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7850

主题

徐州

中华第一“驴”

[复制链接] 查看:6784 | 回复:4
发表于 2013-8-30 14:3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醉心鱼 于 2013-8-30 14:39 编辑


  人们习惯上把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称作“驴友”。有人说“驴友一词来源与网络,是旅游的谐音,这种称呼指以旅游为爱好的人,而并非旅游这个事情本身。又因为动物界的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故特以驴子的这种品格比喻那些不辞辛苦借助自身体力实现这一爱好的人们。”

     既然驴友与旅游有关,那么让我们纵观历史,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爱好旅游的大家们,看看他们能否可称“驴”。探索一下驴和旅游到底是哪位历史人物先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是哪一位以驴为友,最后又自称为“驴”,开驴之先河。

     孔子是我国早期的旅游家,他周游春秋列国的事迹历史早有记载。他对旅游的一些思想,在中国留下深远的影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都成为后来人们外出交游的标准。但孔子的交游以传播儒家治国思想为目的,而非出于爱好,所到之处,多是受列国国君之邀,享受崇高的礼遇,与“驴”还不能共语。尽管孔子也有厄于陈州七日之苦。

     汉代的张謇、司马迁、都是旅行的大家。但他们的出行大多都带有官方性质的出行。

     唐朝《经行记》的作者杜环、译经大师玄奘、高僧鉴真,他们对旅游也情有独衷,但与驴的定义也去之甚远。

     元代的汪大渊,也曾效法司马迁遨游天地,写尽风土人情。一部《岛夷志略》领先欧洲人二百多年认识澳洲大陆。但从他留下的古体诗百韵里,很难找到驴子的踪影,更没发现他自称为驴。

     明代的郑和、徐霞客更是了不起的人物。《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演绎了这位官至四品率领二百多艘海船七下西洋钦封三保太监的丰功伟绩。《徐霞客游记》是家喻户晓的一部记录中国地理的百科全书。徐霞客一生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以出游为爱好,完全符合现在“驴友”的标准。可惜这位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旅行家,始终没有把自己的行为和驴挂起勾来。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清代旅行家钱泳《履园丛话》中的名言,但他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悠闲而自得。乾隆也算一位旅行家,但他的出游方式又有谁能比的上呢?更不用说驴子了。

     盘点至此,到底在中国历史上是谁把旅游的方式和驴之行经联系到一起的呢?

    皇帝龙升久在天,孤臣遗落鼎湖边。

    一驴亡命三千路,四海无家十二年。

    霜露几经寒食火,园陵谁扫忌辰烟?

    朝来独望昌平拜,童子闻歌亦泫然。

     这是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于清顺治13年(1656年)319日过河南阌乡县写下的一首诗歌。这个时候诗人已经在中国的山林、江海中穿越了12年。他第一次把这种生活借用驴字表达出来。那么这位诗人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当今的“驴友”之驴能否联系起来呢?

     阎尔梅,江苏(明代属于南直隶)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降生时耳大,白过于面。清顺治年间为逃避清廷缉捕自号白耷山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明亡后,参与山东榆园军起义,失败后逃亡各地,反清之志不改,与明遗民顾炎武、傅青主等志同道合,友谊深厚。与万寿祺并称为“徐州二遗民”。其人其诗,当时声望均高,今日视之,仍然足以传世。让我们纵观这位诗人的一生行踪,与当今之“驴友”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明万历31年(1603年),阎尔梅出生。明天启3年(1623年)21岁的他,开始游学江南。于天启7年返回故乡。这四年,年轻的阎尔梅一边学习,一边游玩,可以说尽情享受着旅游的乐趣。并将这四年的游历诗歌刻成诗集《江上草》。

     明崇祯元年,26岁的阎尔梅,恩贡入京师,就读于国之监。三年后以全国24名的成绩中举。在这三年里,他游遍了燕京周围的山山水水。写下《出都门游西山》、《西苑》、《石经山》、《戒坛山》、《西峰觅山后诸洞》、《坛柘寺》、《玉泉山看裂帕湖》、《碧云寺》、《游海淀》等诗歌。明崇祯4年,阎尔梅别都门,沿大运河南下,经行德州、武城、清河、临清、东昌府(聊城)、安山、南旺(分水龙王庙)、济宁、沙沟返回故乡。

     明崇祯5年(1632),阎尔梅东走淮安,于次年春到苏州,三月游杭州,六月游支硎,秋回淮安,十一月返沛。崇祯11年,他北走台庄,到达东昌,和任城。

     清顺治2年(1645)阎尔梅再次入淮,走庙湾,到达海上。我们从他的诗歌《自庙湾至海上》、和《海上遇大风雨》两首诗歌里可以读出一人驾一小船穿越在大海之中的艰辛和惊险。“海上山如粟,晴开千万处。烟波不可分,乱逐云来去。”“东走前无路,扶余一问津。谁知风雨夜,海外更愁人。一夜天风啸,芦汀水丈余。艨艟千百队,浮入野人芦。”海上归来,他复至庙湾,取道北沙、清河、过马陵,返回。月夜步走北沙,宿坝头,独行的艰苦,难以言表。

     顺治四年(1647),阎尔梅北走山东,加入榆园军,奔走山东、河南联络四方豪杰。先后到钜野、范县、冠县、开封、西华、嵩山等地。顺治五年,从嵩山奔淮安,随后几年活动在京师。顺治9年,出京师,4月返沛,8月被清兵围捕,下山东按察司监狱。

     “一蹇何劳八县兵,凌霜踏碎济南城。方昏适值髦头午,今晓犹看贯索横。埋骨应怜无净土,招魂可惜是虚名。愁中静想明夷数。箕子文王结伴行。”蹇者驴也,这是诗人第一次把自己和驴联系在一起,从此以驴为友,行走天涯海角,一直到他死去,都没停止过行走于江河山林的脚步。

     即使他在监狱期间,利用看守提供的便利,先后游了趵突泉、大明湖、华不注山、泰山、方山、藏龙峡、龙洞山等地。并于清顺治11年,8月越狱返沛。顺治12年,清兵再次围捕,两夫人烈死,阎尔梅夜奔河南,从此开始了他驴子一般的穿越生涯。寄情于山水,穿越中国十九省。“一驴亡命三千路,四海无家十二年。”

     既然说阎尔梅是中华第一“驴”,那就让我们看看他一生的游历踪迹,是否可配称这一名号。如果说在清顺治12年(1655年)之前他的出游是腐败游的话,那么在这之后的历次出游则堪称艰苦的驴行了。

     第一次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沛县到河南、陕西的往返,遍游两省山水古迹,写下许多壮丽诗篇。

     顺治12819日,阎尔梅从沛县西走河南虞城,南奔通许,次年北游城耳冈,过朱仙镇,春至扶沟、陆平,西过洛阳,从新安、渑池至陕州。北渡河,游河东,随后到长安。游甘泉、九峻,西入咸阳,遍游周、汉、唐诸陵。顺治14年春,阎尔梅由关中返回河南。至杞城,夏游铁里,复至许州,至禹州,遍游崆峒、具茨、大隗诸山。10月游密县,岁末至临颍。顺治15年,阎尔梅从临颍到少林寺,秋至杜郎,岁暮还沛。这样就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河南、陕西的大回返。

     说他此次大回返是驴行,那就要走驴道,让我们从他诗歌中去领略一下他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行进中的艰辛。在《虞城题姜再渭东庄》中诗人这样写道:“微茫柴径水痕幽,出没无人掩破楼。但有垣墙千树里,不闻鸡犬一声秋。”“豕迹狼腥绝牧樵,蒲深风骤火焦焦。虚埋寺碣支为案,横系渔舟踏作桥。”在离开虞城西去途中他这样描写着“茅村寂寂卧深更,月黑遥闻剥啄惊。启户瞻星银汉冷,敲煤取火铁灯明。”“孤磬寒云墅,疏鸿小雪天。阮途须自耐,莫使北风怜。”“飒飒西风步走徐,濒河鸟道转沮洳。”“缘堤洼泽驴无路,列阵平沙雁各群。”“秋尘四罩影茫茫,百里萑苻旅店荒。”“微服西来僻路洼,行人结束税牛车。”“秋衣敝垢忍霜华,晓街东邻一浣纱。”“劳劳行脚归何处,欲借绳床挂一瓢。”如此种种,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行者的艰辛,道路之偏僻。

     如果说,这样的徒步没难度,算不上驴行,那么让我们看看阎尔梅登山的风采,穿越山与悬崖之险峻。在《游伊阙山》中他这样写道:“青萝石墨岭相连,凿断疏通闷顿泉。”在《从新安渑池至陕州道》一诗中诗人这样描写自己登山的壮举“登高直上鹈鹕顶,亢石无阶几万层。”诗人笔下的函谷关是“隘谷斜登逝到天,车无方轨骑单牵。千寻青壁身旁夹,万里黄河足下旋。”在攀登平陆县砥柱峰时他这样描写道:“触岸陡回无去路,扶筇深入有来山。”“青河澹宕水渟槽,崖现泥痕百丈高。西峡争如东峡险,神门不及鬼门嚎。”“一声春鸟知何处,四顾青山不见人。”他所选择线路的难度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见一斑。再让我们读读他的诗歌《登崆峒山绝顶》,感受一下他在登顶时的捕鼠之乐。

     “昔闻轩帝登空同,今我登巅四望穷。红叶千林中岳外,黄河一缕太行东。危岩倒结龙须桧,绝壁孤悬鹤膝桐。黝黝石梯潭水静,捕来香鼠贮衣笼。”

     阎尔梅的第二次出游同样用了四年的时间,穿越了豫西北、鲁西南、山西、陕西、宁夏四川湖北江西、云间(上海)、江苏,完成了第二个大回环,为他60岁的生日做了一个多彩的蛋糕。从顺治16年(1659年)正月出发,到康熙元年12月返回沛县,走跑了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

     这次他从河南的滑县、开州(濮阳)进入山东的东明,经鲁西南进入河北济源。从河北进入山西至猗氏。游芮城,西入华阴,游太华山。北游榆林,从宁夏入兰州至枹罕。5月至永寿,6月游太白过武功。秋穿越秦岭至汉中,岁暮至四川保宁。

     顺治17年(1660)阎尔梅58岁,这年元旦他在保宁,不久至成都青城。3月返回汉中。沿汉江东下。东下的原计划是沿三峡东下,但当时蜀南有兵事,他只好折回汉中,由汉江,经汉中东下。沿途游襄、郧诸山。5月到达武昌,至樊湖、巴河、蕲州。9月由蕲州进入江西庐山。顺治18年(1661)春,他依然在庐山一带游历,秋,东下吴门,10月到达苏州,止于虎丘。康熙元年(1662)阎尔梅年高60岁。这年春天,他过昆山、虞山、游云间(上海)、太仓。秋7月渡江北至扬州9月至淮,北上徐州,过故垒旧所行营处,登燕子楼,12月抵家。为第二个大回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让我们从他这四年的众多的诗歌中,在他穿越的每个节点上选上几首,细细解读一下,看看他穿越的激情,所依赖的穿越工具以及运动中的动作,看看是否象们当今之驴友。或从他一些诗歌自注中,诗歌题目中,了解一下他穿越的具体线路。

     《历滑县开州抵东明》一诗中,关于诗歌所涉及的地点,诗人自注道“颛顼陵在滑东北,毛河在大名北,漆园城在东明内,有庄子庙。铁丘在开州北。”在《五老峰荆观四》一诗中,他先对五老峰的位置做了注明“峰在临晋西,南接中条山。”接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五老峰的险峻和穿越后的心情。“群峰围作一峰垣,卓立中宫拟至尊。看似浮图非九级,疑为砥柱失三门。烟峦列侍皆成象,秋索悬空不见根。绝壁千寻无路上,却从过后怖心魂。”他用群峰四围,五峰卓立中宫来描写五峰的地形。用看似浮图,疑为砥柱来写五峰的峻,用秋索悬空,绝壁千寻来写五峰的险。最后用“却从过后怖心魂”来描写他穿越五峰过后的恐怖心理。将此次穿越线路的难度和险度,从一个侧面展示在我们眼前。

     《从乌岭西下游中条》明确标出“东西乌岭是太行山脊,在翼城东七十里。”《从安邑南入中条遂渡茅津抵陕州西去》中写道:“平阳佳酿选葡萄,色艳襄阳味旨羔。一线鬼门穿白径,半间神庙夹青槽。玉钩悬处云峰翠,金舌焚时磬语高。土俗从来欢赛戏,鸣锣百队杂钟璈。”诗人在注解中写道:“白径岭:解州东南,有石门,最狭险。青石槽:即中条山之虞坂,苟息假道,伯乐逢骐骥,皆此。玉钩山:安邑县东北。金舌和尚,赵人,在中条修行,唐睿宗三召不至,命截其舌焚之,遂成金舌,夜诵如故。”白径岭也是太行八径之一的白径古道的必经之地,72拐是其险要之处。

     阎尔梅到达陕州后,首先穿越了西岳华山。有《初入太华山》、《希夷峡》、《题莎萝坪道院》、《题大上方》、《从青柯坪上千尺橦》、《箭括》、《从胡趋离垢上云台峰》、《题苍龙岭》、《题华岳宫》、《玉女峰》、《题岫云羽士阁》、《题莲花峰》、《落雁峰》等诗篇传世。在他穿越华山的诗篇中尤其是《从青柯坪上千尺橦》、《箭括》两首,将攀山登崖的姿态和动作描写的淋漓尽致。“青柯坪侧路奇穷,陡绝顽崖一罅通。掌足兼升双就掏,绳梯并用两垂空。儇行似蜒依墙际,怪状如蛙出井中。宿垢侵人离不得,登岩遥赏渭流东。”“青柯坪侧路奇穷,陡绝顽崖一罅通。”罅者缝隙,这两句描写了诗人从青柯坪上千尺橦道路的难度。“掌足兼升双就掏。绳梯并用两垂空。”这两句的意思是:手脚并用才能上升,上升的时候手和脚都要抠进崖壁的空穴中。“儇行似蜒依墙际,怪状如蛙出井中。”指的是身形似蝙蝠一样贴在墙面上,形状怪异的象只蛤蟆从井里爬出来。这是普通的旅游吗?难道我们现在户外运动所说的攀岩不就是如此吗?

     《箭括》“险光开一线,窄缝夹青天。蹑蹬先妨膝,板崖侧用肩。木梯橦外补,铁繘井中悬。怪石横如窦,阴风直上穿。”

     “难上仍难下,层橦级不齐。注睛窥缺坎,垂脚觅旁梯。锁重霜欺掌,磐回石碍脐。凌空音响乱,早已碎菅鞮。”诗人在这两首描写登箭括的诗歌前注明道:“箭括,今名千尺橦,为华山极险处。”第一首写登箭括,第二首写下箭括。因为阎尔梅是从清柯坪上的千尺橦,由此上必须经过离垢,离垢当时也叫车箱谷或叫犁沟。之所以叫离垢,取佛经之语:“离垢天最高”之意。从这里攀登,给人一线青天的感觉。因此诗歌的一开头,就写出了离垢的气势:“险光开一线,窄缝夹青天”。接下来,他详实地描写了自己登山的群过程。“蹑蹬先妨膝,板崖侧用肩。”攀登千尺橦是艰难的,下来也绝非易事,诗人用“注睛窥缺坎,垂脚觅旁梯。锁重霜欺掌,磐回石碍脐。”来描写了下的艰苦。所有这些,绝不是一般旅游所能比拟的。

     离开华山,阎尔梅登上了著名的太白山。在《登太白山寄怀》一诗中这样写道:“太白峰高险绝伦,云巅松桧响粼粼。”而当他登上太白山又是什么状况呢?“杖履飘摇如夜电,眉须明灭似秋磷。”拄着手仗,身体摇晃不能自主,如黑夜的闪电一样闪闪晃不稳,脸上失去往日的光泽,如同秋天的磷火。就是现在我们攀登太白山也非易事,何况那个时候的太白山路的保护措施无法和当今太白相比。

     阎尔梅离开太白山后,由榆林到宁夏有诗歌《从榆林至宁夏即事》,诗歌自注中明确记载了:“玉华山、无定河在青涧县东,羚羊渠在宁夏中卫南、冈沙洞在兰州南、花马池在宁夏东南。琥玐山在宁夏西南、鸣沙城在中卫东南,贺兰山在宁夏西六十里。”接着距离兰州城南六里的皋兰山到达枹罕,也就是现在甘肃的临夏县。然后返回,到达永寿县,从曲江到达户县。从兴平取道凤翔,由白歧山到达宝鸡。再越秦岭,穿越连云栈,自凤岭登七盘山。

     在穿越连云栈时,他这样描写道:“峰末有峰清汉插,地根无地黑江流。”“沺沺大壑触崖崩,来去人攀壁上藤。隧谷衔青一缕,秾花垂地绿千绳。盘回岭角斜肩度,路仰云梢按膝登。”“顽猿接掌垂空饮,健马停蹄歇喘过。”“隘路环遮隔岭招,人呼二十四鞍桥。”

     他穿过连云栈,登上七盘关,在《登七盘关望汉中》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晓上鸡头尽七盘,望来巴陵簇烟峦。雍梁四塞名天狱,井鬼双高结将坛。”“走脱连云栈外悲,西风摇落汉江眉。”

     就这样他再次进入汉中,在大回环中完成了一个小回环。仅从太白到宝鸡的鳌山这一线,目前也一直被称作中国户外穿越的终极线路。

     接下来从汉中进入四川,到达阆中等地。登玉峰,上峨眉,泛舟苍溪、百花潭。然后返回陕西嶓冢山,寻汉水发源处,沿汉江东下,到达襄樊。登襄樊岘山,游鹿门山。然后到达武昌。题黄鹤楼、登西山、走蕲水巴河、游峒山。过麻城、黄州进入庐山。在庐山游东林寺、九奇峰石门、狮子崖、栖贤寺、三峡桥、莲花洞。黄龙潭寺阅藏经、雨后坐山亭观水。登黄崖观瀑布、简寂观中题古松。上锁江楼,登孤山绝顶。题御碑亭,徒香山花径。从五老峰东下三叠泉,宿万松坪会闻极上人。接着他到达南昌,畅游沿途名山大川,至今在江西的武功山,仍留藏着他的题下的“小桥流水”四个大字。

     阎尔梅的第三次出游是从康熙2年(1663)秋天出发,到康熙5年(1666)春天返沛,两头算起,也是四年的时间。

     这次他穿越的线路是:先游赵魏,复走山东,北至昌平。游恒山西至大同。从雁门进入大漠,然后归京师,于康熙5年春返沛,完成了他穿越的第三个大回环,当年64岁。

     阎尔梅在康熙元年12月返回故乡沛县后,在家休整了大半年,这对他来说是件难得的事情。愉快的心情我们从他和朋友饮酒诗作中可见一斑。《端午饮心迪孙斋头》“年年客路过端午,独有今年到故乡。得尔一杯沉醉去,黄鹂啼处野花香。”秋天一到,天气凉爽,阎尔梅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个大回环的穿越。他秋游赵魏,复上泰山。在他众多的描写泰山的诗篇中我们选出一首登西峰的诗作来欣赏,看看他当年攀登西峰的风采。“山外寻山山又余,漫劳香客引篮舆。西峰土绣仙人影,北峪泉鸣梵嫂居。映日遥看三岛市,梯云重写八分书。从来造极登巅者,破险穷幽不逮余。”他在这首诗歌的自注中写道:“仙人影在西峰,北峪在山后”。“破险穷幽不逮余”是说破险穷幽不留遗漏。遍游泰山诸峰后,阎尔梅到达曲阜,从古曲阜登昊陵遂至防山。游方山,从泗水县至陪尾山,探寻泗水发源地。过兖州到达昌平万寿山,走太行第八径到达居庸关。然后从保定的鸡鸣山到上谷,登镇朔楼,游宣府东山、北山、土木驿。继续前行,游恒山、进入大同,登白登山,至雁门,由雁门关进入大漠。然后折返京师,于康熙5年春,返回故乡沛县。历经四年,完成了第三个穿越大回环。

     在探源泗水的途中,阎尔梅感慨着自己独行的苍凉与艰辛:“西南西北路荒凉,老矣东还两鬓霜。”年过60的他,虽有些沧桑,但行走的意志并没有减弱。他在《重过兖州有感》一诗中这样写道:“尝从世外寻高蹈,不避人间有畏途。”他在《示余两石司李》一诗中这样形容自己的行走:“山驿月明狼聚啸,海天霜冷鹤孤飞。”在他登恒山的诗歌,我们可以找到他如此行走的目的,和对这项活动的热爱。他如此地行走在山林江海之中,虽有逃亡的客观原因,但绝不是被迫行走。他穿越的目的,一是寄情于山水,二是遍考各地,完成他的著作《明朝边防志》。“五岳将游遍,今兹陟北恒。笛笙传乐府,松柏哭山陵。亡命豺狼道,逃禅酒肉僧。白头人出塞,偏爱走崚嶒。”从“五岳将游遍,今兹陟北恒。”中我们可以看出,攀登中国五岳在他的游历中将要完成。“白头人出塞,偏爱走崚嶒。”一个爱字,道出了他行走山水只是出于爱好,而并非被迫无奈。亡命有多种方式,他选择行走山水之间,只为一个爱字。崚嶒者,高山峻岭也。

     “老矣登临壮,悲风大漠来。歌残都尉苦,赋罢子山哀。瀚海铭金石,丰州刈草莱。休言心不死,纵死不能灰。”为了表达人老登临的壮心不老,他用“休言心不死,纵死不能灰。”道出了自己心声。

     “山水西南尽,归来更北游。长城今日见,上谷主人留。路考三边志,时逢八月秋。谈言微中处,不觉异乡愁。”“山水西南尽,归来更北游。”他对前边几次出游做了总结,从而规划北游的线路。“路考三边志”道出了他如此大范围穿越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而亡命。

     在雁门关,阎尔梅遇到了老友李天生,这个时候李天生将要返回陕西,阎尔梅在《雁门送李天生归陕》一诗中说道:“余将游大漠,汝乃去长安。华夏三边弃,冰霜六月寒。”由此看来,他从雁门关直接进入了大漠。这个时候他的二儿子进京,找到已经做了大清刑部尚书的阎尔梅好友龚孝升。龚孝升将阎尔梅的年龄虚增10岁,亲自为他题疏,使得阎尔梅反清罪得以免除。这个时候阎尔梅依然在大漠中游走。康熙412月,阎尔梅从大漠返回京师。京师一帮做了清朝要员的朋友纷纷为他接风。他在答谢魏石生相国时,谢帖不书姓名,而用白耷山人,京师众友大异。关于白耷山人的意义,随后用专节进行讨论。

     阎尔梅的第四次出游,是在康熙5年的夏天到该年的初冬。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参加顾眉的葬礼。他从沛县出发,经宿州到达庐州。秋渡江前往南京,谒孝陵,然后西去安庆,复东返,顺流而下,游余阙祠,过大通河望九华山,芜湖吊黄将军,过天门山、牛渚山,到采石矶到乌江浦北转返沛。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穿越苏皖两地的小回环。

     康熙5年春阎尔梅从京师返回沛县后,好友龚孝升的夫人顾眉去世,归葬于庐州(合肥),阎尔梅得信后前往庐州吊唁,借着这个机会,他完成了苏皖两地回环穿越。

     阎尔梅来到安徽的符离集,登上符离桥,看到石桥凌乱,周围瓦楼残败的样子,望着东去睢水,感慨着刘邦与项羽的垓下之争,追忆着清军清军扬州屠城的惨况,无限感慨地悲吟:“石桥凌乱瓦楼残,睢水东流下浅滩。试问刘项争胜处,烟波无数血花寒。”过了符离桥,阎尔梅直奔宿州,沿途风景萧条,不期而遇的一场春雨,让旅途中的阎尔梅赶到喜出望外,他欣然吟唱:“徐南风景最苍凉,宿子城边草更荒。偏是我来新雨后,山花村酒一齐香。”赏着山花,品着美酒,阎尔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女儿。阎尔梅的二女婿张园长就是这安徽蕲县人,于是阎尔梅离开宿州,奔蕲县而去。从他《蕲县题张园长草亭》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到达蕲县的时候已经是炎热的夏季,麦子已经秋黄了。“高堤环抱古蕲州,驱马南来麦已秋。歇在槐花深处饭,满天暑雨水东流。”就这样阎尔梅一路走走停停,等他赶到庐州的时候已是秋天了。阎尔梅到达庐州后,顾眉的灵柩还没抵达,阎尔梅和众故友相逢,把酒叙旧,登霍岳千峰,观百里巢湖。在顾眉葬礼期间,阎尔梅为顾眉写下数首挽辞。其中一首,让阎尔梅想起了二十五年前在秦淮河与顾眉的交往。

     “眉楼相仿夏初时,赠我开元一句诗。二十五年赓和断,翻来江上写哀辞。”阎尔梅在诗的自注中这样写道:“壬午四月(明崇祯15年(1642))客金陵,王穆如、周吴昉、王衡之诸君招饮秦淮,乘月过访眉生,眉生问余为谁,诸君才说姓阎,眉生即应声云;‘此古古先生耶。’余曰:‘何以见知?’,眉拱手云:‘天下何人不识君?’。

     顾眉秦淮八艳之一,通晓文史,工诗词,善画兰花。后嫁于龚孝升,被清朝政府封为一品夫人。康熙2年卒,康熙五年移柩葬于合肥桃花城。

     送走了顾眉,阎尔眉和龚孝升长谈人生,在他为龚孝升写下的三十首诗歌中,从不同的角度,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了自己独恋山水,热衷穿越的生活态度。“一葛一裘足,三冬三夏余。相随唯道伴,所至得僧庐。患难多更事,穷愁少著书。行踪休预算,歌啸总如如。”“伯伦游戏去,荷锸几曾埋。”“自解山东网,渔樵路始宽。”“待君襄大事,重制远游冠。”“僧贫无榻下,竹篾布绳床。秋到木齐响,晓晴山骤光。”“僻好唯山水,秋来补破帆。”

     离开庐州,阎尔梅来到凤阳,拜谒了德、懿、熙三陵。,游凤阳大龙兴寺,观皇陵御制碑。然后东下,谒钟山孝陵,拜陪葬诸臣墓,登钟山,题鸳湖秋锦堂。游莫愁湖。然后西去安庆,访方密之,题余阙祠,过大通河望九华山,到达池州铜陵县。“讲行无事且偷闲,箫鼓秋村唱小蛮。薄暮微醺桥上看,半轮新月九华山。”

     离开九华山,阎尔梅前往芜湖吊黄将军。这黄将军,就是南明宏光时代镇守芜湖的黄得功。离开芜湖,直下天门山。天门山在涂县西长江两岸,长江穿山而过,东曰博望,西曰梁山,两山相对如门,唐代诗人李白有《望天门》诗传世。那让我们看看阎尔梅笔下的天门山又是什么样的呢?“山根浪扫似撞钟,一瞬船过越数峰。多有悬崖空晒网,渔郎来去不留踪。”穿过天门山,到达牛渚山,题采石山,穿横江,到达乌江浦,北转返回沛县,完成了苏皖两省的穿越。

     阎尔梅的第五次出游是从康熙六年秋,到康熙九年夏,也是用了四年的时间。这次出游,游程曲而长,停点多。康熙6年(1667)秋,阎尔梅从沛县出发,到达上谷(张家口)。东出榆关(抚宁县),冬入都,寓真空寺。康熙72月至昌平,谒十三陵。3月出都,6月到澹村,游浚县(今属鹤壁市,明属于北直隶大名府)8月至大名(今河北大名县),冬游邯郸。康熙83月,出邯郸,至安阳。游林虑、天平。从卫辉西游,经修武、怀庆、抵丹口,到达河北济源,南渡黄河到洛阳。折而东南,经伊阙、汜水、荥阳、到达通许,深秋到达虞城、冬入都寓慈仁寺。康熙9年夏,由京师返回沛县。这样他完成了一个8字型的大穿越,归来已是68岁。

     清康熙6年,此年为丁末年。阎尔梅从沛县出发到达上谷,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易县、张家口一带,然后东出榆关,也就是现在的山海关。为了编写他的著作《明边防史志》,出山海关有窥满清发源地之意,这在当时是犯禁之事,所以搜遍现存资料,此年阎尔梅却无诗歌留下。也许他的好友崔兔床在后来整理他的诗歌时,为怕反清诗歌祸及后人大量删去。从《寅宾录》一书中,我们可以从计子山拜帖中得知,当年有《大赋》一篇留下,但目前保留的全集中也未加收录。但在次年阎尔梅于京师送好友李武曾去贵阳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探察这一带时的情形。

     “丁末之秋游上谷,与君饮马长城窟。东山既登复北山,八月霜高云影肃。踞峰遥看蚩尤林,秦汉武功宛在目。赋诗不可得同声,黄羊陵外浑河绿。分手归来集玉桥,灯霄更奏霓裳曲。碣石馆前骏骨荒,丈夫空老鬓为霜。投笔策马复南征,万里鸣刀鞑鬼方。此时同舍诸子皆壮之,慈仁松古荫瑶卮。汉家伏波吟五溪,日南郡开铜柱低。重镌名姓滇黔西。”

     阎尔梅在京师猫过冬季,于康熙七年初夏到达了澹村。澹村就是历史上澹台子羽村。这里有董仲舒祠堂。阎尔梅到达这里的时间是戊申六月十七日,当天这里发生了强烈地震。阎尔梅用诗歌《澹村地震》记载了这里历史事件。

     “万树垂杨子羽村,荷亭结夏饮黄昏。虚空何物如相斗?楼阁茫然不自存。潦倒星辰天有象,飘零山海地无根。任艳董子占灾异,似此非常哪可论?”离开澹村,阎尔梅直奔大名,从大名到邯郸,登丛台、马服山、登大伾山到达浚县,登浮丘山顶之龟峰。然后西行,到达林县,游林虑山、黄华山、太平山。让我们从他《游林虑山》的组诗中领略一下林县一带的山水风光和诗人攀登的情趣。

     “龙头山抱曲山横,城在深山不见城。”“悬泉飞洒晴空雨,暗壑阴森太古冰。”“春谷黄花蕊似蚕,峰围紫碧映澄潭。双崖悬瀑分鸡翅,百岫明霞射蚁尖。”这鸡翅洪在狮子峰西神囷山上,蚁尖寨在黄花谷西十里余。“壁障千寻封雪窦,黄沙百里见铜台。”“太行东麓有林虑,隧谷灵泉百种余。”林县的山水让诗人留恋也让我们心动。但攀登的艰辛,同样也让我们惊叹!

     “屐破苍苔手挽藤,盘回鸟道入崚嶒。”“妍暄时节登临倦,跌坐披衿纳冷风。”“抠衣缓步陟崔嵬,登几回兮望几回。”“客蹑峡云持枳杖,官移秋酒佐篮舆。”67岁的阎尔梅就是在这次穿越中伤到脚。“久念黄华胜,春深载酒登。山多齐赵寺,碑有宋元僧。烟雨来千障,悲歌陟万层。归来伤足卧,作记剪银灯。”

     伤痛并没有让阎尔梅停止行走的脚步,稍作治疗,他又开始了穿越。他向西到达了河南辉县七十里地的苏门山。“村村桃杏染红烟,直上苏门俯百泉。”“幽岩花草纷垂路,空水亭台倒刺天。”苏门山的美景让他忘记了伤痛,大自然让他发出无限的感慨:“火自有光光不用,悟来谁不是神仙。”随后他从卫辉西行漫游,然后从成皋北渡黄河,到达修武,然后到达丹水口。丹口的美竹让他洗心清俗,久苦风沙的倦游,在清吟声中荡然无存。“家家活水穿中霤,处处新簧簇茂林。久苦风沙游兴倦,丹河桥上发清吟。”

     过了丹口桥,阎尔梅直奔怀庆,由怀庆抵达济渎。济渎在济源县西北三里,他以此为栖息地。穿越了济源南部的金莎岭、济源西北的猴岭山、济源西部天坛山、七谷沟、以及北部的王屋山。随后,他从孟津渡黄河南行,过旋门、汜水,到达荥阳河阴观古战场,重阳节到达河南通许。在通许过了重阳随后抵达虞城,北上山东莱芜,抵达京师。在京师过了一个冬季于康熙9年夏4月返回故乡沛县。这样他圆满完成了又一个四年的穿越。

     阎尔梅的第六次穿越是从康熙9年秋到康熙11年冬,历时三年。归来已经70高龄。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行。康熙9年秋游上党,9月至太原,访傅青主于松庄。畅游山西各地,冬返太原度岁。期间由林县登太行进山西,跨度两年。大致分三条线路穿越山西。第一条:从林县到太原。穿越了林县、壶关、虎亭、閼与、发鸠、武乡、和顺、太原。第二条:从太原至保德。穿越了忻州、静乐、岢岚、保德。第三条:从保德游三关回太原。穿越了河曲、朔州、偏头关、老牛、武宁、雁门、太原。康熙11年春,阎尔梅在太原,间至交城、寿阳、盂县、转入蔚县、广昌,冬至太原返沛。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穿越。随后的几年,他虽有出游,但都是在家乡周围游历,康熙101126日在家中去世,卒年77岁。清光绪23年,沛县知县马光勋感古古山人孝廉名节,划墓地300亩,为之修墓立碑,躬祭阎墓,亲题碑文曰:“明故孝廉阎古古先生之墓”。墓碑高2.4米,宽0.85米。光绪297月大清江苏巡抚恩寿上奏举阎尔梅入乡贤祠。光绪朱批,阎尔梅于光绪29年入乡贤祠。他的事迹后被列入《清史稿》,一个反清之人,最后又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无疑是历史在进步。民国时期,沛县长冯子固又重划墓地81亩,种植柏树720棵,并准备建陵园,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遂。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古古山人墓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121日沛县人民政府在古古山人墓前立碑,碑阳书:“阎古古先生之墓”碑阴介绍古古山人生平事迹。另立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2002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130号文件公布阎古古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尔梅最后一次出游是从康熙9年夏季开始的。他出行的第一站是大名府。在大名文昌阁阎尔梅对为他游上党饯行的朋友说道:“荒墟一角画楼生,禁足炎夏处暑行。已自北来题大陆,更从西走吊长平。”“万里星河都不见,满轮秋兔捣月明。”“禁足”,三伏天不出行称之为禁足,而他没有因为炎热放弃穿越的计划。“禁足炎夏处暑行”在这俗称“禁足”的炎热处暑时节我却要远行。长平,即上党。战国时期秦坑赵兵20万,就在这里。“已自北来题大陆,更从西走吊长平。”写出了他刚从北方归来,又要去西方远足。他离开大名直奔太行山。这次阎尔梅对太行山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首先他来到了太行山的最南端的泽州。从现在的泽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泽州县位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东南端边界处,太行山的最南麓,是通向中原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泽州北部光狼城,就是《史记》中“白起拔赵光狼城”之战发生的地方。巴公原,是周世宗破北汉之处。阎尔梅从这里登上太行山,无限感慨道:“山西图志考茫茫,亲裹干猴陟太行。车马斜穿云脊去,楼台倒落涧根藏。沙千层外银苗秀,谷四围中铁矿香。欲访前人兵战垒,巴公原北是光狼。”随后阎尔梅穿越了螯赑山,仙公山、王屋山、丹水。“神鳌赑屃卧中原,嶻嶪丛生族类藩。封禅似宜先五岳,高明真可配三垣。仙公屈注丹河泒,王屋阴开济渎源。岭上风腥传虎猎,移时狼鹿乱招魂。”仙公山在高平北,丹水在泽州东北三十里。王屋山在阳城河内之间。这些虽是当时地名,但现在我们进入济源小沟背景区后,鳌背山、王屋山确实相距不远。赑屃,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着石碑。我想现在的鳌背山应为螯赑二字。

     随着对太行山的深度穿越,阎尔梅随后完成了对紫团山、三尖山、首阳山、百眼泉的穿越。紫团山在壶关东,三尖山在沁水东北三十里。沁水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间。百眼泉在阳城东北三十里。首阳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凌风直蹑紫团烟,表里河山望划然。返晋文公能创业,祠粉武帝欲成仙。奇峰突出三尖刺,曲水灵通百眼泉。事未可知身有用,谁能绝粒首阳巅。”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太行的战略防御地位,阎尔梅穿越太行山的碗子城、玉璧山、金峰山。碗子城在泽州的怀庆界上,是太行山绝顶。玉璧山在稷山西南,金峰山在上党东北。“碗子城孤立绝津,悬崖不测几千寻。高通帝座相呼吸,低视神州果陆沉。玉璧津梁交濩泽,金峰烟雨落漳阴。青帘贷酒无鲑菜,一盏葡萄对月吟。”

     在这之后,阎尔梅先后又穿越了高平西南的金门山,此山接近光狼;穿越了上党平阳之间的狼尾、蜂房二山;穿越了自首阳而东至王屋山的中条山;穿越了屯留西北的三山,上党南的八谏桥,此桥相传赵括有大将八人谏括,括不听谏,八人皆自刎而死,当地人取之为桥名;穿越了泽州西四十里的岳神山,此山有洞,阎尔梅此次穿越的诗歌中写道:“暂就岳神仙洞憩,还过天井下嶕峣。”天井在泽州南,太行山脊。嶕峣山东二十五里有龙泉、百聚泉。

     “黄崖桥北暗泉砰,荒谷无人耳目惊。”阎尔梅一路高歌从林虑山南峪上天平山。“狻猊峰卓太行阴,吕谷凌空几万寻。日被岩遮藏戏鼠,风从顶扑落飞禽。前无路迹青霄闭,下有泉声白雾沉。直出流沙横岭外,漳河如线影涔涔。”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天平山。狻猊峰在天平山顶,吕谷即太平西南路。

     阎尔梅从天平山上吕谷,遂登太平绝顶,西去壶关上党。“峣峣屸峪灼金灯,跌下飞泉响若崩。陡壁截天无入路,回盘遮树有空层。骡鞍直竖撑蹄喘,龟石虚悬按膝登。持杖蹒跚梯脑上,楼无烟火榻无僧。”这首登太行绝顶的诗歌中所说的金灯山在天平东南,梯脑在吕谷西涯上,是太行绝险处。到达上党以后,阎尔梅沿太行之脊北行经虒亭、盘驼到达閼与城。“嶛漅千里亘长虹,摩顶青霄障碧空。下视中原无底止,高居上党入穹窿。悬崖凿径非人想,绝壑生梯殆鬼工,行过虒亭分水处,盘沱西注浊漳东。”閼与城在沁州城北三十里,俗称乌苏村。《史记》载“赵奢大破秦军解閼与城之围”即此。阎尔梅到达閼与城后,遂抵沤麻池,登黄榆岭关。沤麻池在和顺县东北三十里。即石勒与李阳相争处。石勒,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相传石勒早年与邻人李阳争沤麻池遭到李阳一顿暴打。

     离开沤麻池,阎尔梅从发鸠山东游,穿越沁州、辽州、和顺、武乡,遍游太行胜迹。先后去了位于长子县西五十里的发鸠山,这里是浊漳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的精卫鸟就产于此山。去了离武乡县南十五里的焦龙神庙。攀登了孝义县西八十里的白雀山、黎城县西北六十里的石伫山、平顺县的青羊山、和顺县西百里的八赋岭、沁源县东六里的琴泉山、沁州东北五里的圣故山,于当年秋天到达太原。

     在太原,登崛围山看红叶,游晋祠登悬瓮山、姑射山以及平阳诸山。登蒲子山抵罗云,于重阳节登小五台,后与傅青主相见于松庄。稍作停顿后,游崇善寺,从天门关到静乐,渡汾河,抵达岢岚。随后到达保德州,岁暮到达河曲,考火山,火山城北五里,黄河东岸,宋朝在这里设火山军。“穷边岁暮绝人行,雪布千山四望平。陡壁空连当路塞,因杆不筑受降城。烟烧冻地黄河暖,月挂胡天白昼明。北去燕然知未远,朐胪两岸有皇营。”离开河曲,阎尔梅从朔州抵右卫,望丰州、东胜。然后从汾水源头到达偏头关,再从偏头关东北到达老牛湾,这里是黄河进入中国境内的源头。风雪中阎尔梅进入雁门关寓于代州观音阁。

     康熙十一年,阎尔梅到达山西交城西北五里的万卦山、以及万卦山西五里的石壁山。万卦山上的半道亭乃当年阎尔梅所题。游盂县诸山,大同揽胜,登柳港寺塔南望恒山。上华严寺,游五台山。越祕魔崖,登大同七峰。穿越恒山,过蔚州,游古代城望上谷、云中诸山。古代城在蔚州东二十五里,赵武灵王筑城。随后入广昌城东深山内木井,探访涞水源头。穿越银钗岭进入平型关,入飞弧口,返回太原。由太原返回沛县,70岁的阎尔梅圆满地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游。

     以上我们对阎尔梅一生的出行进行了探讨,他一生穿越了中国十九省。针对他出行的目的、爱好、穿越的途径、所依赖的装备大量引用他所到之处的诗歌做了介绍。那么让我们让我们粗略的来统计一下他一生用了多长时间为完成19省的游历。阎尔梅1603年出生在山东峄县兰陵,也就是现在的薛城之南常村,11岁随父返沛。这11年他在山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161416239年在沛县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163316418年在沛县庐墓。164716525年隐居微山湖。167316796年晚年著书。这样加在一起39年。他去世时77岁,其余的38年穿越在中国十九省之间,占具了他一生的一半时间。就是物资生活相对丰裕的现代,一个人用自己生命的一半时间去穿越于江河山林之间,也是件难以置信的事情。

     既然说他第一个把这种穿越也好、户外运动也好、旅游也好,喜爱山水也罢与驴联系在一起的人,那么我们先从他的交通工具毛驴说起。在他一生之中绝大部分穿越是骑驴的,这我们可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得到证实。

     “一蹇何劳八县兵,凌霜踏碎济南城。”这是阎尔梅第一次被清兵围捕后,清军用徐州八县兵力押解其入济南监狱的情景。这也是他诗歌用较早和驴相联系的诗句。之后他穿越十九省的交通工具基本是驴子,他以驴为友,几乎走遍中国大江南北。“鞭驴谈意气”、“鞭驴呼酒桧山堂”、“雨后鞭驴不上桥”、“独吟驴背上”、“疲驴碎走冰前路”、“一驴亡命三千路”、“驴背囊琴不挂弦”、“疲驴饿仆都忘倦”、“纸驴游戏托神仙”、“羸驴跛鳖不堪乘”等等,这足以说明驴已经成为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无独有偶,当时他的朋友描写他的时候也多用驴子来写他。好友杨思圣在《书白耷山人扇头并引》写道:“白耷山人姓名幻,幞被芒鞋是迹遍。五岳登临眼底明,闲兴驱驴入云栈。”元城孙郁《奉赠古先生》:“破帽疲驴过上京,入门倒屣尽公卿。”合肥龚鼎孳《过真空寺访古先生》“已过花朝春不闲,清斋相约款柴关。大风刮地雪欲落,破帽蹇驴天寿山。”戴本孝《再用前韵呈古古》:“狂歌莫更骑驴去,佳句频惊刻烛题。”、“跨驴来往若无事,或携竹杖筼筜枯。”吴江潘耒《送白耷山人游三关诗》:“过里不入门,驱驴走燕蓟。”、“骑驴来新寺,满院秋花环。”就连他的老友傅青主见到他,送他的礼物也是一头驴子。“傅青主帖:连日市上无驴子,村中间得一头,亦可充驮力用。即遣驴主牵验,若可,便命系网。畏寒证且发,走力请命。弟山顿首。”

  看了这些,有人不禁要问,难道骑驴就可称驴友吗?那张果老还骑驴呢!第一,张果老是个传说的人物,自身无文字资料传世。骑驴虽不能称驴,但从这个方面我们足可证明,阎尔梅一生的穿越,与驴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再看阎尔梅使用白耷山人这一字号的由来,从中我们可得到一些和驴子相连的紧密关系。沛人张希高在《叔翁古古先生传》一文中记载“叔翁名尔梅,古古其别号也。晚岁,傲游海内,足迹遍天下,自称白耷山人”另有佚名《白耷山人事迹》也说:“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晚号白耷山人,明季孝廉也。”这两篇文章都作于1679年阎氏去世以后,都肯定“白耷山人”是晚年才使用的。查《寅宾录》,王含光有《喜古翁社长见访》(该诗在《谷口集》中作《已亥春初喜藏若见访践雍丘之约》),也就是说直到1659年春,阎氏还没有使用“白耷”的号。而到同年十月他到达四川,好友杨思圣才在《书白耷山人扇头并引》首次提到了“白耷”二字。对于白耷二字的含义,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伪八大山人画册》云:“耷字偏旁,于五行并无所属。后见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因忆及仙人骑白驴故事,乃悟耷盖驴之俗字。”依启功先生所悟,我们再去体会阎尔梅“一驴亡命三千路,四海无家十二年。”、“一蹇何劳八县兵,凌霜踏碎济南城。”这些诗句中将自己自比为驴,也就顺理成章了。

  写到这里,有人要问难道称驴就带有当今驴友之内涵吗?从以上我们介绍的他一生约38年穿越深山老林,穷边塞,探水源,写尽大好河山,又有哪个当今驴友能比呢?有人拿徐霞客与之比较,但经专家论证,只送徐霞客为中国第一旅行家的称号。整理这些资料,只想告诉人们在距今3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确实有一个自称为驴的人,用了人生一半的时间,穿越了中国19省。而所谓的户外运动起源欧洲才在1760年。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8-30 14:44 2 只看该作者
醉心鱼 发表于 2013-8-30 14:32   人们习惯上把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称作“驴友”。有人说“驴友一词来源与网络,是旅游的谐音,这种称呼 ... ...

啥时我也去走走
发表于 2013-8-30 16:04 3 只看该作者
欢迎加入8264
发表于 2013-8-30 17:01 4 只看该作者
醉心鱼 发表于 2013-8-30 14:32   人们习惯上把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称作“驴友”。有人说“驴友一词来源与网络,是旅游的谐音,这种称呼 ... ...

学习古人,快乐的驴行
发表于 2013-8-30 17:12 5 只看该作者
阎尔梅,是把驴行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人,他的一生才是进行着的一场文化行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