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袭,木雕损毁,院墙倒塌,破壁残垣到处可见,老屋已是风采渐衰。图十五:已经非常破损的部分山墙

    程家老屋在清朝中晚期时,居住在程家老屋的程氏人口达一百多人。一个大家族、一个大家庭。图十六:已经非常破损的部分山墙局部

(本篇完)

2018年8月17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