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先说明我想阐述的问题。 这是目前睡袋设计中,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1 关键点 “冷点” 所谓冷点,指的是睡袋中某些地方无法满足人体保暖。 冷点包括两个方面 静态下的冷点 使用过程中的冷点 1.1 静态下的冷点,这个好理解,我们都知道,在不运动的情况下,肢体末端的保暖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血液,所以,末端循环不好的人,容易手脚冰凉。 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性,作为安全的角度,保证脏器的保暖对保障生命比较有帮助。 这些设计里,包括横纵绒道设计,不同部位厚度不同的设计,测开拉链,中开拉链,阻风墙,胸领,帽型,肩型,脚型,立衬,叠瓦,内松紧,外松紧等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各品牌都有自己的优势,大多数都已经是常规设计,(经验不足的产品就另说了)目前我没看到什么呢突破。暂时不细说。 1.2 所谓使用过程中的冷点。 这部分包括如下 A 保暖材料在使用中受压缩导致厚度降低。 B 保暖材料移位导致的厚度降低 C 受损导致的厚度降低(如受潮,老化,过度压缩) 这个是各品牌一直在研讨的问题。很多值得聊的话题。 先说A 在使用中受压缩导致厚度降低。 众所周知,羽绒睡袋背部被压缩,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例子。解决的方法也很多,背包全部填充棉的(某某)局部填充棉的(TNF, 某青鸟)无底的(各种品牌)直接填防潮垫的(BA). 各种设计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弊端。 不过,大家多数都没关注另外一个问题。------ 身体较宽部位(肩部,胯部)对睡袋侧面保暖层的压缩。 腿部在运动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相对不明显。 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到的设计主要有两类, 1 SD 的内松紧 2 通过限制睡袋内尺寸保证,内尺寸和外尺寸之间足够的空间来解决。 个人观点,SD 的内松紧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帮助不大。如果说,早期的较肥大的睡袋的使用内松紧设计可以尽量扩大绒道的厚度(保证羽绒蓬松),那么到了轻量化时代,这个设计就没有太多的优势了。(SD的专利已经过期了,大家都可以用了) 而限制内尺寸,也就是说,限制肩部 手臂的活动量在轻量化设计中,比较有优势。 我没有看到3D 设计的相关资料,个人认为,如果这个3D设计是要解决肩部胯部压缩问题,实在没有必要。 (为了更多的色彩和美观除外)因为人体的截面是椭圆形,一块布包裹足以。 再说问题B 保暖材料移位导致的厚度降低 直接说,就是绒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真正理想状态,是绒被绒道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但是工艺上做不到。成本太高,也会有许多附带的弊端。 有点累了,这个问题明天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