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102

主题

湖北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复制链接] 查看:122202 | 回复:195
发表于 2019-7-2 14:54 18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速60码 于 2019-7-2 14:55 编辑

购买方式(点击下方链接):

我要买书(作者自销平台)(可签名)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97661075531&qq-pf-to=pcqq.c2c)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7-2 14:53 186 只看该作者
官方(当当网和天猫)商城:












发表于 2019-7-2 14:52 185 只看该作者
八哥的第一部骑行游记(摄影文学)出版发行了

  八哥出了一本书——《天路骑迹》
  全篇57万字,700+张彩色插图,534页;
  开本710×1000,1/16;
  80克双铜纸(相纸级别),四色印刷(彩色)。
  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算得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巨”作了。
“史上最全的藏地骑行攻略”
“青藏高原骑行教科书”
“现实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气候地理,风光名胜、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社会变迁、旅途奇遇的交融与碰撞”

   ——这些略显夸张的定义,让八哥感到荣幸!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1MDM5MjY0NA==.html

       在“钱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不算是个事儿”的现如今,出一本书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加上“出书”似乎是一种扬名立万的很好途径,于是一时间 “文艺青年”与“作家”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那情形,如同手机拍照一样,似乎人人都可当摄影师。


       然而八哥的书着实有点“难产”,如果把《天路骑迹》比做一部电影,那么八哥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投资商也是制片人、既是演员还是摄影师……每一个身份,八哥都做得十分辛苦,而其中最辛苦、也最漫长的莫过于 “当演员”的过程,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也远不能道出其中的艰难。




      作家写书,是坐在电脑前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弹指间”便可“樯橹灰飞烟灭”。而八哥不是作家,有限的文墨,无法写出感天动地的文章,八哥只是一个酷爱骑行的草根,朴朴实实地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朴实的人生,是在用汗水和泪水追求梦想、诠释活着的意义。

      一百八十多个高原骑行的日子里,八哥用平凡的方式(写日记)记录着平凡的故事,不知不觉,把原本平凡的事情做到与众不同,也意外地在平凡的人生里揉进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所谓平凡,是每天都有千百人骑行在进藏的路上,使八哥的藏地骑行显得平淡。而不平凡的是,八哥不仅仅是个骑手,八哥还是个“写手”和摄影爱好者,每天骑达目的地后,都会连夜用手机写下当天的经历和感受,整理好当天拍摄的图片,生成图文日志上传发表。这个过程少则两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在骑行一天后已是非常疲劳的情况下,这几个小时的“写作”过程是极其辛苦的,往往写完日志后,已是次日凌晨……





      于是,因为骑行,八哥是旅行路上最辛苦的“作家”,而因为“写作”(和拍照),八哥又是进藏路上最辛苦的骑手……
       当然,八哥的旅行原本并不是为了出书,旅途中坚持天天写日志只是一种习惯,旅行归来整理游记和照片也只是旅行的延续或者是旅行的一部分,八哥从来没想过要出一本书,也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出一本书。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王小平老师)对八哥说:“何不将你的骑行经历出一本书呢?”心中才第一次萌发了“出一本书”的念头,可是并没有信心,更没有经验,以至于曾有家杂志社约稿要求连载八哥的游记时,八哥还以为是网络诈骗而未予理睬。直到两年后——八哥骑完进出西藏八条公路之后的某一天,一个当教授的同学对八哥说:“你的骑行经历简直是一个传奇,足够出一本畅销书了……”

       她的鼓励,让八哥立刻有了出书的自信和紧迫感。于是她帮忙联系出版社,投稿……然而因为涉及宗教、少数民族和军事等方面的敏感内容,审核的过程非常漫长和繁琐,也因为涉及西藏、新疆和宗教方面的内容,除了正常的“三审三校”外,还比普通作品出版至少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送“民宗委”审核,这个过程非常严格和漫长,因为严格,让《天路骑迹》几近夭折;因为漫长,让八哥的信心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期盼中消耗殆尽。





      既然是“第一本”,那么就会有“第二”甚至“第三”了?

      如果说八哥萌发出第一本书的念头因朋友的“点拨”而算作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么觊觎出第二、甚至第三本书就是必然了。按最新统计的中国人平均寿命来算,八哥还有二十余年在世的光景,如何打发这八九千个日夜?当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了。“行万里路”固然不可少,倘若能写两本书留存于世岂不更有意义?如此,就算八哥死后,魂灵也不会从此消亡。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发表于 2018-6-27 23:36 184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发自8264小程序
发表于 2018-2-27 20:45 183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独行客。
发表于 2018-2-27 18:49 182 只看该作者
时速60码 发表于 2017-12-5 09:48 路边吃了早上没吃完的四个小笼包,喝完了开水,继续上路。      一拐弯,到了青更河乡。按此时的疲劳程 ... ...

青根河乡有住宿。
发表于 2018-2-26 13:44 181 只看该作者
书籍版在哪买?关注中
发表于 2018-1-29 09:11 180 只看该作者
      网络版藏地骑行游记已发表完毕,谢谢大家的关注!     书籍版《天路骑迹——进出西藏八条公路骑行纪实》即将由某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更加详实、深刻,包括对旅途的艳遇记叙、社会现状的解析、人文地理的概述等等,敬请关注!
发表于 2018-1-29 08:45 179 只看该作者
9月25日

      一夜醒来,天空一片灰暗,闪着霓虹的楼林,在雾霾中挣扎着向远处蔓延,但几公里后,便变成烟灰色,然后变淡、消失;满街行色匆匆的行人、卖力吆喝的小贩、如水奔涌的车流……这一切如同一台庞大的机器,从没有停止它运转,而八哥只是这台机器上一颗无足轻重的小螺丝钉,可有可无,可纳可弃。
      12:45的特快,晚点到13:14才开。当窗外的城市、村庄和山林像潮水一般向后退去的时候,八哥意识到,自己这只小螺丝钉又该装上社会这台庞大的机器上去了。
       再见了成都,再见了西藏,再见了魂牵梦萦——以后更会牵挂的青藏高原!
“……仰望雪域两茫茫
风光旖旎草色青青
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
习惯了孤独黑夜漫长
雪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房
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
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
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
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
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
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无边的草原放开怀抱
……”
      只是八哥并不是那只温顺的绵羊,而是一匹放荡不羁的野狼,长着一身的贱骨头,注定不会甘于寂寞,以后还会整出什么动静,八哥自己也不知道。

      好了,关于骑行唐蕃古道+G317的感受,权且做个总结:
      1、风光。
      唐蕃古道百分之八十是草原荒漠,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地貌,与青藏线非常相似。但其荒漠没有新藏线的苍凉,草原没有青藏线上的空旷,山口没有川藏的大气,对于“走遍”西藏的八哥来说,唐蕃古道上的风景显得有点平淡。
       而317上的风光,则远超八哥的预料,丰富、唯美,而又惊险、刺激。从西藏类乌齐到四川的汶川,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峡谷里穿行,不同的峡谷不同的景象,特点鲜明,风格各异,所以总是让人充满新意和惊喜。
       剩下的百分之十路段,则是非常漂亮的高山草甸或湿地风光。沿途景点众多,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除了骑行,还极适合自驾游。
       总之,317很美,路况与风景一点也不输南线318。

        2、人文。
        一直有个误区,就像误以为“藏区”就“西藏自治区”一样,以为纯正的藏文化一定在西藏,但八哥一路所见,西藏以外的藏区——尤其青海境内,藏传佛教更加兴盛,寺庙更多、更大,每个村庄都有豪华气派的寺庙,无不金碧辉煌、流金溢彩;僧人的比例也似乎高得多,有时街上的看到的红衣喇嘛比居民还多。
       反倒是西藏境内的藏文化气息平淡一些,除了漫山遍野的经幡阵是一样的壮观外,乡下难得见到几个寺庙,而且大多很小、很旧。
       3、生活现状。
       无论是唐蕃古道还是317,沿线农牧民都很富裕,大多藏寨都是漂亮的原木结构,甚至像北欧的别墅,这比内地的农舍造价高得多;小汽车很普遍;牛羊群又多又密……人们的财富看得见,集体的财富更明显——那就是每个村庄、乡镇、县城里最高大、最豪华、最精美的建筑——寺庙,像是戴在村妇身上贵重的金银首饰,使主人身价倍增、尽显珠光宝气,相比之下,内地的村庄和乡镇则显得素面朝天,缺少文化气息和那种厚重感。
       沿途藏民的文明素质也有大幅提高,即使在最偏远的路段,路边也放有垃桶(箱),村庄(包括单门独户的农舍)都建有垃圾池,有专门的清洁工清理垃圾,甚至公路沿线都有专人清理白色垃圾:一个塑料袋、一个矿泉水瓶,都一个一个捡起来带走,这比新藏线和青藏线有天翻地覆的不同和进步,新藏线和青藏线上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基本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极其严重。
       4、骑行强度。
       唐蕃古道上因为受补给点和住宿点的限制,每天的骑行路程分配很不均匀或很不合理,导致有几天骑行距离很长、强度很大。加上翻越山口比较频繁(平均每天一个,这是川藏线的两倍),住宿条件艰苦,所以骑行难度远高于318川藏南线。
       317线上峡谷最多,河流更多,道路非上即下,山一定是个像样的山、坡一定是个像样的坡,有时一个坡长超过百公里,虽然越长则越缓,但连续爬几天的坡,足以让人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疲倦甚至奔溃。
       317上的几个著名山口如矮拉山口、朱雀拉山口等,因为路烂、弯急、坡陡,而堪称骑行的天堑,更是汽车司机的鬼门关,这其中最难翻的就是号称“川藏第一险、川藏第一高”的雀儿山,很幸运——或者不幸——八哥走的雀儿山隧道,之所以说“不幸”,是因为八哥喜欢挑战,而雀儿山极符合八哥的胃口的,但八哥放弃了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永远不再有了,沿途几个隧道都将很快贯通,爬山烂路都将彻底废弃,实际上还没等到隧道贯通,山顶烂路就已没人管了。
发表于 2018-1-28 10:16 178 只看该作者
出城口矗立的大禹雕像: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傍晚到达成都东站: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托运自行车,工作人员在给自行车打包: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晚餐: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成都街景:
板命第三极——骑行唐蕃古道+G317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