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小猛 于 2012-5-22 16:15 编辑 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在人类交往、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们称作古道,地处北京门头沟区的称为京西古道。它以北京城为起点向西、向西北,踏过平原,穿越山峰和沟谷,进入山区腹地并放射至各方及河北、山西、内蒙古。 圈门过街楼位于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俗称门头沟)上,圈门之名源于过街楼。始建年代不详待考,清代嘉庆、咸丰、光绪年间重修。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形,殿内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过街楼北岸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调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9.3米,进深5.28米,内供药王。圈门大戏楼位于圈门窑神庙前。它创建于明代,为勾连搭式建筑,建在1.2 米高的台基上,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硬山调大脊顶,面阔3间;前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悬山卷棚顶,宽度比后台略小,两侧与后台各差半间,壁间开有棂花门。楼顶用青灰筒子瓦覆顶,龙形图案的勾头。在台口檐下的中部为单昂五踩斗拱四攒,两侧为二攒。台口主柱与横梁相接处用巨型木制透雕的腾龙祥云构件,俗称“湾门”。要头部位的泥塑狮面凶猛可畏,柱头科挑尖梁头的泥塑龙头唇齿狰狞,台口柱头顶塑的饕餮,努目巨口紧吞柱头,这些木雕和泥塑气韵超凡,生动古朴。戏台内的前前后后之间为木雕隔扇,雕刻精美,上悬清道光十年的黑底金字大匾,上题“歌舞升平”四个大字。 京西名刹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该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 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闲话少说,上图吧 门头沟圈门 合影在第三页29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