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090

主题

雅拉:极度Six days

[复制链接] 查看:4270 | 回复:17
发表于 2005-12-24 05:0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b>序言:</b><br />  这已经是第六天了,我们沿着攀登的山脊出现一处凸起。一开始能够看到一些石缝,冰爪可以点上去,但两米后一个仰角或者说一个大的斜面台阶,曾山不得不连续设了三个锚点。站不稳,抓着锚点的快挂向上引体,快速抺去可能掩盖裂缝的浮雪,再放一个塞子……可踩的点太少了,手上又戴着手套,脚好像随时会脱离岩壁,还好,曾山个子高,手已经伸进了上面一个稍大一些的裂缝,站了起来……<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1.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b>正文:</b><br /><br />  雅拉雪山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和丹巴三县的交界处,海拔5820米。“雅拉神山”在登山界是一座很知名的雪山,对山友来说,并不陌生。<br /><br />  雅拉雪山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形山峰,几条山谷环绕着她,山谷外侧是象城墙一样的较矮的山脊,再往外西边是塔公草原,东边是五千以下的群山,可以说是从4000米山谷拔地而起,一千八百米的高差,主峰底部周长只有20公里左右,也是非常适合转山的神山。<br /><br />  从雅拉目前的资料显示,四千六以下有植被,我们这次攀登所走的西山脊杜鹃一类的灌木较少,而正北方向走雅拉友措前人的路线则相对平缓,灌木较多。刃脊探险公司在2003年5月考察时转山一直走到雅拉友措一路上都有很多的灌木,导致行走困难。<br /><br />  雅拉友措路线坡度相对较缓,有冰川,相对容易地能够到达5600米左右的东顶(圆顶),但与主峰之间是刃状雪脊,有点像四姑娘山幺峰的珍珠项链。<br /><br />  从1999年开始,英国韩国法国等队伍及国内山友分别尝试从“雅拉友错路线”攀登,均未果。我们这次走的是“西山脊路线”,这是一条新路线。之所以回避了“雅拉友错路线”,是考虑到全新的路线和较强的难度对我们来说挑战更大,而且山脊更陡但没有雪崩的危险,比较安全。<br /><br />  这次攀登上升到5600米,由于路线艰难和天气恶劣、地震等特殊原因最终未能登顶,30号晚连夜下降到BC。<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3.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08 2 只看该作者
  <b>6天建5个营地只上升高度1500米</b><br /><br />  2005年10月21日,队伍进入温泉大本营(海拔5054米)。21日到23日连续三天下雪,我们除了可以在营地附近的温泉泡一泡以外,都只能躲在帐篷里。24日不再下雪,稍稍放晴,我们等着雪化一些。<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4.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25日我们上到C1,这是一片从山谷里看认为是平台的地方,但都是很大的石头组成的乱石堆。上到这里来也要钻山沟和翻小山脊,有一段很危险,雪很滑,却要横切几段一失足就要滚下几十米的悬崖。<br /><br />  26日,按前一天观察的情况,我们从一条沟直插上山脊,这样做是为了绕过这一部分山脊的几个小山尖,以免上上下下浪费体力。阿苏和我们一起上到C2,并运了一包物资。C2以后就会很困难了,计划五天的食品,所有的宿营装备和技术器材都要由我们三个人自己背着。<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5.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再往后我们就要简装了,所以饱饱地吃了一顿特意准备的蔬菜沙拉。<br /><br />  27日一早出发。原以为再上升两三百米才会开始使用器材攀登,结果从C2出发不到50米就开始了结组交替保护攀登。山脊越来越陡,也越来越窄。由于风大,上C1时还能戴单皮手套,这时候已经只能戴高山手套了。<br /><br />  山脊上行走,一会儿陡峭,一会儿平缓,但由于山脊窄,只能从山脊上骑过或者从稍下一点扶着山脊的岩石横切。<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6.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08 3 只看该作者
  28日,这一天还是起起伏伏的在山脊上走着,为了防止攀岩时浮雪打滑,我们穿上了冰爪,冰爪在岩石上吱吱地响。<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7.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下午,山脊上一处较光滑的岩壁挡在了面前,上面有几个锯齿状的小山尖,起落很大,曾山决定横移到另一个有雪的相对平缓的山脊上。横切也是时上时下的,在陡峭的部分更加危险,因为如果滑脱将会沿最后一个锚点横向摆荡。<br /><br />  到了另一山脊上的保护站,天已经快黑了,继续向上,没有能够找到营地。只好在新的保护站下方大坡上的一个大石头突起上方摸黑千辛万苦地平整出一小块营地,帐篷还是只能两根杆,人仍然挂在保护绳上。<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8.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29日,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由于这几天都面临艰难的刃脊,每天只上升了不到两百米高度,我们也不敢奢望会有奇迹出现。我们沿着雪坡翻上这个新的山脊,才发现这个新的山脊也只是我们攀登的主山脊的一个支山脊,与我们看到的主峰下的那个山脊被一条几百米的深沟分割开,我们又沿着这条支山脊攀回主山脊线,并且沿着刃脊线直接上攀,这一次绕到支山脊上还是有好处,绕过了三个小山一样需要先上再下降的大石块。<br /><br />  C5建在主山脊上一个相对较大的石台上,这次我们十点钟(平整营地还是用掉了两个多小时),十点钟就钻进了帐篷,是这四天来最平也是最早的一次宿营。<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09.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09 4 只看该作者
  不幸的是,曾山的摄影包从这里飞出去了,损失大约有一套含28-300镜头的尼康相机、一个卫星电话电池、一张卫星电话带号卡、两个数码相机电池等。<br /><br />  30日,一早起来,我们收拾好继续攀登,越往上刃脊似乎越来越窄,或者说刃脊顶与山体基础距离越来越高,我们时常要下一点再上,有时只能从边上切。<br /><br />  这一天实在太冷了,我不时往鞋里放一片发热帖。风奇大,应该已经超过了十级,有时有太阳但没有温暖的感觉,脚已经冻得没有了知觉。乌鸦或者什么鸟一群群的在山上飞,不知道它们能够在这种地方找到什么食物。<br /><br />  主峰距离我们很近,但在山脊上攀登困难极了。有一处横切是荡过去的,虽然不远,但惊心动魄。<br /><br />  没有找到营地,我和曾山商量只好接着下撤,打算什么时候找到营地什么时候停。风雪打在脸上,眉毛和睫毛都结了冰,有时睫毛被冻上都睁不开。后来也干脆不找营地了,半夜四点,下到大约C1的高度,到BC时,已经是31日上午10点。<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0.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大本营的三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昨晚发生了地震,最强的一次在十点多。30日的大风雪就是地震造成的,幸好山上岩石被冻土凝固的很结实,如果是石块被震落,夜间我们在沟里下降看不见也无处躲藏,那真是必死无疑了。<br /><br />  <b>难点一二三四五</b><br /><br />  本次雅拉雪山的攀登,是我们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攀登。进山出山历时十天,除进山前三天因大雪滞留大本营外,连续六天在山上攀登,平均每天只能上升一百多米。建了五个营地,其中C3、C4两个营地只能坐着过夜。雪后的岩石山脊攀岩不得不穿上冰爪,一路上要先抺去岩石表面的浮雪,找到可抓可踩之处,除个别地方可以绕行,多数只能见石脊翻石脊,见岩壁攀岩壁。山脊越来越窄,后两天所走的山脊两侧已几乎是垂直的悬崖,有一处小屋檐不得不采用拉包的方式。<br /><br />  <b>难点一:从主山脊横切到另一山脊</b><br /><br /><b>  位置:C3-C4之间,海拔5300米左右</b><br /><br /><b>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这是一段约四、五十米比较长的横切,主要是沿着岩壁面上的小断层形成的小平台横切,说是平台还是有一定的坡度,时宽时窄,时上时下,有浮雪,十米左右才设有一处锚点,尤其是下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个别地方没有落脚的小平台,只能象攀岩的横移一样横切。</b><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1.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 <br /> <b>攀登细节:</b><br /><br />  2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从主山脊向另外一山脊横切。横切中,有一处约四米的巨石光滑无手点,我们一一把包拉上去后,又是一处相对陡峭的岩壁横移,曾山过去时锚点设的有些高,而人需要从下面走,看着并不难的地方,由于戴着大手套和一些浮雪而变得困难和危险,我在拆机械塞时,正在收绳的曾山拉了一下绳子,我死死抓住放塞子的裂缝差点掉下去,而这时我无法从这个锚点移到下一个锚点,只能先下一点再向上攀登。我用牙脱去两手已经冻硬的手套,这时感到岩壁上的点抓着是那么的舒服,但是在攀到下一个锚点时,手已经不知道属于谁,同样已经冻得僵硬了。<br /><br /><b>  难点二:主山脊上的光滑的石脊和屋檐</b><br /><br /><b>  位置:C4-C5之间,海拔5500米左右</b><br /><br /><b>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由于海拔高和低温的原故,我们的手已经很难离开手套去攀登,而多处岩石表面出现斜面的台阶状岩壁,且岩石表面有浮雪,我们不可能再用裸露的手指去尝试磨擦点上攀,只好采用AID器械攀登的方式。脚上穿着冰爪,踩点和抓点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最难的两处已经达到攀岩5.10的难度。</b><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2.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10 5 只看该作者
<b>  攀登细节:</b><br /><br />  29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从主山脊上攀,时宽时窄,现在的海拔已经接近5500米,石块越来越大,小一些的石块多数是松动的,这给在前面开路的曾山带来了危险,大石块要绕道走,松动的小石块、浮雪,每一步都要异常的小心,一个光滑的石脊栏住去路,只好向下方横切,我们把包放下,只能从一个小沟翻上去,说是翻,因为起步的地方是一个小屋檐,而且没有很好的手点可抓,都是斜向下的磨擦点,在这个高度戴着手套的情况下,曾山也只能用先放机械塞,然后抓着快挂再向上放塞子的方式AID上去,我们估计这一个MOVE有5.10的难度。这个MOVE紧接着有一个竖立着的大石屏风形成的大裂缝,可以用攀登烟窗的方式蹭上去。曾山上去后,陈晨接着用上升器上去,我在下面把我们三人的包分成五次由他们拉上去(因为背包的外挂太多不易随包一起拖拽翻屋檐)。<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3.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b>难点三:主山脊上的一处凸起</b><br /><br /><b>  位置:C5以上,海拔5500米左右</b><br /><br /><b>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由于海拔高和低温的原故,我们的手已经很难离开手套去攀登,而多处岩石表面出现斜面的台阶状岩壁,且岩石表面有浮雪,我们不可能再用裸露的手指去尝试磨擦点上攀,只好采用AID器械攀登的方式。脚上穿着冰爪,踩点和抓点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最难的两处已经达到攀岩5.10的难度。</b><br /><br /><b>  攀登细节:</b><br /><br />  30日,中午一点多,我们所沿着攀登的山脊出现一处凸起,曾山做好准备先上,我给他确保,一开始能够看到一些石缝,冰爪可以点上去,但两米后一个仰角或者说一个大的斜面台阶使他不得不连续设了三个锚点,站不稳,抓着锚点的快挂向上引体,快速抺去有可能有裂缝的区域表面的雪,再放一个塞子;这一段是斜面,可踩的点太少,手上戴着手套,找不到合适的点,磨擦,不行,重心已经严重倾斜,脚好象随时会脱离岩壁,还好,曾山个子高,手已经伸进了上面一个稍大一些的裂缝,站了起来。陈晨和我一一上去,曾山再下来把包背上用上升器上来,这样比拉包要快一些和省力一些。(这部分的难度也应该有5.10了)<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4.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b>  难点四:主山脊上需要荡过去的巨石</b><br /><br /><b>  位置:C5以上,海拔5550米</b><br /><br /><b>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b><br /><br /><b>  攀登细节:</b><br /><br />  30日下午四点多,我们从5550米的一个保护站向上攀登。这一段是横向的,我被一块大石头挡住看不见,曾山用了很长的时间,然后在对讲机里告诉我保护站已OK,但说这一段很难。陈晨先过去了,我拆了这边的保护站接着过,走了一半后,已不再是骑着或爬着的问题了,我到了一个拐角处,面前是一个石片,石片里有一只NUS做的锚点,这里需要向下一米多但没有可抓的点,而下面是悬崖,除一米多处可踩脚外,也没有可分级的踩脚处,我不想受伤,也想不出办法来既保证安全,又能取出那个NUS,我只好放弃不取这个锚点。接下来两个锚点都可以用手抓,且在过去后反过来取出锚点,因为它只是挂在石笋上的扁带。最后的难点也是要先下一米多,这一次跨度太大,而两侧都没有很好的手脚点,我问曾山是怎么过去的,他说是荡过去的,我把锚点取出来,自己用胳臂在一大石缝里夹住喘粗气,这时脱落是被荡向下一个锚点,我抓住石缝身体尽量向下、向前伸,然后借保护绳的力向前荡去,虽然不远,但一样惊心动魄。(这一段六米有四个锚点)。<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5.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12 6 只看该作者
  <b>四号营地C4</b><b>:</b><br /><br />N3022.779北纬<br />E10141.716东经<br />5395M米<br />YC4四号营地<br />28OCT05日期<br /><br /><b>  建营细节:</b><br /><br />  28日下午6点多,我到达5370米的保护站时,天已经快黑了,继续向上是一个雪坡,我照例保护曾山上去找营地,这时已经需要戴着头灯了。这一个绳段还是没有能够找到营地,先上的曾山也没有看到上方有较平的地方。只好在保护站下方大坡的一个大石头突起上方平整营地,下面的大石头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石头上方挖了挖,是岩石被冻土粘接成坡体,挖深了,里面的整块岩石露了出来,冻土如混凝土一般坚硬,我们连敲带撬,把撬下的大一点的岩石垫在下一点,小的塞在缝里,最后再弄一些雪垫上使得地面更平一些以免太难受或扎坏帐篷,地面平整好已经晚上十点,做好防范措施人钻进帐篷也已经十一点了,帐篷还是只能两根杆,人仍然挂在保护绳上,我们挖低冻土部分可以很放心地坐在上面,但垫起来的部分,还是不敢放心的压过去。   <br /><br />  当天晚上我在取出睡袋时发现外面已经结了一层冰壳,穿着冲锋裤进睡袋一晚上也没有感觉一点暖和,第二天一早只好等太阳出来稍稍晒了一下才出发。<br /><br />  第二天早上拆帐篷时才发现昨晚平整的营地是多么小,这个C4和C3差不多,由于下方没有稳定的大石头挡着,完全靠三个人晚上一动不动,帐篷上面用三个保护点连接才得以安全,但这种危险还算是在控制之中。<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19.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b>  五号营地C5</b><b>:</b><br /><br />N3022.809北纬<br />E10141.766东经<br />5513M米<br />YC5刃脊, 五号营地<br />29OCT05日期<br /><br /><b>  建营细节:</b><br /><br />  29日下午5点多,我们幸运地找到一个不错的宿营点,这是一个山脊上相对较大的石台,上和下都是细窄的刃脊通道,我们把石台上方的石头往下方垫,一样要敲、撬冻土层,这次我们十点钟已经钻进了帐篷,是这四天来最平也是最早的一次宿营,但是危险同样存在,因为帐篷的三面都是悬崖,风大而固定帐篷的保护绳也拉的比较远。<br /><br />  一个失误使我们对危险考虑的更多,这次整理营地进帐篷时,曾山从另一个小石台取包回帐篷,原本用挂锁挂在大包上的摄影包从包上飞了出去,可能是到营地后他拍完照而没有加锁,损失大约有一套含28-300镜头的尼康相机、一个卫星电话电池、一张卫星电话带号卡、两个数码相机电池等。<br /><br /><b>  计划中的六号营地C6</b><b>或折返点:</b><br /><br /><b>  位置:在5600</b><b>米位置寻找营地未果。</b><br /><br /><b>  建营细节:</b><br /><br />  30日,到了晚上5点多,我们到达接近5600米的位置。从前两个绳段开始,我们就开始注意有没有相对平整的地方可以建营,但一直没有找到。<br /> <br />  眼下的这个保护站比昨天的营地要小的多,两侧都是陡崖,我们考虑宿营的问题,曾山要上到我们面前的大石脊的上方去看一看能不能扎营,正面无法攀登,他从右侧切一段再向上,我还是看不见。过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他出现在向上的一个夹角里,他上去后,四周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就下来了,告诉我说脊上没有可扎营的地方,而且这一段比刚才要荡的地段还要难,他十米横移大约放了六个锚点。曾山建议先下降一点找营地,然后明天先绕过我们下面能够看到的两个小沟再上主山脊。<br /><br />  我看此时的保护站是不可能扎营的,因为当时我给曾山确保也只能跪着,腿脚已经麻木了,风从各个方向向我们扑打,如果我们不搭帐篷在这地方坐一晚上,我们不冻死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决定下一段再说。<br /><br />  于是我们就接连不断地下降到BC,原因是一直找不到宿营地,而且天气变得很糟糕。<br /><b>  阿尔卑斯攀登的魅力</b><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0.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本次雅拉的攀登,可以说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阿尔卑斯方式的尝试,除大本营外,连续六天六夜(通常都在三天以下)的单程无往返阿尔卑斯方式攀登,难度也由通常的雪坡行走加平缓山脊攀登,一下子上升到连续四天的刃状山脊攀登,虽然这次的攀登每天只上升了一百多米,为寻找和建设营地每天要花掉两至三个小时,但这次攀登更加体现了阿尔卑斯攀登中独立自主的精神。<br /><br />  难度上我和曾山这样评定:Ⅶ,TD,5.10(A0)岩石,登山过程五天以上,山脊上山,沟谷下山。<br /><br />  这个难度标准为法国标准对中国的中高海拔山峰不是非常的准确,其它标准更不适合中国的山峰。一般难度的评定要参考的数据项目有:海拔高度或完成路线需要的天数、纯技术难度包括岩石或是冰雪或混合路线、天气环境的变化等。<br /><br />  海拔高度会影响人的体能发挥,也影响着攀登时间的长短,但较低海拔路线困难也一样会导致攀登周期过长。这次雅拉的攀登,C2以上几乎离不开各种锚点的保护,可以说C2以上全程交替保护方式,两处5.10攀岩,由于寒冷和浮雪,已经不得不使用AID的方式即拉快挂向上。<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1.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14 7 只看该作者
  我在第十一期《山野》杂志上的文章描述过阿尔卑斯攀登的过程,在这次的攀登中都实践了。每天发愁更多的是营地,什么时候登顶似乎无法计划,这对于未知路线的阿尔卑斯方式尤其是随机的,每天首先考虑的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并且保证人员等各方面不出意外。<br /><br />  在阿尔卑斯方式中,也更强调体验攀登的过程即乐趣,比如这次雅拉雪山的攀登,主峰能够非常清楚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每天都在向她靠近,但又接近的那么艰辛,就象追求心仪已久的姑娘,无论什么困难都要设法克服。<br /><br />  在这样的攀登中,没有人事先给你准备好帐篷和食物,C2、C3、C4、C5都好像是挂在半空中,帐篷里放不下的物资都要挂在帐篷外的保护点上,也包括帐篷里的攀登者。这时候谁要提出退出,只能一起下撤,停留等待的可能都没有。<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2.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我认为阿尔卑斯攀登更重在体验过程,探险不是冒险,我们会给自己留一个底线,这一次我和曾山在下第一绳段时商量,找到营地的话,第二天留下陈晨,我和曾山轻装尝试冲顶,加上下降的高差,我们空身冲顶两百多米还是有可能的,后来找不到营地和地震影响而直接下撤是后话了,我们也是在冲击自己最后的底线,当时我们的食品和燃料还够两天,我们应该冲一下,但我们不会冒险,天气恶劣到了当时的情况且找不到营地却仍要坚持,应该说当时的恶劣状况就是我们的底线。这个底线是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仍然能够安全无恙的返回BC,只有安全归来才是最重要的。<br /><br />  未登峰的魅力是她除远处观察外,不了解细节,即使有计划也很难落实。同时这些困难也给攀登者带来乐趣,因为她考验攀登者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计划未知、攀登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而阿尔卑斯方式的魅力在于小队伍独立性强,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进退自如。当未登峰和阿尔卑斯方式结合的时候,她所领略的是更多的新奇,资料或信息的未知带给攀登更多的新奇,可以说每一段都与攀登者想象的不同,也可以说是未登峰给我们设置的一个个难关,就象玩电脑游戏,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一个个难关险阻,你会不会轻舒一口气,别放松,即使你登上了顶峰,后面一样还有难关等着你,那就是下山。<br /><br />  无论这座山有多难,或者没什么难度,但要建四个营地,我完成了并安全的下撤回到BC,我完全是采用阿尔卑斯方式,那么我可以铤起腰杆自豪的说,我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我是采用的阿尔卑斯方式。阿尔卑斯方式每增加一个营地都表示你与外界可能的救援远了一天,危险也呈阶梯状上升。尽管我们在阿尔卑斯方式中体验到的自虐式满足要多一些,但我还是要告戒攀登者:先考察自身,从自己能力能够应付的难度或危险开始。<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3.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b>  相关资料</b><br /><br /><b>  山峰气候:</b><br /><br />  气候方面,由于雅拉是在草原上拔地而起,也远远高于附近东边的群山,所以小气候多作用于主峰之上,一年最好的时间是秋季和初冬。草原无遮挡的气流也一样会作用于山体。春夏两季天气多雨雪。<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4.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14 8 只看该作者
<b>  进山路线:</b><br /><br />  通常人们不从台站沟进山的路线是从塔公方向穿越进来,从塔公草原骑马翻4864和4868之间的垭口进山,当天可以住在雅拉插曲温泉或者到雅拉友措湖去住,然后向北从台站沟出来或者向东南往木格措去康定。这是通常穿越的两天或四天的路线。<br /><br />  今年一家投资公司正在从台站沟向里修旅游公路,计划从台站沟口向里修九公里双车道一级公路,再向里修单车道公路至沟底分岔处约5公里。<br /><br />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登山的进山路线:(目前公路越来越好,除非夏季泥石流或修路,成都到台站沟内十至十二小时。)<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5.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br /><br />  一:从成都出发一天经康定到八美或者直接开车到台站沟内旅游接待点,第二天乘马可至雅拉插曲温泉大本营或者雅拉友措大本营。<br /><br />  二:从成都出发一天经丹巴至台站沟内旅游接待点,第二天乘马可至雅拉插曲温泉大本营或者雅拉友措大本营。<br /><br />  因为现在该山仍是未登峰,未知的因素非常多,已经有人攀登的两条路线,区别也非常大,也没法谈什么攻略。雅拉友措路线是冰雪为主,坡度陡易雪崩、冰崩。雅拉插曲路线,山脊无雪崩冰崩危险,但险峻陡峭,技术难度大,寻找营地困难。<br /><br /><img src='https://image.8264.com/portal/photo/200512/20051223-a/20051223126.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
发表于 2005-12-24 05:36 9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到细节的描述了,再结合视频资料,看了这些真的很让人感慨,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
发表于 2005-12-24 06:07 1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旅行的狼,我最近没有时间,是狼一张张配图整理的,非常感谢。<br /><br />论坛帖出部分没有专题里面的全面,请关心的朋友从雅拉专题里浏览阅读。<br /><br />这次的风格是山野约稿时建议的,可以说是大致分了一下类,也便于区别主题。<br /><br />好象一开始介绍时山峰的高度有错误,应该是5820米。这个数字在山野杂志上也是错误的。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的错,当然肯定不是户外资料网。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