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725

主题

户外衣物的一些使用保养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9537 | 回复:18
发表于 2005-12-23 12:1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户外服装选购原则 <br />户外活动中的主要寒冷因素: <br />对流性散热:当寒风穿透衣服内层,带走皮肤表面温暖空气时造成之散热;因此外层衣服必须具有防风性。 <br />传导性散热:当身体直接接触冰冷物体时造成之散热,特别是在内层衣服潮湿时散热更加迅速;因此外层衣服必须能够防止雨水渗入,并且具高透气性以避免湿气积存在衣服内,内层衣服则能主动将流汗造成的湿气传送至外层排出。 <br /><br />户外服装的三层方案 <br /><br />外层:必须防风、防水、透气;尤应注意兜帽、口袋、袖口、拉炼的防水密合性与缝线的封胶处理;尺寸以能在穿着保暖层、排汗层后仍活动自如为原则。采用Gore-Tex布料的外套是最理想的选择。 <br />保暖层:藉由阻滞于衣服细孔中的空气提供绝缘效果;多层的衣服较单层厚衣更具调节性,可依天候或活动量变化随时增减。以Fleece材质的刷毛绒布如Polartec等最受欢迎,较同样重量的羊毛更具保暖性,即使潮湿时亦具保温效果,而且快干不易吸水。 <br />排汗层:特殊编织或化学处理使得内层具厌水性而外层具亲水性,能将汗气排向外层以保持皮肤干爽。常见的Polypropylene、Coolmax 、Thermastat等材质均有良好排汗效果。 <br /><br />NORTH CAPE 排汗衣系列 <br />来自于英国高科技的NORTH CAPE排汗衣针对不同天候共有三大系列: <br />Thermastat系列 <br />中空纤维是Thermastat的成功秘诀所在。它能快速地排出体表的湿气,并利用纤维间的空气层做为绝缘,减少与外面冷空气的对流,达到保暖的效果。因此Thermastat即使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仍可令你感到舒适。Thermastat最适合在冬季的登山滑雪等活动时穿着。 <br />Rhovyl Sportswear系列 <br />Rhovyl的衣物是最巧妙的设计。藉由Rhovyl和Modal技术的结合使用,以达到透气保暖的功能。它甚至有经过抗菌处理,可避免长途旅程产生的气味。别怀疑,这可是最受欢迎的一般基本配备,可直接穿,亦可搭配其它衣物穿。Rhovyl Sportswear最适合在有不同气候的户外活动时穿,包括登山、远足、自助旅行等。 <br />Coolmax 系列 <br />Coolmax功能原理非常的简单,快速的将皮肤表面的汗水排出体外并使身体一直保持干爽。其独特的纤维形状形成快速的排汗透气功能,快干透气的效能是一般棉纤维的两倍以上! <br /><br />户外衣物的清洗和保养 <br />1. 原则上一般织品类的服装都可以放入洗衣机中清洗 <br />2. 为避免衣物表面起毛球,可以将衣物正反面翻过来清洗 <br />3. GORE-TEX之类的衣物宜使用专用的洗剂浸泡清洗 <br />4. 以电熨斗熨洗净晾干后的GORE-TEX风衣,如此可维持其布料表面的防,泼水性 <br />5. 收藏衣物的地方要保持干燥,衣物不宜长期挤压储存 <br />6. 日光曝晒衣物要适可而止,避免长期接受阳光紫外线照射 <br /><br />Gore-Tex <br />Gore-Tex是一种每平方英吋有90亿个极微小细孔的薄膜。这些小孔是液态水分子的两万分之一,却是水蒸气的七百倍大,因此水滴无法穿透它,水蒸气却能排放出去。将Gore-Tex薄膜粘合在尼龙或其它的布料内侧,所制成的衣服、鞋靴、手套、帽子等具有抗风、防水与透气性,使户外运动者保持干燥、温暖与舒适。Gore-Tex原厂对于授权的服饰制造厂也提供完整严格的缝线封胶处理技术,使衣服达到真正的防水性。 <br />Gore Tex布料可分为「两层布」(2-ply)和「三层布」(3-ply)两类。「两层布」是将Gore-Tex薄膜粘合在尼龙等布料内侧,「三层布」则是将表布、Gore-Tex薄膜与一层里布黏合在一起。「两层布」具有质料柔软、透气性较佳等优点,但是因须另加一层衬里,带来较多的重量,适合一般性的户外活动与登山。「三层布」较为耐用不易磨损且快干,但是质料较硬且透气性稍差,适合严酷地形的攀登与轻量化的要求。 <br /><br />使用Gore-Tex的常见问题 <br />问: 我两年前买的Gore-Tex外套似乎已经不防水了!每当爬山遇到下雨时,外套会吸收水份,变的更重了,内层衣服也湿透了。 <br />答:为了加强防水及透气性,Gore-Tex外衣的表面布料上都有泼水处理,使雨水能形成水珠滑落衣服,不会因吸水而变重,并保持表层干净,让汗气顺利由细孔排出。然而,随着经年累月地使用,泼水处理会逐渐耗损,此时衣服表面不再形成水珠,布料也会吸收一些水分。但表布之下的Gore-Tex薄膜仍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至于内层衣服的潮湿并非来自雨水渗入,而是由于汗气无法顺利排出。 <br />恢复泼水效果的方法是在清洗晾干后,用中温的蒸汽熨斗熨烫,只要表布本身的泼水处理还在,它就可以再使表面的雨水形成水珠,恢复透气功能。由于目前尚无永久性的泼水处理技术,在长期使用清洗后,原有的泼水处理终将失效,此时就必须以喷剂式或水洗式的泼水剂加以处理了。 <br /><br />GTX选购指南 <br />什幺是「防水布料」? <br />一般的外衣或多或少都具有泼水的功能,但是在长时间暴露于恶劣环境下还能保持干燥的布料却十分稀少。根据美国陆军所定的标准,一种布料必须能承受每平方英吋25磅的水压而不漏水,才可称为具「防水性」。也就是布料必须能在高水压之下阻挡水的渗入。 <br />测试结果显示:一般布料能承受每平方英吋3到5磅的水压,而Gore-Tex则能承受每平方英吋65磅的水压而不渗水,可知它具有优良的防水性。 <br /><br />什幺是「透气性」? <br />当你的外衣透气性不足时,活动所造成的湿热气体会累积在里面,除了让你不舒服之外,当温度较低又有风时,一脱下它就容易着凉。此时不论这件衣服的防水性多高,都是枉然。透气性好坏的判定标准各家不同,目前比较为大多数接受的是:测量24小时内,一平方公尺布料表面积所蒸发出来的水分。在休息的状况下,必须有350公克到600公克的蒸发量;在中度运动量的状况下,则需有2000公克到3000公克的蒸发量,才能称为具备优良的「透气性」。 <br />根据测试:Gore-Tex布料的透气量为2800公克,符合优良透气性的要求。因此,由Gore-Tex布料制成的产品,防水防风又透气,能让你舒适地从事各种户外活动。 <br /><br />如何清洗Gore-Tex外衣? <br />油污会降低Gore-Tex的防水透气效果,因此保持干净,才能使它发挥最大效用。虽说Gore-Tex原则上可用洗衣机洗,并以中等温度烘干,但根据实际使用者的经验,及避免每个人的认知差异,我们仍建议用手洗,并自然晾干。(毕竟它也是不太便宜的东西,若洗一次就玩完了,就太跟钱包过不去啦!) <br />下面是基本清洗程序: <br />1. 使用约30℃的温水及洗衣粉清洗,表布脏污处可用软刷(例如牙刷)刷洗。 <br />2. 将脏水冲干净,多换几次水,确定没有残留的洗衣粉。 <br />3. 用脱水机以慢速脱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 <br />4. 吊挂在通风处晾干。 <br />Gore公司不建议用液体洗衣精或防水 / 透气衣物专用洗剂。 <br />表布的泼水处理 <br />为加强防水及透气性,Gore-Tex外衣的表面布料上都有泼水处理,使雨水能形成水珠滑落衣服,不会因吸水而变重,并保持表层干净,让汗气与体热顺利排出。泼水处理也能让衣物保持干燥,避免湿气蒸发造成身体热能流失。然而,随着经年累月地使用,泼水处理会逐渐耗损,此时衣服表面不再形成水珠,布料也会吸收一些水分。但表布之下的Gore-Tex薄膜仍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 <br />恢复泼水效果的方法是在清洗晾干后,用中温的蒸汽熨斗熨烫,小心不要在同一个地方熨太久。只要表布本身的泼水处理还在,它就可以再使表面的雨水形成水珠。 <br />由于目前尚无永久性的泼水处理技术,在长期使用清洗后,原有的泼水处理终将失效,此时就必须以喷剂式或水洗式的泼水剂加以处理了。 <br /><br />对Gore-Tex常见的误认 <br />泼水表层耗损造成的问题,常被使用者误认为Gore-Tex科技失效,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误解: <br />1. 表面布料看起来潮湿?这是因为泼水处理耗损,而使表布吸收了水分。 <br />2. 感觉变重?和前一个情况是同样原因。 <br />3. 衣物内层有湿气?这是因为衣物表面水分蒸发散热,使衣物温度降低,和内层靠近身体的部份产生温差,才使的内层「湿湿的」。 <br />所以,当你考虑换一件新的Gore-Tex之前,请先确认不是因为上述3个原因,才要更新。(虽然多买一件没有坏处啦!) <br />严重渗漏时 <br />如果在下雨的前几分钟,衣物内层就有明显的潮湿渗水情况,则可能是缝线部份的防水封条脱落,衣物有破洞,或布料本身的问题。请将它交给Gore公司检查处理。 <br /><br />雪杖 <br />滑雪杖(ski-pole)的用途并不限于滑雪时使用。当你身上背着重负,在平坦或坡度低缓的雪地里、滑不溜丢的雪地里跋涉,或是要经过一条溪流或是一条鹅卵石路时,利用滑雪杖来保持平衡会比冰镐更好用。滑雪杖也可以分担你下半身的一些重量,而它底部的阻雪环也可以防止杖身深陷到软雪里。其实冰镐也很容易有这种困扰,除非你在冰镐上套上特制的阻雪环。很多种滑雪杖所具有的功能,对健行者或登山者都很有用。能够调整的杖身,可以让你随情况和地势调整到适当的长度,盘山越岭之际,上山用的滑雪杖可以调整成比下山的滑雪杖更短,这些滑雪杖可以完全压缩,便于背负。不过可调整的滑雪杖需要更多的保养,每回登山归来后都要解体、清洗、风干。有些滑雪杖的阻雪环可以取下来,这种滑雪杖可以用来探测冰河上是否有裂隙。有些滑雪杖和在一起还可以权充雪崩探测器,(avalanche probe) --虽然并不能取代专用的雪崩探测器。你甚至还可以买一种特制的止滑钩装在某些滑雪杖上,这种钩子的顶端有个突出的塑胶或金属尖头用于止滑,不过这种东西在艰险地形上还是无法取代冰镐的地位。无论你是徒步健行还是利用熊掌鞋、滑雪板,都可能用到滑雪杖 <br /><br />铁锁 <br />铁锁的功用 <br />铁锁是用途广泛,不可或缺的攀岩基本装备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连结」:连结攀岩者和绳子;连结绳子和固定点;连结固定点和攀岩者。没有了铁锁,吊带、绳子、8字环、ATC、quickdraw、sling、wall nut、friend、bolt和锚桩,这些器材将「动未条」。面对不同的状况,需要使用不同的铁锁,为了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必需先了解各类型铁锁的差异。 <br />形状 <br />铁锁有四种基本形状: <br />O形、D形、变D形和HMS(又称梨形)铁锁。 <br />O形是铁锁最初的基本型,左右对称,形状浑圆无锐角。 <br />用途多:使用上升器、下降器、自攀器或滑轮时,必需搭配O形铁锁。因为它能让器材保持垂直,不会左倒右倒;它还能携带较多的器材,例如:wall nuts或锚桩、冰桩等,拿取也较方便。 <br />价格低:相同厂牌的O形铁锁比其它形状铁锁便宜。 <br />强度中等:由于形状的关系,O形铁锁的长轴(是一条假想轴,通过铁锁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两侧受力均等,所以在开口部份的负荷,会比其它形状的铁锁大,造成它的整体强度较差。因此O形铁锁很少用来直接受力。 <br />D形铁锁的设计,能将更多的负荷由它强度最大的一侧(没有开口的那一边)承受,改善O形铁锁强度不足的缺点。相同大小的D形铁锁比O形轻,也较容易挂进绳子或固定点。 <br />变D形铁锁顾名思义,是D形铁锁的「异形」。一端宽,另一端较窄,整个形状有点像变形的梨子。这样的设计使它比D形铁锁轻,强度却更大。加上它的开口也比D形大,让挂进或挂出的动作更容易,并快速地知道开口是哪一边。因此变D形铁锁有超越D形的趋势。 <br />HMS(梨形铁锁)是一种加大的,其中一端比另一端大很多,梨子形状的铁锁。因为时常和8字环等确保或下降器材配合使用,多数都有可上锁设计,避免铁锁被意外地打开。它也可以配合义大利半扣结做垂降、确保之用。 <br />铁锁的防脱闩 <br />相当于铁锁的门闩,大致可分四种: <br />直防脱闩是最常见最常用,也是最耐用且值得信赖的类型。几乎任何情况(不需用有锁铁锁时)都能使用。 <br />弯防脱闩是专为挂绳而设计,它的形状能让手指比较容易抓住铁锁。强度和重量跟前一种差不多,但如果使用不当,弯防脱闩的铁锁会很容易自己打开,因此使用上要特别谨慎。 <br />它绝对不能直接挂进bolt、friend、wall nut或锚桩等固定点。直防脱闩可多买,弯的适量即可。 <br />有锁防脱闩铁锁从O形到HMS都有。垂降、确保或架好第一个固定点┅任何时候,当你需要靠一个铁锁来保障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要避免铁锁意外地被打开时,就应该用它。锁的设计,由最单纯的螺旋锁到复杂的多重自动弹簧锁都有。螺旋所设计简单但功效卓越,即使螺旋部份沾到泥土或碎冰,基本上仍可使用?只要你记得锁上它! <br />缺点是,当它在锁上的情况下负荷重量,或被锁的太紧时,大概要用老虎钳才能打开。 <br />自动弹簧锁的设计各家不同。相同的是,只要松手它就会锁上,不用担心忘记。 <br />虽然很方便,但如果锁的部份被泥土或碎冰钻进去,就可能会「冻未条」,所以它对溯溪或冰攀不太适用。 <br />不论你用哪一种,没有一种能保证100%安全,最重要的是靠自己「double check,double check,double check」。 <br />钢丝防脱闩是新近的设计,用一圈不锈钢丝取代传统的铝合金柱。枢纽内没有弹簧,少了些额外的重量,也使开口处容纳绳子的空间增加。虽然那细细的一圈钢丝看来颇令人担忧,事实上它的强度不比传统防脱闩差,在挂绳方面则和弯防脱闩有拼(你可以用两个这种铁锁来做quickdraw)。更好的是,它不容易因为坠落产生的震动而被震开。不过因为是新产品,目前使用的人不多。 <br />铁锁选购注意事项 <br />知道铁锁有这幺多类型,又面对满墙的铁锁:有的在特价,有的是天价,有的五颜六色,有的清清白白,有的成套出售,还有的怪里怪气……该如何下手? <br />一般而言,除非只打算专精一种特定的攀岩活动,不然最好依实际使用的需要,各类型的铁锁都买几个。例如,爬sport climbing路线,需要较多的弯(或钢丝)防脱闩铁锁;登山、溯溪、冰攀则需要重量轻、强度大,不易因结冻或跑进杂物而影响操作的铁锁;确保、垂降、top-rope上方的固定点,一定要用有锁铁锁等等。 <br />下面是选购时应该仔细检查的地方: <br />强度 <br />根据UIAA所定的标准,铁锁的长轴强度在闭合时不能小于2000公斤;在打开时不能小于600公斤;短轴的强度不能小于400公斤。测试方法是:将铁锁长轴两端各用一支12厘米的钢栓固定,以一定速度朝相反方向拉,直到铁锁断裂。 <br />不过这和实际攀岩时的受力情况并不太相同:当铁锁受到约500磅(227公斤)的力量时,它会开始延展(这个受力值依铁锁形状不同稍有差异)。延展的方向,是朝防脱闩和铁锁开口处的凹槽重合的那一点,它们会互相咬合,此时铁锁无法被打开。随着受力量增加,延展持续,咬合也更紧密,当受力量超过铁锁的极限时,它会从咬合点断裂。 <br />铁锁只有在闭合,且沿长轴受力时才算正常。虽然99.9%的时候,铁锁是正常受力,但对那0.1%的例外情况,我们亦不能轻忽?「只怕万一」。所以除了注意铁锁在正常状态的强度外,也要留意它在打开时候,和短轴(防脱闩部份)的强度。 <br />补充说明:在欧洲,通过测试的铁锁会打上UIAA的标示,不过由于越来越多厂商采用较新近的EN标准,(大部份规定和UIAA相近或一致)所以若是没看见UIAA,只有EN的话,是不用担心的。至于美国因为没有最低强度的限定,铁锁上也不一定有任何识别标志,所以要记得检查一下。不过,较知名厂商(例如:Black Diamond、Blue Water、HB、MSR等等)的铁锁都是合于标准的。 <br />重量 <br />铁锁依重量可分三类:标准重量(55公克以上)、轻量(55~40公克)和超轻量(40公克以下)。 <br />登山者因为对装备重量「gg计较」,所以会选择超轻量的铁锁。这类铁锁骨干比较细,强度也较小,重量大约是标准型的50%~70%;缺点是价格高,而且因为铁锁两端弯曲程度大,内部和绳子或其它器材的接触面积小,容易磨到绳子或bolt、锚桩等固定点,它的寿命也比较短。对于一般的攀岩者,重量的少许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选择强度大的,比挑重量轻的重要。(除非是为了比赛) <br />手感 <br />将铁锁握在手中,看它是否能让你「一手掌握」;如果是有锁铁锁,则要是它能否单手操作;另外记得检查防脱闩的开关是否顺手,不要用起来「涩涩的」,还有挂进╱挂出的动作是否没有困难。 <br />&quot;pin and notch&quot; 还是 &quot;key lock&quot; ? <br />防脱闩和铁锁开口处相接部份的设计有两种。最常见的是「pin and notch」,就是铁锁开口处有一个凹槽(notch),防脱闩处则有一支细针状(pin)的东西,两处以此互相接合。 <br />另一种是「key lock」设计,开口处没有凹槽,使它不会像前一种容易勾扯到绳子、sling,或夹伤手指。防脱闩处没有细针,是以一个深的凹槽和铁锁相接。这种铁锁的优点不少,也很好用,但价格较高,而且要是防脱闩的凹槽跑进一坨泥土或碎冰,会让它不能完全闭合 <br />使用铁锁的注意事项 <br />1. 不使用借来的或捡到的铁锁,也尽量不要出借自己的铁锁,除非你们要一起攀岩。 <br />2. 检查quickdraw上,用来挂绳的铁锁开口所朝的方向,一般情况,它应该朝下;如果路线需向左横渡,它应朝右;向右横渡则应朝左。如果方向不对,坠落时绳子很容易从铁锁中掉出来。 <br />3. 挂绳的动作要正确,不要挂错条绳子。初入门者应在实际攀爬前,先练熟挂绳动作。(单手喔!) <br />4. 不可让铁锁在打开的情况下受力。下面几种情况会让它被打开,要特别留意避免:铁锁猛力撞上岩石;防脱闩被突出的岩角顶住推开;剧烈坠落造成的震动,使铁锁暂时地被打开(称为gate lash),这会降低铁锁强度。 <br />5. 铁锁若沾上泥土、碎冰或其它杂物,会使它无法完全闭合,影响操作及安全。 <br />6. 确定你的有锁铁锁在承受体重时,还能被打开,这点在确保和人工攀登(使用上升器,自攀器等工具)时很重要。 <br />铁锁的保养 <br />1. 每次使用后检查:表面有无裂痕粗糙的地方,或是尖锐的角。 <br />2. 沾到杂物一定要清干净。 <br />3. 检查枢纽部份有无变形或缺少零件。若是用久了,觉得开关不顺,先将铁锁清干净,于枢纽处涂上润滑剂(例如WD40),再开关几次即可。记得擦掉多馀的润滑剂。 <br />4. 如果铁锁曾自6公尺高的地方掉下来,就要停止使用。因为外表虽无伤痕,内部可能已严重受损。 <br />5. 铁锁应避免接触腐蚀性物质或酸液(例如汽车电池)。 <br />6. 盐分对铁锁也有侵蚀作用,如果你常去龙洞,记得定期清洁铁锁(用湿布即可)。 <br />7. 注意其它器材上的锐利或不平处,它们会磨伤铁锁。 <br />8. 铁锁应收在干燥通风处,不要和湿掉的绳子、吊带和sling等包在一起。 <br />绝对不能用锉刀去锉铁锁上粗糙的地方,如果要磨平,可用220~400等级的砂纸。要是还不行,这铁锁就不该再用了。 <br /><br />绳索的技术参数 <br />首先,攀登绳索必须有UIAA认证。UIAA对合格的攀登绳索有严格的要求,在此不再多说。对单绳来讲,最重要的两条:首次冲击力不得大于12kN(坠落物重80kg),间隔五分钟(坠落系数为2)的连续坠落五次以内绳不断。 <br />但大家不要以为同样标有UIAA的绳索性能相同。性能差别很大,使用寿命差别也很大。怎样去判断绳索性能的差别,主要还是从以上两方面去看:最小的首次冲击力(impact force)意味着对攀登者坠落的更好的保护(及对保护者和固定点更小的拉力),UIAA falls越高意味绳索更长的使用寿命(绳索在一次又一次坠落后保持延展性的能力)。 <br />在此将世界上几个主要绳索制造商的同级别绳索(9.7mm的不能和11mm的比)性能做一个性能比较,以供大家参考 <br />品牌 产地 型号 直径 impact force UIAA falls 延展率 综合评价 <br />Mammut 瑞士 Flash ND 10.5mm 9.0kN 8-10 5.9% 3 <br />Beal 法国 TOP GUN 10.5mm 6.8kN 12 7.6% 4+ <br />Rivory 法国 VIRUS 10.2mm 9.9kN 6 % 2 <br />EDDLRID 德国 DUNALOC 10.5mm 8.9kN 9-11 6.6% 4- <br />EDDLWEISE 奥地利 STRATOS 10.5mm 9.0kN 10 % 3+ <br />BLUE WATER 美国 SINGLE 10.5mm 9.0kN 8 5.2% 3- <br />COUSIN 法国 SUPERLIGHT 10.5mm 7.6kN 8-10 5.4% 4- <br /><br />绳索的技术指标 <br />毫无疑问,绳索是最重要的东西。它是唯一的 。选择绳索可按以下顺序: <br />A、绳索分动力绳(dynamic rope)和静力绳(static rope):在有动力冲坠可能性的项目中,一定要用动力绳如:攀岩,登山,下降,蹦极(你有一条好绳的话,可以试试,此时fall factory=1)。此时靠绳的延展来吸收能量。静力绳指延展性为0的绳(近似)。用于探洞,高空作业,溯溪,SRT等。绝不能用于攀登。动力绳为花绳,静力绳为白绳。 <br />B、动力绳分:单绳(single rope),半绳(double rope),双绳(twin rope) <br />单绳指可单独使用,单独受力的绳索。一般直径9.5-11mm,一般平时使用,选一条10-10.5的最好,登山时可选9.5-9.7的,BEAL新的一款以做到了9.4mm.比10.5的轻整整1kg.想想你登山时需要往上背5条绳索时的感受。但结合CLIMBERS的国情,平时使用以10.5的为好,9点多的绳UIAAFALLS少不少。一般大家都是一根绳多用,攀岩,攀冰,big wall,登山,探洞,还是以粗一下耐用。但如登山,确实建议买一条小于10的。上山就有感觉了。 <br />  双绳指必需同时使用两根绳,插入不同保护点。直径8-9mm.攀冰,mixed,big wall,技术性登山用。想想如你们两人攀登一个100米的岩壁时,先锋攀登者弄下一个小石头,砸在绳上会想刀一样,攀冰也如此,你们两人在50米高处却mv=Ft;坠落高度一定时,mv一定;F取决于时间,绳索的延展性越好,有效保护绳索长度越长,缓冲时间越长,F越小;从前文知:F&lt;=12kN,并且F越小越好。 <br />  几个基本概念: <br />  A、UIAA规定,人承受的最大冲击力不能大于12kN. 超过就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或die.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数字,绳,铁锁,扁带等的受力要求几乎都事据此推出) <br />  B、fall factory:坠落系数一次坠落是否严重不在于坠落高度,掉20米不一定比2米更危险。坠落系数=坠落高度/有效保护绳长坠落的能量靠绳的延展来吸收(想想你帮一根钢丝从2米高的地方跳下来会怎样?腰不折肾也完了〕 <br />  C、除非运货,上人时尽量养成打8字结的习惯。在打结的地方,是最薄弱的地方(受力时绳索自相切割)。打通过结的地方,强度减二分之一,8字减三分之一。 <br />  D、绳索一定要有UIAA(全世界);欧洲的TECHNICAL EQUIPMENTS一定要有CE;安全带不一定都有UIAA;铁锁要有UIAA;北美的安全带有些只有厂家的标准。同时合格产品不一定是合适的产品。460分和90分是不一样的。仅仅UIAA不能判断产品的好坏。 <br />UIAA绳索测试标准 <br />国际登山协会联盟(UIAA)是发展绳子测试标准的权威机构。 <br />  跌落 <br />  UIAA测试绳子强度的标准叫跌落试验。试验单绳用80公斤的重物。试验时把绳子一端固定使9。2英尺的绳子跌落16.4英尺的总高度。这样会产生1.8跌落指数(跌落的垂直高度除以绳子的长度)。理论上最严重的跌落指数是2。跌落指数越高,绳子吸收冲击能量越受限。在测试中,80公斤的重物一遍一遍得跌落,直到绳子崩断。 UIAA跌落试验时的环境比真正攀登时要严格些。在测试中如果跌落次数是7,并不意味着实际中跌落7次后你得扔掉它。但是如果跌落的绳子长度太长,你得考虑扔掉它了。 <br />  冲力 <br />  在跌落试验中也要考虑冲力。UIAA对第一次跌落时冲力的最高标准是985公斤。 <br />静态伸长 在绳子一端吊65公斤(176磅)的重物,看绳子的长度是多少。动力绳在负载重量时,肯定会伸长一点。UIAA的标准是8%以内。但是在跌落中就不同了,绳子在UIAA试验中会伸长20-30%。 <br />  绳外套滑动 <br />  绳子受到摩擦力时。外套会沿绳芯滑动。UIAA在测试时,用2.2米的绳子悬挂45公斤的重物在棱上摩擦拉动5次,外套滑动不应超过4厘米。 <br />保养绳子 <br />再好的绳子,若疏于保养,将提早老化而不堪使用。女性的肌肤……对不起,昏头离题了。总之,不论是个人私有或社团公家的绳子,都该小心使用,仔细照顾,因为绳子是无法「修理」的。尤其社团的绳子,经常一天内被多人重复使用,却乏人保养,造成耗损率太高。虽说绳子本来就是要用的,但适当的保养,不但可使它延年益寿,也等于替自己的钱包省一笔花费。 <br />  下面是保养要点: <br />  尽量不要将自己的绳子借给他人用,除非你要和他一起爬。也不要借他人的绳子用,因为你对这条绳子的「丰功伟业」可能不了解。 <br />  每条绳子都该有它的使用记录。买一本小册子,从你买下它开始,在每次使用后做简单扼要的记录。例如:外观有无异常,承受多少次坠落,坠落情形如何,是否有被拉过粗糙或尖锐的地形,有无被谁踩到(这在溯溪和冰雪地攀登时特别重要),钩环,8字环或ATC的表面有无磨损(它们会对绳皮造成损伤),及其它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事。这些记录可以让你对绳子的状况更能掌握,也等于是你每次攀岩的点滴。 <br />  使用绳子时,尽量不要让它接触地面。最好放在一种可以完全摊平的绳袋上,以减少砂石跑进绳子里的机会。 <br />  不论是穿袜子或光脚,都不要踩绳子。踩它会让一些肉眼不易看见的砂粒钻进绳子,随着使用而慢慢地割断绳皮或绳芯纤维。另外,穿着冰爪时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要踩到绳子,因为绳子表面看不到伤痕,里面的尼龙纤维却可能已经被割断。 <br />  尽量避免将绳子拉过粗糙或尖锐的地形。要做垂降时,最好将绳子和岩角接触的部份用布或绳套包住。 <br />  绳子不可直接穿过bolt,固定点,伞带,及sling。和这些东西摩擦对绳子很伤。 <br />  不要将两条绳子挂进同一个钩环,(双绳例外)因为绳子会互磨。 <br />  绳子不要绑在树上,对绳子和树都不好。 <br />  在潮湿或结冰的地方攀爬,(例如溯溪或冰雪地攀登)应使用防水处理过的绳子。湿的绳子强度减低,耗损也快。 <br />  要正确地垂降,不要用电影中的方法。高速下降产生的温度会破坏绳皮;跳跃式的垂降,则会对固定点和绳子造成非常大且不必要的负荷。如果是团体教学,最好分批垂降,每一批之间至少间隔5分钟。下攀容易伤到绳子,除非必要,否则应尽量以垂降下岩壁。 <br />  每次使用后要检查绳子。最好的检查工具就是你的手,它们对绳子上的异常处可以敏感地侦测到。例如某处突然扁下去,和其它地方粗细感觉不同,或某一段特别松弛等。钩环,8字环,ATC,上升器(jumar)这些会直接接触绳子的器材,也要检查。它们的表面如果有磨损或不正常的突起,会损坏绳子。 <br />  绳子应定期清洗,特别是当它用于溯溪或冰雪地攀登,这类常会弄脏绳子的活动。把绳子放在在浴缸中,用冷水和中性清洁剂(例如象牙肥皂)稍微浸泡一下,之后不断地搅拌,让绳子各处都能洗到。特别脏的地方,用软刷轻轻地刷洗。多换几次水,确定所有清洁剂都冲掉了,再将它摊开在地上或吊起来,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不能晒太阳,或使用烘干机,吹风机。 <br />何时该换绳子 <br />一条绳子的寿命,从一天到5年都有可能,平均是3年。当它被「不可原谅地错误使用」时,一天之内就报销了。 <br />  即使不常使用,而且细心照顾,5年之后它也会因自然老化而不能担当「重」任。 <br />  绳子在正常使用下,它的生命历程大致是这样子: <br />  新买的时候,它十分容易操作并且柔软。随着使用造成的弹性耗损,它会逐渐变硬,代表它已经被充分地使用过了。当你觉得它又「回春」,变得柔软时,这表示它已经很「疲倦」,很「无力」,该退休了。如果你觉得这样没有物尽其用,就把它拿来晾衣服吧或是编成吊床也可以,总之别拿来爬任何东西就是了。 <br />  下面是绳子的「保用期限」叁考,最好再根据自己的使用频率和对它的照顾程度来决定何时换新绳子。 <br />偶尔使用(约一个月2次):4年 <br />每个周末使用:2年 <br />经常使用(一周约2-3次):攀岩者在尝试新路线,或是某个「难处」老是过不去时,常会发生短距离的坠落,由于这种短坠落对绳子蛮伤的,所以大约半年就要换新绳子。 <br />剧烈坠落:只要发生「一次」坠落系数接近2的情况,这条绳子就该换新。若是某处突然扁掉,特别柔软,或绳皮破掉绳芯露出,一定要马上停止使用。 <br />  当你开始怀疑自己的绳子是否该用SK-Ⅱ时,就是换绳子的时候了! <br />如何选购攀岩绳 <br />攀岩活动所使用的器材多不胜数,其中最重要的,莫过於「绳子」一项。当置身於30公尺高(约10层楼高)的岩壁上时,绳子就是攀岩者─你─的「生命线」。也许你已经爬了一段时间,有不错的水准,想要有一条自己的绳子,可以随时去爬,不过在你准备掏出钱包买一条「自己的」攀岩绳之前,请先记住一个事实: <br />  你无法买到「最好的」,但可以买到「最适合」的绳子。因为所谓「最好的」绳子,是不存在的。 <br />  *我们在此讨论的绳子,皆为进口绳,如Beal, Cousin等,本土制的不在范围之内。 <br />  买绳子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绳子,而是问自己:「我打算如何用它?」是用在天然岩场或是用在人工岩墙?或是用来溯溪,冰雪攀登?你爬的路线大部份是top-rope?还是已经打好bolt的sport climbing路线?或是要自己放固定点的free climbing路线?了解自己的攀岩型态和需求,再选择「最适合」你的绳子,不但确保你的安全,也确保你的钱包。因为一条攀岩绳的价格不低於3000元,而且也有「保存期限」,即使不用,它也会自然老化。 <br />  了解自己的需要之後,根据下面的选购指南,来帮助你找到和你最「速配」的绳子。 <br />  1. 弹性绳 vs 低弹性绳 <br />  大部份的攀岩活动使用的是弹性绳(dynamic rope),它在坠落时会伸长,吸收大部份因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动能,避免这些能量完全由攀岩者承受。(弹性这一项特点,只要你试过约5公尺的先锋坠落就可以感受到。) <br />  另外有一种低弹性绳,它在坠落时几乎不会,或很少伸长。大多用於纯粹垂降,救难,这些不可能发生剧烈坠落的活动。也可用於top-rope路线,但要注意不要在攀岩者和确保者之间留一大段松弛的绳子。 <br />  2. 单绳 vs 半绳 vs 双绳 <br />  单绳(single rope)是目前攀岩活动中,最常被使用的绳子。直径9.8mm-11mm,在绳尾有一个标示贴布,上面用「 」表示它可以单独使用。 <br />  单绳又可再细分为两类: <br />  9.8mm-10mm <br />  主要用在比较困难,但不会曲折得太厉害的sport climbing,free climbing路线。因为重量较轻,比较容易挂绳或穿过某些器材上的开孔。 <br />  10.5mm-11mm <br />  适合难度不高的free climbing,全部的sport climbing路线,和团体教学。因为它「粗勇耐用」,而且较粗的绳子在确保和垂降时比较容易握住。 <br />  不过一条11mm,50公尺的绳子,会比一条10mm,50公尺的绳子重上15%-30%。可能你想像不出一条11mm,50公尺的绳子有多「大」,但若告诉你它1公尺重78公克,就清楚多了。它大约是3.9公斤,和一顶四人帐差不多。 <br />  半绳(half rope)指直径9mm的绳子,绳尾贴布会以「1/2」表示需两条同时使用。适合难度高,有长距离横渡或曲折多的路线。两条绳子有各自的固定点,等於两个不同的系统,连接在一个先锋和一个(或两个)确保者身上。半绳的使用技巧较复杂且麻烦,尤其对单一个确保者来说,因为他必须分别操作两条绳子。好处是,leader要在一个困难处挂绳时,如果他坠落了,因为另一条是收紧的,可以减少坠落距离;在横渡路线上,则可以将second坠落的摆荡程度减少;垂降时则有两条绳子可用。 <br />  半绳适合溯溪和冰攀用,当路线笔直时,两条绳子可挂进同一个固定点,当路线需要横渡或左右不定时,则两条绳子分别挂进各自的固定点,平行不相交(左绳挂左边,右绳挂右边)。万一其中一条被落石或冰斧弄断,还有另一条可用。 <br />  买半绳时一定要记得,必须选两条同厂牌,同型号,同样直径,同样长度的绳子,唯一可以且最好不同的是颜色。不同厂牌或型号的绳子一起使用,会因弹性及其他特性的差异,造成其中一条特别容易损耗,增加危险。 <br />  双绳(twin rope)将两条较细的绳子(直径8mm-8.8mm)当成一条单绳使用,两条绳子挂进同样的固定点。 <br />  确保者必须操作两条绳子,因为是同时操作,不像半绳那样麻烦。双绳能比单绳吸收更多的坠落力量,及承受较多次的坠落;而且重量轻,挂绳较方便。即使其中一条绳子被岩角割断,还有另一条可以拉住攀岩者,但不是继续爬,是让确保者将他垂降下来。 <br />  另外,当登山路线上可能遇到长距离的危险地形,需要用绳子时,一条8mm-8.8mm的绳子会蛮适合的。目前台湾市场上8mm绳有零售,8.5mm绳为45公尺整捆出售。 <br />双绳的选购注意事项和半绳相同。 <br />1. 长度 <br />攀岩绳常使用的长度有45,50,55,60公尺四种。台湾市面上只有45和50公尺两种。5公尺,有差那么多吗? <br />  绳子长了,重量也跟着增加。同样直径粗细,60公尺就比50公尺的绳子重20%,贵25%,也比较占空间。可是通常的情况是:一旦用过55或60公尺绳子的人,很少再回去用50公尺的了。 <br />  2. 防水处理 vs 无防水处理 <br />  做过防水处理的绳子,通常会有一个DRY的标示。但是唯一能保证绳子绝对是「乾的」的地方,是在店里的货架上!那么,「防水处理」难道是宣传花招吗?况且它还比一般绳子贵15%-25%! <br />  「防水处理」当然不是是宣传花招,而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对溯溪和冰雪地活动来说。当绳子吸饱水分之後,除了变重,弹性也会变差,吸收坠落力量的能力因此降低。若是在冬天寒冷的情况下,它还容易冻住,变得像电缆线一样僵硬难以操作。防水处理过的绳子,能有效地减少绳子吸水的速度,提高使用的安全及方便性。而且,绳子表面会较光滑,较不易被粗糙岩面刮伤,操作也顺手,但表面的防水剂会随使用而逐渐失效。另外,绳皮松紧度对绳子抗水性优劣的影响,不下於是否有做防水处理,编织太松或因使用而变松的绳皮,抗水效果自然打折扣。如果你只打算做「乾式」的攀岩,就不用多花这个钱买防水绳。 <br />攀岩绳的构造 <br />攀岩绳是由「绳芯」和「绳皮」两部份所构成,德文称为kernmantle,kern代表绳芯,是主要的受力部份;mantle代表绳皮,用以保护绳芯。 <br />  绳芯的原料是尼龙纤维,纤维在经过「热处理」之後,会变得有弹性并可以伸缩,能吸收更多能量。 <br />  把尼龙纤维织成「线」,再将线捻绞成「线股」,几束线股为一单位,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搓卷,成为S型或Z型的「子绳」後,将数目相同的S型和Z型子绳互相平行紧靠,成为绳芯,再将之由下往上通过绳皮编织机中央,机器四周会排上不同数目的线轴,紧紧地绕着绳芯编织。攀岩所用的编织绳大致上是依此过程制造出来。 <br />  编织机上用的线轴数目多寡,会让编出来的绳皮大异其趣,也影响绳子操作的特性。线轴数多(48只),轴上的每条线就细,编出的绳皮会较薄且细密,摸起来较光滑,操作较顺手,价钱也比较贵。细密的绳皮也提高了绳芯所占的比重,增加绳子的弹性。 <br />  线轴数少(32只),绳皮较厚较耐磨,但绳芯比重减少,弹性也下降。这种绳子一般用作低弹性绳,不适合大部份攀岩活动。 <br />绳子的直径(diameter) <br />绳子的直径是在它一端吊一个10公斤重物时的情况下测得的。所以,不同厂牌的绳子,看起来不一样粗,却会同样标示10mm。 <br />简单地说,绳子的直径等於它的强度和重量。在其他变数相同的情况下,越粗的绳子,强度越大越耐用,也越重,增加挂绳的困难。一条11mm的绳子一定比8mm的强度大,但也比它重一倍!不过这种比较是无意义的,要用多粗的绳子,端看个人从事何种型态的攀岩活动。 <br />绳子上的UIAA,CE和EN&#39;s标识 <br />UIAA的全名是: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 d&#39;Alpinisme,国际山岳组织联盟。它是国际间公认有权威能为攀岩器材订立标准的组织。 <br />  UIAA标示的意思是:这项产品通过UIAA规定的测试,并达到UIAA所订的标准。 <br />  CE则是比UIAA更常见的标示,因为它的范围不限於攀岩器材。CE表示:本产品适合於依照它所设计的用途使用。(This product is fit for its intended use.) <br />  攀登器材在CE中被归类为:设计复杂的个人保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of complex design) 简称ppe。CE规定:所有的ppe必须能够提供充分的保护,让使用者免於可能致命的风险;必须能够容易且舒适的穿戴,而且要能和搭配使用的其他ppe相容。 <br />  除了UIAA和CE之外,目前有一套更新的「欧洲标准」--European Norms儃儃简称EN&#39;s,正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接受,做为产品适用性的指标。在攀岩器材方面,EN&#39;s的大部份标准虽然根据UIAA,但界定更严格也更新近。对於攀岩绳应如何构造,及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绳子应达到如何的表现水准,EN&#39;s都做了额外的要求。 <br />  下面是UIAA和EN&#39;s对弹性绳所订的标准:(专有名词後面会接着说明) <br />  1. 在负荷80公斤重,坠落系数2的条件下,单绳的最大冲击力不得高於200daN。 <br />在负荷55公斤重,坠落系数2的条件下,半绳的最大冲击力不得高於800daN。 <br />*1daN=1.02公斤 <br />  2. 在负荷80公斤重的条件下,单绳必须能够承受坠落系数2的坠落至少5次。(半绳的负荷为55公斤) <br />  3. 在负荷80公斤重的条件下,单绳的静态延伸量不得超过8%。在负荷55公斤重的条件下,半绳的静态延伸量不得超过10%。 <br />  4. 将2公尺长的绳子拉过测试机器5次,绳皮滑移量不得超过40厘米。 <br />5. 绳子上必须标明绳子的类型(单 / 半 / 双绳),制造商,和CE的认证标示。 <br />绳子的冲击力 <br />Leader坠落时,因为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会产生坠落动能。坠落距离越长,动能越大。当坠落被确保者停住时(在这之前,绳子还没受力),坠落动能必须转变成另一种形式释放(因为攀岩者已经不再往下掉了),就是绳子的位能。此时,绳子会伸长(其实是绳芯的尼龙纤维部份伸长),将动能吸收掉大部份,避免攀岩者直接承受全部力量。至於绳子无法吸收的部份,就称为「冲击力」,它会传递到坠落的攀岩者、确保者、最後的固定点、和吊带上。 <br />  一条低冲击力的绳子,表示它能吸收更多坠落动能,让攀岩者和器材所受的冲击力减少,也使确保者可以花较少的力气去停止这个坠落。 <br />  新绳子上所标示的「最大冲击力」,是它在做UIAA测试时,承受第一次坠落系数2的坠落所测得的值。由於重复的坠落,会使绳子逐渐失去弹性,吸收的坠落动能减少,因此冲击力会随着增加。每发生一次先锋坠落,最好休息5分钟,让绳芯有恢复的时间,免得绳子「夭寿」。 <br />  当绳子完全失去弹性之後,内部的尼龙纤维会被因坠落而产生的热能所破坏,直到某一次坠落使它断裂为止。(但绳子表面不一定看得出来) <br />  建议爬先锋的人,轮流使用绳子的两端,以及8字结,它比较能吸收坠落的力量,也比称人结不易松开。 <br />绳子的静态延伸量(static elongation) <br />指测量一条绳子在负荷80公斤重,静止状态时的伸长量。静态延伸量低的绳子(5%以下),表示弹性较小,适合人工攀登,(指需靠绳子和其他器材来承受攀岩者体重,而做上升,横渡,下降的一种攀岩类型。溯溪因为常用到上升器和自攀器等工具,也可视为其中一种)不适合大部份的攀岩活动。 <br />延伸量高的绳子(6%--8%),表示弹性较大,能吸收较多坠落动能。 <br />「理想的」攀岩绳应具备「低冲击力」和「较低弹性」两个条件。低冲击力可以吸收较多的坠落动能;低弹性则避免坠落石绳子伸得太长,让leader有撞上石头或地面的危险。但实际上,这一点并无法实现,因为要求冲击力低,绳子势必得伸得较长。所以在选购时,只能尽量找比较接近理想状况的绳子,例如,两条绳子静态伸长量都大约6%--7%,则选最大冲击力较高的。 <br />绳子的坠落系数(fall factor) <br />你会如何描述一次先锋坠落的「程度」? <br />  有人会说:「哇!好长的坠落!」 <br />  也有人说:「没感觉嘛!一下子就被停住了。」这位仁兄似乎嫌不过瘾,觉得替他确保的人太尽职了。 <br />  有时候,还会听到:「哇!好痛!」这可能是因为穿了不适当的吊带,或撞上什么东西了。 <br />  如果情况是:「嗯……啊……喔……哇……」,这就不太妙了。 <br />  这些都是主观感觉的描述,坠落系数则提供一个客观的数字,来表示先锋坠落时,绳子和其他器材所受力量的剧烈程度。 <br />  虽然我们直觉上会认为,长距离的坠落会比短距离的严重,但并非总是如此。长坠落可能对头壳比较不好(例如撞上岩壁,或晕眩一阵),但不一定会对绳子造成太大的损害。决定一个坠落严不严重的重点在於: <br />  你有多长的绳子可以承受这个坠落? <br />  也就是坠落的你,和确保者之间绳子的长度是多少。和确保者之间的绳子越长,就有越多的绳子可以吸收这些动能。 <br />  一般来说,当你爬得越高而坠落,会比在刚起攀不久就坠落来的安全。因为不会掉到地面,而且和确保者之间有较长的绳子,坠落系数较小。(当然,固定点一定得架好) <br />  坠落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br />  坠落系数:F = leader坠落的距离 /leader和确保者之间绳子的长度 <br />承受UIAA坠落的次数(number of UIAA falls) <br />既然F=2代表最剧烈的坠落,在买绳子时就要知道它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坠落。UIAA的测试方法是:将一条2.5公尺的绳子绑上80公斤的重物(单绳80公斤,半绳55公斤),系於坠落模拟机上,让绳子承受F=2的坠落,每次坠落间隔5分钟,直到绳子断裂为止。 <br />UIAA规定,绳子必须要能承受至少5次的坠落。你或许怀疑这个数字未免太少,但实际上我们攀岩时,发生这么严重的坠落机会很小,加上坠落时,leader身上的绳结会被扯紧,吊带及固定点上的sling会延伸,这些都能减少坠落的剧烈程度。因此绳子在正常使用下,绝对可以承受比标示上更多次的坠落(F &lt; 2)。 <br />绳皮滑动量(sheath slippage) <br />由于绳皮并非粘在绳芯上,所以会随使用而和绳芯之间发生位移,因为绳芯有弹性,绳皮却无。久而久之,便可看到白色的——绳芯啦!另外,当绳子湿掉或被垂降很多次之后,绳皮更容易滑动。因此,要选滑动量低的绳子,免得绳子太容易「金蝉脱壳」。UIAA测试时,会将一段2公尺的绳子拉过测试机,机器会使绳子不能顺利通过,用力拉扯5次之后,测量绳皮和绳芯之间的位移。UIAA规定位移量必须少于40厘米。滑动量太大的绳子会影响它的操作和寿命。 <br /><br />安全带 <br />安全带的演变 <br />安全带是将攀岩者及确保者连接到主绳上的器材。 <br />它必须提供安全及舒适:坠落时能分散冲击力,符合攀岩者的体型,在攀爬过程中不妨碍攀岩者的活动。 <br />在攀岩运动初始,并没有安全带可用。攀岩者将主绳在腰部绕几圈,然后打上称人结,把自己和绳子连接起来。就这样子往上攀,也这样子往下坠落。由于这种方式在坠落时,背部和肋骨容易受伤,加上若是被吊在悬岩下面,绳子又会压迫横隔膜让人窒息。所以后来这种方式就被放弃了。(但这个古老的方法,在你临时需要用绳子,却没有伞带可作成安全带时,可以紧急派上用场) <br />后来出现一种称为「Swami belt」的东西,取代原先攀岩者身上那几圈绳子。它其实只能算一条较宽的腰带,上面多了腰带扣和挂器材的环。坠落的时候它对腰背的支撑性较好,也能较平均地分散冲击力;但是当你被吊在半空时,它很容易会往上跑,压到横隔膜。之后有人另外加上腿圈,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个设计也成为现今各式安全带的原型。 <br />目前攀登活动所使用的安全带大约可分以下数种: <br />1.坐式安全带 <br />这是最常见,也是大多数攀岩活动所使用的安全带。主要有腰带和腿圈,再加上连接这两部份的带子。它能将坠落力量传递到整个骨盆,垂降时亦能舒适地支撑人体。(你只要「坐下来」就好了) <br />这型的安全带还可再细分为两类: <br />固定式腿圈的坐式安全带:是较为专门的攀岩安全带,合身性和舒适性优良,坠落时不会往左或往右倾斜。价钱较高。 <br />可调式腿圈的坐式安全带:有两种,第一种的设计和固定式腿圈安全带几乎一样,只是腿圈加上可依个人身材调整或全部松开的带扣。 <br />第二种则称为「尿布型」安全带,因为穿戴时的动作就像包尿布一般。这两种都属于多用途型的安全带,举凡攀岩、溯溪、冰雪地攀登、救难都可使用。可调式腿圈的优点是它适用的体型范围较广,安全性,方便性高:可以穿脱衣物、办「大小」事而不需将绳子解开;不必脱冰爪就能穿上安全带;可依照所穿衣服的厚度调整。对于夏天想攀岩溯溪,冬天想冰攀雪攀的人,是颇为适合的选择。 <br />价格上来说,第一种比较贵,第二种较为平价。 <br />2.胸式安全带 <br />胸式安全带可以用伞带打上水结做成;可以买车缝好的长伞带(强度较高),或是买专门设计的胸式安全带。一般的攀岩活动并不需要使用,但是当必需背着背包上攀,或是溯溪、冰雪地攀登遇到较危险的地形时,有胸式安全带和坐式安全带配合,能提高安全性。举例来说:当你需要背背包上攀时,因为上半身比较重,如果不小心坠落的话,很容易造成头下脚上的惨状,胸式安全带能提供上半身额外支撑,使身体保持原位。 <br />注意:胸式安全带绝对禁止单独使用,一定要和坐式安全带配合。 <br />3.全身安全带 <br />目前所有的安全带中,只有这一种是UIAA认可的。它结合胸式及坐式安全带于一体,除了可以避免头下脚上的坠落,还能将冲击力平均分散到整个躯干部份,减少对下背部的伤害。毫无疑问它很棒,但为什幺几乎没人使用?因为它的限制感大,价格高,使用上也有诸多不便:例如你可以穿着这玩意儿换衣服、办「大小」事而不解开绳子吗?(另外还有一个比较虚荣的理由是:穿着它爬岩看起来实在太不够酷了!)所以多数的攀岩者宁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加上一条胸式安全带,而不穿它。不过,对小孩子和特别瘦的人,适用全身安全带。小孩子因为发育未全,需要额外保护,用全身安全带是绝对必要的;至于特别瘦的人,因为腰围和臀围几乎差不多,如果只用坐式安全带,一旦发生头下脚上的坠落,就有整个人被「倒出来」的危险! <br />4.其它针对特定需要而设计的安全带 <br />登山用安全带:和「尿布型」安全带的设计相同,但因应登山者对装备轻量化的要求,而没有加上衬垫。(登山者本身衣物的厚度即可发挥衬垫功能)而且此型安全带多以不易吸水的材质制造,减少吸水后变重甚至结冰的困扰。 <br />Big Wall安全带:因应大岩壁路线常需花费一天以上,及为了长时间悬吊及确保,此型安全带的衬垫较多。 <br />比赛用安全带:「极轻量」为此型安全带的特点,衬垫少且薄,也没有太多装饰,腰部腿部的带子比较细,挂器材的环只有2个。 <br />选购安全带 <br />当你准备出门去买安全带前,请先考虑这两件事:1.自己打算从事的攀岩活动类型:纯粹攀岩?溯溪?冰雪地攀登?登山?2.自己的体型:最好测量并记录下自己的腰围、大腿围,及肚脐到胯下的距离,作为选购时的叁考。 <br />以下我们根据这两个大原则说明: <br />1.攀岩活动类型: <br />一条可调式腿圈的坐式安全带,几乎可以包办上述这些活动,不过基本上,对于只想专注于纯攀岩的人来说,固定式腿圈的安全带会比较适合。因为它对合身性的要求较高,舒适性也很好,可以视为你的专属安全带。它有垂降╱确保专用环,让绳子和钩环、下降器不会在腰前挤成一团。而且因为绳子被限制在中间部份,坠落时不会让你左右歪斜。 <br />至于溯溪和冰雪地攀登,可调式腿圈的安全带最为适合。你可以穿着安全带办「大小」事、穿脱衣服,即使已经绑上冰爪也能穿上它。 <br />如果你的预算不多或只是初入门想尝试看看,建议买「尿布型」的即可,例如Black Diamond的Bod Harness;若是想升级,可考虑另一种价格较高的,例如petzl的Gourou,或Beal的BUFFalo。 <br />购买前最好请老板把目录借你看一下,厂商对于何种安全带适合什幺活动应该都有说明。 <br />2.体型: <br />有人细腰丰臀;有人细腰瘦臀;还有人丰腰细臀;更有人丰腰丰臀……一般人的体型多属细腰丰臀(腰围<臀围),选购上比较没有问题。对细腰细臀的人来说,由于臀围不太够大,建议选择带子较细、固定式腿圈的安全带,或另外加一条简易的胸式安全带,较能确保安全。丰腰细臀和丰腰丰臀的人,则建议使用带子较宽,可调式腿圈的安全带,最好再加上一条胸式安全带。(其实最好先把肚子变到比臀部小……) 现在可以请老板把他有的安全带拿出来啦!首先,用眼睛瞧瞧看,用手摸摸看…… <br />3.安全带的材质和设计: <br />一条有十几公分宽的腰带和厚厚一堆衬垫的安全带,看起来很棒,可是真的在岩壁上时,却会妨碍你的动作。由于攀岩是动态的活动,有时还必需做些「不可思议、叹为观止」的动作,好的安全带应该如同身体的一部份,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材质和设计的优劣,影响甚巨。 <br />大多数安全带的材质是polyamide或polyester,Beal也有出一种用潜水衣材质作的安全带。一般来说,它们的柔软度和舒适性都没有问题。 <br />一条设计周详的安全带,应该在后背部份较宽,然后往前逐渐变细,这样才能舒适地支撑下半部脊椎,又不妨碍攀岩者的动作。腿圈的设计也是一样。 <br />再来是腰带扣子部份,这和攀岩者的身家性命攸关重大。多数厂牌都采用double-buckle设计:你必需先照平常穿裤腰带的方式穿过去一次,再反扣回来一次,如此才能避免坠落的冲击力把它整条扯出来。目前较多人用的Beal、petzl 和 Black Diamond安全带,它们的腰扣在强度上无虞,只是身为攀岩者的你得记得反扣,才能确保安全。(攀岩安全守则:检查,检查,再检查!) <br />接下来是确保╱垂降环,就是在腰带的肚脐部位黑黑的那一圈。攀岩所用的安全带中,除了「尿布型」之外,多数都有这个设计,可以让我们在确保或垂降时直接将8字环或ATC挂进去,节省时间,方便操作,也减少肚子前面挤一大堆东西的麻烦。 <br />安全带上用来挂器材的环,注意的人或许不多,但是它设计的优劣,却可能大大地影响你攀岩的,甚至一条路线的成败! <br />数目,大小和位置是关键。数目上来说,2个或4个最常见,对于爬一条已打好bolt的sport climbing路线,或难度不高的free climbing路线足够了。它的大小必需能挂上一组wall nuts、friends、足够的quickdraws、备用钩环及下降器等等。至于位置,如果这些环缝得太前面,器材就会在你攀爬时老是滑到两腿中间;若是太后面,就得多花时间和力气,还得把手臂扭曲成奇怪的角度去摸索:「天啊!那个friend到地在那里?」也许就因此而坠落了……最后,检查缝线是否平整,有无脱线、跳针。腰部胯部和大腿因为受力最频繁,这三个部份彼此连接的地方,缝线应特别加强。有的人在夏天喜欢打赤膊爬岩,记得确定内侧的缝线不会磨痛皮肤才好。 <br />OK,仔细地比较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试穿。 <br />4.试穿时的注意事项: <br />(1).记得把攀岩时要穿的衣服穿去或带去,特别是如果你既要攀岩,又要溯溪,还要冰攀的话,这三种活动用的衣服都要带着。 <br />(2).腰带:穿安全带时,腰带的位置应在髋骨上方,肋骨末端下方,不可压迫到横隔膜。穿好之后,用力地将腰带向下拉,不论多用力,它都不能被拉到髋骨之下。如果你把腰带穿得太下面,当发生头下脚上的坠落时,人会有被「倒出来」的危险。穿得太上面,则会压迫到呼吸。另外,安全带虽然应该合身,但不等于必需贴得密不通风。在腰部应该留下2.5到5公分的空间。 <br />(3).穿好腰上的扣子之后,带子部份应该至少留有8公分的剩馀,而且它的位置应该稍微偏左或偏右,才不会和绳子、下降器、钩环等器材纠缠不清。 <br />(4).腿圈:记得要在大腿和腿圈之间留下大约一个手掌(平放)的空间,以免妨碍活动。如果买「尿布型」安全带,大腿部份的带子应该至少留下5公分的剩馀。 <br />(5).检查腰带和腿圈之间的距离是否足够,才不会压迫到胯下。(女子这一部份的距离会比男子稍长) <br />(6).向老板借几条quickdraws,试试看挂器材的还用起来顺不顺手。如果觉得太近或太远,建议最好试别款安全带。 <br />(7).想办法感受一下吊起来的感觉,检查安全带是否会造成压迫,或妨碍动作而需要调整。要是身体两侧有被磨到的感觉,这条安全带对你太大了。 <br />(8).多花点时间试穿不同厂牌,不同款式的安全带。因为每家的设计都不同,找出最适合自己体型的安全带,可以让你享受更多攀岩的乐趣。 <br />安全带的老化和磨损 <br />制造安全带所用的polyamide和polyester纤维,会因和空气的接触而自然老化,即使不使用也一样。虽然纤维老化对强度的影响几乎等於零,但弹性方面则会大打折扣,只是和绳子的失去弹性相比,安全带发生这种情况,对安全性的威胁甚小。除了自然老化之外,下面这些情况才是磨损安全带的主因: <br />坠落: <br />安全带在承受坠落的冲击力时,各部份的带子会稍微伸长一点,这会使得纤维原本的排列位置被扰乱,彼此之间互相摩擦、切割,降低安全带的强度。即使是小坠落,长时间累积也有同样作用。 <br />细小砂石的破坏: <br />尽管我们不会故意去踩安全带,但有时在攀爬过程中免不了会和岩壁摩擦(例如爬烟囱、裂隙,或溯溪),造成砂石钻进去,当安全带因坠落受力时,这些砂石就会慢慢地切割纤维。 <br />不合身的安全带: <br />不合身的安全带,会因重复的动作,造成各处缝线及带子的磨损程度不一致,除了使带子表面形成毛球,车缝线的磨损更会导致安全带在受力时断裂! <br />紫外线: <br />紫外线会加速纤维的老化,还会降低它的强度。当你发现安全带有褪色现象,就表示它「日光浴」做太多罗! <br />安全带在自然老化的情况下约有5年的寿命,如果每个周末都使用,大约有2到3年寿命。如果经常发生坠落或和岩壁摩擦,使用寿命会更短。 <br />安全带的清洗和保养 <br />安全带只需用清水和洗衣粉洗即可,洗后将它调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安全带不使用时,应收于远离阳光、高温、化学品及潮湿之处。(安全带在潮湿的时候会稍微缩水)一条和自己速配的安全带,还需定期清洁和细心保养,才能延长你的安全带的使用寿命。 <br /><br />冰镐 <br />一、功能 <br />现代的冰镐是一种本质简单用途广泛的工具。在雪线之下冰镐可用作手杖在下山时帮助止滑,不过冰镐最重要的角色还是在雪地冰地的行走登山者可籍之维持平衡或提供安全点以防止跌倒并在滑落时防止继续往下滑。冰镐的长度从四十厘米到九十厘米不等。长度在六十公分以下的冰镐是攀冰的工具,适合在陡坡上固定之用,一般称为“短冰镐”。长度在六十到七十厘米之间的冰镐在大部分的高山情况下效果都很好,因为攀爬的坡度是中等的雪坡,而且必须利用冰镐做自我确保和自我止滑。较长的冰.镐较适于越野行进和混合地形,用于雪中确保点或是用来探测雪、冰河裂隙。小冰镐各组件的设计也与长冰镐不同。 <br />二、组件 <br />头部 <br />包括鹤嘴和扁头,通常是由铁合金制成 ,一种适合雪中行和冰攀的坚硬材料。冰镐头部的小孔一般叫做钩环孔,登山者多半都将腕带穿过这个孔套在手腕上。 <br />鹤嘴 <br />多半设计为弯曲或下垂状利于在雪地或冰地里钩紧的动作,可以使你在跌倒后设法停止继续滑落(滑落制动)时把冰镐钩住。适合一般登山用途的冰镐,鹤嘴和握柄之间通常呈六十五至七十度角。如果角度是更尖锐的五十五至六十度角,则较适于技术要求高的专业攀冰,因为当你挥动冰镐,想将它砍入陡峭冰壁时,这种角度和冰镐头部后面拱形正好相合。鹤嘴上面的锯齿可用来紧紧扣住冰块和硬雪。一般登山用的冰镐通常只有几个锯齿,位于鹤嘴的末端,而专业冰攀用的冰镐则是整个鹤嘴都布满矩尺。 <br />扁头 <br />主要用来在硬雪地和冰地上砍出步阶。当你做出自我确保的动作,扁头的扁顶也可充做你手掌握住冰镐时的一个稳固的平台。一般登山用的扁头可能扁平也可能弯曲,边缘可能平整也可能成扇形,可能伸出去也可能下垂。一个边缘平整,四角尖锐而不下垂的扁头,或许是最佳的砍步阶工具,适于各种用途。 <br />握柄 <br />握柄的材料是铝或合成原料或两种材质的混合,以往的握柄通常是厚重、直条纹的山胡桃木有些握柄外围包有一层橡胶材料,或是至少有一部分被包住,这是为了在做自我止滑动作时能把冰镐握得更牢,同时可减少震动,使冰镐的鹤嘴在插入时更易于掌握。 <br />柄尖 <br />务必要保持尖利,如此才容易插入雪地和冰第。冰镐在岩石路径中和碎石斜坡上可用来帮助平衡,不过这样会似的柄尖钉变钝。 <br />腕带 <br />在有裂隙的冰川或是长程的陡峭坡地上,丢了冰镐便等于失去一个重要的安全工具,同时你下面的登山者也可能被滑落的冰镐击中,因此腕带是个弥足珍贵的保险措施。而你在攀爬雪山时偶或会遇到岩石路段,这是你可以利用腕带将冰镐悬垂在手腕上,得以空出手来做动作。碗带的长短不一,通常是一条穿过冰镐头部环孔的辅助绳或扁带。短腕带在跌倒时有助于更迅速的控制住冰镐不过大部分的登山者都比较喜欢用长腕带。长腕带通常和冰镐一样长。如果腕带够长,你在雪坡上为了改变行进方向而换手握冰镐时,就不必把腕带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 <br />三、保养 <br />每回使用之前,先检查握柄有无严重的凹陷,否则在重压之下可能会折断(如果仅是小小的刻痕或擦磨,则不必担心)。每次爬山归来,要把冰镐上的泥土擦干净,所有的锈斑也要除去。 <br />鹤嘴、扁嘴和柄尖要常常检查。如果要磨利,要用锉刀,不要用电动的研磨机器,因为高速研磨会使金属过度受热而改变性能,导致金属的强度变弱。 <br /><br />登山靴 <br />登山靴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双脚的温暖干燥,增大着地面积,防止陷入雪中。 <br /><br />典型的登山靴 <br />。高筒:14厘米-19厘米,在崎岖山路行走时可支撑和保护脚踝 <br />。靴底利于在滑溜的草地泥泞和雪中行走。 <br />。靴子的内撑垫相当坚固 <br />。接缝少 ,减少水渗入的机会。 <br />。靴舌有加强处理或折叠防止雨水落入靴内。 <br />。U型硬皮和边条将鞋底和鞋面的接缝密封,加强防水功能并简化保养工作。 <br />。有两层或三层皮加强鞋尖和鞋跟,使之耐磨。 <br />。鞋尖坚硬突起以保护足部,便于绑冰爪。 <br />。鞋跟坚硬突起,增强靴子的稳定性,便于走下陡峭的雪坡。 <br />。开口宽大,湿了或极冷时容易穿上。 <br /><br />双套靴(Double Shoe) <br />寒冷和冰雪条件下的标准装备,原先设计於攀登冰壁地形,後来觉得对行走於硬雪地形或冬季攀登也不错。外靴坚硬防水,内靴被隔离,接触不到熔雪,保持了足部的温暖。 <br />登山靴须保持乾燥与乾净。防水剂可以改进鞋面与缝线的防水程度,可用它涂抹缝合线与针孔。行进过程,水会从鞋口与接缝线侵入。使用绑腿(即雪套,见后)可防止水从靴口侵入。 <br />不要碰到任何来提过的黏著剂,厚泥让风吹乾并清理乾净。不可用火弄乾登山靴,皮革会乾、皱且黏著剂对热敏感会使靴底融化 。常清洗避免长霉,每次清洗後须用套入鞋叉或报纸维持靴内乾燥,避免登山靴乾燥过程处於高温状态。 <br />靴底的磨损速度较鞋面快,一般高价位的登山靴都可以更换靴底。 <br />雪套(绑腿) <br />登山时,雪和水会顺鞋口进入鞋内,雪套可封住裤管和鞋子间的缝隙。绑腿有长有短,在深雪中行进需要长绑腿。 <br /><br />登山鞋的种类 <br /><br />一、轻量化的郊野登山鞋: <br />这类鞋子大多采用尼龙布及皮革制成,着重于透气性及轻量化的设计,鞋底亦多采用软底,以便您在穿着上更为舒适,且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来适应它,不过它在防水性上普遍较差。虽然有些鞋子采用防水的素材及特殊的设计使它的防漏功能提升,但整体来说,这类的鞋子并不适合长程登山及探险性的活动。 <br />二、徒步鞋及一般性登山鞋: <br />这类鞋子有使用皮革、尼龙布或混合制成,有些还加上Gore-Tex防水透气布。在设计上加强了它的坚固耐用性,鞋底亦采用抓地力较佳的设计,有些更在鞋跟部份进行加强,以保护使用者的脚踝。因此它的重量普遍比轻型登山鞋来的重。除了全皮革制作的鞋子以外,它在适应上也不致有太大的问题,但这类鞋子大多无法配合冰爪在雪地使用。 <br />三、重型登山鞋: <br />此类登山鞋的材质与一般登山鞋大致相同,但它对脚部的保护及鞋底的设计上,为因应更复杂而困难的登山活动而有所加强。通常它的鞋底较厚重坚硬,有些甚至加装钢板,使得它的重量相形增加。在防水处理上也特别留意,使您在活动中更亦保持脚部的干燥。但这类鞋子在使用前必须先行适应,否则贸然穿上新鞋上山,坚硬的鞋子及不易弯曲的鞋底会使您相当痛苦。 <br />四、双重靴: <br />这种鞋子是专门为了极地攀登而设计,顾名思义是由内外两层鞋子组合而成。这种鞋子不但坚固厚重,而且价格昂贵,但它却是极地攀登时的利器。它是由塑胶制成的外靴及保暖材质的内靴所组成,兼顾防止雪水渗入及保暖的功能,使您的脚部不致在恶劣的冰天雪地中冻伤。 <br /><br />登山鞋的选购 <br />步骤一:考量您将从事的活动类型 <br />根据您的活动类型去选择最适用的鞋子,是您在决定买鞋的第一要务。您的活动若偏重郊山路线或徒步路线,只要选购轻量化的郊野登山鞋或徒步鞋即可;若您计划攀登高山或安排较具讨战性之攀登活动,则以选择一般登山鞋或比较专业性的登山鞋为主;如想进行技术性的雪攀、冰攀或极地探险,那幺您可能要考虑添购双重靴了。本土登山,除了您计划从事专业的技术攀登外,建议选购徒步鞋或一般性登山鞋即可。 <br />步骤二:仔细比较鞋子的材质、设计与品质 <br />制作鞋子的各家厂牌的有其独特的设计,除了您有独特的厂牌喜好外,多比较几家厂牌,多看看几种型号,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登山鞋。在选购的时候,仔细观察鞋子的设计与车工,看看有没有品质不佳的瑕疵处,另外产品标签的说明也必须注意,以免买到不是您所需要的鞋子种类。此外,如鞋底纹路的设计适不适当?车缝线的处理是否妥当?鞋跟、鞋头以及鞋统的设计是否符合您的需求?鞋子的防水性是否良好?都是您要考量的重点。 <br />步骤三:试穿 <br />在您决定好鞋子的厂牌和型号后,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一双适合您脚大小的鞋子。试穿登山鞋的方法如下: <br />1.选择适当的鞋号: <br />通常选择登山鞋的尺码至少要比您所穿一般鞋子的尺码大上半号,但不要 被自己的尺码所限制,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厂牌的尺码标准不同,甚至同厂牌同尺码的鞋子 ,其大小也会有些微的差距 。一定要您亲自试穿,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您的尺码。 <br />2.穿上合适的袜子: <br />当您拿到登山鞋时,要将鞋带完全松开,并穿上内袜(排汗袜)及毛袜各 一双,再将脚套入鞋中,脚趾向前顶至鞋尖,此时脚跟与鞋跟间仍需留有一至两指幅的距离 。将脚跟后移靠回鞋跟后,把鞋带绑紧(但不要太紧,适中即可),站起来看看脚在鞋内是否会滑动?脚的两侧是否会太紧?脚趾是否能舒展活动?如果您的脚在鞋子中会随意的滑动,您可能要换双大一点的鞋子;如果您的脚趾紧紧的顶着鞋尖,或甚至要微微拱起,您就要试双大一点的鞋子。 <br />3.试走看看: <br />穿好鞋子试着走走看,会不会太松或太紧?脚会不会在鞋内滑动?脚跟会不会离开鞋底?最好能试踩斜坡,看看穿起来是否舒适?新鞋穿起来通常有点僵硬,但穿过几次后就会比较舒适了。 <br />如果以上测试后皆无不适之处,那双鞋应该可以选购。但仍请您注意:购买每一双鞋子皆要重复以上动作,因为不同厂牌有不同的设计,甚至您脚的大小都会有所变化。另外,西方人的脚较东方人细长,外国厂牌的鞋子一定要好好试穿,方能找到最适合您的鞋子。 <br /><br />鞋子的保养 <br /><br />尽量保持您鞋子的清洁,尤其每次活动过后,至少要用刷子将鞋上的泥土灰尘刷掉。大多数材质的鞋子,可用中性肥皂加清水清洗(注意不要随便使用清洁剂清洗),湿的鞋子将水沥干后塞报纸置于阴凉通风处,切忌用火或烘干机烤干,如此会破坏鞋子的材料(特别是Gore-Tex的鞋子)。鞋内杂物清干净,鞋垫取出另外清洗。等鞋子干燥后,于皮面涂上保革油(但Gore-Tex的鞋子注意不要将保革油涂在尼龙布上,如此会影响透气性)。涂保革油时,用手指慢慢涂抹均匀,透过体温帮助皮革将油吸收进去,并特别注意缝线处的上油。 <br />鞋子(特别是皮革部分)要经常保养,最好养成习惯,于每次活动后立刻清洁保养。鞋子不用时,放置于干燥、恒温、灰尘少的地方,如此方能使您的鞋子更为耐用,并保持最佳状态。毕竟鞋子是您从事户外活动的利器,除了提供您足部的舒适,更保护您的足部不致造成运动伤害,岂能不慎? <br /><br />小冰镐 <br />因为结构,使用技术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小冰镐,尤其是能换件的小冰镐英语里叫ICE TOOL而不是ICE AXE(冰镐)以示区别.鹤嘴尖(pick)有普通冰镐那样的下弧线形状的,也有上弧线形状(reversed curve)形状的.下弧线形的镐尖刃会在镐把向外抬起时咬紧冰,上弧线的在沿着镐把拉时咬紧(镐把外抬时放开).所以下弧镐尖适用于登山时常见的六七十度以内较缓的冰雪面.以前提到的法式技术常用到这类冰镐.上弧镐尖适合用于难度高的垂直的冰面.这种镐尖是美国人Yvon Chouinard发明的,好象是Charlet Moser (CM)最早投产的.可以说这种镐尖给现代攀冰和登山带来一场革命。 <br />现在的ICE TOOL,尤其是攀瀑布冰或冰岩混合路径大都是上弧镐尖的.但这并不是必须的.爬接近垂直的陡冰的小冰镐多使用弯曲把以减少疲劳保护指关结.但这种弯曲镐把在进行雪上保护时不容易插到雪里,有使用局限。 <br />选择小冰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手.CM, Grivel, Simond,camp, Kong,Lucky和美国的Black Diamon (BD), Lucky等都有不错的产品.不同人的手形,臂长,力量和经常攀登的冰的种类不同,对icetool的选择也不一样.好用的icetool有均衡的重量分配.头太轻了镐尖进冰不稳不深,容易敲裂冰面;太重了不容易精确下镐.有些卖icetool的商店挂有一块木牌让顾客试镐.注意试的时候带上厚手套.有些镐把很粗(BD的Black Prophet和一些CM的),手不大的人容易疲劳. <br />天很冷的地区冰很脆,要用薄镐尖.由于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地区,所以BD有不少又细又尖的镐尖和它的icetool配套.有些甚至薄到不符合CE标准以追求高性能.塑性强的夏天冰川冰对镐尖和冰爪的锋利程度要求不高.各厂家还用近花样提高镐把的减震性能。<br />
发表于 2005-12-23 12:22 2 只看该作者
虽然上面说了GOER-TEX衣物的清洗方法,我还是建议驴子们都买些耐脏的颜色,最好1年洗一次,这东东不便宜,还是少洗为妙!
发表于 2005-12-23 12:46 3 只看该作者
还不错,收藏了!
发表于 2005-12-23 14:02 4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飞禽走兽+2005年12月23号 , 12:46 AM--><div class='quotetop'>QUOTE(飞禽走兽 @ 2005年12月23号 , 12:46 AM)</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还不错,收藏了!<br />[right][snapback]174962[/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有些东西写的不错,比方说绳子那段。就这样了解什么是动力绳的!
发表于 2005-12-23 20:44 5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
发表于 2005-12-24 00:22 6 只看该作者
真的不错. 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05-12-24 00:51 7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收藏
发表于 2005-12-24 06:30 8 只看该作者
感谢<br />学习中……
发表于 2005-12-24 06:48 9 只看该作者
顶起<br />
发表于 2005-12-24 07:43 10 只看该作者
厉害哦,学习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