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3

主题

华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11060 | 回复:16
发表于 2013-10-10 19:3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我是山西人,之前二十多年没有去过五台山。。。
我信仰佛法,一定要去拜谒五台圣地。。。。。。

历时四天,全程步行。
第一天:殊像寺、黛螺顶、金界寺
第二天:中台顶演教寺
第三天:菩萨顶、大广宗寺、圆照寺、罗睺寺、显通寺、塔院寺、广仁寺、广宗寺、七佛寺、集福寺、碧山寺、光明寺
第四天:乾灵寺、东台顶望海寺

第一天和第四天均在台怀镇。

第二天朝拜中台顶演教寺路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第四天朝拜东台顶望海寺路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婷婷幽幽
  • 花褂子
发表于 2013-10-10 19:38 2 只看该作者
朝拜中台顶路线图:
殊像寺---火厂村---风林寺---中台顶演教寺。
海拔:1600左右--------------------2800左右

》》》》
朝拜东台顶路线:
台怀镇----光明寺村----东台沟村----乾灵寺----东台顶
海拔1600左右--------------------------------2700左右
发表于 2013-10-10 19:46 3 只看该作者
#第一天#
        五台山的天气是很难预料的。中午快到时,总感觉空气中有一层雾霾似的东西,怎么看也看不清对面的事物。办完旅店登记,参拜殊像寺,空气中的杂物开始沉淀,重重清澈透明的阳光泼洒在大文殊殿正脊中部的喇嘛塔式的脊刹上。而当夜色临近的时刻,窗外却在电闪雷鸣中暴雨倾盆。有一种说法, 五台山往往对尊贵的客人施以大雨,这样便可洗清舟车尘土和客尘烦恼。而我却遇到了划破天际的电闪雷鸣,这或许是警告我如若再不认真刻苦努力修习戒定慧,下场可想而知。
        下午一点从旅店沿着省道走到台怀镇,准备逐寺朝拜。本来按照旅行攻略是有一套特定的优化旅行路线的。然而,在第一眼看到殊像寺的引导牌后就把先前的旅行路线抛在脑后。
进入殊像寺山门,首先是天王殿。殿外硕大的焚香炉里腾腾出信众所供养的微妙香品。过天王殿便是殊像寺的主体建筑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菩萨头戴五佛冠,面颊丰满,端庄慈祥,足踏莲花,半跏趺端坐在意欲腾身起跳恣意狂奔的狮子上,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双手合十,跪倒在菩萨面前的蒲团上,眼睛注视着菩萨的威严和对众生不离不弃的慈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殊像寺--大文殊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礼毕,起身,右绕佛像。此时,大殿中响起一阵虔诚地吟唱声。原来是一位大娘正跪倒在蒲团上,全神贯注地将书本上的颂偈供养给十方诸佛、诸菩萨。远远看去,这本颂偈已有些年代,边角已经发黄,但保护的却是十分到位,透出了这位大娘对善书的心爱及自己在修行上的刻苦精进。有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希望能从佛像上、从蒲团上、从供香上得到什么。虽然有诸多的渴求,但却不知何为因,何为果,因果颠倒,忘记了自我的修行。这位大娘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发表于 2013-10-10 19:49 4 只看该作者
        出殊像寺, 远远看到远方一处高山上有一清净的去处,远观山色青黛,状如佛祖的螺发。一条银带将山上山下连接起来。与这条银带相平行的是一道缆车。这清净之地便是“小朝台”的圣地——黛螺顶。通往黛螺顶的这条银带是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发愿修建的,又称为“大智路”,全长480米,台阶数总计1080级。

大智路--起点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在这条通往圣地的大路上,有卖纪念品的,有卖饮料吃食的,也有一些贩卖动物的。所谓的贩卖动物,便是将山野中的麻雀、松鼠等抓捕后,以放生积功德的名义卖给香客信众,从中牟取些许钱财。虽然自己心里感觉不妥,但也不敢妄加评判。

        我的背上背的是自己的60升旅行包,重量在30到40斤左右。刚开始只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但慢慢地,呼吸急促变成了气喘吁吁,两条腿开始闹情绪,不听使唤。我不怕别的,就怕一脚才不稳或者重心后移而栽倒。这样,自己趴下了是小,如若殃及到身后的诸多朝圣者就不好了。攀爬的过程中,有人好奇地看着我,看着身后那个貌似很沉的大包。“看看人家这重量”,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途在善财童子洞进行参拜。远望台怀镇寺庙群,诸多胜迹尽映眼帘。

        拜完善财洞后继续上路。在艰难地攀爬台阶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几位三步一拜朝拜黛螺顶的僧人。他们不仅是三步一拜,而且一些师傅们还会随身携带一个刷子和一个小簸箕,将台阶上的瓜果梨桃的残留物统统清扫干净。我怎么能够不佩服呢?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

        我将身后的大包紧了紧,心中默念佛号,终于登上了黛螺顶。

        黛螺顶之所以吸引着诸多的信众前来朝拜,是因为寺院中的“五方文殊殿”中供奉着“五方文殊”。“五方文殊”象征五台山五大台顶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菩萨及所示的五种智慧。居中为中台孺童文殊,示“法界体性智”;左侧为北台无垢文殊,示“成所作智”;右侧为南台智慧文殊,示“平等性智”;再往左为东台聪明文殊,示“大圆镜智”;再右侧为西台狮子吼文殊,示“妙观察智”。 这次来五台山,先后去了中台朝拜孺童文殊菩萨,和登临东台朝拜聪明文殊菩萨。其他几个留待以后再来吧。

黛螺顶  牌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黛螺顶 五方文殊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19:56 5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
        由于缺乏户外经验,所以这次做足了思想斗争。登不登台?登的话,路怎么走?气候如何?等等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缠在我的脑子里。不登的话,让人情何以堪啊。最后敲定,登!!!

        登的话,首先是要选择一个台。五台山总共有五个台,每个台距离台怀镇近则16公里,远则25公里。由于涉及到登山,这样的距离一天能否打个来回还是让我有所顾虑。如果能在台上过夜那自然是很好很好的,但毕竟第一次去,台上气候如何,寺庙可否留宿还不确定。因此,首先找了一个距离台怀镇19公里的中台作为今天的奋斗目标。

        接下来确定路线。在来时的公共汽车上买了一副地图,各种道路倒是让人一目了然,先到风林寺即可直上中台顶。但后来证明,这张地图的确不是一张称职的地图。

        早晨八点半左右出发,按照地图的指示,从殊像寺旁边的道路上深入风林谷。喧嚣声开始慢慢远离,片片翠绿的草甸和松树林映入眼帘。路旁的草丛中点缀着朵朵漂亮的野花,清凉的小风吹在身上。耳朵里可以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但却无法立刻找到那条水流,因为这道溪水早就躲在这片草丛之中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风林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19:58 6 只看该作者
        过了火厂村,见到一位老乡。他问我去哪,答之曰中台顶。他感慨到,那可远啊,足有十几公里呢。问我为什么不坐车,台上现在都通汽车了。我回之曰前人没有汽车不是也照样登台吗?!这位老乡微笑着不再答对,然后简单地告之继续的道路,并嘱咐在凤林寺稍事休息再登台也不迟。我回之感谢后继续前行。感谢这位老乡。这次五台山之行遇到了许多当地的村民,真的是非常热心,有问必答,并热情地地为我们指路、填开水等。虽然有点村庄物质的确很匮乏,但老乡们的质朴远远胜过我们的自我想象。

        为什么说前面的那张地图不称职能呢,因为上面画的那条登台的路在凤林寺断掉了。这可如何是好。刚好前面有两位女士也要登台,便商议一同前往。为了找路,询问了在寺外搞建设的一位民工师傅,这位师傅为我们指了一条上山的小路,说是沿着此路上山便可到达台顶。我们不存任何疑虑,直接上路。

        路太窄,草太茂盛,先前的那条小路渐渐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们的前方只有一条小溪,茂盛的野草和森林。为了确保方向,将脑袋上的一块巨石作为航标,以该航标为中心展开迂回,拨草而行。当时有点后怕,万一一条长虫冒出来如何是好。其中一位女士连连感叹自己为何没带蛇伤药。我自然在前方开路,心里想着万不可给大家带错了路。这次登台收获蛮大,还体验了一次林间穿越,真是不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20:01 7 只看该作者
        还好,我们最终爬到了一条"荒废"的大路上。在稍近点的山坡上,一群马悠哉地吃着草。居高远望,峰峦叠嶂,祥云飘逸,心情舒畅。
        接着绕过一道山梁,远处看到两处高地,每个高地各有一座寺庙似的建筑。经过GPS导航,原来一个是西台,一个是中台。虽然远处看着挺近,但自然明白,远着个了。
        此时,距离中台还有500米左右的海拔落差。到处是翠绿的草,很厚,很香。虽然经常下雨,山水将草周围的土壤尽数冲跑,但这草依然挺拔不倒。脚踩上去像踩到了石头上,很有厚实感。据指南上说,这种草叫“鬼见愁”,茎硬叶密,根系甚大,历年风吹不倒,生命力极强,可以驱邪“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啊。五台山的确是圣山,除了景色、风土人情外,虽然 登台的道路攀爬起来的确费些体力,但在一定的小心之下绝无危险性。菩萨总会保佑那些虔诚的登台朝圣者。
       走走停停,停停歇歇。我感觉背后的大包越来越沉重。自我懊悔平时没有多加锻炼。随身携带的一升水也慢慢见底。暗自祈祷台顶的寺庙可以提供一些饮用水,否则下山的时候会被渴死的估计。
        下午1点左右,终于登上台顶。我第一时间参拜了文殊说法台。文殊说法台旁有许多石块,人们纷纷将这些石块堆积成塔式形状,内层含义不得而知,但的确凝聚了朝圣者的内心世界。除了这些小石块外,台顶附近还有许多巨石,“似是神功汇聚于此”。虽然被青草所遮掩,但依然可以体会出那层犀利的锋芒。据说这些石块称为“龙翻石”。相传当年五台山炽热如火,文殊菩萨从龙宫借来“歇龙石”才让五台山变为一片清凉。然而,小龙们则不怎么慷慨,布雨归来后发现“歇龙石”被借走则大闹五台山,横冲直撞,撞塌了五台山的峰尖,使峰巅变为平台,并形成了块块巨石,故称“龙翻石”。
        台顶有寺,名为“演教寺”。寺内正在大幅扩建和整修。拜完孺童文殊菩萨后,询问一位正在清扫殿堂的居士大爷看能否提供点热水。这位大爷微笑点头,指点了取水之处。喝完水后,开始下山。

中台顶附近风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20:01 8 只看该作者
中台顶附近风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20:02 9 只看该作者
中台顶附近风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发表于 2013-10-10 20:04 10 只看该作者
        下山首先要选一条路,因为不想再次重复上山时的那条无路之路。研究了地图以后,发现一条近路,但找到这条近路与我们现在所处位置的关系的确还是费了一点周折。在演教寺的山门附近,若干人从一辆车上走出,其中有一位僧人师傅。为了找路,我拿上地图凑近询问。被问的人说莫要问我们,我们也不熟啊,问这位师傅吧。在听取我们的目的地后,师傅指着一条下山的小路告诉我们,沿着这条路就能抵达我们想去的地方。并再三叮嘱不要进入两边的树林,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自己年轻时走山路进入树林里导致错过开斋时间的故事。法师告诉我们,相对平时,今天天气格外好,站在中台给我们指出整个五台山的范围,五个台顶的方位。我询问台顶上是否可以过夜时,法师直接点头,说中台和远处一片闪着金光的狮子窝就是驴友的大本营。法师很健谈,也很热情,在得知我也是学佛的人后,很高兴的问我是否皈依了?学佛一定要皈依啊。可惜,自己还未正式皈依,还未严持杀、盗、淫、妄语、饮酒等在家众的五戒。学佛也不是一项旁人看起来容易的事,光持戒一项就让我懊悔连连。

       沿着法师指点的路,我们最后安全抵达台怀镇。路上还在火厂村喝了当地的天然矿泉水。一位当地大爷主动和我们搭话,告诉了我们这口泉水的位置。泉水甘甜,而且冬暖夏凉,真的是圣地神泉。到达殊胜寺辞别了两位巾帼后, 吃饭等琐碎事务略去不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暑期朝拜五台山 游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