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25

主题

桂林

全集已写完。200集。桂林,山水。传说。古迹,故事。旅游篇(200篇原创完整

[复制链接] 查看:97571 | 回复:616
发表于 2012-3-12 22:59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小莫 于 2012-5-28 03:02 编辑



第8集

桂林老人山的来历

到过桂林的人,都晓得洞大要数七星岩,山高要数老人山。这座活像一位威严的到人。说起来它还有翻来历呢!

    当年秦始皇征调大批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被征去的民夫可受罪了。监工的像催命鬼一样拿着鞭子,死跟在民夫的后面,日夜不歇的催着挑石头呀,抬石料呀,把民夫累得腰弯背拱,汗水哗哗直流。

    有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时,选了旱路,想趁机看看凡世人间。她清早起来拜辞龙王,走出龙宫,驾起一座翔云,腾上高空,飘飘摇动。她站立云头往下界望去,只见黑压压成千成万的民夫,枯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正光着膀子拼死拼活地在长城下抬石头。三公主十分同情,很想帮助民夫解除苦楚。于是,当她来到南海,拜见了观音菩萨后,就开口禀道:“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呀,你行行善心,救救修筑长城的可怜的民夫吧!”观音菩萨听了,扬起柳眉答道:“善良的三公主啊,你要帮助民夫减轻痛楚,我就给你一支柳枝,把南海中的石山赶去筑墙吧!”三公主听了非常高兴,接过柳枝,转身就往外走。忽然听到观音菩萨说道:“三公主我助你赶山筑墙,你要依我两件事。第一件,一路上不可贪图玩耍;第二件,一路上不要同凡人说话。”三公主连忙答应。她在南海上空,把柳枝往海里轻轻一甩。只见海水翻滚,一座座石头山接连跳出水面,有的变成虎、豹,有的变成骆驼,有的变成大象,有的变成锦鸡…..三公主喜得眉开眼笑,挥动柳枝东边拦来西边挡,赶着它们慢慢朝北走。

    三公主记着观音的话,赶着这群飞禽走兽,走过茫茫大海,又走过千山万谷,一连三天三夜没敢停留一下。这时她已经累得一身汗水了。走着走着,忽然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只见一条江水碧绿得像玉石,岸边开遍各色鲜花。三公主心想,人间还有这样好的地方,我何不到江边洗洗脸,擦擦汗再赶路?哪里想到,这些虎、豹、骆驼、大象、仙鹤、锦鸡。越 跑越快。三公主正在着急,忽见一个头戴风帽,身披大袍的老公公从家里走了出来。三公主高兴地说道:“老人家,我已经赶了三天三夜路了,想在这条江里洗洗脸,请替我看管一下这些飞禽走兽好吗?”老公公用手擦了擦眼睛,又仔细的看了一下说:“这哪里是什么飞禽走兽,明明是些大青石山呀!”老人家一语道破,这些飞禽走兽一下子全成了石山,再也不走了。

    这时三公主慌了手脚,急忙扯起柳枝又抽又打,直累得汗水淋淋,石山还是不摇不动。三公主叹了一声说:“只怪我忘记了观音菩萨的话,耽误了搭救众生的大事。”说罢向老公公深深一揖,说道:“拜托老公公替我照看这些石山,我到南海请罪去了。”三公主哪里想到,老公公一下子也变成了石山。

    这座石山,就是老人山。在老人的四周,围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山,有的像虎,有的像豹,有的像骆驼、大象,有的像仙鹤、锦鸡。老人至今还受三公主的嘱托,精心的看管着它们哩
发表于 2012-3-15 23:00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23 编辑




第9集

桂林市名称的来源典故



“桂林”这个城市的名字最早始于秦代设立桂林郡。那时,桂林郡治设在广西贵县,附近的郁江和黔江沿岸,生长着许多桂花树,桂林郡因桂树成林而得名。“桂林”最早的名字,见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大家都知道《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文献,成书年代约在战国至西汉间,那上面说的桂林,指的是古代番禺即今天的广州,与如今的桂林无关。隋代以前,史籍上的“桂林”也不是指我们今天的桂林这个地方。到了唐代,文人诗文中的笔下才出现用“桂林”指这里的地名。如杜甫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如韩愈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如曹邺诗“桂林须产千株桂”等便是例证,他们都是唐代之人,可见,唐代“桂林”之名才传到现在的桂林,于是,桂林便与桂花结下不解之缘。
桂花树似乎是个多情物,见到桂林这片土地喜爱桂花,于是也就爱上了这里的土壤气候环境,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个品种的桂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金桂象征桂林城市的繁荣富裕,银桂象征着纯净的漓江水质,丹桂象征着桂林人的热情,四季桂象征着桂林青山不老绿水常流。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整个桂林城,四季都有桂花飘香,沁人肺腑。
从唐代韩愈的诗“苍苍森八桂”和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来看,在古代,桂林还有“八桂”和“桂海”之称谓。官方正式称桂林是明代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之后,将官方称谓与习惯地名统一,一直沿用到现在。   
另有一说,当初的桂林是由于遍地都生长着一种肉桂,又叫桂皮树,(这种桂皮树今日桂林也有很多,可入药,可做香料)而非桂花树,桂林地名由此而来。桂花是桂林的市花。如今,位于桂林市朝阳乡唐家里村旁,有一逾千年的古桂花树,人称桂花王,树高l4米,树干直径l.3米,树冠约15平方米,亭亭如巨伞,浓荫覆盖,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香飘四野。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桂花树之一。桂林真是:山水甲天下,桂花香万家。
桂花开放幸福来,自2002年9月底以来,桂林市20多万株桂花三度竞开,整个桂林市区内桂花怒放,满城飘香,形成全国独有的景观。据悉,2002年桂林市桂花开放次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均为桂林市30多年来所罕见。桂花三次开放的时间分别是中秋节、国庆节和广西**会在桂召开期间,到了初冬季节依然余香绕城。据园林专家介绍,桂花能够出现如此盛开局面,除了园林职工的精心管护之外,主要是我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气候适宜所致。2002年入秋以来,我市早晚温差大,且低温较低,立秋后雨水充足等,都非常适宜桂花的萌发。园林专家还说,似乎是为了参加今年桂花盛会,桂林所特有的、开花时间总要晚一个月的石山桂今年也与常见的金桂、银桂、丹桂等一起准时开放,参加了桂花争奇斗艳的庆典。
桂林又因古代多榕树而别名“榕城”,因中国有些城市也叫榕城,渐渐这个名字就出让了。至今,桂林除了桂花树,仍然是榕树满城。
沿着漓江,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桂林的历史沿革—— 桂林在古代,为百越之地,封建统治者称之为“南蛮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灵渠开凿,沟通湘漓二水,桂林便成了“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秦朝划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那时的桂林郡治,不在今天桂林这个地方,而在广西贵县),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统治。漓江沿岸得到了开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务、贸易随着漓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入今天的桂林。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当时戈船将军严,夺下严关天险,从漓江挥师,会师番禺,平息了南越丞相吕嘉的叛乱,汉朝重新统一了岭南。汉武帝把秦朝时期的三郡改为九郡,归州管辖,将原来桂林郡北部的一些地方,(就是今天的兴安、灵川、临桂、桂林、阳朔、永福等地)划为“始安县”,归荆州零陵郡管辖。这就是桂林史籍上称之为“始安”时期的开始。从“始安”这名字意味着桂林开始走向安定



发表于 2012-3-15 23:01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24 编辑





第10集
桂林的历史文化

甄皮岩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兴安秦代至今还造福于世人的古代水利建筑灵渠;独秀峰隋代颜延之的读书岩;隋代位于万寿巷缘化寺内的建筑舍利塔;从隋代起经历代开凿的由2000多件摩崖石刻组成的桂海碑林;靖江王陵和靖江王府藩王文化;象鼻山南麓的太平天国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历代历朝从2000多年前开始古先贤留下的大量的歌颂桂林的诗词文章等等都让桂林这座“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

    ◇距今约一万年前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时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民国 属广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3-15 23:01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27 编辑

第11集

桂林必看的重要遗址


府学文庙遗址
位于市区解放西路桂林中学校园内。宋至清代府学文庙场设于为此。原建筑已毁,仅在大成殿遗址周围遗存元、明、各朝巨型碑刻13方。其中有元代《静江路修学造乐》、明代《桂林府儒学考祀先贤记》、清代《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记》、《御制平定准葛尔告成太学碑文》等,是研究地方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白崇禧旧居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榕湖饭店内。原名“桂庐”,是一幢具有中西合壁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总面积872平方米。一层有房七间,二层八间。旧居紧傍榕湖,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一株古树,是学府遗物。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1891--1969)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风云人物。李宗仁故居坐落在古老而灵秀的临桂两江镇浪头村的天马山脚下,是二十年代随李宗仁由排长升为司令扩建而成,布局独特,构思巧妙,气势雄伟,既具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富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 李宗仁官邸位于桂林市风景秀丽地杉湖河畔,是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国民=副总统之际建成,占地4321平方米,分布有主楼、副官楼、警卫室、附楼、花园等,是中西结合别墅式建筑。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任国民=副总统和代总统期间曾在此多次召集国民=军政要员居正、阎锡山、李文范、陈济棠、朱家骅、白崇禧、黄旭初、程思远等举行重要会议。1966年3月16曰,海外归来的李宗仁故地重游。


桂山书院遗址  
桂山书院遗址在市区叠彩山院于桂山(叠彩山)麓、定粤寺东。书院有头门、二门。有讲堂五间,圣人堂五间,东西学舍各十余间。学舍处还设有厢房,为孝廉院长和经古院长住所。


逍遥楼遗址  
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并改名“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过去是黄旷达住宅及“万祥坊”。 1938年11月中旬=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为办公用房。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以及周恩来等同志来桂指导工作时的住房。办事处在=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宣传党的=主张,团结=爱国人士支援,作出重要贡献。


丹桂岩洞穴遗址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口向西、深6米、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尻、当中曾崐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由于人为破坏,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曰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曰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



将军桥遗址
位于市区南溪山公园内,原名安溪桥,架设于南溪河上。五代时楚王派指挥使秦彦晕镇守桂林,屯兵于南溪山下白龙洞,在安溪桥附近打败了南汉兵的进攻,自此后,更名为将军桥。这一带曾是后来太平军大败清军的战场,清军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右膝中炮,由于“伤势入骨,热毒内逼”,二十天后死在阳朔; 负隅顽抗的清军千总李朝登,亦被击毙。桂林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太平军当年在将军桥一带英勇作战重创清军的传奇故事。原桥已不存在,今在原址附近建有钢筋水泥桥。
甑皮岩洞穴遗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南郊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分主洞、矮洞和水洞,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73年发掘后测定,属新石器时代时期遗址,距今7500至9000年之间。先是人类住穴,后为葬穴。出土人类骨骼30余具,较完整的14具,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死亡年龄一般40~50岁,个别超过60岁。还发现有归婴合葬。出土陆栖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脊椎动物5目12科25种,有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长鼻目、灵长目类,如水牛、猕猴、苏门羚等都属喜暖动物。



轿子岩洞穴遗址  
位于桂林西郊甲山乡唐家村附近轿子山东南麓。洞朝东南,分主洞和支洞。因洞口伫一清代石桥,故名。1980年进行试掘,在厚约1米的褐灰色堆积中,发现螺蚌胶结土层,中有大量灰烬、砾石石器半成品、双孔蚌刀、骨锥和一具屈肢蹲葬人的骨骼。还发现大量动物如猪、鹿、牛、猕猴、竹鼠、豪猪以及水生动物龟、鱼等的牙齿或骨骼。是一处内涵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栖霞寺遗址  
位于市区七星公园内七星岩下。寺建于唐代。元至正十七年(1357)道士唐大淳重修为“全真观”。明万历年间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1651),僧浑融在寿佛庵旧址上再创栖霞寺。浑融,俗姓张,湖南沅州(今湖南沅陵)人,善诗文,喜交游,曾没明军刘起蛟部,参加抗清,失败后再为僧。清顺治十年(1653)以“言行狂肆”徘名入狱。出狱后居栖霞寺50余年。原寺规模宏大,殿宇幽深,有大雄宝殿、韦驮殿、阿难殿、环碧堂、静慧堂、准提阁、回廊等。后因年久失修,渐至颓败,今仅残存原 建一座头门

发表于 2012-3-17 23:32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29 编辑

第12集

历史文化名人


虞舜

为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禅让贤君,幼年丧母,对父及后母尽至孝道,用象耕田于历山下,受尽磨难,时洪水猛兽为害,由四岳推举尧帝任其摄政。他勤于政事,巡行四方,体察民情,解除民疾。尧帝去世,虞继其位,仍咨询于“四岳十二州牧”,挑选贤人,于下大治,又选治水有功之禹为继承人。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虞帝晚年曾南巡桂林,登临虞山,视察岭南山川形势,死于苍梧之野。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 著名诗人,南朝刘宋时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和阮咸五人,特建“五咏堂”在读书岩旁。“七贤”中的王戎和山涛因贪恋权势,为颜所鄙视,故不在“五咏”之列。北宋时,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录颜延之的《五君咏》。刻碑石于龙隐岩内。是桂林石刻之珍品。 鉴真大和尚 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于天宝九年(750)从雷州半岛北返途经桂林,受到官、僧的隆重欢迎并在开元寺主持授戒大典,时桂州都督冯古璞率领驻此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鉴真大和尚一行在此休整了一年,后下桂江,经阳朔、平乐、梧州、广州北上。回到扬州后,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此为桂林佛教史上一盛事。 朱邦苧(?--1572) 是七世靖江王朱经扶的嫡长子,嘉靖六年(1527)袭封王位,隆庆六年(1572)薨,谥号恭惠


。 朱任晟(1538—1608) 靖江宪定王,是八世朱邦苧的次子,叔袭侄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辅国将军进封靖江王,三十六年(1608)薨,谥号宪定,终年71岁,是靖藩中年寿较长者。 性因,原名金堡,号道隐 浙江钱塘人,崇祯庚辰科进士,官至南明永历朝兵科给事中,因直言“罪谪”至桂,削发为僧。但仍心怀报国,关心抗清大事,常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名臣瞿式耜共商复明大计,极受时人尊敬。瞿、张二公抗清成仁后,被暴尸于天,他与栖霞寺主持浑融和尚仗义冒险收殓,成为忠义之举。


张同敞(?-1650),字别山 湖北江陵人,永历年间,任南明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援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随侍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困守桂林孤城殉国。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村东侧。 马文毅 清初康熙十三至十七年(1674-1678)期间,吴三桂在云贵叛乱,广西风云突变,守将孙延龄举旗附应。在省城桂林的广西巡抚马雄镇(马文毅),则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被叛将孙延龄执拿,马巡抚“詈骂不屈”。后全家及幕僚被杀害在鸟金铺。此次叛乱,先后有马雄镇和傅宏烈两任广西巡抚被叛将杀害。为表彰忠烈千秋,立碑纪念(该碑出土于桂林火车新北站(古称城北鸟金铺驿站),现在桂海碑林博物馆。


李秉礼(1748-1830),字敬之、号松圃、七松老人 祖籍江西临川,寓居桂林。工诗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捐刑部江苏郎中。为照顾老母,四十二年辞归。四十九年(1784),大诗人袁枚重游桂林,与之相交甚欢,有《朝阳洞题诗》等诗作,袁枚对其诗文极为赞赏,曾云:“松圃诗才清绝,不慕显荣。”著有《韦庐诗内外集》。诰授中宪大夫,驰封光禄大夫,与父李宜民、子李宗瀚被称为“李氏三代红顶子”;与父李宜民、弟李秉绶、子李宗瀚等,在清一代这享有“临川李氏”盛誉。晚年曾在榕湖“湖西庄”建有“七松斋”爱舍。有神道碑在桂林象山区平山五金仓库大院内。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号退庵 福建长乐(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任广西巡抚兼学政,在桂林六年,严厉禁烟,制止考场舞弊,开发风景名山,推进文学创作,极有政声。 查淳:满人,落籍宛平(今北京通州) 曾任桂林知府。其父查礼,曾任广西庆远府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奉令参与修浚灵渠事,曾探查湘漓之源,并于二十年在飞来石摩崖“灵渠”二字。查淳为了却父亲遗愿,于38年后刻“湘漓分派”碑于铧嘴上,是灵渠较有影响的石刻,极引人观赏。1938年12月,蒋介石夫妇曾来到兴安灵渠并在原碑处观碑,后立美龄亭于碑旁。


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 广西西林人,附生。咸丰七年(1857)间,曾率“义勇军”人滇镇压杜文秀领导、坚持18年的回民起义,由知县升至巡抚。嗣后任默、闽等省巡抚、云贵总督。中法战起,奉命节制关外粤、楚各军,曾创造“地营法”,击破法军援兵,攻克了越南山西、河内等地。后还曾代表清廷完成滇越边境的划界。其墓位于桂林市叠彩区尧山西南麓岑家岭。


李济深(1886-1959)广西苍梧县大坡人,字任潮 陆军大学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3年与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等联共反蒋抗日,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主席。1940-1944年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桂林办公厅主任,上将衔。大力支持桂林抗日救亡活动和文化出版事业,保护过叶挺、廖承志等同志,并协助李克农、夏衍等安全撤离桂林,还营救过胡志明等“越盟”盟员。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1949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病逝北京。


雷酒人:名鸣春,字亮工 明末江南著名儒士,常与靖江王府宗室交往,性嗜酒,每饮必醉,被称为“酒人”。明亡后,隐居酒壶山下,结庐而居,遍栽桃李,行医授徒,为人尚义,有节操,常登壶山之巅,高啸长吟,抒怀明之情。传说在康熙年间的一次独饮后竟长眠不醒,后人将他葬于骆驼山北,以骆驼山岩壁为碑。其著作《大文参》《桂林田懈志》,叙述了明宗室的内讧及清兵入桂烧杀淫掠事实,被清廷禁毁。 蒋翊武(1885-1913),湖南澧县人 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武昌起义时担任总司令兼防御使,后来追随孙中山参与讨袁。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湖南来桂林途中,至全洲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逮捕,同年9月1日押解至桂林,依从袁世凯电令,10月9日处死于丽泽门。时年28岁。1921年冬,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来桂林督师北伐,亲临蒋氏就义处悼念,并建立纪念碑。


黄旭初(1892-1975),广西容县人 1914年入北京陆军大学。1923年任“定桂军”参谋长。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6师师长,留守广西。1931年7月在桂林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直到1949年。后寓居日本和香港。1075年在香港病逝。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 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上将衔。1949年飞往台湾,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近处有公馆。 徐悲鸿(1895-1953) 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35年因反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愤然离开南京来到桂林讲学和创作。李宗仁先生特在阳朔购置一座砖木结构的单进三开间平房给他作卧室、画室以及客厅,1936年居入,居住年余。在此,他自称“阳朔天民”,创作了《漓江春雨》、《走岂渡》、《鸡鸣不已》等名画。


张曙(1909一1938),原名恩袭,安徽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攻学西洋音乐。“九× · 一八”事变后,与聂耳等组织音乐创作研究会,成为新音乐运动创始人之一。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抗日,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三厅工作。先后创作抗日救亡歌曲200余首,深受广大军民欢迎。1938年11月随三厅到达桂林,主办反轰炸歌咏大会,影响很大。是月24日,日机轰炸桂林时在福旺街住宅与其爱女达真(4岁)同时遇难,年仅29岁。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普陀山北麓灵剑溪畔。墓冢右侧立有郭沫若1938年题书的原碑,正面直行题刻:“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楷书。 何信(1913-1938) 号德漳,桂林人 毕业于广西航空学校,留学于日本明野航校。1938年1月,担任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三大队八队上尉副队长,赴徐州第五战区参加鲁南保卫战。3月25日凌晨,何信与战友驾机14架与日寇17架作战,击落日机7架,当返航至牧马集上空时,又与20余架敌援机相遇,再次激战。何信机油尽弹绝,胸部中弹,毅然猛冲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6岁。建国初,即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尧山西麓尧庙遗址内。


章亚若(1914-1942),江西新建县人 南昌葆灵女子中学毕业。1939年投奔赣南参加救亡工作,为三青团干训班第一期学员,与赣南专员蒋经国相恋,1914年下半年来桂林待产。次年2月生下章孝严兄弟,8月15日突患腹泻去世。由在马鞍山下附近的广西警训所主持安葬在桂林市叠彩区尧山路西马鞍山凤凰岭腹部。1993年9月5日,时任台北东吴大学校长的章孝慈辞去政治身份,毅然从台来桂,为母祭扫。1994年11月18日,章孝严身为政务官,在特殊情况下,也从台来桂,为母祭扫。 吕德慎:桂林人 民国初年任职兴安县知事,任上,刮地皮、增田赋、欺上压下、贪赃枉法,民愤极大。民众公推乡绅曾石年等人状告吕德慎,曾石年等人冒险去到时任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驾前拦马告状。吕德慎终被告倒,在离任当年,由曾拟文,刻下一碑,于兴安县灵渠四贤祠碑廊内。该碑一反歌功颂德常规,以泼辣简赅之辞表达了民众心声,为后世为官者之鉴

发表于 2012-3-17 23:33 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29 编辑

第13集藩王文化  

“国家大遗址”靖江王陵,作为中国陵园建筑的宝贵历史文化遗存,因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量和直观可视性,成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一段有物可睹、有“字”可读的“家史”。 桂林这座世界闻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甲天下的山水风光蜚声于世,更以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而处于城市东郊6公里的靖江王陵,则是展示整个桂林历史文化精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名列“国保”和“国家重点大遗址”。构成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有六大基本特征:一是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二是以灵渠、相思棣为代表的古代水利科技文化;三是以名山胜地、历代摩崖石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四是以宋、明古城池格局和水系为代表的古代城建文化;五是以明代靖江王陵、王城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六是以近现代革命遗迹、历史纪念地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化。当年在桂林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时,桂林的藩王文化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论述。1982年2月,桂林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桂林靖江王府、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靖江王陵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重点大遗址。
中国陵园建筑的宝贵遗存。明王朝是继汉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其封建礼制和典章的成熟、严谨与齐备直追汉唐,国家对修建王府和王陵这类事情一丝不苟。桂林在宋代声名显赫,号称“西南会府”,但当年的建筑早已罕见,能让我们看到的也只有镌刻在城北鹦鹉山上的“宋静江府城池图”和若干断墙颓垣。而明代的“实物”王府和王陵,则较完好地保存着。 基于历史的原因,明朝帝王陵墓体系中除帝陵得以保存完好外,目前已经公布的藩王陵墓资料,多是经考古发掘获得的埋于地下的墓室结构和随葬物品。而且这些藩王陵墓陵寝建筑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大多被毁殆尽,使得王陵陵寝制度的研究缺乏实际资料而无从下手。所以历来对明朝帝王陵寝制度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帝陵。就现有资料看,在明朝藩王陵墓中,陵寝建筑遗迹保存相对完整的有河南新乡的潞简王陵和广西桂林的靖江王陵。而尤以规模宏大、序列齐全、等级分明、为数众多的靖江王墓及宗室墓群在国内极为罕见,也为明代藩王所独有。同时,墓群中现存石刻334件,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及贯穿280余年整个明朝的特征,也是其他藩王陵墓不可比拟的。靖江王陵不仅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是研究明代封藩史和藩王丧葬制度最多最系统的实物资料库;同时,作为中国陵园建筑的宝贵历史文化遗存,因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量和直观可视性,成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一段有物可睹、有“字”可读的“家史”。
亟待保护开发的靖江王陵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的靖江王陵,是明朝分封在靖江 ( 桂林 ) 历代诸王的陵园。承袭王位的14位靖江王,其中有1l王葬于尧山。藩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了一个方圆百里、极富江南特色的藩王墓群。整个陵园气势宏大,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 整个靖江王陵背靠巍峨的尧山,前方群峰列峙,山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视野开阔。左右群山拱卫,王气森然。每座王陵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大的占地270余亩,小的不到10亩,通常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及成列的石人、石兽,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
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是经整修后的第三代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的合葬陵,在享殿内,陈列展出了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有造型精美世所罕见的青花梅瓶。此外,近年来王陵博物馆投资100余万修葺了第九代靖江王康僖王朱任昌的王陵,清理了地宫和周围的环境,预计在年底可向市民开放。 但是,由于面积太大,荒野中的其余王陵目前无法做到有效的保护。比如第七代安肃王王陵,至今仍沉浸在水洼之中。有的石雕因林木覆盖,遭到人为的偷盗毁损。而按照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发展的目标,须营造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遗址展示与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将靖江王陵建设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高品位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区和明代藩王及其陵墓的研究与展示中心,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藩王文化品牌。
发表于 2012-3-17 23:33 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31 编辑

第14集

桂林西山飞凤的传说








桂林老人山西边有座飞凤山。要讲清楚这座山为什么取上个这样美丽的名字,那就像蜘蛛肚里扯丝,话还蛮长呢。

    相传,当初有座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二人专靠上山打柴过日子。黄连拌苦胆的日子足足过了十八年,两人本来光滑嫩笋的脸上,起了粗线一样的纹路。女的四十二岁才生下一个女儿,生得皎洁可爱,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两夫妻喜得如同摘到天上的星星,欢得就像捡到了龙宫的宝贝。两人想了三天三夜,给女儿取了个名字叫金凤。

    金凤刚满五岁,父亲被官兵抓去当差挨打死了。母亲哭得多少次想拿绳子上吊,看到金凤抱着自己的腿哭喊,要和母亲一同死。母亲的心软了,手麻了,拿起的绳子又掉了下来,抱着女儿号啕大哭,从此再也不忍上吊了。

    金凤天天跟着母亲上山割麻,扯野菜。回家就帮母亲刮麻皮,扯杆草(杆草:指稻子结禾穗的草心)。母女二人靠打草鞋和缠藤箩卖过日子。一年又一年,母亲头上长出了白发,金凤头上长出了直至脚弯的黑长发。妈妈老了,金凤大了。金凤长得比凤凰还好看,比牡丹还迷人。鹅蛋脸上长双匀称的柳眉凤眼,樱桃小口讲起话来像春天的黄莺。金凤不光有一副出水芙蓉一样好看的相貌,还有一套能编会绣精巧的手工。她编一个鱼,丢在河里会游水。她编一条龙,放在地上会拐弯。她绣一朵花,蜜蜂飞来花上耍。她在锦上绣一只鸟,鸟崽常扑锦缎飞。四邻八方的姑娘,都来求金凤替她们绣嫁妆。

    一年春天,金凤母亲病了,她想多帮人绣点嫁妆,弄几个钱给母亲治病。一天,她从早到晚手不停针地绣呀绣呀,一直绣到半夜,迷迷糊糊伏在案上睡着了。忽见金光闪亮,一个身穿衣袖绿衣绣裙的姑娘走来,亲热地对她说:“我是百鸟仙姑,见你天天帮人绣嫁妆,累得日夜不空,特来赠你一根绣花针,能叫你穿针如梭,绣出会飞的百鸟。”说罢微笑着走了。接着,又见一道红光,一个身穿红衣彩裙的姑娘走来,温柔地对她说:“我是百花仙姑,见你愿意帮人赶绣嫁妆,换钱为母治病,我特来动你一根绣花针,让你运针如飞,能绣出会开放的百花。”说罢,微微点了点头走了。

    这时,金凤忽见满屋百花开放,百鸟齐鸣,从梦中惊醒,揉揉眼睛朝四下一看,不见一人。再看桌案,上面真的放着两根绣花针,还有两圈五光十色的锦线。金凤看了又惊又喜,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头,感谢仙姑相助。爬起来,拿起针,穿上线一绣,针在手上比飞还快,天刚开两口,一幅百花争艳图就绣好了。金凤把这百花图搭在堂屋竹竿上,走进火房去煮粥。哪晓得粥还没煮好,满屋子飞舞起一片蜜蜂和蝴蝶,旮旮旯旯都充满了香气。金凤走出伙房一看,搭在竹竿上的百花图忽然平展展的张开了。那绣起的百花嫩扑扑、湿湿润润的开放着,叶子和花蕊上好像洒了亮晶晶的露珠。蝴蝶在龙上纷飞,蜜蜂在花上起落。金凤高兴地跑去扶母亲来看。老人家嗅到百花香气,看了蜂飞蝶舞,哈哈一笑,病竟然好了。

    金凤绣了百花图,惹来蜜蜂赶不走,逗来蝴蝶赶不开的事传开了。来看稀奇的人,像蚂蚁牵线一样不断。过了几天,这事传到了官府。府台半信半疑,派了两个差役去打探。差役一听,全是真的。回到府里把见到的一五一十禀告了府台。

    府台听了禀告,带着人马赶到了金凤家,一见百花图,果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又见金凤长得艳丽无比,于是起了歹心。他装着笑脸说:“姑娘呀!你聪明能干,能绣出这样的好锦,只要你带着绣锦随我进京,向皇上进贡,保你母女一身荣华富贵,享受不尽。”

    金凤看透了,府台是想拿她讨好皇上,就掺辣带刺的说:“我从小生在农人家,不想去贪富贵荣华,不用劳大人带我进京了!”

    府台见金凤不听指使,就硬逼金凤母亲带百花图进京,面告皇上。金凤灵机一动说:“大人,此图只绣了百花争艳,还缺百鸟朝凤,待我把全图绣好,三天以后我亲自带图随你进京,面献君王。”府台听了,这才带着人马走了。

    府台走后,四乡穷人劝金凤和母亲赶快逃走。金凤说天下到处都官府,逃到哪里都一样。母亲抱着金凤大哭。金凤含着泪对四乡邻说:“只要叔伯们肯出一把力,将我母亲带走,官府来人我自有办法对付。”

    乡亲门刚把金凤母亲带走,官府就派人把这座山包围了。金凤毫不害怕:日夜在百花图上赶绣百鸟。经过三天三夜工夫,百鸟朝凤绣好了。第四天一早,府台果然带着一班差役,抬着八人大轿来接金凤。

    金凤一听到吹吹打打的声音,知道府台来了,拿起百花百鸟图就往屋后山上跑。府台一见,跳下轿子带着差役就追。金凤被追到了山顶,再往前 跑就是绝壁。这时,府台喘着粗气追到金凤跟前,伸手就要去抓金凤。金凤连忙把百花百鸟图往身上一披,立时百花长出了枝叶,开出了鲜花。花枝刺破了府台的手,花粉撒进了府台的眼睛,他再也无法移动半步了。差役见状拉弓射箭,要想射死金凤。百鸟图上的鸟,全扑着翅膀飞了过去,把一群差役都啄成了瞎子,一个个站在石山上动弹不得。这时,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响,天颤地抖,高山崩塌了半边,府台和差役都被压在山石下了。就在山石的爆炸声里,从山中飞出了一只金凤凰,驮起金凤飞上了三十三天。相传金凤从此当上了天宫仙女的绣花仙师。

    后来人们把金凤灭了恶狗官,骑凤上天成仙的山,叫做飞凤山

发表于 2012-3-17 23:34 18 只看该作者
5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4.97 KB)




第15集

桂林老君戳洞涌清泉的传说

桂林的丽君路尾有座隐山。这座山小巧玲珑,活像一件精雕而成的宝器。这座山上下沟通,层次错落,形成绝妙的隐山六洞。洞下潭水相连,青泉多处。清凉泉深处山腹,清冽可爱;龙池低处洞底,水清透明;金龟潭、隐泉、龙池、洞道、山泉诸水相通,成为了桂林岩洞奇绝的景观。听老人说,奇妙的风光和泉水全是仙家点化而成的哩。

    相传很早以前,隐山是叠土堆石垒起的小山。四周是荒山野岭,到处无一口泉水,三日无雨就会变成草枯石烫的地方。住在这里的百姓种田地好比罐子里栽花,天天要到桃花江挑水浇苗。那时桃花江里的水又气又有毒气,不能煮饭,也不能喝。住在隐山边的人煮饭熬茶,就得翻过西山,跑到猴山脚下才能挑到能吃的山泉水。这样,弄得在这里住家的人天天为水发愁,吃用的水和煮菜的油一般宝贵。所以此地虽然平坦,也只有无处安生的两夫妇在这里居住。

    一天,有一个叫化子,手中拿着一根比自己高出一头的竹拐杖,披着满头白发,身上穿的衣服破烂得像拖把——筋筋吊吊,脸上挂着泪水,走路打着踉跄,气喘叭哈地走到这户人的家里,向妇人讨水喝。

    这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去了。她正忙着在家里煮猪潲,见这个老叫化子这般有气无力,站在大门边,显出枯瘦可怜的样子,不管他浑身脏得像煤灰里蹿出来的人。妇人马上跑出门把老叫花子扶进门,顺手挪来一把靠椅,让他坐好,又急忙从碗柜里拿了个大碗,走到水缸边舀水,想给老叫化子喝够水,再煮饭让他吃餐饱饭。哪晓得水缸里一滴水也没有了。她赶紧拿来一个留给男人上山做事止渴吃的花瓜(花瓜:一种脆甜爽口的瓜,表面有花纹,故称为花瓜),递给老叫花子,说:“老爷爷,先吃这个花瓜顶下渴,耐烦在家里等一下,我去挑担水来••••••”说着挑起水桶就走了。

    老叫花子足足在家里等了小半天,才见妇人浑身汗水淋淋,挑着一担水走进门来。

    叫化子问道:“嫂嫂,挑点水为何要去这样久呢?”妇人放下水,边抹汗边回答:“老爷爷,莫见怪,因这周围没有饮水泉眼,要跑到十里之外的大山脚下才有水,所以回来迟了,让你老人家渴久了,实在不该。”说罢,急舀了一碗水递到老叫化子手里。老叫化子接过水,一口喝光,对妇人说道:“挑水这般难跑,我来给你挖口井吧!”“老爷爷,你不晓得,这地方我们挖了无数处都不见有水,你老人家身子弱就不必费力气了!”“不要紧,让我来试试!”

    老叫化子站起来,拄着拐杖,走出门就变得精神矍铄,威威武武。妇人跟着他走到山边,只见他挥动手中的拐杖,一捅一个窟窿,一撬一个岩洞,一顿工夫,把一座山捣得上下穿通,到处是岩,处处是洞。洞中有水,清凉洁净。妇人看到这清澈的泉水,喜欢得如泡进了蜜糖缸里,全身甜透,只顾捧着清甜凉爽的泉水猛喝,没再看那老叫化子了。等她喝饱泉水,清醒过来,想找老叫化子答谢时,四处张望不见,她马上跑遍各洞找寻,哪里还有老叫化子的影子?这时,她才明白,这老叫化子,原来是个仙人。

    晚上,男人回来,妇人把老叫化子捅山出洞,点地出泉的事和那老叫化子的模样一讲。那男人跑上山洞里一看,有一块大石立在崖壁上,活像先辈们讲的老君。于是,他认定是老君下凡开此奇洞、山泉,就将这洞取名老君洞。

    因为这泉水是仙家点化的,所以用这水发豆芽比哪里的水都好。不但豆芽长得快,而且又嫩又肥。隐山的豆芽,最好卖,有名气,直到现在,老百姓还个个晓得呢

发表于 2012-3-20 21:50 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33 编辑

第16集


桂林骝马山和猴山的传说




   桂林市城西边,有座高大的青石山,形状像一匹骏马,头高尾低,朝着西山奔驰。这山名叫骝马山。清早,壕塘升腾的白雾,把山腰缠上玉带轻纱;傍晚反照的夕阳余辉,使这勇西奔的天马,更加生气勃勃,壮观可爱。

    古时候,壕塘旁边住着一户母子的人家,儿子出世没满三岁,父亲得了暴病,无钱求医就去世了。母亲埋葬了父亲后,独自辛苦靠纺织鱼网卖,换得杂粮小米,抚养大独生儿子。好容易熬过十五个春秋,儿子长到能挑会做了,他学着母亲不怕苦,不怕累,到
漓江码头去做挑夫。每天无论天晴下雨都能去别人挑货下船,或帮客人提行李进城,弄两个前回家交给母亲买油盐柴米。

    母亲是个过惯清苦日子的人,最会节衣缩食。他为了减轻儿子的劳累,积攒了一点钱,买了一匹马,指望儿子赶马车能多挣几个钱,将来也好过日子。人有巧算盘,事不遂人意,马买回不久,母亲就病倒了。在母亲患病期间,买回的那匹马不知是什么毒虫把马颈子咬伤,又被苍蝇叮咬了几天,伤口越烂越大。白马痛得草不吃,水不喝,腿也站不稳,抖抖索索地倒下了。

    这时,母亲的病也越来越重,她把儿子叫大床边嘱咐道:“儿呀,看来为娘的再也无法管教你了。你要想办法把白马医好。有了白马,赶车拉物,娘不在了,你的日子也会过得好的。”说罢,两眼一闭,再也睁不开了。儿子见母亲一辈子辛苦未享一天福就去世了,心里很悲伤。他含着悲痛把母亲埋葬后,按照母亲临死前的话,四处寻访医生,诊治白马的病。

    走了好多的村庄,问了成千上万的老人,好容易才找到一个帮猪牛医病的老草药医生。小挑夫把老草药医生请到家里,请他把白马的伤势仔细一检查,说:“白马的颈子是被蜈蚣咬伤的,要医好白马的病,必须到大尧山上去捉一只山公鸡,用它的口水外敷白马恢复体力,去拉车运货。

    小挑夫送走草药医生,连饭也没吃就急匆匆地跑上大尧山,见一个老公公挑着一担柴上坳,这山坳陡峭,路狭得像条扁担,稍一失脚就会滚下山涧。那老公公在山路上两脚打着飘飘,随时都有失脚的危险,还没爬上半个小坡,几累得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了。小挑夫见那老公公实在可怜,自己虽然又饿又累,也不忍让他再吃那么多又险又累的苦,于是跑上去接过柴担,一肩帮他挑到了坳顶。老公公看这个生八不熟的后生能帮忙,把柴挑上坳来,心里自然十分感激,说:“后生崽呀,全靠你帮忙,不然我挑到日头落山,也难把这担柴挑上坳来。你也是到山上来砍柴的吧?”小挑夫是个肠子不会转弯的老实人,把自己上山找山鸡给白马医病的事说了一遍。老公公告诉他道:“顺着刚才那个山坳往上走,再翻过两座大山,就到金鸡岭,那岭上的山鸡最多,你会捉到大山鸡的。”

    小挑夫感谢老公公的指点,走回山坳,朝东边的山脊爬过两座山峰,来到金鸡岭。果然听得满山的山鸡啼叫声。他高兴地把网张开挂在一条山沟里,正要赶山捉鸡,忽然一只恶狼从山沟里蹿了出来,龇牙咧嘴向他扑来,就要咬人。小挑夫手脚灵便,操起手中的木棍,对准恶狼张开的嘴就是一捅,直捅得恶狼尖声号叫,拖着尾巴,钻进山沟里去了。也是事凑巧,那恶狼在山沟里一闯,赶出一只红冠绿羽长尾巴的山鸡,从沟里冲了出来。小挑夫手脚灵快,跑上前将网一拉,把山鸡捉住了。

    小挑夫把山鸡捉回来,用山鸡的口水往白马的伤口一抹,一夜工夫,马颈上红肿的伤口就消了。他继续给白马涂了几次,白马的伤口几好了!但胃口不开,不爱吃饲料,四肢无力,站不起来。小挑夫又照老草药医生的话,到海边弄来一对龙虾。把龙虾和米汤水煲好,拌在细糠里给白马吃了。真的妙如灵丹,三日工夫,白马爬起来走路了。小挑夫牵着白马到草坪里放养,白马见绿茸茸的青草,嘴巴像割草镰刀,吃得肚子胀鼓鼓的。不久,白马长得毛色发亮,四蹄生风,跑起路来,顶得身子上长了翅膀——飞快!


    小挑夫看白马体力恢复了,就做了一架马车,用马拉东西运货。这下可好啦,他再不要肩挑,背驮了。这白马体力又好,跑得又快,拉得多,一天得到的工钱,顶得别人做半个月。钱多了,吃不愁,穿不愁。小挑夫人直心善,就买油买米送给左邻又舍的贫苦人家。哪晓得这样一弄,穷人有接济,很少到财主家借钱借米。财主侯三恼死了小挑夫,想尽办法要断绝小挑夫的财路。哪晓得小挑夫,做事认真,办事卖力,对人又和气,尽管侯三在货主面前讲小挑夫的怪话,谁也没听,有货还是请他运。侯三想尽办法整不倒小挑夫,又气又急,积闷成病,睡倒了。他的小老婆问他有什么病,气成这个样子。侯三只好把心里的隐情讲了出来。小老婆听侯三一讲,大骂他脑壳蠢如猪头,这点小事都想不出办法。说着小老婆凑近侯三的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顿。侯三笑得直点脑壳,一高兴病全好了。

    小挑夫医好白马,赶车拉货,日子好过想起母亲去世,一生辛苦没吃过一餐饱饭,半饿肚子,为自己买了这匹白马的恩德,总想供奉一下母亲的阴灵,表表自己的孝心。三月清明节来了,这天,家家都上山扫墓。小挑夫备办了三牲酒礼,钱纸,檀香,牵着马走出家门,来到壕塘西边母亲的坟墓前,摆上供品香烛,正要祭奠母亲亡灵时,突然从四周草丛里钻出一伙人来,手举大刀,包抄上来,就要刀劈白马。小挑夫见那些举刀就砍的人在听侯三指挥,知道祸事不浅,于是,猛冲上去,飞身上马,想冲出重围。眨眼只见黑压压的人围得像座城墙,白晃晃的大刀举起砍下来,马腿就要挨劈断。突然轰隆一声大响,四周举刀围困的人被乌云卷得无影无踪。坐着的白马仰起脖子长啸三声,尾巴一翘,四蹄一扬,腾空而起,升上了天空。白马真身化为一座石山,横伏在壕塘西边变成了骝马山。白马在升空时飞起一脚,把恶心的财主侯三踢上了空中,踢在桂林西边的最高山顶化为石头,形状如猴子,这就是现在的猴(侯)山

发表于 2012-3-20 21:52 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19 21:34 编辑

第17集


桂林伏波山传说之将军一箭定输赢


桂林有座名山,这座山平地陡起,挺拔秀丽,山的一半侵在漓江绿水之中。山脚下有一洞,将陆地同江水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伏坡山。在桂林至阳朔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伏坡将军的故事。

    古时候,在我们中国的南方,有一个小国叫竹迟国,他们听说在北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那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肥沃的土地,还有各种珍奇异兽,奇花异草,那里的山水美得优如仙境。于是这个国王起了侵犯之心,派了一员大将,兴兵犯境,一路之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我国守卫边关的大将见敌军来犯。急忙向皇上奏本,请速派兵将把敌人赶出国土


    皇上得到奏本,即刻召满朝文武到金銮殿议事。满朝文武来到殿上,俯伏三拜,分列两旁。皇上说道:“敌国进犯我国南部边疆,边关吃紧,奏本请求发兵拒敌。满朝文武哪个愿意挂帅出征?”皇上话刚说完,就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迈步走上金銮殿,启奏皇上说:“老臣愿往。”皇上一看这老将白发满头、白须齐胸,正是伏坡将军。皇上当即问道:“老将军今年高龄多少?”老将军答道:“老臣今年九十九岁。”皇上听了摇摇头道:“老将军是世上难逢这高龄,已经老了。”伏坡将军听皇上说他老了,就叫卫士扛了一根碗口粗的青毛竹上殿,对皇上和满朝文武说道:“皇上说臣老了,我愿当着皇上和满朝文武试试手力,如若力气不在,请皇上另择能将;如若力气还不减当年,就请皇上令老臣前去退敌。”

    老将军说罢就撩起袍,扎好带,前足弓,后足钉,运起两膀气力双手轻轻抓起青毛竹,一抓一 ,一根圆鼓鼓碗口般粗的青毛竹,顿时变成了刮过皮的青麻。满朝文武看了无不齐声喝彩。皇上见了高兴的走下宝座,亲手将讨贼元帅大印交付给伏坡将军。

    伏坡将军统帅大军,日夜兼程,来到桂林,扎下大营。竹迟国国王听了,吓得丢了魂魄,急忙派出使臣,跑到桂林打探虚实。伏坡将军已经看出他的来意,一面做好布置,一面以礼相迎,把竹迟国的使臣,接到桂林元帅行辕。

    这一天,伏坡将军率领众将官,亲自陪这竹迟国使臣游览
桂林山水,一游就游到还珠洞。那使臣看到伏坡将军银发白须,年纪这样老,很是狂妄,并不把老将军放在眼里。伏坡将军洋装不知,在洞里信步慢游,忽见一个两围抱粗的石拄,高一丈有余,上同石山相接,下与石台相连。便向随从人员说道:“将我的宝剑拿来,我要试试它的锋利。”随从侍卫马上递上宝剑,伏坡将军接剑在手,刷的一声抽出,向石柱嗖的一声砍去。那使臣只见眼前一道白光,睁眼看时,石柱已被齐根斩断,下得浑身冒出冷汗,连背皮都发起麻来。

    第二天那竹迟国的使臣要和伏坡将军议和。老将军道:“必须后退,才能议和。”那使臣还想耍赖,故意问道:“不知退到哪里?”伏破将军道:“只要你们退一箭之地就可以了。”使臣又问:“将军在什么地方射这支箭?”伏坡将军道:“就在这里。”竹迟国使臣一听,伏破将军就在桂林射箭,心中暗暗高兴。他想,桂林四出是高山,层层相连,峰峰叠嶂,横直数百里,就是再有神力,你也射不出百里,那时你减在哪里落地,我就可以进犯到哪里。于是就答应了。

    伏坡将军马上叫侍卫抬来弓,搬来减。他轻步走出营房,站在漓江边,拉开弓,搭上箭,往南边啪的一箭,只听得风声呼呼,峻岭轰轰,箭头直穿过东边斗鸡山,齐峰镇高峰,桃园村背的月亮山,最后落到了中国南疆边境的白茅了岭。竹尺国的使辰看了,吓得眼冒金星,跪在伏坡将军面前马上签字画押,夹着尾巴逃回去了。

    那竹迟国王听了使臣的报告,知道伏坡将军挥箭削石如同切水豆腐,一箭穿但座大山,箭头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千里之外的边境上,吓得老老实实地兵退了回去。

    伏坡将军试箭、射箭的事只是传说,但斗鸡山对面的穿山、奇峰镇背后的穿岩、桃园村背的
月亮山,这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相距数十里,山山相穿,山上南北贯穿的大洞连成一线,倒是真的,只要你乘船慢游漓江,三山的洞都可以看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