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8821

主题

泸州

古城阆中贡院张桓侯祠

[复制链接] 查看:4619 | 回复:22
发表于 2023-9-27 14:45 14 只看该作者
  

张飞,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为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于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五虎上将之一。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张飞巴西太守曾领军驻守阆中七年。章武元年(221年),为部将范彊、张达所杀,死后葬于阆中。


阆中人敬其忠勇,在墓址上立庙祠祭祀,从开始修建的时间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后来屡遭兵火毁坏,但屡坏屡建,屡废屡兴。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多重四合院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总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表于 2023-9-27 14:45 13 只看该作者
  张桓侯祠(也称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


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因而得名。




发表于 2023-9-27 14:45 1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9-27 14:45 11 只看该作者
  参观贡院的游客,还可以乔装参与科举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披红戴花,作弊者则会被羁押甚至判刑。
考生进场之前,先进行“摸图测运”,类似今日的“盲人摸福”之类,以保佑接下来的考试能顺利完成。




发表于 2023-9-27 14:45 10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9-27 14:45 9 只看该作者
  据介绍,考棚像这样设计和布局是颇具匠心的,一方面考试时考舍内的情况主考、监考坐在对面的厢房里一看便知;另一方面,整个考棚能保证有充足的光源,还可避开风雨之苦。按传统意义上的贡院设计,考棚内应建孔庙、设立孔子牌位,考棚西望楼上还应留出专门房间供科考前夕用纸扎“恩”鬼和“冤”鬼让考生们参拜。它的龙门设计,外墙设计也是有极高的要求的,因为阆中清代考棚是清初四川乡试的临时考场,所以这方面的设计简化了。


阆中同成都一样,是全国兴办学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辈出,文风炽盛。1987年10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就是在贡院里召开的。




川北贡院是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





发表于 2023-9-27 14:45 8 只看该作者
  考舍不大每间约十来个平方,乡试时,这十来个平方的空间要被分成六格,每格坐一人,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其它三面均被隔断,这样一来前排与后排之间间隔不足一米,看起来就像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过去把这称巷号。


从龙门进去,左边是门禁(以前这里叫议察厅)右边是传达室,和它们紧连着的是考舍。


从龙门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两边设置有长*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廊道末端是楼亭殿堂中的致公堂。考试期间主考就坐在这里巡视。致公堂左右分别为监临、监试、巡察、同考、执调、执事等考务用房。因此考棚用作考舍的实际用房只有东、南、西、三面 的平房。


发表于 2023-9-27 14:45 7 只看该作者
  



现在所能看到的阆中清代考棚为穿斗木结构的长方形四合院,院中十字形甬道连通南北东西,整个考棚临学道街一面是一长排平房,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这里俗称作龙门。




发表于 2023-9-27 14:45 6 只看该作者
  状元英杰馆的阆中“唐宋四状元”雕塑,他们是唐代的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和北宋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尹枢、尹极、陈尧叟三位文状元错落而坐,神态自然,而武状元陈尧咨则身披盔甲腰挂弯弓,威风凛凛。其中,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二陈”更是“文武兼备”,他们的弟兄陈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有“贤相”之誉,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


贡院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但为了博取功名,仍然发生过很多起舞弊案。这是贡院里一件写满文章的作弊衣服。
轶闻趣事馆讲的是一些散见于稗官野史、杂本闲书的有关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还有眉山的大文豪苏东坡呢,他是因“一语失状元”的。原来,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试后,25岁的苏轼写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其他考官的赞赏。






发表于 2023-9-27 14:45 5 只看该作者
  会经堂正中有孔子塑像。会经堂本是考官阅卷的地方。


参观贡院春秋,可以了解贡院的发展历史,而看完一系列有关科举制度的展馆,则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中国古代科举,是通过国家考试,平等、公开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萌芽于汉,创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中衰于元,鼎盛于明清,坚持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和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有西方学者曾说:“古代中国选拔文武官吏的这种……无可比拟的制度,被东亚邻邦所仿效,也被西方社会借鉴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选制”,西方学者甚至誉科举制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至今,从联合国到大多数国家,官员仍须由考试来选;而在中国,考试还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



跟科举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是状元,在状元馆,可以了解其有关历史。状元之称始于唐代,指进士科终取第一名,原称状头,亦称状元。宋以后则专指“第一甲第一名”。他们是科举制度造就的明星,其中多数堪称一代才杰,有的更为推动历史进程和文化艺术发展做过卓越贡献。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已知举行过文科考试近八百次,武举二百余次,先后有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但状元总数只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文状元672人,武状元 246 人,总计918人,还有百余状元淹没于历史尘封之中。


馆内陈列有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试卷,那字写的实在漂亮!刘春霖,河北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后来他拒绝担任伪满要职,是一位书法家。


在近千名状元中,据说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国(张献忠)2人。而其中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冯涓5个状元,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