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6937

主题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复制链接] 查看:19086 | 回复:103
发表于 2011-12-12 18:39 21 只看该作者
        石宝寨位于忠县境内长江北岸,一个古朴的乡村小镇,距忠州镇三十八公里,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石宝寨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形如玉印,故又名玉印山,相传乃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称“石宝”。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谭宏曾率军据此险要安营扎寨,乃得名“石宝寨”。
  寨身主体为红色的全木塔型楼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塔楼共十二层,通高五十六米。相传乃当地能工巧匠据雄鹰展翅盘旋而上玉印山所构思设计。塔楼下部九层,临岩筑基,依山取势,木石相衔,层层连结,飞檐展翼,层层收缩而上。每层楼柱衔接处,看不到逗榫,楼阁飞檐上无一颗铁钉。塔内每层石壁上,有历代碑刻和历史名人甘宁、严颜、刘宴、陆贽、杜甫、白居易等的画像和塑像。在七楼往左,可见“链子口”。明万历年间,知州伊愉倡修天子殿,当时上山无路,为运砖、木等建筑材料上山,便加固拓宽古栈道、石梯,“贯铁索于壁”。扶索而上,叫做“链子口”。在这里可观赏长江浩荡之美景和唐代名相陆贽所题刻的“云几记”。上部三层稍后退,支撑于山顶石台之上,空起直入云霄,人称“奎星阁”。所以整个建筑,从江面望去,十二层重檐高展,翼角腾飞,底大上小,形如一座巍峨宝塔,极为壮观。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8:42 22 只看该作者
        文峰塔塔位于原云阳县城东十公里,距云阳移民新城四十六公里,长江南岸新津口谭家山巅。塔六角七层,高四十米,底面直径十米,塔顶为一圆椎叠层铸铁,高数米,远远望去,雄伟壮观。塔每面有窗,窗上刻有花鸟虫卉,精巧多姿。每棱外表皆绘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佛祖,珍禽异兽。每层有飞檐,飞檐角挂铁铃,风至铃响。声扬四方。春和景明之际,文峰塔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满目青山,此时登塔,恍若进入仙山楼阁。秋高气爽之时,登塔远眺,巍巍青山,平湖秋色,以及原老城风貌,尽收眼底,置身于此,莫不心旷神怡。文峰塔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据说,谭家山系一条乌龙之首。道光年间,乌龙十分活跃,意欲截断长江。一时长江波浪蹈天,舟楫沉没,云阳城晦明莫测,朝暮不分,鸡犬不宁,致使云阳文风衰颓,士不及第。其间,故陵有一戴性举人,屡试不第,直至四十余岁,究其根源,知是乌龙障其云阳文峰,于是募捐建塔以镇之。塔成,戴某一举成名,从此之后,云阳文风焕然昌盛。
        文峰塔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巧,建材坚牢,虽历经百余年风剥雨蚀,仍不减当年雄风。二千零二年,云阳县文管所投资三十余万元对文峰塔进行修缮。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云阳文峰塔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浮雕宝塔位于云阳县云阳镇宝塔乡宝塔村,为一凿于突出石壁的五级经幢式高浮雕宝塔。据载:(江)水淹宝塔顶,行船十九稳;水淹宝塔脚,行船十九没。该石刻是长江航行重要标志之一。

发表于 2011-12-12 18:43 23 只看该作者
        耀奎塔位于奉节县宝塔坪,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十三年。塔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高二十八米,内部楼梯楼层荡然无存。因塔身为白色,故当地百姓又称之为“望江白塔”。耀奎塔是古人祈福川江航行安全的“风水塔”,二千零五年投资近十万元修复耀奎塔并开放。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白帝城广济塔

发表于 2011-12-12 18:49 24 只看该作者

        据《开县志》载:“文峰塔位于县东五里宝塔窝,清嘉庆九年建”。现为开县氮肥厂所在地。其塔高约十丈,建筑雄伟,结构别致,镌刻精细。塔分九层,从下往上有石阶螺旋上升,内空宽敞。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拆毁。
        文峰塔、大觉寺、李宗曦乌龟碑,是开县三大古迹。三大古迹都在“文革”中遭致命性破坏。二零一一年三月,开县相关部门对外宣称,将重建清代文峰塔,开县文物管理所会同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负责承担开县环汉丰湖人文修复工程文峰塔、庙复建维修项目。
        开县文峰塔遗址位于文峰街道中原村,文峰塔原貌已无处可寻,遗址现场周围黄桷树参天,原文峰塔的汉砖和大石头随处可见。文峰塔碑前有一座民房,民房位置正是当年文峰塔位置。在民房附近猪圈、鱼池里都能找到刻有文字或雕有图案的大石头。
        文峰塔考古工作,已取得进展。文峰塔基座呈六边形,在基座上方垒砌石块形成塔的基础,再在基础上构筑塔身,塔基座垒砌基础部位每边长五点六米,最大径为十一点二米;原文峰塔为一塔一庙,文峰塔庙分前后两殿,前殿正门外现存有宽二米的石梯六步,前殿近门处有三通石碑,中间石碑上有“文峰塔”三个大字,两侧碑上则分别是文峰塔碑的碑文和碑序。碑文碑序上的字清晰可见,上面所署日期均为”大清嘉庆十年”。石碑后侧为长方形天井,天井后侧为正殿,前殿与后殿之间有并列的三道石门,居中石门与前殿正门、“文峰塔石碑”及文峰塔塔门成中轴线布局,后殿呈长方形,两侧有对称石门。遗址清理出大量的建筑构件,为文峰塔、庙的复建奠定了基础。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开县文峰塔遗址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文峰塔遗址石碑



发表于 2011-12-12 18:52 25 只看该作者
        文峰塔也称“文风塔”,位于梁平县城西乡的平原大坝上,距县城三公里。塔用青石叠砌而成,八角十二层,高三十五点六八米,建于清道光初年,全国第二高石塔。有名民谣赞为“梁山(平)有个文峰塔,隔天只有一尺八。”最上一层每角挂一小铃,风吹铃响,幽声远伟,韵味无穷,塔身造型美观、大方、壮丽奇特,全塔用坚石精心砌成,石门上尚有清晰可见的“灵秀”、“文明”四字,塔基全砌在大石包上,十分牢固。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雷鸣,不倾不裂,经久不坏,早处塔内有菩萨,旁有庙,供有护法韦陀佛象,竖有碑石。一九八二年,对该塔进行考查,定为仅次于福建泉州石塔的全国第二大高石塔。文峰塔为梁平坝子的风水塔。它的建成还有一个风趣的传说:有很多年前,梁平田瘦,施肥田不肥,大竹田肥,不施肥田仍肥,皆因耸立有西山群峰之上的狐狸咀,首东尾西,吃梁山屙大竹,于梁平不利,遂集资在县城北门报国寺外,修建了一座“万提楼”,欲将其制住,但因无济于事,又在梁平坝上修建此塔,望将狐狸咀巴撑住了,从此,梁平五谷丰登,人才辈出,人们就将此塔定名为文峰塔。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双桂堂,位于梁平县金带镇境内,距县城十二公里,系云、贵、川、渝各个佛教大寺庙的祖庭,是一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禅宗寺庙。
   双桂堂,又名万竹山,福国寺,由破山海明禅师始建于清顺治十年。清咸丰六年(1856)扩寺掘得古金带一条,故又名“金带寺”。数百年来,几经修葺扩建,现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庙内殿宇幽深七层:第一层大山门(关圣殿),第二层弥勒殿,第三层大雄宝殿,第四层文殊殿,第五层破山塔,第六层大悲殿,第七层舍利殿(藏经楼);两侧有厢房寮舍三百二十八间;长廊相联,呈长方形四合院,内间花园、夭井、海坝四十二块,放生池两个,龙井一口。寺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结构谨严,保持了我国明清时代的寺庙建筑风格,为建设设计的专家们所珍惜和赞赏。一九八三年双桂堂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一九九六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文件保护单位。
         破山(1597-1666)法名海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世有“小释迦”之称。他曾游历两湖江浙一带,先后开建法幢十五处,剃度弟子数百人;他嗣法弟子八十七人,遍及云贵川鄂等地的一些著名寺庙,并先后担任那些寺庙的长老。就是这位佛门大是,著诗一千三百余首,书法清新劲健,久享文坛盛誉;《破山语录》更是流传海内外,为研究我国佛学和当时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料。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8:55 26 只看该作者
        文峰塔,又叫白塔,位于垫江县陈家街下小溪旁坡上。创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此塔乃根据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垫江一县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后讹名“文峰塔”。塔为六角七级砖木结构,高约二十米,内空心。文峰塔有砖砌梯及回廊,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体外面,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洞门之上有砖雕图案,花纹精美。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文峰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选址巧妙,寓意深远。塔所坐之山,东倚虎山,西望明月,塔建其上,如笔峰直插云霄,指星画斗。站在白塔下看垫江县城就像一艘大船,白塔就像船舵,风水为垫江要害。文峰塔毁于文革年代。
        垫江县旧有端午节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后,民间相传游塔可治百病,于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大智塔位于垫江县高安镇凤凰村九社,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该墓塔座东向西,条石砌成。墓塔八角五级,通高五米。基座为八方形,均有精致浮雕,每边七十五厘米。第二层正面阴刻“师诞于康熙四□八年腊月望月四囗王行道十囗囗于月日湼囗正取巽山乾向”;背面阴刻:“囗四十世(上)大(七)智祖能大和尚囗囗囗不孝门徒福圆百拜礼”、第三层正面阴刻:“遗履”二字、第四层正面阴刻:“严然”二字、第五层浮雕罗汉一尊、上为锥形塔刹。塔后、左、右三方均有石护栏,后面还有碑文、墓联、浮雕等。石门的两边还有浮雕石屏风、石柱、塔联等。塔下是一直径和高均为一米的墓室,有两扇石门关住墓室,门前还有两把石锁。大智和尚火化后,其骨灰存放于塔下的墓穴中。塔前是一半圆形石铺的拜台。
   大智塔,是垫江县发现唯一的墓塔建筑,造型精美,对于研究重庆地区和垫江佛塔建筑具有价值。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8:57 27 只看该作者
         文峰塔又称白塔,位于长寿区凤城街道白塔村,长江北岸黄草山上。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白塔为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高三十八米,塔座呈八棱,每棱刻有石狮,头坝莲花,脚踏绣球。塔门,有知县王锡题书石刻楹联:“搴堵波峙中流凤山作镇;勃极烈愿多士雁塔题名。”塔心有螺旋式砖石梯一百零八步直达七层塔顶,各层均有龛、龛内供园雕石刻佛像均毁于“文化革命”中。在历史文化积淀方面有“张飞镇水”、“玉带缠妖、白塔镇水”等传说。今塔基本完好。一九八五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千零四年被命名为长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9:01 28 只看该作者
        普同塔位于距铜梁县城南五华里外计都山上计都寺内。普同塔占地约三千平方米,塔高三十三米,采用南传佛教的中笋塔式建筑风格。七尊玉佛供奉于塔内。须弥座一楼供奉地藏王菩萨,二楼观世音菩萨,主塔供奉释迦牟尼佛,须弥座四方大门上分别为四尊弥勒佛。普同塔于二千零一年十月九日动工,二千零一年清明前竣工。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9:04 29 只看该作者
        多宝塔又名北塔、报恩塔,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佛湾北山石刻区内,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角砖塔,高三十三米。外观塔檐十二层,每层有露盘,下施斗拱。内作七级,通道置于塔心,从南券门入,拾级而上可登临塔顶,大足城乡景色尽收眼底。内外镶嵌有精美石刻浮雕百余龛。塔外第一层八角柱上绕盘龙,刻八托力士像。塔前崖下有五米高的多宝佛和释迦佛二佛并坐像。在塔前既观东方日出,又瞰棠城风光,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的综合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南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面南山,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为圆锥形石结构塔,一九八六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塔与北塔隔城遥望,相映生辉。拾级而上,纵目回观,既赏南山风景,又览海棠香国。
        南山文峰塔因地处丘陵山巅,长年受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塔刹歪斜,个别石块破裂情况,目前已进入高速风化期,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发表于 2011-12-12 19:06 30 只看该作者
        万岁楼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南岩上,八角四重檐塔式木质穿斗结构,攒尖顶,四周八柱落脚,楼层逐渐上收,翘角飞檐,楼高二十一点二米,底层边宽三点六米。楼阁中有几十幅风俗民情、世俗生活的水墨壁画。雀替有镂空“八仙”之类,传说有朱椿塑像。  
         明永乐十年(1412),蜀献王朱椿来宝顶山进香,他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把朱椿封为蜀王,封地即四川成都。历史上把朱椿称蜀献王。据《明史·诸王列传》记述,蜀王朱椿“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到成都后,聘请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吏治上革除一些弊端,并击败番人入寇,所以口碑不错,史书上称“以礼教守西陲”,“蜀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当永乐皇帝后,朱椿主动朝贡,维持蜀地安定局面。大足县为纪念他到宝顶山朝香而修建万岁楼。据《大足县志》记载“其上原有‘当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故名万岁楼。牌位至今不存。”

倒塔在宝顶山大佛湾东面半公里处小山头上,转法轮塔八角形,高八米,塔基直径三点二米,塔顶直径四点三米,塔身上下倾斜角约为十度。此塔因上大下小,与通常所见的塔不同,人们把它叫做倒塔。
        倒塔八面四级。第一级高一点六三米,塔身每面宽一米,每面都镌有一个椭圆形浅龛,龛内立一尊菩萨,头戴宝冠,胸饰璎珞。第二级高一点七八米,八面各开一椭圆小龛,龛内刻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第三、四级与第二级略似。塔顶端稍向外突出,顶上堆有乱石。由此看出,倒塔可能是未竣工的宝塔,可能是原拟建一腰鼓形塔,建至第四级时因故未竣工,致使外形上大下小,成了一座倒塔。
        大足民间,流传着有关倒塔的故事。相传宝顶石刻是鲁班师傅造的,北山石刻是他的徒弟赵巧造的。赵巧和师傅打赌,一夜造好,天亮后在县城碰头。当天晚上,赵巧使出全身本领,开凿北山石刻。刚到四更时分,就造了一万尊。他看时间还早,就去宝顶看师傅。他发觉宝顶的菩萨大得多,工程艰巨得多。鲁班立在东边一座山头上,手里拿着一座宝塔,正在精雕细刻。赵巧忽然想起,他忘了造塔呢。眼见自己马上就要输了,怎么办呢?他耍了个小聪明,蹲在地上学鸡叫。鲁班没料到鸡叫得这么早,吃了一惊,手掌一翻,宝塔落地,塔尖朝下,塔基朝上,竟成了一座倒塔。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倒塔在宝顶山大佛湾东面半公里处小山头上,转法轮塔八角形,高八米,塔基直径三点二米,塔顶直径四点三米,塔身上下倾斜角约为十度。此塔因上大下小,与通常所见的塔不同,人们把它叫做倒塔。
         倒塔八面四级。第一级高一点六三米,塔身每面宽一米,每面都镌有一个椭圆形浅龛,龛内立一尊菩萨,头戴宝冠,胸饰璎珞。第二级高一点七八米,八面各开一椭圆小龛,龛内刻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第三、四级与第二级略似。塔顶端稍向外突出,顶上堆有乱石。由此看出,倒塔可能是未竣工的宝塔,可能是原拟建一腰鼓形塔,建至第四级时因故未竣工,致使外形上大下小,成了一座倒塔。
         大足民间,流传着有关倒塔的故事。相传宝顶石刻是鲁班师傅造的,北山石刻是他的徒弟赵巧造的。赵巧和师傅打赌,一夜造好,天亮后在县城碰头。当天晚上,赵巧使出全身本领,开凿北山石刻。刚到四更时分,就造了一万尊。他看时间还早,就去宝顶看师傅。他发觉宝顶的菩萨大得多,工程艰巨得多。鲁班立在东边一座山头上,手里拿着一座宝塔,正在精雕细刻。赵巧忽然想起,他忘了造塔呢。眼见自己马上就要输了,怎么办呢?他耍了个小聪明,蹲在地上学鸡叫。鲁班没料到鸡叫得这么早,吃了一惊,手掌一翻,宝塔落地,塔尖朝下,塔基朝上,竟成了一座倒塔。

印象.山城----塔 阁 楼 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