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20

主题

《菩提 . 尘影》:之《藏传佛寺》

[复制链接] 查看:25725 | 回复:166
发表于 2010-4-30 12:45 101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pp,很喜欢
发表于 2010-5-4 11:33 102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pp,很喜欢qq_jackxue 发表于 2010-4-30 12:45


谢谢关注!

如果有类似主题的照片,欢迎贴出来
发表于 2010-5-4 15:39 103 只看该作者
还有青海的塔尔寺
发表于 2010-5-4 16:56 104 只看该作者
受教,受教,看了LZ的精彩帖子,长了不少见识!!赞一个{:4_111:}
发表于 2010-5-4 20:57 105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顶上
发表于 2010-5-5 09:19 106 只看该作者
还有青海的塔尔寺冰雨心蓝 发表于 2010-5-4 15:39


呵呵,前面有的,那后面就再贴个详细的
发表于 2010-5-5 09:20 107 只看该作者
受教,受教,看了LZ的精彩帖子,长了不少见识!!赞一个{:4_111:}cql8549300 发表于 2010-5-4 16:56 ...


谢谢支持,努力继续
发表于 2010-5-5 09:21 108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顶上纳木错の鱼 发表于 2010-5-4 20:57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0-5-5 09:23 1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momentinpeking 于 2010-5-5 09:25 编辑

应前面朋友的要求,贴一篇比较详细的塔尔寺:)


青海西宁湟中的塔尔寺,藏传佛教六大主寺之一。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据说塔尔寺的名字源自其俗称“塔儿寺”,而后者是因寺内建有纪念宗喀巴的佛塔而得名。尽管名列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但它无疑是其中规模最小最袖珍的一个,而且由于过于接近西宁,许多殿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汉式建筑特征。但是在布局上它又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庙宇,建筑位置非常随意甚至可以说杂乱无章,仿佛一把棋子随意洒在棋盘上,与汉式庙左右严格对称的格局迥然不同。

寺门后的八座白塔是塔尔寺的重要标志,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在这里留影,但此塔并非彼塔,那座真正代表寺名的佛塔还在后面,而且已经看不见了(后人为了保护佛塔,又修建了大金瓦殿整个遮盖了佛塔)。这八座塔叫如来八塔,初建于1776年,目的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八座塔呈一字排列。




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1357年-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诞生于此,因藏语称塔尔寺所在的湟中地方为“宗喀”,故被后人尊称为宗喀巴(可理解为‘生于宗喀地方的圣人’)。传说宗喀巴诞生以后,从其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佛像,寺名中的“衮本” (藏语‘十万身像’)即源于此。

当年的白塔虽已不可见,但塔尔寺还有其他能看到的塔。这是时轮塔,又叫太平塔,是1942年为纪念九世班禅曲吉尼玛而建。与常常桀骜不逊的达赖不同,历代班禅一向与朝廷关系融洽,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军撤出西藏,九世班禅受到十三世达赖的排挤,被迫出走青海,曾于塔尔寺为僧俗大众讲授大灌顶法。由于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九世班禅余生再也没有返回西藏,最后抱憾圆寂于青海玉树。



宗喀巴十六岁去西藏学经,六年后收到其母让人捎来的一封信,打开后里面只有一束白发。宗喀巴明白这是母亲年纪大了,盼望自己回去,但此时他正在闭关修行无法满足母亲的愿望,便用自己的鼻血画一狮子吼佛像让人带给母亲,并说如能在他出生的地方建一座佛塔并以那株白旃檀树和这幅狮子吼佛像装入塔内胎藏,就如与他见面一样。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其母和信徒们按信所示建塔,并以白旃檀树和佛像做为塔内胎藏,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莲聚塔,另外据说做为胎藏的白旃檀树在塔内并没有死,而是由根部另发一枝,在塔外长成一棵新树,由塔外的枝条将养分供给塔内主干,所以也叫母子连心树。七年后宗喀巴还乡,五部藏族信徒集资,将莲聚塔形改为四谛塔形,并为此塔建成一座大殿,即大金瓦殿前身。如今,大金瓦殿已经成为塔尔寺的主体建筑和核心。



关于宗喀巴的父母,又想起了一些故事。塔尔寺历代寺主是阿嘉活佛,“阿嘉”藏语意为“父亲”,传说是宗喀巴的父亲转世,属于格鲁派地位较高的活佛,与拉扑楞寺的嘉木样活佛差相仿佛。

宗喀巴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是元朝政府委任的地方军政长官(蒙语称‘达鲁花赤’)。据说清朝初年,五世达赖喇嘛应顺治皇帝之召赴京途中驻锡塔尔寺。晚上,达赖梦见宗喀巴来到这里,向当时担任密宗学院法台的喜绕桑波恭敬致礼,达赖奇怪地问:“大师乃第二佛陀,为何对一个小法台如此恭敬?”宗喀巴回答:“你有所不知,喜绕桑波乃是我前生父亲,我特来问侯,以报生养之大恩。”达赖醒后向众人述说梦境,遂举喜绕桑波为塔尔寺寺主,这就是传说中阿嘉活佛的来历。

现在的阿嘉活佛已于1998年出逃到美国,他自己说是因为对中央政府册封的十一世班禅有异议,并且拒绝担任十一世班禅的经师。据说他汉语很好,流亡后经常担任14th DL喇嘛的汉语翻译,是后者的重要助手和对外喉舌。

除阿嘉外,塔尔寺还有拉科、土观、却藏、塞朵、嘉雅、香萨、却西、西那、当采等众多活佛(其中一些还是其他寺院的寺主),其中赛赤活佛为甘丹赤巴昂旺洛哲嘉措转世,是仅次于寺主阿嘉的寺内第二号活佛,目前担任寺管会副主任,其府邸在大金瓦殿后面的莲花山上。



供达赖和班禅居住的拉让吉祥行宫,藏语叫“拉让钦莫扎喜康赛”,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额鲁特蒙古族头人才旺丹增出资建造,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世、九世、十世班禅喇嘛来塔尔寺期间,均驻锡于该行宫。



绚丽花丛后的祈寿殿,该殿亦称花寺尔,创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专为出生在四川理塘时年九岁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祈求健康长寿而建。



2002年,李嘉诚基金会向塔尔寺捐款五百万元,寺院也自筹一千万元新建塔尔寺藏经楼,经过五年时间落成,落成的藏经楼是砖木结构藏式建筑,高25米,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鎏金像,周围供奉高三米的八大菩萨和高一尺的千尊文殊菩萨鎏金像,珍藏了《甘珠尔》和《丹珠尔》(即藏文<大藏经>)以及西藏和古印度佛学论著集。

藏经楼门口的货车,应该不是运经书的吧,工人搬下来的似乎是建筑用的木头。



塔尔寺著名的酥油花馆,也是寺内查票最严的地方。四年前来的时候记得里面展览的是格萨尔王像,不知道今年又是什么,因为按照惯例是每年一换的。



许多人都知道塔尔寺有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后来我知道,这里的壁画和堆绣多是来自于热贡地区的艺僧或画师们的作品,如现存塔尔寺大经堂前廊的《普贤菩萨》、《绿度母》、《八臂观音》等名作就是清代著名的热贡画师先巴所绘,虽然可贵但还不算难能,但酥油花却是塔尔寺真正的奇葩。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制作过程通常分为扎骨架、做胚胎、敷塑和装盘等几大步骤。每年冬天,藏民们会向塔尔铁寺捐献纯净的白酥油,寺中的艺僧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艺僧们要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大型的酥油花包含几百个人物造型,几千斤酥油做原料,往往需要数十人耗时几十天才能完成。做好的酥油花会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塔尔寺灯节集中展出,并从中评选出冠军保存一年,其余的全部销毁。据说近年来随着酥油花制作技艺的逐渐萎缩,没有获得夺冠的作品也不是都要销毁了,其中的一些精品也可以陪着冠军一起保存。



释迦佛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其内塑有释迦牟尼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的镏金铜像,以及弥勒七岁身量像及佛塔,后殿内又塑戴冠释迦佛像一尊,形似拉萨小昭寺的不动佛,故又称为“小昭殿”。



时轮经院,是塔尔寺僧人学习天文历算知识的地方。



大经堂前,喇嘛们正在激烈辩经。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喇嘛自年幼起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僧人先念诵一回,然後分组辩论。分组时有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



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世俗中辩论时,有人也许会兜圈子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的主题,但在佛法辩论时,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看着双方那种近乎律师的咄咄逼人的声威和仿佛演员的夸张多变的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突然又想起了一句西藏谚语:“只要你有能耐,甘丹寺的赛赤是空着的。”在西藏,除了转世的灵童、仁波切之外,还有通过层层辩经考试成为活佛的,甘丹赤巴就是其中的最高代表。千百年来,藏传佛教的僧人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学习着,辩论着。

发表于 2010-5-5 10:24 110 只看该作者
看贴回帖是美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