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464

主题

长春

吉林的版面,就整点吉林的《吉林天桥岗,大地的山梁》

[复制链接] 查看:6420 | 回复:20
发表于 2012-6-28 15:2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无花∷ 于 2015-3-8 01:33 编辑


既然是吉林的版面,就整点与吉林有关的,相关地名地区有利于组织户外活动前往,可做为参考选择进入相关区域前多了解掌握其周边环境、人文地理常识。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吉林的城东有一座很高的大山叫老爷岭。它是吉林通往蛟河、延边的天然屏障,铁路在这里要穿过好长好长的隧道,公路要翻过几道地势险峻的大岭。山里是古树参天,春天的山菜、草莓,秋天的蘑菇、山葡萄、软枣子、山木耳和林蛙远近闻名。报上不时有野兽伤人和山民采到野生人参的报道。老爷岭不仅仅是神奇、美丽、富饶,而且是望而生畏。从地理上讲老爷岭是长白山地的一部分,吉林市的龙潭山、朱雀山、丰满东山和宝贝砬子等山就属于老爷岭的余脉了。沿着302国道东行32千米就到了天岗镇,这里的大山就是老爷岭,昔日的纳穆窝集。

额赫穆——驿道上的小镇
天岗,是长图铁路和珲春至乌兰浩特302国道上的一个小镇。历史上称为额赫穆,吉敦(吉林——敦化)铁路通车的初期天岗火车站的站名也为额赫穆站,据说是因日语中与额穆县(蛟河县早期的名称)名音近,“满铁”的日本人后来把车站改为天岗站,才有了天岗的汉语地名。额赫穆是满语,译成汉语是险峻的高岗,无论满语还是汉语,额赫穆、天岗、天桥岗的意思大致是相同的。天岗镇以盛产优质花岗岩石材享誉关内外,被称为“关东石材第一乡”,还没走进小镇就看到了规模不小的矿山和数不尽的石材加工厂。老人们讲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共和国标志性建筑用的就是天岗的花岗岩。现在的天岗镇是蛟河市较富庶的乡镇今天,吉林人对沿途密哈站、大茶棚、额赫穆等古代驿道上的地名已经陌生了。我们在天岗镇的双岔河离开302国道,选择了沿着古代吉林通往宁古塔、珲春、海参崴的驿道走进纳穆窝集。
(清)吴大的《皇华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大从吉林前往珲春勘界的途中在额赫穆望着纳穆窝集巍峨的山岭写下了:“绕郭峰峦多不平,过江山势更纵横。空潭云气随龙去,乘有浪泉赴壑声”的诗句。这首诗是对纳穆窝集老虎砬子、天桥岗自然景观最好的描绘。面对清政府失去乌苏里江以东国土,大清国日益衰落的十九世纪晚期,在同俄国人谈判中能够据理力争夺回图们江出海权的吴大民族气节与柳条边外秀丽的山川不能无关。
老虎砬子——虎踞龙盘的险峰
老虎砬子位于天岗镇东南3公里,在天岗街里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高耸险峻的山峰。老虎砬子海拔794.2米,山高林密,风光秀丽。它有两个砬子,当地人称为大砬子和二砬子。
关于老虎砬子名称的由来的传说很多,老人们讲老虎砬子是上界的一只老虎,是一个仙人的坐骑,一天,它咬伤了一个道童,被玉帝贬下凡间,他下来的时候,扒在地上,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有人说大砬子和二砬子很像老虎的耳朵。我们知道,这都是无稽之谈。在东北,人们习惯把岩石裸露、陡峭的山峰叫做砬子,老虎是兽中之王,可能是对于两者敬畏,人们称之老虎砬子。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说一百年前人迹罕至的纳穆窝集可是东北虎的栖息地,老虎砬子或许与老虎有关,几年前还有报道过黑熊伤人的事件,百年以前山中有老虎出没也是可信的,不过关于老虎砬子名称的
由来是难以统一的。
严格讲,老虎砬子不是独立的山峰,它是老爷岭――天桥岗西端的一部分。它双峰凸起,不像天桥岗那样绵延十余里。在北京开往图们的K215次列车,从右侧的车窗向南望,远处的大山确实很像俯卧在黑土地上的东北虎,天桥岗是老虎的身,老虎砬子是老虎的头。攀登老虎砬子的理想路线是过天岗林场,出天岗镇,过长图铁路道口向东到一个老虎沟的小村庄向南在老虎砬子和椴树沟之间沿着山间的小溪继续南行,路上是步步登高了,夏季这里是草木茂盛,道路不十分明显,很容易走进灌木丛中,还不只是灌木,脚下是大小不等的石头,石头上长着苔藓和树木,石头之间又有缝隙,不时还能听到流水声,这样的地方在老爷岭被老乡称作“跳石塘”,走进“跳石塘”不仅行进速度很慢,更重要的是不安全,一旦扭伤了腿脚,登山的计划必将落空。为了不走弯路,过了采石场,尽力沿着河谷走,也就是老虎砬子和椴树沟之间最低之处,不要轻易拐向老虎砬子方向。一路是森林茂密,山花盛开,泉水潺潺。行二里后,马蹄型山谷之间有一座十多米的小山,山型直立陡峭,老乡们很形象的称之为烟囱砬子。山虽不大,但很值得一上,烟囱砬子上视野非常好,在山顶能看清老虎砬子南坡的轮廓和道路走向。同许多山一样,南坡日照充足,水分蒸发快,树木较少,岩石裸露,从靠近老虎砬子之处悬崖峭壁到二砬子峰顶的垂直高度足有百米以上,一同登山的朋友给老虎砬子的南坡起名为“百丈崖”,这个名字叫的还是满准确的。在吉林市周边的山中这样的山崖是不多见的,应当说老虎砬子是一个攀岩的好地方。远距离观看时很可能把登山的信心看没了,甚至被吓住了。不过当我们走进山崖,寻找局部岩体时就不难找到登山之路了。岩体上有很多棱角和缝隙,花岗岩很坚硬,只要手有抓处,脚有蹬处,心里不紧张,多数人从南坡攀登老虎砬子是没问题的。当然,恐高、身体不适和没有登山经验的要除外。由于目前老虎砬子还不是公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安全只能靠自己,甚至登山的伙伴都不能依赖,阴雨天时是一定要取消登山计划或改变线路。下雨时的花岗岩光滑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登山是个好运动,但安全至关重要。我们不希望任何登山者在这里一失足成千古恨。攀岩的过程需要的是勇气和集中精力,不需要想的更多。当然,合适的登山鞋也非常重要。老虎砬子有一座关帝庙的遗址,在峰顶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数十里外的松花湖。老虎砬子峰顶有一座非常显眼砖混结构房屋,是护林防火望台,一但发生火情,可及时迅速上报,起到前沿哨兵的作用,与古时的烽火台的作用很相近。既然叫砬子,峰顶自然都是裸露的岩石,树木并不多。大砬子在北,二砬子在南,高度很相近,只有从远处才能分出大小高低来。登山的人一般都是从天岗镇上山,走北坡,对其南坡知道的就不多了。
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二砬子峰顶。峰顶面积不大,由于特定的环境,松树长成贴地松,松枝就在地上,远处还有好些松树长在石缝中,这些树虽不高大,不过可以断定他们的年龄一定不小。大自然也很人性化,为了登山者的安全,在二砬子峰顶最险之处靠近山崖的地方,长出一块向刀背一样狭长的护栏,靠着岩石护栏远处可以看到银光一样的松花湖和两岸碧绿的群山。仲夏,老爷岭像铺满了碧绿的地毯,金秋,满山遍野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不时几只山鹰在天地之间翱翔,仿佛是向疲倦的登山人炫耀它们的本领和能力。紧靠山崖有一只巨大的石龟仿佛它把纳穆窝集这绿色的海洋,当成了真正的大海,就差纵身一跳,可它必定是一只神龟,在没看清楚之前,它是不会冒险跳进万丈深渊的,可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是它的“慢性子”。它的一个犹豫就就是几百万年。向北下去十余米,就是大砬子和二砬子之间的山坳,重新攀登20余米高,就到了大砬子的峰顶,到了峰顶能感觉出比二砬子要高,视野也开阔,山峰的本身虽不及二砬子美,但夕阳下丰收的农田和折射出金色阳光的忙牛河水构成一幅色彩饱满的风景画卷。在防火楼处望椴树沟的绿色的山梁上,裸露的花岗岩山脊在夕阳的照射下,犹如蜿蜒不断向远方延伸的金色长城,长城每隔几百米的烽火楼都十分清晰。靠近峰顶的山脊上,还有不少峻岩峭石可以零距离的触摸。攀登老虎砬子首选南坡,下山最好选择北坡或西坡,这里要比南坡和缓很多,相对也安全。
累了一天,大家都饿了,我们来到天岗镇有一个叫北极星的饭店,饭菜不错,能吃到纯正的野生牛河小河鱼。有趣的是饭店餐厅装饰与别人不同,文化品位很高,餐厅挂的都是质量较高的中国画和书法作品。其中有一幅字是吉林市一位书法家所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留下的御诗《松花江放船歌》。经介绍,我们得知,这家饭店的老板喜欢美术、书法,北极星饭店就成了吉林市书画家的创作基地。
天桥岗——大地的山梁
老虎砬子向东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脊平直,绵延数公里的高山就是天桥岗,如同它的名字,像一座天桥,毫不客气地把大地分成两半,南为天南,北为天北,山之中称天岗。称为天之桥完全是因为高耸平直而得名,从来没有人把它当做东西走向的桥梁在山脊上行走,就是久居天岗,上过天桥岗顶的人也不多。岗为山脊,桥为平直,这座东西绵延而平缓的大山,古人称之为天桥岗,是非常准确的,昔日狩猎、采参和伐木为生的先民靠纳穆窝集赖以生存,他们与大山更亲近,更熟悉,从地名上看得出,要比今天的人们看的更准、更透。
天桥岗的最高点海拔1156.9米,是老爷岭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之一,是老爷岭西部的最高峰,也是吉林市城区东部最近的一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天桥岗虽然比老虎砬子要高,但相比并不难上,基本上是登,几乎不需要攀岩。天桥岗的不同方向都可有登山的路,东从朝阳屯,北从三道河,西从太平山,南从冰湖沟都有登山之路。首选是从北坡三道河登山,三道河是天岗镇的一个村,在去往冰湖沟和七道河的乡路上,到了三道河村,向南拐90度,车行二里就无路可走了找个老乡家的院子把车放好,余下全靠自己的双脚,沿着小溪,有一条走行人和牛车的路,约二里有一独门独院的人家,如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不是山村中的民居,而上养蛙人休息和看山之地,在老爷岭的群山峻岭中这样的房舍不下百余座,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类房舍都是在深山的河谷或小溪旁。再走二里,路前有一处方正酷似养鱼池的水塘,怎么会有人在大山中养鱼呢,不必奇怪,这个怀疑不错,它不是养鱼的,而是养林蛙必备的孵化池,一个蛙场可能要几个孵化池。孵化池算是一个岔路口,沿河水逆行会走路途南行的森林中去,孵化池向西拐90度,道路明显,坡度较大,前行不到一里向左拐90度后向南道路较直,左为河谷,右侧的山坡上因树木采伐的时间不长,人工种植的树木不是很大,这段路视野非常好,但天气炎热时是一段不好过的路。向上二里能遇到好大一处篱笆墙围起的大院,这是一个果树场,如是秋天会看到院子里的果树上接满了“123”苹果,它是海棠和苹果嫁接的水果,糖分较高,水分也不小,是当地主要水果。不要进院,沿着院墙西走百余米,院墙拐弯处有路南拐继续上行,数百米后离开院墙是一片采伐后的开阔地,局部已经长出3、4米高的落叶松,看得出,若干年前,这里是林场集材时的楞场。向西南方向走出楞场后,走进大片的树林,白桦、柞树和少部分松树为主。这里是大片的森林,林下灌木和草丛不多,相对好走,但道路痕迹不明显,只要面向正前方,向南、向上,不轻易改变方向。
4里路后,在你感觉到景色单调的时候爬过最后一道山坡,就像走进了高尔夫球场,这就是天桥岗。没到过天桥岗时本以为,山顶森林茂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会失望。可是天桥岗向人们展示的是另外一种美景,树木稀少,而且在山岗的边缘,岗上的树木比较矮小,树形扭曲,有的像塔里木河畔的胡杨一样,就是死去,也站立着,就是倒下,也不腐烂,这是一种壮烈的美,一种英雄的美。夕阳之下,金秋之中,我们看到那些坚挺的古树,绵延的天桥岗不正是关东人的性格吗。在山岗的中间,也是最低处草地之间有不少平整的石头,这是理想的午餐和露营地。向南略低50米处有不少高大的松树,在向南下山的小路左侧有山泉可以饮用。山中的泉水印证了老百姓一句话:“山多高,水就多高”的哲理。天桥岗的最高点海拔1156.9米在休息处向西的一里处,那里的测绘标志已经很陈旧,但混凝土的石桩还非常明显。这里的视野非常开阔,向东南可以看到老爷岭的主峰和康大腊山,向南是生菜顶子,向北是秃老婆顶子,东北是西土山,东北更远处是张广才岭,东是威虎岭的平顶山。应当说,天桥岗是一个观赏大山的好去处。只有走在天桥岗山脊上,远望大地、蓝天和群山的时候,才有行走在天桥上的感觉,才领悟到天桥岗山名的文化价值。领悟到天桥岗是大地的山梁。
有山泉的路,就是向南下山的路。不过这路不是人走出来的,是牛走出来的,牛和人在上山的目的不同,路也就不同了,如果是跨越天桥岗,从南坡下山,就要走到谷底,沿着溪水向左,也就是向东就能走到冰湖沟的景区公路了,上路处正好有一家饭店,叫冰湖山庄,这里可吃饭,也可住宿。沿路继续向南就是冰湖沟的主景区了。从天桥岗沿南坡到冰湖山庄的时间是两小时左右,同原路返回三道河的时间相差不多。从三道河村的最南端可停放汽车的地方算起,到山顶有7千米的山路,路虽比较好走,但步步登高,体力消耗还是比较大的,总结几次登天桥岗的经验,一定要安排好充分的登山时间,如夏秋时,上午8时登山,中午到山顶,在休息、吃饭和观景两个半小时,14.30分下山,17时到山下时间时比较充分的。如果是以风光摄影为目的,最理想是“十·一”前后,带好帐篷等露营用品,听好天气预报,中午饭后上山,16时左右到山顶,18时在山顶拍日落群山、黄昏中的古松、山脊上的枯树和倒木。这一季节是防火期,山上有很多落叶,禁止烟火十分重要,如果天晴,无风山顶白天的气温和山下区别并不明显,但到了夜晚,气温下降很快,如果有风,体感温度可能要差10度,就是夏天早晨拍日出时都有冻手的感觉,有时会冻得浑身发颤。天桥岗是一座大山,远处看山脊几乎就是一条直线,看似十分简单,如果仅凭感观或携带一般地图,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想一次登顶天桥岗是很困难的。走进大山深处就会发现这里的地貌并非是远处看到那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在山里多转两个小时可能就失去了登山和返回的时间。如果选择了山顶宿营,最理想的线路就不是原路返回,而是从南坡下山,到了山谷向左直奔冰湖沟,因为坡度较大,到冰湖沟景区公路的距离要近,又是下坡,如果不走错路用不上两个小时一定会到景区公路。到了山谷如果发现溪水是向左流,去向就是冰湖沟,相反,向右流就是流向太平山。如果时间或交通工具允许,不妨将错就错,改变出山方向,若是有计划的登山活动,一定把握到山谷时的方向定位。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最好携带GBS卫星定位仪上山,我们知道一条复杂的登山线路指靠口述或参照一个示意图来保证方向是很困难的,天桥岗毕竟不是森林公园中已经开发的景区,即便我们努力把线路图画的细致些,还是无法保证在山上会在无意之中改变方向。
窝集口——森林海洋的入口
窝集口,是天岗镇的一个小山村,它的地名是有历史渊源的,它是由满汉两种语言词汇组成窝集指纳穆窝集,口是入口,如果都译成汉语就是森林海洋的入口。清代的柳条边外吉林将军辖区的辖区,有48个窝集,主要分布在的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部、今俄罗斯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阿穆尔河)下游地区。在史料记载的众多窝集中第一个就是纳穆窝集,所以这样排列是因为纳穆窝集距离吉林城最近。纳穆窝集又被称为小窝集,今天的张广才岭称为海兰窝集,也叫大窝集。威虎岭称为塞齐窝集,吉林哈达岭称为库勒纳窝集。历史上康熙帝曾两次东寻吉林城,第一次为康熙二十
一年(1682)为雅克萨备战,在吉林乌拉松花江上检阅吉林水师后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松花江放船歌》。康熙帝在吉林十二天本有纳穆窝集狩猎的日程,因雨未成,留下遗憾。十六年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为表彰雅克萨战役的将士康熙帝第二次驻跸吉林城,在吉林的五天中,康熙帝终于抽出时间到纳穆窝集,实现了在纳穆窝集驰马、狩猎的宿愿。称之:“古松林数十里荫翳无际,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并写下《阅窝集》一诗描述了纳穆窝集原始森林的情状:“松林黯黯百十里,罕境偏为麋鹿游。雨雪飘萧难到地,啼鸟野草自春秋”的诗句。也算弥补了十六年前的缺憾。吉林城东的纳穆窝集是康熙一生所到的最东端。康熙在木兰围场狩猎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可除了到纳穆窝集外,还没找到他到别的窝集的历史记载。当然,《阅窝集》中所描绘的不是窝集口,而是纳穆窝集的大山深处,苦于没有史书记载,也只能留给我们猜测了。
今天的窝集口依旧位于农田和森林的交汇处,称为窝集口还是准确的。窝集口以山东移民后裔为主,这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风景秀丽、果树飘香,每年秋季,都举行隆重的果品采摘节。各地果商云集于此,全村上下都在忙碌着,收获着秋天的果实,蓝色的天、五彩的山、绿绿的果树、红红的果实,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还拍摄过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种啥得啥》。改革开放的初期,窝集口人就很勤劳,思想也比较解放,很多农民不满足于耕作手中的几亩农田,纷纷到城里打工,在土房还较普遍时,窝集口的农民就都住上了砖瓦房。窝集口人秉承了山东人喜欢吃煎饼的习俗,窝集口的煎饼远近闻名,据说已经是精包装卖到了城里的大超市。

1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 远方的海1 吉林天桥岗,大地的山梁 http://www.ywtxcc.com/viewthread.php?tid=1349转了又转到此(此链接为长春“与我同行”户外论坛,已于2014年3月16日关闭) 既然是吉林的版面,就整点与吉林有关的,相关地名地区有利于组 ... 2014-8-17 09:58
发表于 2012-6-28 15:38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花∷ 于 2015-3-8 01:33 编辑

沙发,支持!

发表于 2012-6-28 15:42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2-6-28 16:04 4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发表于 2012-6-28 16:13 5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2-6-28 16:49 6 只看该作者
在吉林工作了几年,对吉林有很深厚的感情,期待有时间再回去看看。
发表于 2012-6-28 16:50 7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远方的海,为广大驴友指点迷津,分享户外资源,有问延边的,我知道的一定有问必答
发表于 2012-6-28 17:19 8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能够阅读浏览分享,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走户外,用同样的时间,有所选择去进行还是好的.
发表于 2012-6-28 17:29 9 只看该作者
都是好地方
发表于 2012-6-28 18:55 10 只看该作者
你发的是吉林市的山?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