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744

主题

南昌

进贤县文港镇罗岭西麓:静乐寺

[复制链接] 查看:2538 | 回复:3
发表于 2013-4-21 17:4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静乐寺]静乐寺座在进贤县文港镇罗岭西麓,占地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驮殿、弥勒殿、三圣殿、钟楼、鼓楼、经楼、斋堂及附属建筑面积共1000余平方米,另有山林、茶果园,菜圃等100余亩。
  
  静乐寺原名罗岭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几度废兴,1989年后复修扩建,年逾花甲的释慧云大师来庙主持佛事,在十方善信的支持下,历尽艰辛,方初具规模,并易名为“静乐寺”。有比丘尼、坐山居土20余人。
  
  罗岭山风光秀丽,茂林丛生,溪涧潺流,千花竟放,百鸟歌鸣。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仕官学子、释道信民,或旅游观光,或隐居修学,或结庐坐禅,留下了“憩马长林密,开樽大寺闲”,“青山不改千年色,碧水长流万古声”等名句。更有“一僧饮之有余而不溢,众僧饮之而不浅”,凉沁沁脾、香留齿颊的龙泉池,千古传为佳话。
  
  静乐寺前建有十方积善天桥和停车场,近邻316线国道,交通方便,水、电、通信等设施一一俱全,是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静乐寺原名罗岭庙,始于时朝万历年间,缘何名为罗岭庙。里面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那是宋末年间,罗岭的一个多年的大樟树成了精。化为人形,昼夜下山,为害人民。一次恰好遇到观音菩萨路过此地。拔下头上发钗,化作一面铜锣,收服了樟树精,山下人们为了感念菩萨的恩德,遂建观音殿。莲花台,起名罗岭庙,久而久之,锣岭变成了罗岭,至于那个樟树精,从那时起,便改恶向善,造福乡民,据说它在文革时期还保护了寺里的部分佛像,人们尊重它从善如流的品行,称他为仙人,并且每次去寺院都不忘在这棵树下燃三支香,以示心意。重建罗岭时它还四处化缘呢,明朝万历年间,禅风盛起。得僧尼于此,弘扬佛法。开坛讲经,至此罗岭为何改名为七宝禅林,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四众倾向于此,一时名动朝野,清朝光绪年间,云峰和尚亦多次云游于此,诗人袁潜曾赋诗一首赞曰:
  
  乍至若天山,山藏万水间
  
  偶闻击馨声,始觉有禅关
  
  憩马长林密,开樽大寺闲
  
  回归寻旧路,夕阳带僧还
  
  静乐寺的水亦是远近闻名,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来寻访仙源甘露。并流下许多佳话。水的出处只是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山泉洞穴,称为龙泉的池中涌出。关于这个水井亦流传着哙炙人口的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龙子触犯天条罪当到死,菩萨得知其与佛门有缘为之说情。遂被贬到罗岭的浮云峰下,遇一高僧在此结庐而居。修行大乘佛法,讽颂金刚咒。小龙颇有灵性,化为小蟹,蛰伏听法,日渐熏习,不知几时依然化龙飞去。后来小龙为报菩萨高僧度化之恩,遂于蜗居蛰藏之处留下一池,其名龙泉,又称蟹井。一僧饮之不溢,众僧饮之不浅,百僧饮之供而不匮。后人对小龙知恩报恩的行为题咏“龙非池中物,泉乃石津精。蛰此为听经,喷涌供参禅”之诗句。
  
  南昌仅60公里,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地位。交通便捷,浙赣铁路复线横穿全境;昌万公路横穿北部乡镇;南部乡镇可由抚河经赣江直达长江,北部乡镇可通过鄱阳湖直达长江;县境内的温圳至乐化的高速公路直达昌北机场。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4-21 18:02 2 只看该作者
关不住的心 发表于 2013-4-21 17:46   [静乐寺]静乐寺座在进贤县文港镇罗岭西麓,占地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驮殿、弥 ... ...

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3-4-21 20:39 3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3-4-22 13:45 4 只看该作者
分享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