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63

主题

合肥

齐国故都,足球发源地,北方瓷都淄博

[复制链接] 查看:19070 | 回复:108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1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根据夏王启征讨有扈氏前举行誓师大会的演说词《甘誓》。那时已经有了可以乘坐3人,有驭手和两名持武器的士兵的马车,但是夏朝马车的实物还未发现。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现在 中国 发现的最早的马车是 安阳 殷墟发现的商代中晚期马车。商代已有双轮马车,那时的马车车衡是直的,既不省力,也不轻便灵活,而且十分颠簸,舒适感极差。商朝末期出现了曲衡车,周代的马车都是曲衡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这些都是当时马车上的零部件。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商代西周时期驾车的马是用绳子套在马嘴上,通过控制马嘴控制马拉车行驶。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2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西周马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按照周礼,周天子乘坐的马车用4匹马拉车,诸侯乘坐的马车用4匹马拉车,一般车辆只能是2匹马马拉车。但是军队使用的战车除外,可以用4匹马拉车。古人不穿裤子,也没有椅子和高桌子,他们乘车时都是站在马车上或者类似席地而坐那样跪在马车上,按照周礼,男子必须站在马车上,女子乘车可以跪在车上。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西周时期马车的零部件。西周车马具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3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商代马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西周马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车战,在 中国 古代商周时期曾经是两军战斗的主要战法,战车兵是军队的主力兵种,以一乘战车和其附属的徒步的士兵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而春秋战国时期计算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也常常以代表战车数量的量词“乘”为计算单位。
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步兵),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所以乘是车﹑卒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古代车战分攻守两种,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及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所称的战车即指攻车,又称兵车。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的战车为四马两轮,木质结构,重要部位一般还饰以青铜车器﹐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的形制大体略同。四马两轮式战车是 中国 车战的定型用车。

从周代史料看,战车乘法为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车上一般还备有若干有柄的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主将之车,乘法特殊,主将居中,御者居左。此外还有四人共乘之法。叫"驷乘"。但这属临时搭载性质,并非编制通例。每乘战车所隶属的步卒,据《司马法》记载,春秋以前为二十二人编制,其中包含七名车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二十五人,为一步兵两,配合战车作战。周军分为"六自"、"八自",各有75000人。"六自"常驻镐京( 西安 ),主征伐四方,配有后勤部队,一军12500人,125辆攻车各配3车兵72步兵,125辆守车375辆牛车各配10名老幼贵族、5名家人、5名马夫、5名奴隶。"八自"常驻成周( 洛阳 ),主镇抚京城、弹压东夷,一军9375人,125辆攻车,无守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车战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国一次出动战车已高达七百乘(750乘);而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所拥有的战车数量已在四千乘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之战,各国参战的战车也均在千乘以上。连年的战争造成甲士的奇缺,而随著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装备简单而又易于训练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战车隶属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时又取消了原来的七名车下甲士,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七十五人,以五伍(二十五人)编为一两,共三两。方阵战术也由原来步车相脱离的两线配置,改变为三个步兵两以战车为中心的环形配置,把过去的密集队形改变为疏散队形,密切了步车协同,加大了方阵纵深﹐提高了方阵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和前进速度。公元前567年,在 鄢陵 之战中,晋国苗贲皇首创翼侧攻击战术原则,使方阵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以上因素制约下,车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扩展。一场战争往往由若干规模不等而又具有共同目的的战斗所构成;遭遇﹑迂回﹑翼侧攻击﹑长途追击等多种作战形式亦开始出现。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4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的广泛采用和弩的改进,使步兵得以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同时,由于战车本身车体笨重,驾驭困难,特别是当参战车辆数量骤增以后,战车对于战场地形及道路条件仰赖日趋严重,其机动性随之减低,而小块耕地的大量出现又严重地破坏了井田的道路系统,更增加了战车队运动的困难。此外,随著战争性质和结构的转变以及城邑地位的提高,对要塞的争夺日趋频繁,从而大大降低了战车在作战中的地位。于是,传统的车战逐渐被步骑战所取代,到战国时期终于形成了以步兵为中心,车兵为辅翼,骑兵为机动的新的战争方式。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中战车的绝对数量仍然可观,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述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可是,从车兵与步兵的比例来看,车兵在战斗中已不再担任全部或主要的作战任务,而是退居两翼,降为担任警戒﹑阻击﹑掩护军队翼侧的辅助兵种。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战国时代的车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5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秦代的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秦代铜车马。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欧洲 和西亚 北非 的马车上有独辀(类似于车辕)和短衡,然后用颈带把马的颈部固定在衡上,在曳车时,通过衡和辀来拖动战车前进。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弊端,就是马跑得越快,呼吸就越困难,马的力量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这种系马的办法被称为“颈带式系驾法”,后来的 希腊 罗马 也多用这一方法,最多在颈带之上加腹带,但仍难以解决颈带压迫马气管的问题。

  比起同时期的西方,我国春秋的马车则使用“轭靷式系驾法”,轭是指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横木,靷是一头套在车上,一头靠在牲畜的胸前的绳索,真正受力的部件是叉在马肩胛前面的轭,传力的则是靷,这样能够使马的受力点落在肩胛两侧承轭之处,颈部无需被系得很紧,只要起到防止马脱轭就可以了,曳车受力并不靠它,从而解决了压迫马气管的问题,使得战车的速度得到提升。

发表于 2023-2-27 15:12 66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又产生了鞍套式系驾法,把车辕放平,这样支点得以降低,免除了木轭对马造成的磨伤,还可以充分利用马的肩胛两侧,既可以保持行车的稳定,又能增加马拉车的力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然后走上二楼参观,本来二楼的灯光是关闭的看不清楚,让客气的工作人员大妈开了灯。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战国晚期以来,骑兵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车在战争中逐渐变为以运输辎重为主(但明朝后期,戚继光创造的战车其实是一种结合阻拦敌军骑兵冲击,约束部队行进速度,保护车后人马辎重的屏障,和移动火器发射平台二者为一体的战车。戚继光的车营部队就是移动的堡垒。)社会生活中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增强了,还出现了只套一匹马或牛拉车的双辕车。

发表于 2023-2-27 15:14 67 显示全部帖子

a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汉代画像石和汉代壁画中,描绘墓主出行场面的车驾出行图经常出现。

汉代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从东汉晚期开始,牛车日益受到重视,它载重量大,并且行步安稳。车厢又呈封闭形,因为汉代裤子的普及,当时的人已可坐在车上,这种车十分舒适。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十分流行,两汉式的马车逐渐绝迹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发表于 2023-2-27 15:14 68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马车的系驾方法也模仿牛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发表于 2023-2-27 15:14 69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在三国或西晋时期, 中国 发明了马镫,骑马人的双脚有了踩踏之处,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用双腿夹紧马,马鞍也不再是绑在马背上的坐垫,前后两端增加了凸起的鞍桥,骑士的冲锋速度和双手都得到解放,骑兵的冲击力加强,很快的,人与马全身披挂铁甲的重甲骑兵出现了,骑兵用的兵器也由短的单手兵器为主变为双手使用的长兵器为主。重甲骑兵是中世纪欧亚两州和 北非 的战场主力,对大多数陆上战争的胜负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发表于 2023-2-27 15:14 70 显示全部帖子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马镫


南北朝的轿子,这种轿子形式在19世纪末的 朝鲜 还可以见到。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北魏皇帝乘坐的辇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