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482

主题

11月独行于西安古都

[复制链接] 查看:14698 | 回复:94
发表于 2008-11-13 17:0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2008年11月,终于有机会离开天津一下啦!西安一个好久就想去的城市不仅是因为出了老郑、老许还有老张,更重要是有我喜欢的小吃!!
出行前咨询了下“麦子”关于太白的情况,麦子说,一个人的太白是危险的,所以将ZN的驴行改成了FB的游玩。
乘K213次火车中午到达西安
发表于 2008-11-13 17:11 2 只看该作者
首站朋友强力推荐的小吃“肉夹馍”

这家馍真是太火啦,第二天晚来了会儿竟然买光啦!!!嗨!!强呀!!

[ 本帖最后由 小的禾子 于 2008-11-13 17:18 编辑 ]

8.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12 3 只看该作者
先上个“馍”

[ 本帖最后由 小的禾子 于 2008-11-13 17:15 编辑 ]

11.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16 4 只看该作者
再上个“凉皮”,不过这个"凉皮"不如后几天在“坊上回民小吃街”吃的回民版“凉皮”

10.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20 5 只看该作者
中午两人只花了20元,午饭搞定!!!下午朋友有事工作去啦!
我也开始了我独自一人的,西安游玩之旅
发表于 2008-11-13 17:31 6 只看该作者
关中书院

       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我也装把“文化人”,从书院开始

13.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33 7 只看该作者
书院街边的 “小塔”

12.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35 8 只看该作者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位于西安府治东南,在今西安城南门内东侧西安师范学校处(即书院门街西口,街名由此而来)。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讲堂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建有生徒宿舍号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亩,树亭于中,砌石为桥。堂后有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大门本南开,后改于西巷。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至此,书院已初具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tang音躺)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莅任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重视学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还在全省选拔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学习。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选自百度

14.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38 9 只看该作者
西安的城墙,天津也是有着六百年的历史,可是.....................................

1.jpg

发表于 2008-11-13 17:41 10 只看该作者
西安著名景点“碑林”外的古树

9.jpg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