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205

主题

福州

俗语有云“沉东京、浮福建”,参加8264版聚的银都可以躲过世界末日。。。

[复制链接] 查看:3734 | 回复:7
发表于 2012-12-10 20:2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俗语有云“沉东京、浮福建”,参加8264版聚的银都可以躲过世界末日。。。



[p=25, null, left]     很小时,就听说了一句话“沉东京、浮福建”、“沉东京、浮七州”。然而,故老相传,这句话却有多种解释,时至今日,也难有定论。更何况,随着年岁的增长,走过地方也多了,也知道浙江省沿海也有相关的俗语,则说“沉东京、浮绍兴”;而广东省东部沿海,则有“沉东京、浮南澳”之说。是否苏鲁等省沿海,也有同样的传说呢?而闽浙粤三省传说,前半句均是“沉东京”,那么究竟“沉东京”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样的相关历史典故,甚至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p=25, null, left]      而这几种传说,大致说的均差不多。大约就是有一个叫“东京”的地方沉没了、沉沦了、沉寂了、沉陷了、沉滞了,但究竟该用哪个词,却难以确定。而结果却是浮升了、浮现了福建、绍兴、南澳、七州等地。而至于后半句,民间传说,一是海平面下降、大陆架上升形成了新大陆;其二就是该地方的地位上升了、经济提升了。更多的故老相传,是指向大陆架上升这一说。


[p=25, null, left]       因为方便与熟悉程度,本文主要针对“沉东京、浮福建”作为主线,陈述一些看法,相信几种说法是大同小异的。

[p=25, null, left]    时间上说,在福建省沿海流传的这句话,均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本人在闽东南沿海多个地方,断断续续听过这样的传说,但说起传说的年代,均是含糊不清,无从辨认、也无从考证。唯一的,在闽南的泉州一带,有一部份民间传说,说到时间,明确指向了宋朝,然而宋朝一说,也殊无说服力。宋朝距今,也不过千年之事,中国沿海早已开发。沿海文化、沿海经济已经渐渐取代了中原文化,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至今没有一点痕迹,就是民间野史,也鲜有此方面的准确记载,应该只是片面的、个别地方善意扭曲的结果。只有一些石碑,似乎在传载着这个传说。

[p=25, null, left]

[p=25, null, left]一、地名来历

[p=25, null, left]    福州地区:早先,在福州地名由来上,比较正规的出处是因城西有山名“福山”,遂得名“福州”。然而,福山究竟是福州城内的哪座山?还是福州区域内的哪座山?有人与“寿山”相牵,曰“福寿山”,多是附会之词。倒是民间传说,较为理性、准确些!早年的福州城南是一片水乡泽国,除吉祥山、紫气山、惠泽山(大庙山)、南禅山等几处浮出水面外,其他均为一片汪洋。据说后来,由于泥沙冲积,才逐渐浮出一块块陆地来。泥沙冲积而成的陆地称“洲”,所以今台江区有 许多带“洲”的地名,屈指一算至少有12个,如中洲、赢洲、鸭姆洲、老药洲、后洲、沧洲、苍霞洲、义洲、帮洲、楞岩洲(中亭街)、三县洲、鳌峰洲。因地势上升,浮出州县,故称浮州。而后人取福州,则有吉详、祝福之意。

[p=25, null, left]   而福州下属县名,来历多属晚期,而且变化不定。多半含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永亨太平等祝福之意。并无多少历史成份、文化内涵,如永泰、长乐、永福、永昌(今福清)等。

[p=25, null, left]    莆田地区:莆田地名的来历,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下降,大架上升的历史根源。相传,远古时代,莆田(兴化)大地上,只有戴云山支脉的影子,倒映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就连莆田城南的广化寺也与此有一定关联。(此寺建寺极早,在东南亚有几百座分寺。)寺后有一景,名为“南山松柏”,就是早年一望郁郁葱葱的松柏,倒映在海里所呈现出的奇观。


[p=25, null, left]    后来,海平面慢慢上升,海水渐渐退去。露出一片面积大约千把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多少年后,这一片盐碱地,长满了蒲草,常年只有候鸟栖息。早先的原著民,称这里为蒲口。又不知过去了多少年,秦汉时中原汉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经陆路逃荒、海路簸波,来到了“福建”东南沿海(今福州至漳州一带),扎根开发。中原来的先民们,为了充分利用这块平原,他们挖沟辟渠、水网纵横、通江达海。在排泄平原里的盐碱水的同时,大量移民至平原地区,开始开田辟地。因在蒲草上开辟田地,故命名“蒲口”为“蒲田”。后盐碱水排尽、引进溪水,农业发展、交通便捷,孕育了“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演地名为“莆田”,意为海水退尽,“莆田”地名由此孕生!

[p=25, null, left]    泉州地区:泉州,历史上是整个闽南地区,含今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级市的衍生地。然而,泉州的地名,却不是开始就拥有的。先是北方通州,到隋时才有了福建的泉州,然而那时的泉州,却不是今天的泉州,却是今天的福州。直到北宋初年,泉州地名才固定下来,永远成了现在泉州的名字。而其附廊晋江,则是南迁的晋朝遗民,为了纪念中原旧地,把流径的河流,命名晋江。

[p=25, null, left]    然而,泉州平原的全部土地,与福州平原、莆田平原及漳州平原一样,均是海平面上升、大陆架上升而形成的,只是一样年代不详而已。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这些平原,除了极小部份是河流冲积形成,大部份却是海平面升降所致的。

[p=25, null, left]   漳州地区:最早的漳州地区,只有一县,那就是龙溪县,与莆田县、南安县一并隶属于丰州(即今泉州)。唐时,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辟泉州、潮州中间地,置漳州。因最初州驻地有一河流,陈元光为了纪念河南家乡的清漳河,命其为漳江。后州府北迁、再迁,而州名不变。地名中虽然没有“记载”海退陆升,然一样是海退陆升所形成的新陆地。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10 20:28 2 只看该作者
[p=25, null, left]

俗语有云“沉东京、浮福建”,参加8264版聚的银都可以躲过世界末日。。。


[p=25, null, left]二、古老相传

[p=25, null, left]

[p=25, null, left]    最早本人听说的,是老家莆田的传说。原话却与题目有一定出入“沉七州、浮莆田”。正如前文所述,莆田地名由来,该地的的确确是海里“浮”出来的,然而,下沉了哪些地方?又是哪些州县城?(七应该不是指实数)又是什么年代的事?


[p=25, null, left]   而泉州以南的闽南大地,则流传着“沉东京、浮福建”这个传说,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

[p=25, null, left]      观点1指地质变迁

[p=25, null, left]   “沉东京、浮福建”其实指的是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东面的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

[p=25, null, left]  观点2指“东京”、“福建”社会地位的变化

[p=25, null, left]  “沉东京、浮福建”指的是“东京”、“福建”两地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傅金星在《福建地名》1981年第1期中撰文认为,南宋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原宋朝都城“东京”开封的地位下降,相反原为蛮夷之地的福建却得到开发。

[p=25, null, left]  观点3指南宋小皇帝“东京”行宫沉入海中


[p=25, null, left]  历史上的“东山地方志”记载了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南宋末年,小皇帝赵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扶助下,南逃到广东南澳,同时也准备在福建的东山岛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建造“东京”行宫,一时间小岛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料发生地震,小岛沉入海中。这就是所谓的“沉东京”。

[p=25, null, left]  观点4指福州“东都”称号“沉没”?

[p=25, null, left]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福建”有关的“东京”,这就是福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开闽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到了北宋初期,朝廷重设“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号称“八闽”。从这个历史过程看,福州“东都”的称号消失了,“沉没了”,而“福建”重新出现在八闽大地,“浮出了水面”。

[p=25, null, left]  观点5指“沉于东京浮于福建”

[p=25, null, left]  从字面上来看,“沉”、“浮”是动词,上述几种说法中“东京”、“福建”都是地点名词,可解释成“东京沉而福建浮”或“沉了东京、浮出福建”。曾有人提出“沉东京、浮福建”可能是“沉于东京、浮于福建”的简化,但如此又少了主语。这主语是什么呢?

[p=25, null, left]  观点6海市蜃楼


[p=25, null, left]  古时福建沿海的居民把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认为是“东京”古城的幻影和显灵,进而衍生出“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不过福建沿海的海市蜃楼很少见,产生“沉东京、浮福建”传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p=25, null, left]    传说中“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从古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了,传播的范围相当广,北至浙江,南至广东,都有这样的说法。而根据闽南沿海老一辈人所说,曾经在闽南沿海各地都看见过刻有“东京大路”、“往东京大路”、“东京大桥”碑文的石碑,而且民间关于“沉东京”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甚至有人传言,在泉州外海深沪湾里,逢风平浪静的凌晨,在船舱里可以听到鸡鸣、犬吠及人的低语声,很像是从海底传来的,当然,这只是民间口传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而学术界、考古界也对那些实实在在的石碑进行了分析,却至今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完整的解析。但至今没有发现一幅记载详细的石碑。

[p=25, null, left]

[p=25, null, left]

发表于 2012-12-10 20:28 3 只看该作者
[p=25, null, left]三、地质变迁

[p=25, null, left]    据地质学界的研究,早在远古时代,即古生代和中生代,台湾海峡曾经是大陆东缘的一条海槽。大约在距今4000万年左右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开始了一次新的大规模造山运动—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受这次造山运动影响,台湾海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处在一极不稳定的阶段。早在100万年以前,与大陆相隔的海槽时有时无,台湾岛与福建时断时连。

[p=25, null, left]    因地质变化,地壳运动,台海一带一直是地震高发地带。有史记载,福建沿海曾多次发生大地震。最近一次有记载的大地震是明朝中后期,大约是正德时期,发生于莆田与泉州之间,超过八级的大地震。房屋倒塌、城池崩坏、居民死伤无数。在这个可能中,“东京”指的是位于福建沿海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人类在此生活,后来因为某次地震或者地质运动而沉入海中,支持这个可能性的证据是沿海渔民从闽中、闽南和粤东沿海的海底打捞上来的东西,把这些作为“沉东京”的实物证据,把这些沉没的地方称为“东京”。

[p=25, null, left]    而现代考古研究证明,在台湾海峡的东山岛与澎湖群岛之间,的的确确存在一条海底高台,称之为“台湾海峡大陆桥”或称之为“东山陆桥”。而这条海底大陆架的存在,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台湾海峡洋流走向。故在台湾版的东海与南海的划分,并不是如现在所说的从台湾南部的鹅銮鼻与闽粤分界线这一连线,而是漳州市龙海县镇海角与鹅銮鼻之间的边线。尤其是每年的四五间,如果从东山岛放飘一物,自然流至台湾的澎湖岛。据说,当年施琅收台时,主要舰队也是从东山岛出发的。


[p=25, null, left]    根据地质研究和考古勘察,一万多年前,台湾海峡还是一片陆地浅滩,植物茂盛,动物繁多,留下了“左镇人”、“东山人”、“海峡人”等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和化石遗存。地质勘探表明,在福建南部的东山,经澎湖到台湾台南之间,存在“东山陆桥”,是早期闽台人类交往活动的通道。尽管如此,却没有证据证明这块陆地曾经叫“东京”,也无法证明这块陆地的沉没和福建地壳的上升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过程。

[p=25, null, left]    还有人认为,“沉东京、浮福建”是指台湾海峡潮汐的涨落形成的陆地出没于海面的现象。认为当福建沿海落潮时,海峡对岸的台湾(称为“东京”)为涨潮,海边的一部分陆地被海水淹没。这就是“沉东京、浮福建”。但台湾海峡宽200公里,两岸潮水的涨落几乎在同一时间,不会出现这边涨潮另一边落潮的情况。

[p=25, null, left]四、历史疑问

[p=25, null, left]    种种的证物、样样的传说,似乎证明着“沉东京、浮福建”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然而就是无法确切说明某一问题。存在于闽南大地上的“东京大道”、“东京大路”、“往东京大路”及“东京大桥”的石碑,又似乎在诉说着千年前(甚至万年前)的往事。

[p=25, null, left]    宋代的都城东京,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东京?宋朝时开封被称为“东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那时的泉州是一个通商的重要港口,传闻中石碑所指“东京大路”就是指引海外的商人及本地要前往开封考科举的读书人的一块路碑,后来随着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开封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被削弱,因此民间就有了“沉东京”的说法,指代“东京”的衰弱。

[p=25, null, left]    另外的一种可能则充满了政治意义,1276年,宋王朝已经走到尽头,张世杰跟随两王(益王赵、信王赵)来到福建,1279年,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在广东崖门投海自尽,随从十几万人也随着跳海身亡,宋王朝最后是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中沉没的,是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宋王朝在海上灭亡,也给人们一种宋王权沉没于海的感觉,因此会在沿海地区流传出“沉东京”的说法,此处的“东京”是否指的是宋王朝?


[p=25, null, left]    而在漳州市的漳浦县湖西,至今保存着一座完整的古城堡-----赵家堡。那是一座宋代皇族后裔避祸闽南,仿照故都“东京”立意布局建造而成的城堡,至今城内外的居民,也全是赵氏。是否,赵家堡也与“沉东京、浮福建”有所联系呢?

[p=25, null, left]   如今,又有些人附会“沉东京”可能指台湾沦陷、指郑成功反清复明之路标,甚至有人说是倭寇所立的归家之碑。

[p=25, null, left]    也许只有当记载“沉东京、浮福建”“东京大路”全记录大碑出现时,才能解开这个历史传说之谜。

[p=25, null, left]  也许,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能够进一步破解这一历史传说之谜,也未可知?  

[p=25, null, left]    在此之前,只好让这个美丽的传说,继续在民间流传;只好让沿海民众,继续描绘精彩的往事,不也很好么?

[p=25, null, left]

[p=25, null, left]---摘自网络。

发表于 2012-12-10 20:37 4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发表于 2012-12-10 20:39 5 只看该作者
崖山之后无中国,我到觉得观点2说得靠近点。
发表于 2012-12-10 23:04 6 只看该作者
沉七州、浮莆田,全部到我故乡来
发表于 2012-12-11 10:42 7 只看该作者
沉东京、浮福建”
发表于 2012-12-11 13:38 8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