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6

主题

阳泉

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复制链接] 查看:2976 | 回复:1
发表于 2008-8-14 15:0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今天日本人民每逢消夏所穿的木屐,就源于中国,而木屐的发源地就是绵山。
绵山,又称介山。因介子推而得名,故事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遭家难出奔,介子推从亡,历时十九年,饱受乱离之苦,重耳在卫绝粮,介子推割股啖君,救了重耳之命。重耳复国后,是为文公,文公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追至绵山寻他,他不肯相见,文公遂放火焚山逼他出来,他不改初衷,守志不出,母子相倚烧死在一株柳树下。文公拣起未烬余木,制成木屐,穿在足上,以志不忘故人。南朝刘敬叔《异苑》云:“介子逃禄隐迹,抱树而死,文公望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夫!足下”,故“足下”之称也是由此而来的。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就反映了中日两国交往的这一历史现象,大约那时,中国的木屐也作为中日友好的使者流传到日本。
同时,由于这一故事引发了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也叫禁烟节,也就是介子推的殉难日,因介子推抱木而亡,晋文公下令,民间不得举火,家家寒食,这是寒食节的起源,因介子推殉难日,恰逢农历清明前一日,后人两节合度,俗称为寒食清明节。北魏贾勰《齐民要术》中记述:“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国中流行,遂为常俗。”此后,历代延续,屡有兴衰,也增加了很多活动内容。寒食食品品类繁多,唐开元二十年朝廷敕修《开元礼》,也将寒食野祭定入五礼之中,称为节日之中的标志性活动,维系着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寒食节何时传入日本,我没有考证,不得而知,我想日本人民是知道的,据说;日本人民对寒食节很重视,对寒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分成两派,叫改火派和禁烟派,这说明了比我们还重视,不然,怎么还分成流派呢?
发表于 2008-8-18 09:48 2 只看该作者
又长知识
谢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