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20

主题

红色丽江

[复制链接] 查看:4235 | 回复:29
发表于 2009-3-9 10:4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丽江木氏土司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现丽江白沙古镇)移到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邑,称为“大叶场”。

傍晚,鸟瞰丽江古城。



远处狮子山顶的万古楼,纳西语“温古旅”,意为观赏畅怀于制高点,因谐音名曰“万古楼”。不用说,它便是丽江古城的制高点。



夜晚的古城入口,曝光速度原因,水车在照片中已成了风车。



同一地点,白天的水车。

发表于 2009-3-9 10:50 2 只看该作者
清晨的街道,宁静安详,但再过几个小时就又熙熙攘攘。



木得,纳西名阿甲阿得,列木氏土司世系第七世,明军南下云南,阿甲阿得“率众失归”,被赐姓“木”,同时得授“予子孙世袭土官知府 ”。

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自元代以来,木氏土司世袭统治丽江近五个世纪,直至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设流,方才结束。

沧海桑田,原来的木府早已无存,只能在现代仿建的牌楼前凭吊曾经的一方霸主。



纳西人对文化教育一向重视。早在明代,木氏土司就撰写刊印了十几种诗文集,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少有,但当时的教育局限在当地贵族阶层。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后,流官知府大兴教育,开办学馆、书院,传授汉文化知识,使得这里先后出过翰林二人、进士七人、举人六十多名。

晨光中的“天雨流芳”牌坊,此四字是纳西语的音译,其真正的含义是——“读书去吧”。



木府旁的彩色牌坊“天雨流芳”,是土司鼓励木氏贵族子弟发奋读书而树立的,但土司对平民阶层的文化教育却严加限制。木氏苦心经营几百年的基业坍塌衰败,和压制民众接受教育“不许事诗书”、新兴地主阶层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宦途产生的激烈矛盾也有一定关系。丽江好读书的风气,不要从“天雨流芳”找寻,而要注目四方街西侧的科贡坊。

改土归流后,丽江的历任流官都建学兴教,整顿府学、广设义学馆,把儒家“有教无类”——受教育者无分出身、“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科举作官,改变整个家族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理念推行到木氏势力分崩瓦解的丽江去。丽江的平民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非木家的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步上宦途,于是丽江读书之风日盛。

清代嘉庆年间,住在这个小巷的一户人家出了个兄弟举人——杨兆兰和杨兆荣,接着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于道光年间中了举人,一门三举,这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是前所未有的事,一时令世人传诵。当时丽江古城官府为此在巷口竖了一座二层门楼,并悬挂“科贡坊”大字匾额。

——摘自新浪《丽江科贡坊 小巷深处飘书香》

发表于 2009-3-9 10:51 3 只看该作者
公元1253年,忽必烈的蒙古军革囊渡江到达丽江,现在古城中有的地名就是蒙古驻军的语言证据,比如大石桥一带,纳西语叫“阿营畅”,意为蒙古军驻扎的村落。



黑龙潭,位于古城东北端象山之麓,通常潭水来自于玉龙雪山,但今年丽江缺水,古城与黑龙潭的水都是由拉市海抽调过来,不如往年清澈。



玉龙雪山在丽江西北,与哈巴雪山隔金沙江对峙,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为云南第二高峰,列于梅里主峰卡瓦博格之后。

发表于 2009-3-9 10:54 4 只看该作者
酒吧街上著名的樱花屋,当地最早的酒吧之一。



古城的狗狗们一向悠然自得,这么酷的有很多。



酒吧屋檐上早起散步的猫。


门槛上怀抱狗狗的可爱孩子。
发表于 2009-3-9 10:56 5 只看该作者
丽江的木雕十分有名,但听说这些木雕艺人主要是来自大理的白族,本地人很少会做。木雕通常都刻有东巴文。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高级知识分子,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它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



传说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制。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被朱元璋赐姓木,据传为纳西木姓之始。木氏土司对其百姓另赐“和”姓,表示木上添一撇戴上草帽,旁边加一口背上筐篮。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门口晒太阳的纳西老人,估计也是姓和的吧。



纳西妇女通常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代表星星,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那些圆形图案代表对青蛙眼睛的图腾崇拜。

“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



纳西人称呼女孩子为“盼金妹”,意思接近于“美女”、“靓女”之类。至于称呼男孩子嘛,那当然就是“盼金哥”了。古城里到处都是招揽包车出游生意的盼金妹们,数量多的让人却步。

逛街的小盼金妹。

发表于 2009-3-9 10:59 6 只看该作者
丽江古城水源利用颇具匠心。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特色。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

老人与水



百岁坊,因乾隆年间巷内一位老人寿达一百零八岁,绅民为其建“百岁坊”而得名,纳西语谓“吉鲁破”,意为“水磨的村寨”。

古城有一家同名的连锁银店,首饰等银器都是银匠手工打制,且成色优异,据说在当地同行中是信誉最好的,当然价格也最高。每件银器都有店铺印记和编号,买后如无损耗可以包换。

发表于 2009-3-9 11:09 7 只看该作者
每晚八点,这里都会举行纳西古乐会,听众多是老外且乐此不疲,据说旺季他们有时要提前好久让旅行社订票才能听到(当然也不排除旅行社乘机揩油)。

记得当初在古乐会附近买了一个东巴纸的小笔记本,约十公分见方大小的一本要60元。东巴纸为手工制作,《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曰:“这种纸厚重而坚韧,无帘纹,原料是树皮纤维……经哑光后,可以双面书写。”随后的古乐表演结束后,朋友帮忙请古乐会会长宣科在本子上签了名。



老乐曲、老乐器、老艺人集为一体,古乐被誉为稀世“三宝”。就是门票贵,甲等要140一张。

纳西古乐由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构成。“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老的风俗性古典音乐套曲,据说为“元人遗音”,共有十大调,现只存八大调,以乐器合奏乐为主。



老艺人们多在八十岁以上,真不知他们一旦故去后,纳西古乐又会怎样。

照片中央的老人已八十四岁,从前是私塾先生。他正用当地土语朗诵周敦颐的《爱莲说》。



她正用古调吟诵《浪淘沙》,而老人们则乘机小憩,毕竟每晚的表演要持续一个半小时呢。 《浪淘沙》属“洞经音乐”,是明清时期传入丽江的汉族道教音乐,带有汉曲丝竹乐风。

“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洞经音乐”共有二十多首,其中《八卦》、《山坡羊》、《浪淘沙》、《水龙吟》等被音乐界鉴定为唐宋时期遗留下的乐曲。



宣科,今年七十八岁,纳西古乐会的主要组织者和会长,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他的祖母出身于藏族贵族;他担任牧师的父亲宣明德号称是纳西第一个会英语的人,曾做过大名鼎鼎的约瑟夫.洛克的翻译;母亲则是名歌手。

他的身世颇为坎坷。昆明解放后,宣科的姐夫从印度汇钱给他,而许多国民党特务的经费竟也是他要去取款的那家银行提供的。结果可想而知。从58年开始,宣科被关押了二十一年,直到78年释放。此后,他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宣科开始为当地古老的钠西音乐曲调和词牌配曲,并将民间艺人召集到家中演奏这些音乐,首先引起外国游客的注意,名声逐渐扩大。纳西古乐会1980年成立以来,他积极奔走,在国内外组织了多场演出,古乐会在商业运作方面也十分成功。如今,每晚8点的古乐会演出中,他的影响力超过了其他所有的老人,尽管他通常只是讲讲话或拉一段胡琴。

台上的老爷子操着流利的英语,嬉笑怒骂,对世界什么人都不屑一顾,引起一阵阵笑声和掌声。许多人说,看古乐就是为了看宣科的表演。台下的他也是争议颇多,且非常善于利用舆论,正是通过他和其他参与者的收集整理和炒作推广,当地古老的乐曲才有了“纳西古乐”这个名字。

尽管世人对他褒贬不一,甚至前段时间他还牵扯进了古乐来源的沸沸扬扬的官司,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是他,让纳西古乐从尘封走向了世界。

发表于 2009-3-9 11:12 8 只看该作者
听古乐归来,酒吧街两旁,仍挤满了对歌的人群。



古桥边,人们可以买上一盏莲花灯,带着祝福漂向远方。



夜深了,最后再看一眼小桥流水,转眼大家就要各奔东西。

  

古城虽无墙,却有城门,附近就是熙熙攘攘的四方街。

但是,夜渐渐深,人都已散去,只留下古老的城门孤独地守侯在那里,等待着明天再继续的熙熙攘攘......

xzw7766
发帖:1360 帖 在线:234 小时 注册:2007-11-16
发表于 2009-3-9 12:38 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3-10 10:38 10 只看该作者
{:5_153:}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