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215

主题

厦门

水里的长征------走海路到小嶝

[复制链接] 查看:2470 | 回复:2
发表于 2012-10-10 22:1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海路。这是一条连接小嶝岛与大嶝岛的海上通道。说是通道,其实是浅滩,只有退潮后才露出海面。就像大自然的馈赠,海路曾经是小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途径,为困顿中的小嶝带来希望。确切地说,海路位于大嶝岛东埕码头到小嶝岛西堤角之间,全长约2700米,步行需要40分钟到1小时不等。只有在最低潮的前后各1.5个小时,走这条海路才是相对安全的。


    据岛上渔民称,自从小嶝有人居住,海路就存在了。而在不同年龄段小嶝人的记忆里,海路则有着不同的意义。



水里的长征------走海路到小嶝

    80多岁的老洪记得,上世纪30年代,小嶝居民粮食供给不足,小嶝人纷纷挑着海产品,趟过这条海路,到外面换回食物,那时的大嶝,若有人家把女儿嫁到小嶝,送亲队伍走的也都是海路;60多岁的邱奕清对于海路的记忆,则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两岸炮火有关,某个夏天的傍晚,潮水尽退,10多岁的他随大人们往海路上越走越远,搜寻着新鲜的虾蟹,却不其然遭遇对岸炮火的袭击,一名同伴因此与他阴阳两隔;对30多岁的邱建东而言,海路是儿时走出小嶝的最初记忆,他第一次走出小嶝,正是在母亲的牵引下,在海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得以实现的;及至17岁的小许,海路于他,则是极为新鲜的名词,他惟一的一次海路之行,是在去年的国庆节前,当时,“十一”7天长假将至,却不巧遭遇恶劣天气,渡船无法行驶,紧急之下,当地边防官兵引领在大嶝中学就读的他,以及其他200多名小嶝的孩子,从海路走回了小嶝。0



水里的长征------走海路到小嶝


     这恐怕是小嶝海路最近的一次通行,也是小嶝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路之行。此时,小嶝码头已有了8艘私人渡船,每天负责运送旅客和岛上居民进出,不仅小嶝的孩子们,就连岛上的老渔民,也不再把海路作为走出小嶝的通道了。


而时至今日,海路更像一个符号,成为小嶝人海洋情结的载体,演绎着小嶝的渔家风情。
    0.8平方公里,面积仅有鼓浪屿的一半;距离金门约3600米,是祖国大陆距金门最近的有居民海岛;东与晋江围头隔海相望,西与大嶝岛比邻,南照金门岛北太武,北倚南安鸿渐山,自古以来,小嶝就是北上泉州,南下厦门的船舶必由水道,正如古人所说的“引漳泉而控浯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5 i3 c8 @" H) O- t! V
    因其小,小嶝岛上的居民向来不多,有些姓氏,比如邱氏,繁衍的多了,只好向周边区域扩张。同样因其小,小嶝的物产资源略显贫瘠,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海水养殖,而海水养殖又以海蛎和紫菜为主。小嶝岛上的土质碱性高,不适宜种植蔬菜,却能产出口感好的红薯和花生。台风时节,蔬菜无法及时运进岛内,小嶝人多以储藏的紫菜作为过渡,也有一些人家,在房前屋后的泡沫箱内栽种了青菜,特殊时期也能解除部分“菜荒”。



水里的长征------走海路到小嶝

成片的海蛎石是小嶝常见的景观。当地人介绍,这是五六十年前小嶝人在海里“种”下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挂绳子的:把空的海蛎壳穿起来,挂在石头上,海蛎就会顺势长进壳内;一种不挂绳子,海蛎直接附着在石头上生长。农历四五月间,正是海蛎肥美的季节,在小嶝周围海域,到处可见三三两两头戴斗笠弯腰剜海蛎的渔民。由于海蛎保鲜时间短,往往来不及运到对岸,味道就差了许多,因此,小嶝渔民习惯把收获的海蛎晒成干,再成批外销。
1 A: N/ j. Y6 _/ ^- \) L
    可惜,这些极具渔家风情的海蛎石以及古老的海路,在不久的将来却可能成为永远的回忆。总投资约40亿元的大小嶝纳泥造地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工程所在的海域即海路所在的小嶝西堤附近海域,这一新造出来的地块将用来建设厦门第二机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10-10 23:25 2 只看该作者
大嶝岛主 发表于 2012-10-10 22:12 海路。这是一条连接小嶝岛与大嶝岛的海上通道。说是通道,其实是浅滩,只有退潮后才露出海面。就像大自 ... ...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2-10-11 19:43 3 只看该作者
帮顶一下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