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4839

主题

珍爱生命!别浪费公共安全资源!

[复制链接] 查看:4126 | 回复:13
发表于 2012-12-18 07:5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南海网三亚12月13日消息  12日,三亚一男一女翻山越岭5小时误闯军事禁区的海滩“看风景”,由于海水涨潮、山岩陡峭,两人被困在小东海的峭壁上无法返回,先后通过电话报警和发手机微博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事后多部门经17小时,成功救出两人。
12日晚,两人先后通过电话报警和发手机微博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后,三亚多部门联合进行搜救,但因为当晚海上浪高三米,且峭壁靠近浅滩暗礁多,救援工作困难重重,前后三次搜救都未成功。
此事引起三亚市政府高度重视,三亚市常务副市长林东率领三亚公安、海警、消防、救助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搜救小组,连夜召开紧急营救会议研究救援方案。12月13日早上8点15分左右,经过海南边防总队海警二支队、三亚消防支队、三亚救助局等部门在第四次联合救援行动中,将被困17小时的遇险人员安全救起,两人均无生命危险,精神状态较好。
获救遇险人员:只为了看风景去爬山
13日早上10点30分左右,南海网记者在三亚鹿回头村往里延伸的山岭处,见到了被营救下山的两名遇险人员。两人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看上去精神状态还不错,男子在报警救援时曾反映两人是情侣关系,但这一说法后来被遇险女子否定了。
据遇险男子介绍,他叫崔连孟,是海南本地人,随行的女子是他女朋友,昨天上午两人准备一起去爬山,乘坐3路车走到鹿回头村尽头,然后沿着马路一直徒步往里面走,上午11点开始爬山,翻过几座山岭,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峭壁上,那时已经是下午4点了,等他们准备返回时,却发现岩壁太陡,又迷失了方向。
“听朋友说那里的景色很美,我们本来只打算去爬山看风景的,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崔连孟说,当时知道走不出去后,他赶紧掏出手机报警求救,心里很害怕,不过自己很幸运,我们都被救援人员救上来了。
遇险女子叫马小红,来自山西。马小红告诉记者,随行的男子并不是她男朋友,两人只是普通朋友关系,她一直叫他孟哥,昨天两人一起相约去爬山,是因为之前听朋友说那边的风景很美,可以钓鱼、看海,所以就冒险过去了。
由于遇险人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进食,被救上岸后,经120救护人员检查身体无恙后,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很快离开现场,崔连孟在上车前低声说了一句话:“生命很重要,以后一定不能随便闯入标明‘禁止进入’的区域,工作人员辛苦了。”
多部门联合救援17小时 前后展开4次大营救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数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每个人的衣服都潮湿了,大汗淋淋、脸色疲惫。据其中一位消防人员介绍,昨晚接到救援任务后,该局组织了数名消防人员过来,了解到遇险人员的位置是在小东海附近时,立即与海南海警二支队联合救助,因为地势原因、风大浪急,救援工作困难重重。
据海南海警二支队的工作人员介绍,12日下午16时50分,海警二支队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派出正在海上进行训练的海警46006舰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当时遇险人员在距离岸边约0.6海里的一块峭壁上,周围涨潮的海水已经淹没了通往岸边的沟槽,由于此海域暗礁众多,海警舰艇在距离被困人员500米的距离时便无法靠近。
晚上20时左右,海警官兵与随后赶到的三亚消防部门人员驾驶46006F高速小型摩托艇再次来到该岛礁附近,尝试向被困人员靠近,但海底的暗礁浅滩就像一个个“深水炸弹”,时刻威胁着救援官兵及海警舰艇的安全,在海浪的拍打下,摩托艇也只能行进到距离被困人员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旦再往前靠近,则随时有触礁搁浅的危险,官兵们几次尝试接近开展营救均未果。
13日凌晨1时许,三亚市常务副市长林东率领三亚公安、海警、消防、救助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搜救小组,连夜召开紧急营救会议研究救援方案,并确定“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待清晨退潮时从陆地进行营救”的最佳营救方案。同时,为防止被困人员发生坠海意外和给予其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抚,海警46006F摩托艇一直在海上坚守。
直至13日凌晨5时,海水退到最低潮后,三亚消防部门人员在海警摩托艇提供的位置指引下,顺利从岸上登上被困人员所处峭壁,经过5个小时的紧急营救,将这对被困人员顺利解救。
遇险人微博“直播”遇险过程引争议 网友说法褒贬不一
随后,记者查看了遇险人员马小红的微博“JennyMable”,其将遇险过程在微博上进行了全程“直播”,先后发布了13条微博,多条微博还附有相关照片,此举引发众网友热切关注。
12月12日晚上21点50分,网友“JennyMable”最后一条微博反映:“消防队说从陆上过来,因为军舰怕碰坏无法靠岸,直升机晚上看不到我们,只能人工陆地救援,我们是被三包了还是三不管?手机没电了,六个小时了,好冷,如果明天我没发消息,请一定帮忙扩散,爸爸妈妈,亲爱的朋友们我爱你们,不用讨公道什么的,我经历过最好的荣华也挺过了最难的时刻,生命美好,珍重!”
该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引来围观,截止目前,已被转发10459次,评论了4782条。记者发现,网友对此态度褒贬不一,有网友同情其遇险遭遇;也有网友“吐槽”自身不注意安全,要珍惜生命。
网友“宁臻超博”说,“我是救你的消防队员之一,今天上午我们爬了七个山头,冒着摔下悬崖大海的危险,于10点已成功把你和你的朋友救出!抢险救援人民生命财产是我们的职责,但奉劝你一句珍爱生命!别在浪费我们有限的公共安全资源!”


此外,南海网记者注意到,遇险人员是从山下进入山岭,然而在入口处可以清楚的看到立了两面“军事禁区闲人莫入”的蓝色标牌,进入山岭的唯一入口已被铁门封锁,铁门右边虽有条小路,目前也在砌砖封路,据现场施工的工人说,这边是军事禁区,很少有人进来。两名遇险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确实看见了禁区的标志,但出于好奇,为了看到风景,还是进去了,以后会注意。
海警提醒:当前,三亚已迎来冬季旅游高峰,多数群众、游客不熟悉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等情况,切莫擅自徒登、攀爬海边礁石游玩,应在旅游部门人员的带领下观赏美丽海景,以免发生意外。
(本文来源:南海网 )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戈壁青石
1人点评 收起
  • 草长蝇飞 生命确实该珍爱,但不要动不动就说浪费公共资源,救援本身就是公共资源发挥作用的地方。 如果救命成了浪费精神,人类就可以不要精神了 2012-12-22 13:24
发表于 2012-12-18 07:55 2 只看该作者
复旦学生在黄山遇险获救始末
死神来得猝不及防。

12月13日,一支由复旦大学生、校友和校外人员组成的18人探险队,在黄山登山探险时迷路报警,在搜寻归来途中,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海宁不幸坠崖牺牲。

张宁海牺牲后,媒体和公众陆续质疑队员对牺牲民警过于冷漠,而随后网上曝出的“复旦媒体公关”等各种言论,让此事件迅速升级,最终演变成了“黄山门”。

复旦学生黄山遇险

在登山队领队侯盼的记忆中,他们大约是凌晨2点听到搜救队的声音。那时,他们已经在翡翠谷被困了7个小时。

这支登山队一共有18人,10名男生,8名女生。7人有10次以上的户外探险经验,7人有1次以上户外活动经验,4人没有经验。他们同样是在复旦BBS上看到信息,报名拼团的。因都曾属复旦登山协会,大部分人彼此认识。

按照计划,他们将穿越黄山东海大峡谷。这是一处没有开发的景区,但对驴友来说,却是一条比较成熟的户外路线。2009年5月,复旦登协曾经组织一支28人的队伍,在有向导的情况下穿越了这个大峡谷。

侯盼说,这次队伍里有参加过那次穿越的队员,他们还带了GPS、等高线地图等装备,队伍里又有测绘地图的专业人员,而以前穿越过的老队员给过他们攻略,这让他们最终决定无向导穿越。

一切都很顺利。虽然到达后(12月11日)当天下午GPS就因落水不得不关机,但他们还是凭借指南针和地图,顺利抵达了计划露营的通天塘营地。侯盼说,12日凌晨,黄山下起了小雨,这让雾变得大了很多,因为分辨不出山形,又没有GPS,队员们在越过一个高地后下到山谷,开始分不清方向。

GPS被重新打开,定位却出现了100米的偏差,队伍开始偏离原定路线。到了下午4点,侯盼跟探路的领队在如何前进路线上发生分歧,而队员在得知今晚走不出大峡谷时,也开始变得焦急,有人提出要报警。

侯盼说,关于报警,队伍里也有人反对,但当探路的队员表示,体力透支且有失温的情况发生后,他最终也投了赞成票。

“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信号,时断时续。”登山队队员施承祖回忆,报警是大家一致同意的,当时电话不能打出去,他们一群人轮流往外发短信,都没有回音,而他用手机给自己姨父发出去两条,都被收到了。

施承祖的姨父报了警,上海警方联系了黄山警方。最终,黄山方面出动了一个230人的救援团,开始搜救。

尽管在求救信息里附上了坐标,但队员所处的云谷寺一号地区,由于过于偏僻,加上天黑雨大,到了凌晨2点,才被救援队伍找到。

救援民警坠崖牺牲

队员们开始一个个随着民警走出去,张宁海在旁边打着手电探路。侯盼最后一个离开,他走出不到5分钟,听到后面有人喊“有人掉下去了”。

掉下去的是张宁海,黄山景区一个25岁的民警。当时,他正拿着手电,给往下撤的队员照明,在一个湿滑草地,他脚一滑。在旁边的人,只来得及看见电筒翻滚而出的光线。

有人掉下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队伍,侯盼说他赶紧冲到前面,这时已经有消防队员拿着绳子下去了。他听到有喊声从下面传来:“是个警察,有警号。”那声音顿了顿:“用手拍他的脸,已经没反应了。”

张宁海掉下去的消息,负责压队的唐清威也知道了,那是他后面的救援人员对讲机里传出的声音:“是警察,人没了。”

“我的脑子嗡了一声。”侯盼说,他叫队伍停下,让队员报数,但河边水声太大,人又太多,他决定让大家退回原来露营的地方,等天亮再走。侯盼说,张宁海掉下去后,他们在原地等了几个小时。天亮了,另一支救援队来了。

唐清威和侯盼证实,他们出山时,队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人掉下去,但由于当时太乱,张宁海已经牺牲的消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下山途中,登山队遇到了从上海赶来的东方卫视记者冷炜。

在下山之前,冷炜采访了3个人,一个是第一个下来的大一的女孩,另一个则是发出短信的施承祖。接着采访了领队侯盼。“我在前两个刚采访完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有点……很冷静。”他问侯盼:“为什么队员们看上去好像都很冷静,看上去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侯盼回答:“你说谁?你把他揪出来!”

快出山时,侯盼找到了冷炜,拜托他帮忙给张宁海的家人带一句话,就是他代表他们的团队向张宁海家人表示极大的歉意,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

登山队员被指冷漠

被救下来的学生,开始被安排洗澡,体检。做体检时,冷炜一直在场,他目睹的画面让他即使在后来所有学生都道歉后,依然耿耿于怀。

“这些学生在体检时,一直都在嘻嘻哈哈,面带笑容。没有一个人提到牺牲的张宁海。”冷炜说,这让他当时就感到不太舒服,体检完吃饭,这时侯盼主动提议大家默哀一分钟。这让冷炜觉得欣慰,他提醒摄像师说,一会要是有他们难过得吃不下饭的(情景)注意拍一下。

但事实让冷炜很失望,没有一个学生表露出难过的表情,还有不少人依然在谈笑风生。同事拍完后,对他说了四个字:“你看你看!”冷炜说,这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他一个人心中,黄山台的女记者陈艳(音)采访完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些孩子太过分了,一个个嬉皮笑脸的。”

冷炜说,如果学生们不在这个时候做点事情,将来会被骂死。于是他找到侯盼,建议他在张宁海遗体被运出来时,带领队员去接一下。侯盼答应了。冷炜同时证实,学生们在出山后,曾对校方和管委会表示,想对张宁海家里做点事。但是管委会和校方以“现在不合适”拒绝了这个要求。

张宁海的遗体运了七八个小时。悬崖有50米,要先从悬崖下去,再抬上来,绕大半个黄山才能出来。

张宁海遗体被抬出山时,大部分参加救援的队员都哭了,就连并不认识张宁海的黄山公安局长也哭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朝张宁海的遗体深深地鞠躬送别,一位女生跪倒在地上。

事后的追悔

回到学校的登山队,遭受到了意料之中的舆论压力,但最初的舆论,只是仅仅谴责他们草率探险的行为。但随着安徽记者在微博上指责他们在明知民警因此事牺牲后,依然谈笑风生的情景后,指责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随后,“登协夺权论”“复旦公关控制”论,开始被逐一曝出,而在他们的对面,张宁海的父母却一再要求媒体,不要对这些孩子过于苛责。两边鲜明的对比,无疑让这种局面雪上加霜。

侯盼、唐清威和杜彬等等,都遭到了人肉搜索。他们的校内网一打开,几乎全是指责和攻击的短信。

侯盼说,他们并非没有压力,从出事后整整三天,他几乎都没睡着过。不只是侯盼,参加登山的一个女生,则在事情发生后,几乎再也没出过门,天天呆在宿舍里,也不跟人交流。

这时的他们,除了道歉,最多想的是反驳和辩解。

唐清威说,他首先想写一个技术总结帖,这是历次山难后都要做的事情,也是反驳网上对他们的线路、装备、天气考虑的质疑。“我们就想证明自己没有错,这个事件完全是个意外,意外到就像出门走在马路上被车撞了一样”。“我们最初都不敢去面对这个事情,别人不提,我们也不敢想。”最初,侯盼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情,到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报警是否应该等等这些问题。当时想到的多是活人的教训,而没有去想一个生命的消失。

上周三晚上,侯盼接到了张宁海堂姐的电话。电话里,她并没有去责怪他们,只是详细询问张宁海去世的一些细节,比如当时是走在哪里,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情况下失足,有没有喊,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我一下子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侯盼说,他发现,真的一条生命没有了。他开始忏悔和后悔,他哭了一场,然后睡了三个小时。他决定,要承担所有的事情和面对所有的责任。

侯盼给唐清威也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张宁海家里来电的详情,这让唐清威直接找到了校方,要求去参加张宁海的追悼会。

12月17日,张宁海的追悼会在黄山和复旦同时举行。张宁海的遗照,在草地上,被心形的白花簇拥。获救队员捧着鲜花,一直在痛哭。而在千里之外的黄山,侯盼和唐清威用弯得不能再弯的角度给张宁海鞠了三个躬后,痛哭着跪倒在了张家父母面前。

参加完追悼会后,侯盼召集18人开了会,随后,他代表18个人写了一封名为《迟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动》的信,承认自己错了。在信中,他形容自己的时候,用了“寡廉鲜耻”、“自私自大”、“膨胀无知”等等语言。侯盼说,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并非是受了网络上评论的裹挟。在信中,他希望为张宁海的家属做三件事:捐款; 定期探望二老;定期拜祭张宁海烈士并为张宁海就读过的中学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

唐清威在个人主页上则更新了状态:我们会默默地去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如果大家还关注这事,我们再回头看,希望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宁海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18个人会用心去对待。

队员周飞,在博客上写了一篇《走错路的黄山》总结了这次灾难:“我们的轻浮和虚妄开启了一场风暴,最终吞噬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自然成为我们道义上永远不可卸下的责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  
发表于 2012-12-18 07:57 3 只看该作者
“十一”黄金周将至,出游的安全问题又不可避免地被提到公众的视野,尤其是那些处于“无组织”、“无纪律”,专走未开发地带的驴友团队,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团队活动的始终。远的不说,六名俄罗斯游客在新疆和田失踪的事情至今还没有结束,这为“十一”出游的驴友敲响了警钟。驴友频频出事,呼唤着国内户外救援机制的出台。

  北京地区将有专业救援组织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全国第一个户外紧急救援机构———中国山岳救援队将于11月19日成立。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介绍,救援队将首先在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区提供户外救援。

  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国宁救援部副部长关宏举介绍,中国山岳救援队的成立,将为市民外出旅行和户外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该机构为志愿者公益性组织。届时将设24小时接听报警电话,专用电话号码将于不久后对外公布。

  可以说,中国山岳救援队的建立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户外运动开展,加入这一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与不断扩大的户外人群相对比,其中真正懂得户外,真正能够驾驭户外运动的人却很少,以至于户外圈子屡屡爆出驴友遇难的消息。每当有驴友遇难的新闻见诸报端,业界呼唤救援机制、救援组织的呼声就会高一阵,但是呼喊了几年一直没有一个专业、系统的救援组织出现。

  中国登山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志坚认为,光呼喊没有结果,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山地户外运动才刚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都忙着了解什么叫登山和户外运动,还无暇顾及其背后的危险以及化解危险的办法;二是对“高山救援”理解的误区,包括一些专业登山家在内的人都认为,高山救援只不过是登山运动的一个分支,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领域;三是国情的问题,在没有认识到高山救援的重要性的情况下,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人们还在了解什么叫登山和户外运动

  正如张志坚主任分析的第一点原因,目前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放在了解什么叫登山和户外运动上,更多的人还处在刚刚接受一件新奇事物的兴奋状态中。每当有驴友遇难,业内人士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不自量力。不自量力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规模庞大的所谓驴友,对于“户外”二字根本就没理解,看轻了、看简单了“户外”二字。就像张志坚主任上面的分析。

  户外救援机制说到底是一种事后补救机制,最好的情况还是平平安安不出任何事情,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出事的几率。对驴友自身来讲,加强户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做好出行前的准备工作,对个人能力无法达到的不要随便尝试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

  正如一位资深驴友所言,很多人都是初次做“驴”或者刚刚接触户外运动,并且完全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以一种追赶潮流的心态奔着户外圈子来的,这样的人往往并不缺少昂贵的装备,在硬件条件上他们比一般的老驴还要强,但是他们缺少的是软件素质和对户外运动的正确心态,比如:登山的经验、户外生存的技能、户外自救的常识和能力、与团队协同行动的精神等,而这些恰恰是最关键的因素。

  不缺热情缺专业技能

  一位参加过数次户外救援的无线电爱好者告诉记者,在大山里,以及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手机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个时候无线电便派上了用场,手台在搜救遇难人员时屡建奇功,但并不是每个驴友都玩无线电,也不是每个驴友都具备这方面的技能,万一出了事情就可能少了一种对外求救的通讯工具。

  这位HAM(无线电爱好者)的说法正说明了目前国内户外救援的一种尴尬境地:对于户外救援不缺少热情,有人遇难只要是能抽出时间的驴友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是与高涨的热情相对应的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人没有户外救援知识技能,不懂得救援的技巧,不会用相关救援设备等,这会使救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救援工作中,跑在第一线的常常是户外运动的老手,很多还是跟随中国户外运动成长起来的老驴,以及公安干警、当地向导、山民等具备救援本领的人。

  救援知识、救援技能的普及也是中国户外运动救援机制建立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链接

  国外救援组织

  美国

  美国救援协会为全国性组织,成立于1950年,各州都有它的分会,救援协会所有成员全是志愿者。

  美国各州的救援协会均设有多个救援中心。每个救援中心有数十名志愿者。在业务上救援中心归地方警察局领导。求救的电话号码也是911。救援中心一般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事务部,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另一个部门为技术部,主要负责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

  每个救援中心每天都有一人值班,遇有求救时值班员一般要通知25名左右的志愿者,要求至少有10人到达现场参加救援。

  美国的救援协会是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并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救援协会、救援中心的办公地点由政府提供;救援协会购置车辆、器材等享受免税;救援志愿者参加培训和救援工作时,他所就职的部门须无条件支持,不扣薪水;援助工作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密切合作,救援中广泛使用的直升机由军队提供,救援狗由警方提供。

  美国登山救援协会的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户外运动如钓鱼、打猎、滑雪、徒步穿越等许可证中的部分费用,另一部分是社会赞助。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每个救援中心都有一台指挥车、两台雪地救援助车、三台救援小型卡车,这些车辆都来自社会捐赠。

  欧洲

  欧洲很多国家的救援体系与美国相似,是由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伍,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合作实施救援工作。而较有特点的是在登山活动频繁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法国的救援中心在海拔4000米左右设有通讯联络和救援站,要求登山者携带或租用通讯联络器材,并且每隔20分钟就会有一班直升机巡逻,以便及时发现意外事件并施以救助。

  日韩

  日本和韩国是登山和户外运动很盛行的国家,在日本和韩国,救援组织称为“山难对策委员会”。但是由于日、韩境内少有高山,救援工作更多的是面向旅游区域和户外活动者。而日、韩的一些大的旅游山区,要求出入这里的人登记,以便及时发现迷失或发生意外的情况。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发表于 2012-12-18 08:00 4 只看该作者
至今没有相关法规规定被救“驴友”承担何种责任,也没有任何一位驴友自愿承担过救援费用。而这些额外产生的成本,最终仍旧由政府支出转而由社会承担。
发表于 2012-12-18 08:06 5 只看该作者
“由于违规造成的额外成本过高,美国已有八个州通过可对“疏忽或刻意违规者”收费的法律”
——哪位大侠知道具体是哪8個州?具体在何种情況下可以收費?
发表于 2012-12-18 10:04 6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政府平时又做了多少免费的、义务的安全宣导和免费景区营地、路牌等建设工作?
发表于 2012-12-18 10:22 7 只看该作者
很讨厌看到悲剧发生。
发表于 2012-12-18 16:51 8 只看该作者
看XD的帖子受教育
发表于 2012-12-18 18:13 9 只看该作者
好吧。大家吸取教训,别去危险的地方,真有危险的时候自力更生,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要给别人带来危险。
发表于 2012-12-19 15:50 10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可以有!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