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4542

主题

西安

大瓢沟穿翠华山,悠游天池赏洞穴图文

[复制链接] 查看:8654 | 回复:27
发表于 2011-12-17 22:2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这一周都在忙保密检查的琐事,今晚稍微有些空闲,将上一次的行走在这做个记录。进入12月份以来我还没有进过山,早就在各论坛里见到了驴友们在雪地里撒野狂欢的情景,很是向往。本来计划这周日单日从营盘沟上冰晶顶从朱雀森林公园下山的线路,后变换成了大瓢沟-沙岭村-正岔-翠华山天池这条线,原因有三:一是考虑到还没有购置冰爪,坛子里也有驴友说朱雀森林公园已经封园,不允许驴友出园,这样的话在不熟悉近日山里的情况下贸然走强线还是有些担心;二是周日保密检查使得这周时间非常紧张,必须一个白天完成路线,晚上回来还要到教研室加班;三是考虑到下周六晚上就是Christmas Eve ,计划好了带朋友们从小峪穿翠华山到甘湫池露营篝火中度过平安夜的,然后第二天爬到终南山草甸及2600多米的终南山主峰,经秦楚古道从营盘出山的,正好走石砭峪这边穿到翠华山也能了解现在山里的情况,为下周的穿越做准备。

        “大瓢沟位于石砭峪水库以上约五公里路处,紧挨熊沟。与南五台,翠花山相望。口小内大,形似葫芦而得名。沟内视野开阔,农家错落有致,庭院清爽,松林成荫,竹林茂密,寺庙禅音飘荡,如到净土。登临山颠庙宇,听禅音远荡,看松生旷,望层峦叠嶂,顿有宠辱皆忘,忧烦顿消,如沐春风,使人顿生遁世之意,真乃修身养性,参禅悟道,天赐福地。石砭峪水库水波荡漾,西康高速、铁路隧道连绵绕道而至,三峰山茅蓬寂静恬然……”在10月份我带大家到青岔天池寺赏芒草的时候我们就路过大瓢沟,那时候就想着何时能走这条线路,其实我对翠华山是非常有好感的,我一直觉得翠华山景区是秦岭各景区中最有风景和玩头的地方,经过这次,我分别在3月、4月、5月、6月、10月、12月进入过翠华山景区赏景,也就是领略过春夏秋冬四季翠华山的景色。非常推荐~

     和雨峰约好早上6点他从学校西门搭车穿过校园到东门这接我,6:10我们顺利回合,清晨的空气冷冰冰的,的士里的暖气吹得心都醉了,20天没进山,人都有些堕落了,会想赖在温暖的被窝里睡懒觉。6:20我们俩在大雁塔北广场下车,KFC里买了两份早餐,我看下时间,环山2号线马上就到点,和雨峰拿着吃的就奔向公交站牌,环2这次非常准时,已经点火要走,车上就一个乘客。车经子午大道、环山公路,7:23到了石砭峪这站,其实这里离石砭峪水库还很远。下了车我们步行到石砭峪水库下面,8:17我们看到7:10从韦曲南站发车的420路公交终于驶来,上车每人3.5坐到5公里左右的大瓢沟下车。山路在石砭峪的河道边曲折延伸,河道卵石冰块连理,山体光秃,空气中粉尘大雾混合一起少了些那种大山拥有的空气清新的山野气息。路边的石砭峪水库狭长无际,是周边最大的水库,也是西安护城河的水源地,上次已经领略了其风采。库面碧绿清澈,波平如镜,山峰倒映在绿水中,小车穿行路上,云雾笼罩天空,西康铁路西康公路的高架桥梁时而隐入山体,时而悬空两山之间。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7 22:24 2 只看该作者

     8:31我们俩下了车正式开始进入大瓢沟徒步,首先是是某个高架桥的工程部,沿着大路向东,8:46我们经过大瓢沟隧道铁路桥,8:54到大瓢沟村三岔路口,找了一户烟囱里冒着烟的农户,推开房门向大娘确定了路线,选择三岔路口的左边过河沿小路上梁就到了位于山上盆地中的沙岭村。刚上到梁上垭口顿觉视野开阔起来,下面的农田如梯田般,让我们觉得新奇。田地里还插满了村民自制的假人,我在太白强里川村做志愿者时就听山里人说野猪等野兽太多,种的粮食蔬菜很容易遭殃,只得采取土办法,更有甚者在田地里搭建了窝棚,必要时还是在地里守夜。我们沿着村中的主路,遇见几乎人家,向他们打听了路线,得知下正岔的路现在根本没有痕迹,只能走方向,且雪厚路滑。两个半小时能上到梁山垭口,沿着山沟下去便到了正岔,就进入了翠华山景区。9:27我们离开最后一户农家,还看到他们拿着连枷在打黄豆,这种农具我是第一次见实物,但是去年查阅南山行走的博客时发现他对这个有过研究和总结,我也觉得很稀奇。   


   

发表于 2011-12-17 22:25 3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1-12-17 22:27 4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1-12-17 22:27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martcai 于 2011-12-17 22:28 编辑

发表于 2011-12-17 22:28 6 只看该作者
     “说起连枷,它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历史。据古籍载,早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齐国(在今山东半岛)首先使用连枷打麦,到唐代才将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连枷”。在宋朝庆历年间,连枷竟还被用作兵器,用铁打制成,劈头打下,可以置敌于死地。连枷弃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到了南宋,火药用于战争后,连枷便“复员”回到了农村的打麦场上。海门人打麦用的连枷,一般以毛竹片(也可用木条)制成。每个用三四根大约半寸见方的毛竹片,截成两尺多长,并排铺好,打上三四道皮制的箍儿,一端装个手指头粗的横轴心,安装到一根五六尺长、头上弯曲成环子的竹柄上,就可使用了。
  打麦人先将“麦草枯”在场上均匀地铺好,约有两三寸厚。然后,人们一字形排开,个个手持一把连枷,一齐举起竹柄,让头上的连枷翻转过来,再用力地打下去,拍击在麦穗上,麦粒儿便纷纷脱落下来。举动连枷犹如波浪翻滚,拍打下去穗头上的麦子仿佛珠子溅落,听连枷“噼啦!噼啦……”的着地声多有节奏!尤其是人多打连枷,气势壮,声音响,真有地动山摇的感觉,好不叫人惬意过瘾!要是打麦的人更多,便分成两行,面对面地打,这行人口中唱:“手握竹柄五尺长,连枷飞舞麦粒香;细细翻来细细打,颗颗粮食都归仓!”那行人则应和着节奏打号子:“嗨唷哇来呢唷!嗨唷哇来呢唷!……”此情此景,酷似表演一出气势恢宏的歌舞剧!尽管打连枷的人满身是汗水,可谁也不让手中的连枷少转个圈儿。待到“麦草枯”上面的麦粒打净后,打麦人手持连枷柄,将“麦草枯”下面的翻转过来,继续用连枷打。完全打下麦粒后,除去草枯柴,清理出麦粒,再在风中扬干净。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有了脱粒机。在夏收中,农家用稻床掼麦、连枷打麦的愈来愈少见了。这两件往昔长期得用的脱粒农具,现在只能在农具“博物馆”中见到了。”
发表于 2011-12-17 22:29 7 只看该作者

    村民告诉我们俩沿河道上山,路上有户外队刷的黄漆标识,遇到岔路不拐,尤其不往右手拐,上到一处竹林子有黄漆处再沿山沟上山梁到垭口就对了。于是我们继续赶路,背阴面的雪还很厚,但幸运的是气温偏低,而且最近没有下雨,雪已经变成颗粒状,踩起来脚感正好,倒也不滑。就这样我们俩一路上沿河流向上,路边树上有“羚羊户外”、“踏遍青山”的纸条和黄漆标记指引着我们,欣赏着白雪点缀着的青山,听水流在冰面下涌动。9:57我们俩到达一处平地,这里原是一处房屋吧,地上还遗留着一个很大的磨盘。10:36我们俩转到河的左侧,到达向北面山梁爬升的沟底,就是从这开始向上向北上梁。刚上梁时有个岔路口没有发现明显标记,我们俩正好拿出“第一届渭河公益暴走活动”赢得的BF-320对讲机分头找标记,顺便测试下对讲机。左边岔路找到了黄色油漆标记,然后一路向上攀爬,有阳光照耀的阳面要温暖一些,好在土还是冰冻上的。11:00我们顺利到梁顶,一看时间还早,决定下到山下在吃午饭。



发表于 2011-12-17 22:29 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1-12-17 22:29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1-12-17 22:29 10 只看该作者

       在垭口往背面看能隐约看到翠华山景区翳芳溪景点下面的公路了,但是下山的这段路绝对是惊险刺激的。刚开始的一段有70度的坡度,加上北坡的雪厚,没有路迹可循,好在早有心理准备,知道下梁的小路引走的人少早已荒芜,走大方向就对了。雪上有动物的足印和人的脚印,还有一段很奇怪的痕迹,分不清是什么,像是什么东西沿着山沟雪路滚下去留下的光滑痕迹。我们俩都没有冰爪,而我带了雪套,就这样我们拄着登山杖,手脚并用滑着下去了,感受着滑雪摔跤的魅力。雪很厚也有好处,路不滑,沿着大方向走就是了,反而感觉现在走这条路一定会比夏天或多雨的春秋天要顺利地多,一个小时我们下到山底,在第一户农家小屋前照了张相,很漂亮的土坯房,门前还有冻坏在树枝上的红彤彤的柿子。屋旁有潺潺流水的小溪,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地方还有成串状的冰柱形成。12:10过铁桥到水泥路就到了原来的正岔小学(现已废弃),花了两个半小时多点从沙岭村上梁下到正岔村。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