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511

主题

新乡

南太行笔记--邵雍悟道

[复制链接] 查看:2446 | 回复:2
发表于 2013-11-4 09:5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时间:2010-02-11 17:21:09  来源:辉县市公安局  作者:苏轩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安乐窝在苏门山西麓,几亩大的一片山坳间。乍看来,它实在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矮松、荒草和石头,构成它的全部。
  如果,这里不是还散落着些许的碑碣和础柱,不是有几条小路,从外面延伸到这里的话,也真是被人们遗忘的地方了。
  那碑碣、建筑物和路,都是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有了他,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才有了安乐窝这个名字;从此,安乐窝和啸台,成了来苏门山的人们,不会错过的地方;没有它们,这山只不过是座寂寞无人问的荒山秃岭。
   更何况,从这里诞生了以象数易为主的百源学派,创立它的那个人,就是从这里走出来,走上蛛网般脉脉相通,又覆盖了世间每个角落的路。
  就是这个人, 和同出于堪称道宗儒祖的华山道士陈抟一脉的周敦颐,将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推演成为了集儒道释与文史哲之大成的理学(或者说道学);而后经过承其余绪的二程、张载诸人对其精义的发扬广大,直到今天,它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不用多说了,他就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在元祐年间,赐谥康节的邵雍,字尧夫,自号苏门先生,至今民间仍俗称邵夫子者。
  
  
   (一)
  
  九百多年前的一天,苏门山间小路上,响起了河南共城令李之才平正笃实的脚步声(1)。
  县太爷的到来,绝非偶然;一方面,是邵雍的父亲邵古,这位慕孙登之为人,由河北衡水、漳水一带迁来苏门山下隐居的学者型隐士;更有那在这里承袭家学、少有大志,而艰苦刻励,读书山中的邵雍。同时,这位李之才、挺之先生,也是位身怀先天易学绝艺,隐于官场的大学者。
   ——是知识的魅力,使他们一见如故;尤其,当李之才与邵雍目光相交的一刹,他心中不由一阵惊喜,梦中寤寐求之的传人,终于就在这苏门深山里找到了。
   于是,两人就有了下面的这么一段对话:
   李之才:“你的志向是什么”。
   邵雍;“读书、读五经之类的书”。
   李之才:“你还读什么”。
   邵雍;“尚无什么可读”。
   李之才;“愿意读物理、性命之类杂学吗”。
   邵雍;“愿受教”。
   于是,李之才就给邵雍讲授了《陆淳春秋》、《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等有关先天易学的学问(2)。
   《宋史》上是这样描述受教后的邵雍:
  “始为学,即艰苦刻励,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3)。……
   为了学业,他的父亲邵古,不让家务占去儿子较多的精力,即娶一后妻。邵雍自己呢,索性就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连卧榻都不摆设,常常整夜整夜的正襟危坐在屋里,穷思苦想《易经》里的奥秘;后来就将一部《易经》的诸爻和卦画全部抄下,贴在屋壁间,每天诵读几十遍(4)。
   再到后来,邵雍又听从李之才的劝告,索性放弃了包括书法之类的爱好,专注于《易经》里的学问,心不旁鹜,一天只吃一顿饭,用省下的钱换了灯油,时常读书到深夜;因学业未成,到三十多岁的邵雍,竟也不准备娶妻。感动的一过路京官,为之感慨、叹息良久,给邵雍买纸笔为赠(5)。
   后来,邵雍深有会心的说,“先天学,主乎诚,故诚可以通神明。”(6)
  就是这种至诚务学,使邵雍在先天易学上,已初窥门径,登堂入室了。
  易,源自上古伏羲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即被称为无字天书的河图洛书,并无文字语言,只有卦画,天园地方,即涵盖了天地之理。
  现在所说的《易经》,就是在先天易基础上,周文王推演的《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被留下来,后释老之说,泛滥朝野,几有陵替儒学之势,儒家传统的四书五经中,唯有这混沌神秘的易,可以拿来与宗教领域的佛道之说相较,同时又可用于治国安邦;故又有“不通易,无以为将相”的说法。
   到五代时,终于有了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不世奇才,人称为道祖儒师的华山道士陈抟;他隐居深山,穷才尽智,索性隔过《周易》,上溯其先天本源,而将道家津津乐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世界本源“道”,或者说“无极”;与《易传》中之“太极”,揉为一体,以解释宇宙之起源;此即陈抟所推演的《先天图说》:
  “太极即无极,一为太极,一分为二,阴阳二气分离出来,而生万物……。”这个世界,就是互相关联制约的,象、数、意、图的天人合一。(7)
   这样,在河图洛书的先天八卦之本上,除枝繁叶茂的《周易》外,又并生了先天太极图说这一蓓蕾。日后,经李之才、邵雍的趋近于道家的象数易;以及理学家周敦颐及其传人程颐、程灏的哲理易;这两大支派,对其精义的发扬光大;其影响之大,直到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国人的视野中,还不时掠过它们那在风中摇曳出的婆娑影姿。
   与理学家们充满真挚道义感的哲理易相比,由邵雍发扬光大的象数易,则多少的带了种道家的神秘主义倾向。
   在李之才授课时,邵雍就说:“愿先生微开其端,勿竟其说”。也就是说,这门绝学,全在学者自我感悟,师傅只是领进门径,修为全在个人。甚至研习时,常要焚香相伴,以表其感通天地之意:“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同时,这门绝学,单凭学者的刻苦研修还不够,非天分足,又性淳厚的福慧双修之类人才,所不能尽得其中所蕴涵的秘旨。(8)
  邵雍之学,上至大自然下到人间世,全部以象数,予以排列、组合、推演,大致属于统计学之一种,集原始的予测、判断术之大成。不失为一家之言,荡其余波者,就是后来衍生的诸多测字算命之流派。
   然而,仅将邵雍之先天学视为卜卦算命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
   邵雍和李之才所师承的陈抟,在当年就是位具有经纶天下之志,问鼎帝位之心的一代奇人;在周世宗病故时,他率领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向首都汴京进发,企图谋夺帝位。途中听说宋太祖已黄袍加身,才只好作罢,回华山作了道士;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其人之学,本身就是经世致用之术。(9)
   作为邵雍本人,少时自雄其才,于书无所不读,慷慨有大志,又其艰苦刻厉程度,非胸蕴大志者不能为之,更何况,他经过了学易十年的精神寂寞,挟其初成之艺业,从苏门山上,睥睨着山下纷来纷往的人、事、物,当然就会有种万古千秋,可示现于个人指掌间的,那种汪洋浩博的恢宏才情了:
  “长忆当年扫敝庐,未尝三径草荒芜,
   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10)……。
  ——这,也许是个夏日的黄昏,或是个冬天的早晨,他决定了这次出游:“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遽可已乎。”(11)百泉水那千年万年澄碧依旧的波光中,映出了他那布衣芒鞋,踯躅独行的背影。
  ——邵雍就这么从山间小路下来,走过百泉湖,踏上了通往四面八方的大道通衢。
发表于 2013-11-4 09:58 2 只看该作者

(二)
  
  于是,在北宋淡淡的风中,懒懒的斜阳里,西起黄河、汾河流域,南至淮河、汉水之滨的故楚、齐、宋、郑之墟上,多了一个负笈求道、神情洒然的书生;他以卜卦为寄身之资,每至一处,就访隐求贤,以砥砺胸中所学:
  为去山西汾阳请教易学名家任先生,夜深了,邵雍还颠簸在太行山道间,一不小心,坐骑失足,翻跌下了太行大峡谷;而他却奇迹般的活下来,只是他的帽子,却被悬崖边伸出的树梢挂掉了。
  河北大名王予天,在易学上有着极深造诣,是位愉悦博达之士,见邵雍是可造之材,就准备对其倾囊以授,不想,三招二式之后,上门求教者,胸中所蕴含的才学却胜已十倍,这个易坛泰斗,索性拜入邵雍门下,做了弟子(12)……。
  邵雍就这样的走在堆积了厚重历史的故墟上,在那种沧桑感涌上心头的同时,昔日所学的经史,活生生的凸现在脚下这承载了多少世事兴废的厚土上;
  千年一瞬啊,一瞬千年!有风带着黄沙,从他的眼前掠过。
  就这么的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时侯,邵雍在那错结纠缠的异乡路上,踯躅了多久;直到额上有了细细的皱纹,纹路里的藏污纳垢,该是人间的红尘;至于皱纹呢,是不是往日的生命之路,在脸上的缩写?
   他终于走回了家里。
  “游”在古人观念里,大概有出游,游宦(做官)两重含义;在外面经历了许多事以后,虽说归来时,故园山水依旧,但是,自己的那一颗心却变了。
   邵雍回家后,只发了句“道其在是矣”的感慨,就一头埋进苏门山的怀抱里,关上了安乐窝的大门。
   道,这个在古哲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在此时的邵雍心目中,就是自己,他自己的一颗心。
  《易经·系辞》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邵雍在其《心学》中就说:“心为太极,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13)
  而太极生阴阳两仪,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心即是道。
  为此,邵雍还专门赋诗曰:
  天听寂无声,茫茫何处寻,
  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14)
  在这一点上,近代印度的诗人泰戈尔,无独有偶的,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喟: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的门前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到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15)
   ——看来,在真理大道的面前,不论古今中外,其发现途径迥异,然而,走到它的面前,那种感受却是息息相通。 这时,邵雍就把他自己在苏门山间的小筑,称为安乐窝,命名之由来,诸多典籍文献中,都沿用《易经·系辞》中:“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之说;而吾人独不敢苟同,其实,此时已是大彻大悟了的邵雍,只是寓心中安宁,则何处不安,就是僻处深山,也不减其内心之乐罢了。
   在这里,就有邵雍的诗为证:
    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夏住长生洞,冬居安乐窝;
    莺花供放适,风月加吟哦,
    窃料人间乐,无如我最多。(16)
  ——这,已是处处透出只要心中安宁,就可以穷达不易其乐,而洒然物外的隐士情怀了。
   而在这山居苏门安乐窝的日子里,邵雍所要做的,就都包含在这部《皇极经世》一书里了:
  “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何如”……。
  这就是世间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神秘兮兮的那个邵雍皇极数了。其实,它的包容量已远远超出了测字算命,推咎福祸之范畴;在邵雍所建构的似乎天上人间,无所不包的神秘、博大世界里,游弋探寻的时间长了,却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来看它,就会感觉迥异:
   ——术数家看到的是它的象数之学,理学家看到的是它的性理精义,哲学家看到的是蕴含的深奥哲理,政治家则关心的是它对社会兴衰治乱的阐释,天文学家注意的是它关于日、月、星、辰、岁月四时运行变化的推算.......
   简而言之,天有日月星辰四象,地有水火土石四物。阴阳、刚柔、动静的生克转化,形成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依时间而论,小的变化是岁月日辰,四时节侯;大的变化则是元会运世。三十岁为一世,十二岁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计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满一元的时间,天地将发生一次大的变化,而后又化生变化,生生不已。这种关于天地万物演变的解释,邵雍虽然师承陈抟之说,而又侧重于象数的生成增减。
   而其所有目的,就是为了穷究天地之秘,通达古今世事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解释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在邵雍看来,人间世的兴衰治乱,符应一定的象数,通过推衍卦象,可知天地变化,逆知社会上兴衰治乱。在他的《皇极经世》里,他索性上自远古的尧、舜算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十年;全部用卦象,来符应每一时期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将人君以道、德、公正、智力,四种不同方法御宇天下者,分为皇、帝、王、伯;舍此以下,则为禽兽。
  然而,决定上面所说的天、地、人三者的因素,还是得回归到统治者个人的修身养性上来。
  人为万物之灵,兼万物之特点于一身,所以能用万类;人却为神(精神)所主,人之神为天地之神;人若自欺,就是欺天地。所以,人必须存诚,不诚则不可以得道:
  “诚者,率性不由情也,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这就是说,待人接物时,要从客观现实出发,避免个人主观主义。
   万事万物,皆主宰之于个人的胸中方寸间,能否修养成理想中的“道心”,决定了处世为人的福祸休咎:“能处一身则能处一家,能处一家则能处天下”。而邵雍之所以被理学家程颢等人称为“内圣外王”——这个传统知识分子常常挂在口头,所津津乐道的理想人格,就在于他得了道。(17)
   这个“道”,理应被视为冥冥中,决定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之类。
   ——现在的苏门百泉湖畔,邵雍的桃竹园祠堂里,至今仍存有清朝道光年间,河南巡抚鹿传霖的题匾:“知机其神”和河道总督爱新觉罗成孚的“秘启苞符”;其寓意就是天地人的奥妙,都被邵雍抓到,并付诸人事,无往而不利,是以成就人格上的内圣外王。
   为此,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进一步解释道:
  “日用而不知者,百姓也。反身而诚之者,孔子也。因性而由之者,圣人也,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与天并行而不逆,与时俱逝而不违。时不能违天,物不能违时,圣人不能违物。惟不能违物,故天亦不能违圣人……”。(邵伯温:《皇极世书论图说》),——究其实,说的就是要顺应、尊重客观规律。
   在这一点上,邵雍为此又专门强调的说:
  “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行险侥幸,是逆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祸必至。”(18)
  这是邵先生对修身养气的功夫不够,在应世之际,自取祸患的人的警告,更是对宋儒以后,理学家们所无时不用的那个所谓的“理”,道学家之津津乐道的“道”,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阐述。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那更是对这个“理”,或者“道”,予以形象化说法了。(19)
  
  
  (三)
  
   行文至此,不由我想起了邵雍在河南洛阳的挚友司马光,穷十九年之精力,编了那部《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在时间、事件上,堪与邵雍的《皇极经世》平行并轨。《资治通鉴》到后来,就作为明、清两朝帝王的必读教科书;然而这些帝王们,被那种无以制衡的人治权力真空,弄得耳聋眼瞎,并不能从中汲取教训,中国历史也就重复着一个个惊人相似的悲剧。
   因为在那个专制时代里,这些“天子们”的性格,常常就是整个朝廷乃至整个统治阶层的性格,而这种人治结构所带来的人性弱点盲区,在这些帝王身上尤为明显。于是,朝中昏聩,天下必乱;历史发展之惯性,就如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谁也无法收拾。其中规律,实在与人事有直接的困果关系,其奥妙、发展趋向,也的确是有轨迹可循的。
  用看透了这一切的邵雍的话来说:
  “……否泰悟来知进退,
    乾坤见了识亲疏;
    自从悟得环中意,
    闲气胸中一点无……”。(20)
  这个“环中”似可说宇宙间的万事,亦似乎可以用人心、人性或者说个人的素养来譬喻之。
  同时,我不由又想起了,当今之世,那些因无尽贪欲、物欲纷纷落马的高官们。客观上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时代,以六、七十年代居多;那时的口号,是从全国上下的“政治挂帅”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涉及个人修养、人性素养方面,除《**员的修养》等有数的几种外,寥寥无几;其间刘少奇被打倒,因人废言,文章自然被打成大毒草,实在误了好几代人。
  我想,对这些贪官们,若是多少提倡一点“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从邵雍之说中,多少批判地继承一点“内圣外王”的约己修身方法论;假如个人修养功夫到了家,那么,摒私欲的人,或许就会多起来,便会形成了区域的小气侯;触犯法律的人,或许就会少了些。
  再说说悟道以后——那已经把握了自己的一颗心的邵雍吧:
  “天有至粹,地有至精,人类得之为明哲,飞类得之为鸾凤,草类得之为芝兰。”(21);现在,这个已得天地至粹至精的邵尧夫先生,在形貌上,竟有了奇特的变化,是有了那如同珍珠宝玉,自然生出莹然之辉的和气;这也是内在的修养,已经形诸色相吧;理学家程颐等诸人,是这样用仰慕的口气描述的:
发表于 2013-11-4 09:58 3 只看该作者

……“(邵雍)先生,德器粹然,望之可知其贤……常在春秋时,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屦迎致,虽儿童奴隶,皆知欢喜尊奉”……。(22)
  那时节的苏门山啊,被四方来访道求学的人们,踏出了一条又一条,通往那邵先生安乐窝的小路。
  而在诸多来访者中,以理学祖师周敦颐,最为引人注目:
  《清·辉县·道光志》就有记载:
  “周敦颐尝游苏门,与邵康节先生阐先天,剖太极,作《通书》四十篇”。
   ——这个濂溪先生周敦颐,实在是所处之世,与邵雍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尽管,他们一在予北苏门百泉,一在江南庐山濂溪。
   而这位周敦颐先生,在邵雍那里呆久了,却也并未完全的做到“太上忘情”:
  是夕也,天闷热,在夜半下起了清凉的秋雨,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结,不由忆起那远在江南的故乡,还有那乌蓬打鱼船了;于是,这个濂溪先生遂赋诗曰:
  “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
   绕屋是巴蕉,一枕高响围,
   恰似钓鱼船,棚底睡觉时……”(23)
   既然,只要个人内心成贤成圣,天下可行。将来,那就到处于天下之中的河南洛阳,再游历、问道、访友会怎么样呢?
   邵雍可没有周濂溪先生那样的幽思缕缕,透过窗子看着被夜雨泼洒得白亮亮的山间小路;在他的脸上,却已有了隐约可见的条条如线的皱纹,在眼角之际汇为一束,依稀,就是那一圈圈向外扩散舒展的阴阳先天太极图的模样……。

    注释:
   (1)《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李之才传》,清道光《辉县志.循政志》。现在,河南辉县市政府院内,还有李之才任共城令时,手植的古槐一株;又被后任的县令在树腹中栽入一棵榆树,名曰“槐(怀)抱榆(鱼)”,寓年年丰收,岁岁有余之意。
   (2)《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李之才传》、清道光《辉县志. 循政志》;《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
   (3)《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
   (4)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5)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6)邵雍《皇极经世》卷八。
   (7)《太华希夷志》。
   (8)邵雍《伊川击壤集》。
   (9)邵伯温《邵氏闻见录》、魏泰《东轩笔录》。
   (10)邵雍《伊川击壤集》。
   (11)《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
   (1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13)邵雍《皇极经世》卷八。
   (14)邵雍《伊川击壤集》。
   (15)泰戈尔《吉檀迦利》。
   (16)邵雍《伊川击壤集》。
   (17)邵雍《皇极经世》。
   (18)邵雍《皇极经世》卷八。
   (19)邵雍《皇极经世》卷八。
   (20)邵雍《伊川击壤集》。
   (21)邵伯温《经世四象体用之数图说》。
   (22)《皇极经世绪言》。
   (23)清道光《辉县志.诗》周敦颐《苏门夜雨》;传统道家一直将理学家周敦颐和邵雍一同并入道家序列,在他们的典籍中,就记载了道学传承之顺序渊源:陈抟传《太极图》与穆修,穆修传与周敦颐;而邵雍师承的李之才先天易之象数一脉,也是穆修从这个堪称为道宗儒祖的陈抟处所得。 有兴趣的读者可将《宋元学案》中的邵雍之《百源学案》和周敦颐之《濂溪学案》参照来读,即可以发现两者之内在联系。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