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34

主题

西北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复制链接] 查看:12372 | 回复:15
发表于 2013-10-22 11:18 11 只看该作者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晴

凌晨5点,闹钟里哈琳的歌曲《故乡》在耳边把我从梦乡轻柔的唤醒。拉开窗帘,满天繁星,今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快速起床洗漱,过去邵哥他们的房子一看早都等候,我们拿上相机、三脚架等下楼驱车去九曲第一湾,拍日出!

路上已经有晨雾一阵阵笼罩过来了,车灯打开防雾灯缓缓前行。到了观景台下面,已经好多人趁着亮白的月光往上攀登。通往最高观景台的木阶梯上结满白色的霜,此时气温应该在零度左右。气喘吁吁的爬到上面支好架子,冷风中看河套上雾气渐浓,只等晨曦从东边漫来。

六点,东方发白,然后转成橘色,太阳将缓缓升起。河套里雾越发的浓厚,遮掩住曲曲折折的黄河,好似云海升腾,远处有山丘在雾霭里时隐时现,山下的索克藏寺也萦绕在纱一般的雾里,神秘而庄严,仿佛海市蜃楼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生中,我们能有几次这样的美景来打动我们早已麻木的内心呢?也许我们在为俗事来回奔走,而忽略了身边昙花一现般的美像和感动场景。然而此时此刻,我站在高岗之上,秋天的早晨,人间胜地,能安逸静心的欣赏领略大自然赐予的神奇,这比升官发财、纳妾娶小三惬意很多很多,呵呵!

临近8点半,阳光已经很浓,我们收拾下山,回到客栈,吃早餐。告别昨晚一起攀谈莲花生大师的老板夫妇,挥手致意,绝尘而去。

   小贴士:唐克镇,唐克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辖乡。唐克是个新兴的旅游区。位于若尔盖县西南部,距若尔盖县城64公里。距离唐克9公里的索克藏寺,索克藏寺藏语为“扎西特钦伦”,意为吉祥大乘洲,位于九曲黄河第一湾处。始建于1658年,面积7.6万平方米,僧侣200余人。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各殿陈列有金、银、木、泥质的佛像、神像千余尊』。索克藏寺旁依山修建了一条实木的山路。在山顶,就可以看到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最美景色,

登上索克藏寺背后的山顶,运眺索克藏寺和九曲黄河第一弯,黄河仿佛从天边曲曲绕绕一路走来,没有气势磅礴,没有浊浪滔天,听不到惊涛拍岸的涛声,也看不到高出地表的堤岸,始终情意绵绵地弯曲迂回于唐克金银滩,犹如一道道流畅的飘带。

发表于 2013-10-23 11:08 12 只看该作者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出唐克镇,过加油站往东南,柏油路两旁是宽阔的红原大草原。路上行人车辆都不多,路况很好,时速可以达到90码,不到一小时就赶到瓦切乡。在省道S209和S301交汇的丁字路口远远的可以看见一大片塔林,这就是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叫瓦切经幡群,甚为壮观。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 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瓦切塔林景观成-顶园帐篷似的,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常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

过瓦切沿着白河一路向南,红原县越来越近,红原县除唐代设州于境内外,无建置。后来分县境西北部隶松州,东南部属四土梭磨土司辖地,后又隶理番厅。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1960年建县,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红原”,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红原藏族长期以来,“逐水草而居”,一直从事游牧生活,无定居点。在政府帮助下,正逐步形成集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牧民新村。藏族人民主食青稞、牛羊肉、奶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餐饮也向着多极化发展。藏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能歌善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是藏族人民的真实写照。劳累之余,人们会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喝酒聊天或载歌载舞。藏族人民喜好跳锅庄、马术、摔跤、射箭、赛牛、赛马等民族体育项目和娱乐节目,红原马术曾多次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

不到十一点我们到达红原县城,街道两旁典型的藏式建筑,藏民们闲散在街道上交谈说笑,一片祥和。红原是距成都最近的草原县,这里有5、6月碧野飘雪的绝景,逐鹿驰骋花海的心旷神怡,还可以感受藏族人民溢满真诚、明朗灿烂的笑容和祝福!红原大草原地跨高原地貌和山地地貌两大单元,特色自然景观一为草原湿地,二为雪山、森林湿地景观,均具有规模大、分布广、品位高等特点。悲壮的红军长征史诗和深宏博大的宗教文化,浪漫古朴的草原藏乡风情,构成了红原独特的文化之旅。红原被首列为大九寨国际旅游核心区。

出城3公里就看到一块旅游招牌--月亮湾风景区。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河流宛如晶莹的“带子”在宽阔的草原上蜿蜒曲折,像几个弯弯的月亮连在一起,“月亮湾”因此而得名。在这里白河舍弃章法,蜿蜒盘旋,似帐篷上飘起的炊烟,形成状如新月的片片浅湖,在云蒸霞蔚的草原上看日升月落,草原风光的无限柔美壮丽尽汇于此。因为美景的诱惑,我们在路边停车,爬山河岸边的山坡,远眺草原河流,有牦牛成群结队的从河里涉水而过,场景甚是壮观。

发表于 2013-10-23 16:13 13 只看该作者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过安曲不久,有路口显示靠右走S302去阿坝,我们合计不走阿坝去班玛,而是靠左走S209省道经马尔康,走G317国道去色达。道路开始缓缓向上,途中不时游牧人赶着大群的牦牛穿行在公路上,我们不得不停下来从牛群中缓缓驶过,那景象充分体现出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生存。一路邵哥与文华拍了不少牦牛穿公路的照片,而我忙于开车错过了好多时机,邵哥说回来让他们给我敬酒感谢,哈哈,此是玩笑,在一起出游,开心就好!拍照就是一个记忆的留存,而我把大部分的美好都保留在记忆里,不会磨损不会褪色,它会一直存留在我的心底!

道路开始缓缓盘旋,宛如巨龙绵延横亘于草原边缘的查真梁子已近在咫尺。查真梁子海拔4345米,位于红原县境内,213线 719公里处。查真梁子是长江、黄河上游支流的天然分水岭,让人感味"才饮长江水,又食草地鱼"跨越时空般的雅趣。袅袅娜娜的白河贯穿红原全境,牧歌、帐篷、牛羊星罗棋布,美不胜收的人间天堂。查真意为柳树。查真梁子为红原南部丘状高原之巅。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因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为一大奇观。

山北(壤口乡文部沟)还有一水发源,称壤口曲(藏语意为“铜锅河”),向南汇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为长江上游支流。山南发育嘎曲河(白河)名曰龙日曲,流程400公里,于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附近注入黄河。 查真梁子垭口四周红柳成荫,高原毛茛、绣线菊遍布。站在查真梁子垭口上眺望,二水争流印入眼帘。极目远眺,但见丘原起伏,牛羊成群,景色甚似壮阔。

相传有俊俏仙姑,着五彩衣,于山顶执金梭编经织纬,绵亘百里上尽铺氆氇。一日,忽遇暴雨,仙姑起身抖氆氇,雨水各顺一方而流,于是北边水草丰盛,西南农田丰美,一为牧区,一为农区。1953年修筑成阿公路,筑路工人因听“察卜毡”音,曾称为“插针梁子”。该梁子为从南路进川西北草地唯一通道。

站在查真梁子上,气势磅礴的鹧鸪雪山映入眼帘,近处牦牛就在身旁悠闲地吃草,脚下是河谷草地,阳光明媚,白云飘荡,在这黄河长江分水岭上,我真正的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

下了查真梁子,沿岷江而下,刷经寺的松涛阵阵让你领略原始森林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岷江水清凉而透彻,河岸两边民居散落在河谷和山坡的草地上,树木茂盛、水草丰美,真是一处好地方。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不少指战员在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下了他们的铮铮铁骨。1952年,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线部队轻骑兵师137团进驻桠口,在其营地附近发现了十二具排列整齐的红军遗骸,于是收殓遗骸,造坟立碑,敬献花圈,举行了一个庄重而简单的祭奠仪式。

在刷经寺镇加油后往马尔康方向行驶,出S209省道上G317国道,从罗斗寨到马尔康的G317路况不错,顺着梭磨河,我们的车一直在全长91公里的梭磨河峡谷穿行,“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因梭磨土司官寨得名。瑰丽修长的梭磨河大峡谷自鹧鸪山脚刷马路口至马尔康县白湾乡热足止,垂直高差890米。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梭磨河水浩浩荡荡,从谷底奔流而过,犹如鹧鸪山山神手中舞动的彩带,把众多的美景串联在一起起,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梭磨河大峡谷有三大著名景观:一是杜鹃如霞,二是秋林如屏,三是悬冰流珠。“春来采花,夏铺绿,秋染红叶,冬冰雪”是对梭磨河大峡谷四季风光最好的概括。

在卓克基镇,省道210向南去往小金,我们靠右走国道317继续向西八公里抵达阿坝州首府马尔康。马尔康,藏语意为“酥油灯点亮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因驻地有“马尔康寺”而得名。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县城马尔康镇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是全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马尔康县城坐落在狭长的梭磨河峡谷中绵延几公里,街道就在河两岸,感觉整个县城紧凑,很干净,几乎看不见散落的垃圾和尘土。本打算住宿马尔康,看天色尚早就在县城每人吃一碗杂酱面后继续上路,过了松岗镇,道路变窄,路面被大货车碾压的坑洼不平,路右侧时而悬崖时而与奔腾咆哮的脚木足河相伴而行。过了白湾隧道,沿大渡河的西源绰斯甲河(在两河汇口以上称杜柯河)往上向西,高山峡谷中,两岸较陡,一般由火成岩、沙岩组成,河床以卵石组成。河床深切,水流湍急,开车的路上,这一段湍急的水流咆哮声不绝入耳,岸边有台地,以沙壤土为主。到观音桥镇,峡谷稍微开阔,今夜我们宿观音桥。

发表于 2013-10-24 09:30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昊飞泓 于 2013-10-24 09:31 编辑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晴

醒来后首先听到的是隔着木格子窗户,外面传来哗哗的水声,大渡河支流杜柯河(两河汇口以下称绰斯甲河)在观音桥镇旁变得很柔顺,缓缓的傍着优美干净的小镇流过。昨天到达观音桥的时候太阳业已落山,一条河、两面山,青山绿水浩然归!怡人的风景配着虔诚的信教民众和披挂在河道上的经幡,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小镇在黄昏中凸显它世外桃源般的气质。在下榻酒店对面饭馆,我们吃着地道的崇州川菜,喝着饭馆自己泡制的枸杞酒,饭后回房子洗一个热水澡,一天的旅途劳顿慢慢的在热水的蒸雾里消除。

观音桥镇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辖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52.8公里。面积358.6平方公里,人口0.2万。317国道过境。观音桥镇是通往阿坝、壤塘、甘孜州色达、青海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口城镇。因本地境内有建于1850年观音菩萨寺,得名观音桥,是藏族群众朝拜圣地。

我起床后才发觉邵哥、文华他们早就起来赶到对面山上特大转经筒那里拍照采风去了,随后校铭也赶着去了。我懒散的在小镇的街道上闲逛,然后溜达到河边享受这清晨带来的片刻安宁。走近观音桥,“观音桥风景区欢迎您”的大门气势磅礴地耸立在眼前,而更惹人眼的是对面半山坡一幅巨大的标志观音桥风景区的转经筒,朝阳包裹着转经筒上图腾的火焰与后面古老的寺庙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小镇干净整洁的街道,翠绿的风景树,崭新的公共建筑,富有特色的嘉绒民居,代表宗教文化喻意的佛手灯,观音文场,莲花文场,煨桑文场……曾经地处偏远,观音桥镇破败不堪的景象一去不返,让游者的眼睛目不瑕接,一路前行,不断在惊讶中感受到观音桥那脱胎换骨的巨变所带来的震撼。往日中那个垃圾、牲畜粪便遍地,东西乱堆乱放的观音桥已荡然无存,眼中收获着那处处翻天覆地的变化,躁动的心也随着那干净整洁的环境和观音庙那声声梵音而归于静谧。

 观音桥是集嘉绒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集聚地,这里文化色彩浓郁厚重,被誉为“神秘版的民族宗教圣地”,又具有“拉萨第二”之称,而当地观音庙供奉的天然生成的四臂观音历史悠久,即闻名于整个藏区,更是远扬国内外,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每年前来朝圣的信众近百万。

逛完观音桥镇,同伴们也都回来了,吃罢早餐收拾行装,下楼装车。过镇旁杜柯河大桥,上317国道继续往西。过了二嘎里乡,317国道更加难走,因为修路,沿途路况很差,过来一辆车远远看到一条黄龙在半空飞舞,大车堵在前面灰尘弥漫,几乎看不清眼前,每次超车就像打一次战役一般,需要筹划、随时注意对面情况,然后果断加油,待抄过去后,松一口气,很有收获的感觉,就在这样的路况下断断续续行走了四个多小时,我们蒲西、石里、去壤塘的交叉口、歌乐沱乡,在甲学乡翻一个梁后右拐沿着色曲河上行,不久抵达色达县境内的翁达镇。已经是下午快一点,我们在路旁小饭馆吃一碗面,打探好去色达的路况后出镇,告别317国道右拐进入V18县道,我们去色达。

发表于 2013-10-28 09:06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昊飞泓 于 2013-10-28 09:09 编辑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色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色达还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地方。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色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2002年以前,这里公路不畅通,所以这里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色达县是个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宁玛派)寺庙,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学院,还有花数千万元才最后完工的吉祥藏经院、歌乐沱乡的勒穷寺、甲学乡的拉则寺、纳折贡巴寺以及打龙寺、色拉寺、和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塘亚沟、哈青沟古建筑遗迹等等。

   跟随色曲河一直往上,途径杨各乡、旭日乡、霍西乡,在洛若乡县道靠右有岔道,进去50米,有一个很大的门牌坊,上面写着藏汉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后经打听,汉文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93年挥毫为学院题写了汉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门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阵容庞大的色达佛学院到了!进去开车3.5公里后,老远就看见整个山谷两岸被大小不一但错落有致的红色房子,远观就好似一些四四方方的红方块,中间几处高大而又金碧辉煌的建筑,是佛学院讲经布道的所在。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向东南方向约18公里处,海拔3700米。1980年,晋美彭措上师不顾年迈体弱,到色达县喇荣沟这个荒无人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创建了只有32名学员的小型学经点。至1982年,中央下发了(82)19号文件,根据文件提倡各教团体创办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精神,晋美彭措上师在色达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极大的毅力把学校推向了更加完善、更加充实的新阶段,一所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学习和实践佛教文化艺术的大学已初具规模。1985年5月19日色达县政府批准了喇荣学经点的成立。1997年由甘孜州宗教局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在色达县委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现今的伍千余名来自藏汉蒙等民族的佛教四众学生和一百余名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以及四位精通汉藏语言的教师,并配备了比较齐全的教学设施。学院主要依据藏区寺院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采纳当今各大学、中专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方法。自创办以来,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相当佛学造诣的专门人才,光扫盲即已达两千五百余人,为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网络和驴友们的描述中,我向往色达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虽无信仰,但是对心怀信仰的人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也时常感慨信仰力量之强大。梁漱溟老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我数次去藏区,就是为了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曾经在西藏遇见一个藏区家庭,当那年青稞丰收、牛羊肥壮了,他们就卖掉这些东西,把家里不需要拿不走的东西送给附近乡亲,然后大儿子开着小四轮拖拉机拉上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的东西,其余家庭成员沿着从家乡去拉萨的路,一步一叩首,向着布达拉宫、大昭寺朝拜,有时候一趟朝拜需要数年的功夫,问及他们为何?他们说因为他们有信仰。最近几年爱上了旅行和户外行走,有时候一个人跋涉,有时候与驴友结伴而行,无非是想要找到一个出口,解决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很多藏人他们信奉佛教,不求今生的好坏,只修来世的善缘。一生中,拥有一顶牦牛帐篷、一群牛羊、一片草地和阳光,足矣!多么简单而明了的生活呀!想起我们这些凡夫俗人,为了金钱地位和名利,整日奔波不息,甚至为了一些目的不择手段,不分良心和人格,到头来依然是一捧黄土掩埋,何苦来哉?所以去藏区旅游是我每年出行计划的首选。每到高原,辽阔草原,曲折蜿蜒的河流和骑马奔驰的汉子,看到如此壮阔的景色,感受到清新自由的风,接触到质朴的藏民,总是分外开心。虽然途中有时候路况多么恶劣、悬崖绝壁多么惊险,但是回想起一路美景,这些就烟消云散了。

   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之一。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音译)。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

   我们在那里稍作停留,然后赶到20多公里的色达县城,找好住宿后,又赶回佛学院,背着相机和三脚架,顶着夜晚的冷风,我与邵哥、文华,爬到海拔4050米的山坡上,为的就是拍摄佛学院那壮观的夜景。夜色弥漫时,那些形如火柴盒般的僧舍陆续的点亮灯光,山谷里,如一盏盏灯笼,照亮这静谧优美的喇荣沟。不管照片拍的好不好,只要你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哪怕爬上来,坐在山坡上,什么也不干也不说,你静静的在夜风习习的山坡草地上,体会这佛学院神秘而能让人内心安静、强大的气氛,也许你也沾染了佛的气息,禅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了!

   晚上九点,我们下山,驱车回到色达县城,吃四川饭馆给做的羊肉饺子,香喷喷。回房子洗漱睡觉。因为天气预报从1-6日,四川境内多半是雨天,与邵哥商议,准备改变路线北上青海,气内蒙额济纳看胡杨林。明天的路途茫茫而不知,还需早起。

发表于 2013-10-28 09:07 16 只看该作者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十天十夜,行摄草原雪山,天堂般的记忆!(连载)

小贴士1:色达佛学院机构--前任院长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圆寂以后,现任院长由门措上师接替。佛学院有着很系统的管理机构。管理组织机构为三科一室,即∶办公室、教务科、后勤科和保卫科。办公室下设秘书组和政治宣传组;教务科下设三系一部,即共同文化系,显教系,密宗系和汉僧部;后勤科设财会组、医务组、接待组和保管组。学院设院长一名、副院长四名;办公室有主任一名和副主任三名,以及三名秘书和两名政治宣传员;教务科有科长一名和副科长两名,以及六名工作人员。下设共同文化系,有主任一名,工作人员六名,分语言、历史、小五明三部,各设部长一名;显教系有主任一名,工作人员八名,分中观、俱舍、因明、戒律、智慧度五部,各设部长一名;密宗系有主任一名,工作人员四名,下设加行、续部、窍诀三部,各设部长一名;后勤科有科长一名,副科长两名,下设财会组,有组长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管理员三名;医务组有组长一名,医生二十名;接待组有组长一名和保管员三名。保卫科有科长一名,副科长二名。藏族喇嘛又成八区,每区设管家两名,藏族尼众分六区,每区设管家两名。汉僧俗部分男僧八名管家、尼僧六名管家、居士两名、总理事管理人八名,共二十四名管理人员。

小贴士2:色达--色达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地处两省(四川、青海)三州(本省的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的果洛州)六县(阿坝的壤塘、本州的甘孜、炉霍、石渠,果洛州的达日、班玛)结合部,东邻阿坝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南分别与甘孜州的甘孜、炉霍两县毗邻。总面积9338.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127米,辖4区2镇15乡全县辖2镇15乡134个行政村,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为37723人。南部色尔坝区地属河谷台地,分布有少量耕地,宜农宜牧,余区皆为纯牧业区。全县2002年7960户,36167人,其中:藏族34513人, 占95.7%,其余有汉、回、羌、蒙等民族。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以藏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之一,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确定的120个重点牧业县和全省十大纯牧业县之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