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4541

主题

中秋节登绵山

[复制链接] 查看:2290 | 回复:0
发表于 2008-9-13 10:2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今天,旅游不仅是一种时尚消费,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品位,享受人生,都是非常需要的。
每到中秋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高高兴兴的吃月饼,看月亮。所以中秋节是一个很欢快的一个节日,而今年的中秋节决定远离城市,去寻找少时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来了,我们远离尘世,站在绵山(2566.6米处)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峰伸向天空的尽头,蓝天一尘不染,仿佛用手轻轻一指就能触摸到美丽的天堂,你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与纯洁。当狂风袭来时,那熠熠发光的山峰依然静谧而安详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显得深不可测和不可逆转,又使我们深感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心里会想,不要说征服什么山,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征服不了。继续前行会看到很多古建筑,当你爬上369级台阶时,眼前会看到你个庞大的山洞,山洞上方的雕塑栩栩如生,左为夸父追日,而右边便是我要追溯的嫦娥奔月。
嫦娥,后羿的妻,不堪人生之短,偷食西王母的仙药,在月中广寒丹桂下的长生。长大后看了许多港台的电视剧,其中有几段也讲到这嫦娥。港人对神话的态度与人不同。传统神话在他们那里,只是提供了讲故事的契头。至于情节之发展,但凭编剧的发挥。因此嫦娥在那里,往往只保留了后裔妻的身份,以及服药奔月的传统节目。至于之前之后的诸多情节,譬如同后羿间的种种恩怨情仇,奔月后某日又弃月重归等,便远远超出仅读过神话传说之人的想象了。
之所以提港台电视剧中的嫦娥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这看似背离神话传统情节的构造里头,包含着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即嫦娥是一个“人”。不管在奔月之前,还是在奔月之后,她都始终是一个“人”。一个作为“人”,而不是“神”的嫦娥。——即使她服了西王母的药,还奔了月。这个意识在我看来很重要。因为这便意味着,对嫦娥来讲,仙家清净无为的生活对她根本构不成任何吸引。情感与欲望依然固执地生长在她的身体中。而当她摆脱此生的有限获得长生的时候,她发现,长生居然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当她永不再老,永不再死的同时,也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带给她意义的快乐。陪伴她的,永远只有孤单。孤单到死,到绝望,到发疯,到发嚎都无人听的孤单。所以,在港台片中的嫦娥,只有一个心愿:重回人间。重回那有死有老的人间。正是在死亡的背脊上,生命才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有了欢喜与悲伤。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许多诗人吟唱嫦娥的孤单,与今人相比,他们似乎从未设想过嫦娥的回归。这并不是他们冷血,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更接近真实的人生,一个永不可逆的人生。嫦娥必须为她自己的悲剧买单,长生所付出的代价远比死亡要可怕。这样一来,嫦娥奔月的故事似乎多了一些警世的含义:对待生命中那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死亡,如衰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是的,每到一处,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许许多多的想法。我们可以评此论彼,感古叹今,也可以回想生命,眺望前程。这很正常。但是,我们最终会发现,其实我们这一生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实在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的要求不用太高,我们只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善良的心态,去悉心感受生活的细枝末节,去真心享受生活的温馨美好,这也就足够了。
节日,究其本质是一种触目的标志。在日常的琐碎中,节日触及我们,提醒我们回溯到那些最本真纯粹的情感。嫦娥的故事与中秋节间的关联,实际上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提醒我们:重要的永远不是那虚无飘渺的永生快乐。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是此在的幸福:是月饼嚼在嘴里的滋味,是我们在一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