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9

主题

大同

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第十章)

[复制链接] 查看:11977 | 回复:123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

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道道斑斓华炫的文学艺术景观。——淡绿墨绿参差绿,深红浅红错杂红。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价值,每个时代的价值受孕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最有价值的时代,绝不会取媚权力、财富和刀剑,而一定以思想、科学、艺术为崇高追求。思想、科学、艺术价值,是考量一个时代高度的标志,是彪炳千秋的黄金文明。

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北)魏雕(像)、唐俑、宋瓷、明木、清(字)画,中国历代王朝更迭,若川剧变脸,多少文明创造一时昙花,风光不再。惟有这一链艺术元素,这一枚枚回音着历史意蕴的艺术符号,延续着、诉说着、鲜活着曾经的文化生命。

艺术,弱者的选择。不,艺术者将自己高强的才华智慧,转化成艺术穿越时空的力量。——人们只有在艺术天地里,才能找到原真自己,才能呼吸到清新至纯的空气,才可使化妆的人性得到回归复原,让灵魂有了安顿的可能。

流过我们心灵和记忆的不是塞纳河、尼罗河的涣涣河水,而是浸润其中的灿烂文明与文化;孔子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牛顿笛卡尔荷马但丁名字符号后面,是穿越时空的思想、科学、艺术光芒。前苏联作曲家梅特涅尔评赞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每当第一次钟声震响,你会感到整个俄罗斯都在跃然奋起。

释迦牟尼若沉湎于净饭王子的锦衣玉食,美色丽彩,何成修佛得道、传经解惑之业?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倘如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焉能像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奉献真理之火?

希腊哲学家泰利斯为反击哲学无用的世俗偏见,以天文知识观测气象,获取到来年橄榄丰收的科学信息,于是租赁了全部橄榄油作坊。橄榄丰收之际,泰利斯将作坊高价租出,遂赚得大笔利润。——亚里士多德借题发挥:这件事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请拿出一片去换取水仙花”(穆罕默德)。固守物质的面包,徘徊于鱼与熊掌如何兼得的层面,怎能抵达水仙花鲜美的人生境界?思想之炬,科学之灯,照亮历史隧道与精神之路;文学之火,艺术之光,温暖我们灵魂的宫殿,鉴映我们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活并非缺乏艺术,却总是缺乏感受艺术的心境,以及对艺术的切切关怀。

中国史籍多为汉人所著,故少数民族屡陷被拒之门外的境地。与其说代地“鲜好文字”,毋宁说其“文字”独秀,风骨卓然。

草无春夏花无冬

风月无边自枯荣

淡绿墨绿参差绿

深红浅红错杂红

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礼兴乐盛,修文辉武;讲六代之宪章,布三阳之风雨”,创造过一道道斑斓华炫的文学艺术景观。

北魏最早建立政权“代国”,楼烦和崞县均属其管辖。楼烦,《秦地图》有释:为雁门属县。《读史方舆纪要》:“《志》(《括地志》)云:楼烦,胡地。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林胡、楼烦之边……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吕思勉《两晋南北史》详解:楼烦,汉县,在雁门关北。

东汉名臣、楼烦人氏班况,所生子女,文韬武略,各具才情。其子班彪为东汉史学家;另一子班固,不仅著《两都赋》脍炙人口,更有《汉书》开中国地理学先河。班固《幽通赋》深沉抒唱对故乡雁代朔野的神往思怀:“系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繇凯风而蝉脱兮,雄朔野而扬声。”

今原平市与代县接壤处有村庄叫班政铺,据说即为班氏故乡。村口曾有一通清同治八年(1869年)孟夏立碑,上刻“三班故里”。汉代曾于今山西怀仁县东置班氏县,属代郡。

班况之女班婕妤,开合一把《纨扇》,曲尽男女情窦:“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钟嵘《诗品》分外推崇:“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夫之致。”

雁门崞县人氏郝隆,经纶满腹,风流倜傥,清淡玄虚,超拔逸然,尽显东晋名士风范,以“学圣”之名、参军之职与书圣右军王羲之并称。

刘义庆《世说新语》录记:一日,桓温聚众行酒赋诗,被桓温任为南蛮府参军的郝隆信笔一句“娵隅跃清池”,令桓公惑然不解:娵隅为何物?郝隆道:蛮名鱼也。又一日,桓温取一味“远志”草药问,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郝隆羽扇一摇: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另载:七月七日,富家纷纷以晒衣媚俗,郝隆却袒腹仰卧于日中,人问其故,答:晒书。宋人有《神童诗·七夕》赞曰:“庭下陈瓜果,云端望彩车。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雪中芭蕉,雨里冰梅。北朝乐府发唐代诗潮先声,报唐宋散文早春。

但得松梢雪染绿,一丘一壑也风流。丰饶鲜活的时代沃土,必然催生烂漫蓬勃的艺术花卉。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学与南朝汉民族文学,形若两岸对峙的山峰,因地而异,各有妙姿鲜色。《隋书·文学传》以为南朝文学“贵于清绮”,北朝“重乎气质”,客观中肯,贴近史实。而钱钟书《管锥编》言北朝文人皆模仿南朝,文风未有独创,实则一管之见,失之偏颇。

北魏大臣王肃,文思睿敏,独出机杼,所创《悲平城》特殊诗体,续汉赋晚秋,唱宋词阳春:“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一如诸葛亮所“尝好”的汉乐府曲牌《梁父吟》,引得后人纷纷仿效。

《魏书·祖莹传》有这样一支插曲:彭城王拓跋勰读了王肃的《悲平城》,“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更佳,可便为诵悲彭城诗。’(因口音之误,将“平城”说成“彭城”)肃因戏勰曰:‘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耳。’勰有惭色。祖莹在座,即云:‘自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而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感激祖莹为其解围。”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颇善诗词。一日应邀去一盐商家中做客,席间行酒令,以“飞红”连句,盐商窘迫间,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得哄堂大笑:柳絮尚可为红,牡丹岂不羞煞。金农一旁道,此乃元人咏平山堂诗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元人咏平山堂纯属子虚乌有,实乃金农急智杜撰,为盐商圆场而已。

苏轼曾以朱色画竹,人疑:岂有红色竹子哉?对曰:焉有黑色竹子乎!

毛泽东对中国南北朝历史饶有兴味,谈到郦道元时湖南口音浓烈地点评:“我看《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

《水经注》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郦道元在平城为官多年,平城好山好水把他养育成为一代水文地理学家。约三国时期,一部以中国水道为纲的地理专著《水经》问世,其1.5万字,记述水道137条。郦道元以30余万字为之注疏,水道扩及1252条。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苦心孤诣而成的《水经注》,兼地理学、历史学、文学于一体,注定被后世尊称“郦学”奇书 。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唐宋诗文家的篇什里飘忽有《水经注》影子;郑振铎叹其“舒卷自如,重过千钧”;胡适晚年潜心研究“郦学”,乐此不疲。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与南梁释僧祐的《广弘明集》,人谓双璧之作;刘知几《史通》称道“盖都邑之事,尽在是矣”;《四库全书总目》赞美其“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

颜子推虽为北齐人,但其《颜氏家训》采撷了大量北魏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翔实记录了“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兼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功效,故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冠称,至今光芒不减,实乃中国传统家教宝典。

北魏学者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要事”,概述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农科技术,以划时代农业百科全书,照耀中国山川河流。

《魏书》,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核心的皇朝史,作者魏收与邢子才、温子升号称北魏“三才”,高欢曾将其与孝文帝时的崔光相提并论。崔光乃北魏名臣英才,孝文帝曾以“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赞之。 魏收奉北齐文宣帝诏命撰写北魏历史,文笔畅美,多有创见。

中国古代24部正史,将《魏书》汇编其列,无疑是对北魏及拓跋氏的认同与尊重。

《魏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皆为功在当时、惠泽千秋的历史文献,北魏国家风气开张、花木争春的结晶,记录和见证着北魏大开放大融合大交流时代的飞影流华。

《魏书·文苑传》录载了一批北魏文人雅士,其中温子升被南朝梁武帝赞为北魏“曹植”。“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谁辨游鱼心”(《春日临池》)。 “远游威武郡,遥望姑藏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凉州乐》二首)。汉乐府韵律旋动之间,灼灼可见唐诗的斑斓绚灿之美。

北朝民歌是中国文学史园地里一朵瑰美奇葩,从中可以清新闻到当时北方民间多民族的吐纳呼吸。子路被“强”字所惑,孔子启蒙:“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郑注》云:强,勇者所好也。北方以刚猛为强。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该曲中的乐器鼓角相闻,是北方民族一种马上演奏的军乐。其歌词作者多来自北方民族,尤以鲜卑人为主。“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高高山头树,风吹落叶去。一去数千里,何当归故处”。明快、乐观、豪放的军旅生活间隙,草色柳烟般地飘拂着乡恋情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波小妹歌》中“骞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的李波小妹,无论“胡服骑射”那样的服饰,或是飒爽矫健的英姿,都扬洒着鲜卑文化本真原态的生命气息。

“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不同民族间的文明传承与影响,总是以双向选择与互动交流为表现形态。

鲜卑族民歌,“其词虏音,竟不可晓”,一部分遂译成汉语,一部分直接用汉语创作,此乃孝文帝“诏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令其皆作中国歌”之结果。

孝文帝打小受冯太后汉文化哺育,汉语水平尚好。他锐情文学,长于诗赋。“气韵高艳,才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一次与侍臣联诗言志,击节而歌:“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众臣受其鼓搏,争相抒怀,跃跃欲试:“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同仇敌忾,令人感佩。现存孝文帝《吊比干文》两篇骚赋中,一代英主的思才,至今犹在奋飞,不肯飘落。

北魏胡太后被史学家指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贪婪的女人,但她追思远走高飞的情人杨华而作《杨白花》一诗,回环委婉,质感细腻。胡太后为之配曲后,令宫中粉黛尽日踏足而唱。但见杨花如雪,银装素裹,无限妖娆:“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北朝民歌中最为著名当属被中国诗歌史并称为“双璧”的《敕勒歌》与《木兰辞》。此两首民歌不像《孔雀东南飞》纯系整齐“五言”,却以杂言叙事,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综,“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魏碑书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敕勒歌》旋律着军歌、战歌的力量。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东魏首领)与力主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西魏主帅)“双雄会”在玉璧(今山西稷山县),高欢中箭,怕失军威,遂令斛律金用鲜卑语领唱《敕勒歌》。慷慨悲歌,群情鼎沸,高欢麾下一唱百和,排山倒海,云水震怒,风雷激荡……

《敕勒歌》原创,《魏书》说来自当时北方名叫敕勒的民族。敕勒人和鲜卑人一样过着游牧生活,且喜欢“引声长歌”。

狼是古老草原的精灵,与游牧民族相伴成长。匈奴冒顿的令旗,画一只神灵的黑狼,狼旗漫卷,飞云流霞,匈奴人遂有“狼神”之誉。或许因为狼喜好长嗥,敕勒人热爱歌唱,于是就有了敕勒人与狼的神话故事。

敕勒的祖先是匈奴族的外甥。匈奴单于生有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说,“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言毕,即派人在国北无人之地,高筑起一座土台,让二女登于台上,以候天来迎娶。

三年过去,未见天之垂顾。夫人欲将两女儿接回,单于断然不许。又过一年,来了一只老狼。老狼日夜围着高台呼号,并在台基挖一个大洞,以洞为家,老狼这一住就不走了。

小女儿说,此狼定是上天派来迎娶我们的神物,我要以狼为夫。大女儿未能拦住,小女儿纵身跳下,嫁与了老狼。从此,单于公主就和狼“滋繁成国”,成了敕勒人的始祖。

《说文解字》:“狼,从犬,良声。”那么多动物名词:猴、狗、狐、猿、猩……何以惟“狼”配之以良声呢?《狼道》一书说,狼是集美丽、高贵与智慧于一身的楷模。美国动物学家艾丽斯深情评赞: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有感情者莫过于狼;最具韧性者莫过于狼;最有成就者,还是莫过于狼。

走进罗马博物馆,迎面一座母狼青铜雕像。母狼腹下两个吸吮狼乳的男婴,是罗马老国王的后代,落难时被一只母狼用乳汁喂救了生命。后来,这一对兄弟就在母狼拯救他们的地方,建起了罗马“永恒之城”。

我更喜欢《伊索寓言》中狼与狗的故事:一只饿得瘦弱不堪、几乎支撑不住的野狼,遇见一只肥硕的狗。狗向狼炫耀自己的优越生活,使狼羡慕不已,甚至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就在这时,野狼蓦地发现狗的脖子上套着一条冰冷的铁链,它突然悟出了什么,恢复了原来的精神,向狗丢一瞥轻蔑,纵身一跃,像一道闪电,投入深阔无边的旷野。

帐篷的窗子惶然张望,啊,月照中天,一片煞白,把整个大漠照得贼亮惨白,森然可怕。月光下,沙丘上那只野狼后腿支撑,身子直立,雕塑一般,对月长哭,那哭声凄惨,悲戚,苍凉,我听得毛骨悚然,寒战不已……“狼拜月神”,我想到了当地古老的传说。

——摘自《野狼》

有一天晚上——老猎人继续着他的回忆:我打猎返回镇上的时候,经过红柳冢,突然听到一阵奇特的声音。不错,是狼,是狼的声音。可我一点都不害怕和紧张,因为那不是叫,不是嚎,而是歌,是唱,是诉说,是呼唤——上帝的呼唤。我发誓,那是我一生中听到过的最好最动人的声音……一位朋友对我说,有一次,他在大漠看到一群狼,少说也有百十头,聚集在红柳冢前,齐刷刷地昂着头,引颈长歌。那声浪如惊雷,如海啸,如风暴,拍打得你灵魂都要出窍。打那以后,他也把枪扔了,扔了……

大自然有一种声音

那是天籁之籁

从森林和草原深处升起

……

如果没有了狼

世界多寂寞

——摘自《红柳冢》

“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与其说《木兰辞》在讲述木兰怎样替父从军,倒不如说是在展现一幅鲜卑人如何身经百战、建功立业的历史画卷。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有一个女孩叫花木兰,花一样的名字盛开到今天;有一个女孩叫花木兰,谜一样的故事传说千百年……”花木兰,民间传说是平城京畿人,这场战争说的是北魏对柔然的征讨。1995-1996年,在大同城南,那座北魏太和年间构筑的明堂遗址,重见日光。这便是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庄严神圣的地方。

站在北魏明堂遗址,放声朗诵一遍《木兰辞》,那是一种怎样的浪漫和生动。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音乐的河流,在大同这片土地上古老地歌唱着,像大同采凉山上的松涛,像大同万泉河水的波浪。乐府者,声依咏,律和声也。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北魏一定是音乐的国度,乐府的繁荣便是例证。一是草原民族好歌善舞,音乐是其生活之魂;二是音乐可谓佛教脉搏,跳动着佛教的生机活力。诵经实为唱经,寺院庙宇无处不梵音;三是北魏平城,曾为西域与北方与中原乐舞交汇中心。

拓跋珪在平城正式登基称帝的当儿,即令乐师定律吕、协音乐。每逢正月元日,皇宫都要声势浩大、场面宏壮地举办名曰《真人代歌》的拓跋鲜卑传统歌会,“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真人代歌》长达150章,“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

孝文帝与冯太后“明离并照”的太和年间,北魏正式设立了乐府官署。《魏书·礼志》:“太和五年,文明太后、高祖并为歌章,戒劝上下,皆宣之管弦。”多元融合的北魏音乐,主要由鲜卑乐、西凉乐和中原乐构成,适如《旧唐书》所云“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自中原丧乱,晋室播荡,永嘉以后,旧章湮没。太武帝破统万城,得古雅乐一部,正声歌五十曲,工伎相传,间有所用”。而西凉乐,实为佛教梵音。

音乐在哲学家心中乃一座神圣而独立的宏大殿堂。叔本华虔敬地说:“音乐不是对世界的点缀,音乐本身就已然是一个世界。”其在政治家眼里,是一根极为敏感的社会神经,文明太后曾庄严下诏:“先王作乐,所以和风改俗,非雅曲正声不宜庭奏。可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典之曲,补增钟县铿锵之韵。”孝文帝紧步后尘说道:音乐能够动天地,调阴阳,“通感人神,移风易俗。”“故能关山川之风,以德播于无外。”

冯太后和孝文帝一唱一和,把音乐功能提升至极高层面。唱和的旋律,来自《礼记·乐记》的“乐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音乐之美,可使人废寝忘食,“韶”乐飘香,竟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南怀瑾论说:云冈石窟,与唐代敦煌壁画,以及音乐、诗歌、艺术等等的发达,无一不与佛学有关。

八音中以金为要,五方乐曲以西乐为主。作为各民族融合轴心的平城,“琵琶长笛曲相和”,荟萃了南北方各民族以及来自西域、印度的乐器。

“影中群像舞,空里众灵飞”。云冈石窟第12窟对北魏乐舞盛况作了全景雕录,故称“礼乐洞”、“佛籁洞”、“天华洞”。“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华”。打击、弹拨、吹管乐器应有尽有,鼙鼓、箜篌、琵琶、羌笛、排箫……宛然一座“妙处难与君说”的音乐展馆。走进洞内,“诸乐不鼓自鸣”,令你沉醉神往,荡起一股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

“夜静春山空,鸟鸣山更幽”。音乐洞使禅寂的云冈,在充满生机活力的层面上,达到更深的幽静。“夜里的钟声将凡人引领到天堂”。月光洗白了钟声?抑或钟声敲白了月光?德国浪漫诗人诺瓦利斯散文诗集《夜的颂歌》吟唱:“夜是无限、永恒的象征,带来安宁与和谐,白昼也是从黑夜中走出来。”“音乐洞”晨昏不歇、响彻四季的天籁之音,使云冈石窟成为永恒的四维艺术。

美国现代音乐家凯奇热衷《易经》,参禅悟道,追求“空的节奏结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其新作《四分三十三秒》首次在纽约演奏,剧场座无虚席,人们翘首以待。钢琴家走上舞台,正襟危坐于钢琴前,却没有去触动钢琴键盘,眼睛只盯着自己的手表。

剧场静极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一分钟,静默;两分钟,静默;三分钟,静默……四分三十三秒时,钢琴家站起来谢幕:乐曲演奏完毕。——世界音乐史上最长的休止符,一支也无音符也无声的乐曲。

有欲观窍,无欲观妙。沉默如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分三十三秒的寂静,像中国书法的飞白,像影视中的空镜头。同一个静场,一千个听众,一千曲不是音乐更是音乐的音乐。多少轰鸣劲烈的声乐淡忘了沉寂了,如同风雨中唱累了的树叶,黯然飘落在秋日的一角,惟这一段“四分三十三秒”的虚空静默,以一泓无声的旋律令人久久难忘。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里的“瑟”、“笙”和《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列举到的器乐,“礼乐洞”几乎都能够一一对号入座。

分前后两室的“礼乐洞”,外室顶部呈方形天花板状,十朵莲花并蒂开放,一枝一叶都摇曳着千年音乐的芬芳。天花顶部有六身舞乐艺人圆凸浮雕,中间那个手无乐器、合掌上举者,酷似庞大乐队的指挥。四壁纷纷伎乐天,或歌或乐或舞,各有所司,惟妙惟肖,叫人忘情地生出“唤船船不应,水应两三声”那样奇妙的幻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瞬间即是永恒。置身于此,我们怎能不感受到北魏乐府音乐月光般圣洁的洗礼?还有桂花闲落、金鱼穿莲般永恒的天籁!音乐声中,凌空展姿、回风舞雪的飞天,给人以多少美妙灵感。

《洛阳伽蓝记》用小说的笔法录记:北魏时高阳王家中一个叫艳姿的美姬,《火凤舞》跳得彩焰纷飞,星花散溅,几乎就要“舞低杨柳楼心月”了;另一个叫徐月华的美姬,则以箜篌弹奏《火凤舞》曲闻名遐迩,令人叹绝。该舞传至唐代,风行一时。

唐初李百药写的《火凤辞》有“影入含风扇”、“歌声扇里出”的句子,后来李商隐在《镜槛》诗中说:“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其中“扇”是该舞蹈的“舞器”,以扇扇火,火焰烈烈,凤凰在烈火中冉冉获得新生。

云冈石雕莲花在唐代开出的那一朵《双柘枝舞》,叫人于赏心悦目中灵魂得到净化:含苞莲花徐徐绽放,但见两个女童从花蕊中跃然而出,舒袖翩舞,“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不迟不疾,若轻若重,聆鼓微吟,回巾自拥”,把莲花的清香和圣洁扇入每个观者的心里梦里……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隋唐流传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乐舞,曾为北魏经典保留。据传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皆“善胡舞”。唐代经典曲目“虹霓裳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的《霓裳羽衣舞》,乃由拓跋珪灭凉州带回西域的龟兹乐“化蛹为蝶”而来,原名《婆罗门曲》。

诗人王维在洛阳看画,看到《按乐图》时,众人皆称奇。王维说,这画是《霓裳羽衣舞》第三叠第一拍。有人疑惑,遂请来乐师演奏。当曲子进行到“第一拍“时,演奏者手在乐器的部位及手指动姿,果与画中一模一样。

岑参作客凉州,夜闻一片月光般荡漾的琵琶声,遂披衣急章:“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杜牧更是凭了想象对“音乐之都”凉州欣然素描:“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白居易也有诗唱和,“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并在《胡旋女》一诗中刻画了龟兹舞的魅态:“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而《龟兹乐》《于阗乐》《西凉乐》《疏勒乐》……都曾交响于北魏平城,汇成一片乐舞的海洋。

五代画家顾闳中,奉李后主之命偷偷来到韩熙载家,“窃窥之,目识心记”,绘就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赏乐,观舞,话宴,惜别……盛唐之夜,奢华之宴,跃然于一纸,定格以千载。

游牧民族的特性,决定了契丹、女真人与鲜卑人一样,喜欢饮酒放歌,即兴而舞。凡皇帝生日,皇后册封,军队出征,契丹人都要鼓瑟鼓琴,载歌载舞。《辽史·乐志》:天祚帝耶律延禧举行寿仪,“皇帝出东阁,鸣鞭,乐作;帘卷、扇开,乐止。太尉执台,分班,太乐令举麾,乐作;皇帝饮酒讫,乐止……扇合,帘下,鸣鞭,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王安石有诗戏作:“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北朝文学,尤是生气郁勃的北朝乐府诗歌,池塘春草,小荷蜻蜓,传递出唐代诗潮的春汛。沿着北朝乐府弯弯的花径走下去,前面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歌盛唐。

象形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独辟境界,决定了汉字书法瑰美于世界艺术宝库,精髓于中国文化传统。柔中生刚、弹而强健的中国书法,是与农业文明相和谐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

曾任北平大学校长的沈尹默书法造诣极深,其与于右任时称“南沈北于”,他妙论书法:“无色而具有画图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法国绘画大师毕加索坦言,倘若生在中国,他可能是一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西方艺术只有雕刻和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带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 旅美雕塑家熊秉明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随便斫采一缕阳光,其必然跳动有太阳的脉搏;任意摘取一片细叶,其必然脉络着树木的血痕。北魏不拘一格的开放性,多元并蓄的包容性,生机活泼的创造性,不仅流散在政治领域、经济舞台、宗教世界、文化园林,而且渗透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诸多艺术门类。

中国书法衍繁到北魏,墨云蒸腾,奇峰叠翠,炫出一道魏碑奇观。魏碑亦称魏楷,其承汉隶,启唐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彼此竞相开放,浓芳袭人。

魏碑实乃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结晶,也可谓游牧边塞文化撞击中原华夏本位文化的产物。

楷书萌发于魏晋之际,钟繇的《宣示表》等作品已趋成熟之态。晋末,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北朝书风便与南朝河分两岸,大相径庭。清朝刘熙载论曰:南书温雅,北书雄健。

魏碑由隶入楷,化隶成楷,成为楷书另一源脉:

其一,魏碑多为民间工匠书家之作,清新刚健,鲜然勃发,生活气息春云葱茏,与南朝士大夫“风流蕴藉”书风迥然相异。

其二,北魏民间书法家们,一面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汲取营养,一面按照生活的样子雕刻摹写。用笔率性率真,自由奔放,架构因势赋形,变异曼妙,不像唐楷法度拘泥,结体规范划一,笔画间距离关系过于“精确”。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

其三,以刻为写,刀锋凌厉,笔力遒劲,金石气宇,浑朴厚重。《金石萃编》一书说:“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米元章、黄山谷乃至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等,皆从魏碑中汲取精华,丰其羽翎。清中叶碑学兴起,何子贞、赵之谦、郑板桥、李瑞清,近代于右任诸家纷纷从魏碑脱颖而出,开宗立派。“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 赵之谦《章安杂说》:“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启功诗曰:“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犹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于右任融行书与隶之笔意于北魏楷书,遂自创一格,独步书林:“朝临石门铭,暮写十二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徐悲鸿有名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疏朗而凝密,柔软却刚劲,氤氲着浓厚的北碑遗韵。

魏碑体多用方笔,如斧如凿,棱角刚健,无丝毫圆滑世故之风之气;如剑如戟,铿锵作鸣;笔画不拘不泥,长短有致,一如宋词元曲;参差中有章法,错落中见严谨;笔力遒劲挺拔,气势雄健豪放。

作为一种新型字体,魏碑融进拓跋鲜卑人的个性追求,奔卷着一股北魏新型王朝的皇风帝气。“刊石勒铭”,寄志抒情,是拓跋氏的一个传统情结。北魏历代帝王每每赢取战功,总是以石为纸,刊于其上,如拓跋珪“袭五原,屠之。收其积谷……于塞北树碑记功”;拓跋焘“勒石漠南,以记功德”;拓跋濬“登碣石山,观沧海……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行于海滨”。

“书法在北魏可以独立……书法以北魏为主系,唐为润系”, 梁启超对中国书法卓有见地,康有为连连点头称是:“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又一边抚摸《晖福寺碑》,一边激动不已地赞其“书法高简,为丰厚茂密之宗,隶楷之极则”,后于《广艺舟双楫》列数魏碑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远,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北碑之林,惟《晖福寺碑》与《张猛龙碑》最为秀卓。《晖福寺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篆额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现藏西安碑林。此碑系魏碑早期代表作,方峻端整,锋芒犀利;碑阴所刻少数民族姓氏,稀粹为民族史研究重要资料。《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现存曲阜孔庙,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体乃魏碑后期佳构,其笔触法势清新自然,流宕天真,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两碑前呼后应,交相映照,以北碑乃至中国书法里程碑意义,为人们所珍爱与仰敬。

“揽万里于尺寸之内,罗百世于方册之间”。魏碑书体与云冈石窟一样,也是一座宏伟的开凿和建造,或者说,它是书体的云冈石窟。而云冈,不正是一块巨型的“魏碑”?那刀锋、那线条,给中国书法以奥妙无穷的启悟……

平城作为魏碑发祥之地,精品灿烁,俯仰可拾。分别出土于大同市城南智家堡北沙场的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年)“王礼斑妻舆”墓砖、大同城东沙岭村壁画墓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的破多罗太夫人题记,见证着魏碑的初创。太武帝太延三年 (437年)《皇帝东巡之碑》,魏碑书体已成定势,至《司马金龙墓铭》《永固陵碑石残片》,日臻成熟。尤是文成帝《南巡碑》,惊世骇俗,闪电穿云。其笔力苍健,气势雄浑,令人叹为魏碑观止。

道武帝开国立政,太武帝统一北方,两帝皆以“武”标称,谓武力征服时代;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三帝皆以“文”扬名,属文治时期。文成帝感谢拓跋珪和拓跋焘,他们以热血与冰剑,为他的国朝日月抹上和平无战事的亮色,“四方无事,国富民康”,使之有财力物力人力和精力开凿云冈石窟,也让他在太阳底下,车辚辚,马萧萧,大规模实施南巡。

《魏书·高宗纪》:“(和平二年)二月辛卯,(文成帝)行幸中山(今河北定州市)。舆驾所过,皆亲对高年,问民疾苦。诏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从役。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这一通《皇帝南巡之颂》碑,被后人崇敬为弃武尚文治国宣言。此碑现在大同市灵丘县境内,《水经注》所谓“御射台”上,碑文字迹依稀可辨,有“皇帝南巡自定州至于邺都所过郡国……”云云。

谈及魏碑,无论如何不可忽略“嘎仙洞”洞壁上刻写的太武帝“祝文”。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前来平城朝贡的乌洛侯国使臣,向太武帝献上一份特殊“礼物”——在大鲜卑山发现拓跋氏祖庙“嘎仙洞”的佳音。

太武帝遂选派一支由500多人组成的朝圣队伍,浩浩荡荡,自平城出发,从春天走到秋天,行程四千余里抵达大鲜卑山,虔诚拜祭了祖先圣庙,并将其嘱托的一篇祭祀文诰雕刻在嘎仙洞洞壁。

这篇后来收录在《魏书》里的“祝文”,成为嘎仙洞即是鲜卑人祖宗石室的确凿依据,也是一幅精粹秀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魏碑书法珍品。

“云为山态度,水借月精神”。佛教推波魏碑书法,魏碑助澜佛教艺术。寺庙是弘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书法是寺庙文化的诗意符号。云冈石窟第11窟内的“太和七年题志”,作为魏碑早期稀缺之作,当属上乘之品。其谋篇布局,厚重浑朴,洋洋大气;用笔劲挺沉静,酣畅雅美;骨力苍古,隶韵飞动;刚柔圆曲,妙味十足。正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实乃“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之典范。在万佛堂石窟《元景造像碑题记》前,梁启超眼睛一亮地赞说:天骨开张,光芒闪溢。

经书在敦煌文物中熠熠闪光,这些经书里已发现有21件属北魏写经真迹;《龙门二十品》之第一珍品《始平公造像记》,乃公元489年北魏平城时期所刻。

书画同源,写到极处便是画,画到极处即为字。北魏书法独领风骚,其壁画亦堪称一绝。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葬壁画屏风漆画,烈女、将相、高士、逸人……众生百相,世态万象。《中国美术全集》解读:“其绘画风格颇近于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人物悟对通神,色彩富丽,略有渲染,线条勾勒工整,属铁线描。”大同沙岭北魏墓中壁画,一笔一画,一线一描,透出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被列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以黄帝子孙自诩的拓跋氏,穿越草原,一路走来,甚为尊崇汉学儒教。北魏建国伊始,即大办学校。首都平城除太学、国子学、四门小学并立之外,又开设皇亲之学,地方上呼应办有郡国学、乡学;《魏书·儒林传》有记:拓跋珪“初定中原,虽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学为先,置五经博士千余人。天兴二年(399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比,凡四万余字,另曰《众文字经》。”

太武帝将北凉带回平城的儒学之士任以中书博士,如索敞、常爽。“时魏朝方尚武功,贵游子弟不以学为意。敞为中书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肃而有礼,贵游皆严惮之,多所成立,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常爽“置馆于温水之右(平城西),教授七百余人。爽立赏罚之科,弟子事之如严君,由是魏之儒风始振”。

北魏仅在全国一次“辟召儒俊”,便取数百名贤士;卢玄、高允等汉族英才被任为中书博士;又“别立太学于城东”,“以经义断诸疑事”,“于是人多砥尚,儒业转兴”;更有太武帝亲自新造千余汉字,使之融汇到滚滚汉语长河。

孝文帝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开皇宗学(类似东汉官邸学,即贵族学校),在平城建孔子庙。

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后代或讲学或祭祀而用之。“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刘禹锡有诗句: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

班固《白虎通》解:“辟者,雍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五经通义》释:“天子立辟雍者何也?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辟雍明堂”是一座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叠加两重含义:明堂为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土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渠,象征王道教化圆满。

孝文帝自己汉学功底深厚,“钦明稽古,笃好文籍,坐舆据鞍,不忘讲道”。横槊赋诗,辞章优美,意境开阔。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文明冯太后诏令:“皇子皇孙,训教不忘,温故求新,盖有阙矣。可于闲静之所,别置书馆,选忠信博闻之师为师傅,以匠成之。”又亲手编撰《劝诫歌》300余篇、《皇诰》18章作为教材。

北魏造就一批儒学大师,《魏书·儒林传》录有17人。大师门下,学生多时达千余人。《魏书·儒林传》评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官学算学博士设立始于隋代,而北魏太武帝却将通达阴阳术数、游学诸方的长乐人殷韶,敬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算学博士。殷韶精益钻研,撰有《四序堪舆》,影响久远。

伴随佛教传播以及佛教本土化成长起来的僧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道涌流。所谓僧侣文化,一是指高僧智侣学佛习禅,化之以文,构成一族另类的文化精英群;二是僧侣们的文化行为包括崇佛传教,贡献着独特的文化创造。北魏高僧辈出,法果、师贤、玄高、慧崇、昙曜、道辨、灵辨、菩提流支、慧光……北魏王朝特地设置初名“监福曹”后改为“昭玄寺”的管理僧务机构,僧官曰“道人统”。

刘孝标和魏收虽非高僧,却为僧侣文化添光增彩。刘孝标在大同译经多卷,云冈石窟曾有其译经台;《魏书·释老志》开创为佛道两教立志且归于“正史”的先例。

论及北魏僧侣文化,不可忽略高僧慧远。其处东晋(334—416年),系雁门楼烦人氏,是从代地走出的僧界英杰。慧远初与师傅道安在恒山讲经弘法,致力于儒道释三教融合,更早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慧远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史学家陈寅恪感言:当六朝之季,综贯包罗数百年间南北两朝诸家宗派学说异同之人,实为慧远。

慧远南下,居庐山龙泉精舍,“迹不入俗,影不出山,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创建东林寺,被尊为净土宗始祖。(其弟慧持,则为峨眉山佛教始祖。)鸠摩罗什曾慕赞慧远为“东方护法菩萨”。庐山慧远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场,遂以南北两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慧远“遁世以求其真,变俗以达其道”,所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曰:“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发愿“拯溺俗于沉没,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

辽国的契丹人,不仅在西京大同设最高学府国子监,而且设科举考试137年,开考56次,取状元56人,进士2479人;明代大同府下辖4州:应州、浑源州、蔚州、朔州;7县:大同、怀仁、山阴、马邑、灵丘、广灵、广昌。城内有大同府衙、大同县衙。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通称儒学,学生即秀才。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元代大同县学改为府学,地址在今皇城街一带。元代大同县学前身是辽金时期西京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朱桂占用大同府学,建代王府,将当时云中驿改为府学,即今大同文庙一带,府学门街由此得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兴办云中书院,地址在府衙东面。明正德年间又创立“务学书院”,《大同府志》:务学书院,在府城内西街,广灵王(朱桂第二子)第三子镇国将军务学翁治置。

刘祁《归潜志》自豪宣称:“金朝名士大夫多出北方。世传《云中三老图》,魏参政子平弘州顺圣人,梁参政甫应州山阴人,程参政晖蔚州人,三公皆执政世宗时,为名臣。又苏右丞宗尹天成人,吾高祖南山翁顺圣人,雷西仲父子浑源人,李屏山弘州人,高丞相汝砺应州人,其余不可胜数。余在南州时,尝与交游谈及此,余戏曰:自古名人出东、西、南三方,今日合到北方也。”

大同浑源人氏刘祁,“有清奇磊落之气,无诘屈聱牙之弊”,导家学之渊流,会百川而朝东,与“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元好问同为金末元初文学与史学巨擘。其著述《归潜志》,以笔记体行文,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料;《北使记》详细描述了当时中亚风俗民情,于光绪元年(1875年)被译为英文和法文,并载入法文版《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一书。

刘祁高祖刘撝,出生于辽末,金代首位状元,被尊为“金百年文宗”,开启了浑源刘氏家族的非凡文脉。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至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的114年间,该家族有9人进士及第,罕见于史。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云:“金源氏崛起海东,当天会间,方域甫定,即设科取士,急于得贤。故文风振而人材辈出,治具张而纪纲不紊。有国虽百余年,典章文物,至比隆唐宋之盛。若夫笃志力学,挟艺应选,首破天荒,魁冠多士,父子昆季相继擢第为名士大夫,作良牧守,文行端雅,门第清峻,为金朝第一流者,其惟浑源刘氏乎!”时人有诗颂赞刘家人才辈出,满门名臣:“君家南山有衣钵,丛桂馨香老蟾窟。从来青紫半门生,今日儿孙床满笏。”

刘撝长子刘汲,曾任金王朝西京路(大同)转运司都勾判官,其为文清词丽句,自然明晓:“对床喜清夜,樽酒话平生。自是今宵雨,于人却有情。云横树外山,树映山巅月……从来山水心,不为尘埃没。孤云出岫本无心,何用微名挂士林。近日故园消息好,西岩花木已成阴。”

“素爱浑源山水幽胜,买田家焉”。刘祁《归潜堂记》《游西山记》,情满故乡,爱洒北岳:“所居盖其故宅之址,四面皆见山。若南山西岩,吾祖旧游。东为柏山,代北名刹。西则玉泉、龙山,山西胜处。故朝岚夕霭,千态万状。其云烟吞吐,变化窗户间。门外流水数支,每静夜微风,有声琅琅,使人精神不寐。”“饭余,往西岩……前有大石,石上有大树,阴翳翳,其境物大概如西方丈前。忽见浮阴四合,微雨落。又飞云汹涌上走,腾腾然,诸人皆在云气中,只尺相失。未几,夕日出,光景鲜明,余云变化半隐晦。”刘撝号南山翁,刘汲号西岩子,皆取自浑源境内优美山名。

文化是社会历史一种深层次沉潜力量,没有文化的支撑、托举与引领,北魏何以立国一个世纪,辽金如何霸主数百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持以发掘深究而不是忽略与漠视,是摒除傲慢与偏见而负责于历史的应有姿态。

2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9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0:27 2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支持好友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0:28 3 只看该作者
朋友;太长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0:36 4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学习支持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0:59 5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写得很文绉绉的,要是更多白话就更好了,赞一个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1:17 6 只看该作者
支持顶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1:51 7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支持苍鹰 感谢分享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2:05 8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支持好友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4:47 9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0-20 17:18 10 只看该作者
森野苍鹰 发表于 2013-10-20 09:28 第十章 可爱深红爱浅红谁说代地“鲜好文字”?大同这片神奇土地,自古苍茫中有明媚,粗犷中有文雅,创造过一 ... ...

好文章,配上些图片就好了。
2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