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483

主题

湘潭

传统节日中的奇香异葩-寒食·清明与端午节(下)

[复制链接] 查看:2981 | 回复:0
发表于 2008-10-6 09:2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寒食清明节是内涵极为丰富的节日。寒食清明节的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纪念先贤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伟大精神和各家祖先传承后人的功德功业。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尤其是忠义和孝道,更是上至历代官家下到普通百姓判别是非、决定取舍、分辨亲疏的重要标准。介子推既是忠臣又是孝子,他的行为与情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成为历代攸尊的典范,不仅被官方所推崇,更为广大百姓所敬仰。人们在纪念介子推的过程中也在感受寒食清明节中承载的忠孝清烈文化。因此,每逢寒食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禁火、吃寒食,览介公庙、瞻介公墓、作咏介子推诗作更是人们纪念介子推的最好方式。之后,各家还要到各家的祖坟去祭拜祖先。旧俗清明前夕,按例要在坟上压一些土,谓之“淋坟”。大户人家祭祀有礼生司仪,男的穿长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侧),后祭先人。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要读祭文(每年不变)。拜时有鼓乐伴奏。祭品有整方的猪肉、羊肉、全鸡、全鹅、活鱼,也有用混猪混羊(杀白的全猪全羊)的,祭后按人分发。只要有一家的就不会少另一家的,表示家族内部的平等、和谐、互助,预示着家族的兴旺。
二是给祭祀活动后的人们一个辞冬迎春的机会,昭示着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时节已经来临,自然界和社会的繁荣景象又将兴起,辛勤的劳动者在寒食清明节祭祀先贤、祖先,愉悦身心之后,又将投入到生产之中。唐时朝廷不仅给大臣和宫人放假,还吸收民间荡秋千、斗鸡、插柳、蹴鞠等活动,“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化,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就是对这种热闹场景的最好写照。宋时寒食活动更盛,清明时节,街市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明清以后,寒食清明节活动内容更多,规模更盛。
重五端午节虽也是纪念人的节日,比寒食清明节晚三百年。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设。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渐被怀王疏远。最终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汉北。流放期间,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具体晚多少年?屈原歌颂介子推的诗句引证。
寒食清明节和重五端午节的设立,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这两位先贤的无限崇敬的表达,正如叶剑英元帅的精辟论述:“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 寒食清明节和重五端午节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正是这些载体,让人们去亲身感受两位先贤光辉的人格魅力!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