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HW 于 2013-11-15 11:56 编辑 准备不充分,所以就随便闲聊吧:
Massif ACS,ACS是Army Combat Shirt的缩写。但是,combat已经不是人们记住它的主因,取而代之的是“防火”,甚至Massif几乎成了防火军服的代名词(另一个防火变态是Drifire,出防火内裤的牛逼牌子)。因为美军对所有操作“交通工具”的士兵服装都有防火要求,所以Massif ACS基本上成了美帝空军的标志性服装。上半年国家地理播放的那部6集纪录片《Inside Combat Rescue》里,可以借此很容易的区分出谁是PJ谁是飞行员。
完整全尸的ACS,麒壕的帖子里有过简单介绍(https://bbs.8264.com/thread-1759612-2-1.html),这里就不再冗述。这次我手贱,玩了一回“自己动手,破衣烂衫”:一直想改一件短袖的Multicam,真CP打死都舍不得剪袖子,假CP的价钱和这件真ACS相差无几,索性就用OCP冒充一下Multicam(我还真仔细比较了一下,没发现有什么区别。那条“美军嫌Multicam专利费太高,自己山寨出了OCP”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情况?!)。
当然,只是剪个袖子怎么能体现手工小能手的高大上?ACS的高领又紧又热,所以又剪了领子加了条短拉链(有没有军鸟的范儿?LOL~~)剪了袖子开了领子的ACS,四面透风,夏天装逼终于不会再起痱子了~~~ Massif ACS 关于ACS的防火(其实是耐火,面料被点燃后不会有明火且不会融化)的介绍已经有很多,这里只说说我烧过ACS的感受:剪掉的袖管,剪切面有轻微的毛边,用打火机烧这个部位。 1、很难点燃。用火焰外焰烧了好几秒钟,勉强看到毛边有些许火星。 2、不会自燃。打火机离开被点燃区域后,毛边很快自行熄灭。 3、面料燃烧不融化。下图的成分可以看出,ACS的面料中混纺入大量的棉纤维。另一种重要成分Rayon,虽然叫人造丝,却不是个容易“融化”的东西。所以燃烧后产物和燃烧棉纤维很像:灰烬,极细的黑灰色粉末。不过Rayon也不是种“结实”的纤维,所以ACS的寿命如何,我很担忧~~~~ Massif ACS 面料
看到一件衣服有如此夸张的面料配比,默默地给Massif跪一个……
CP的两个G3:G3 Combat & G3 All Weather。(貌似…貌似……这是All Weather的第一篇中文介绍?窃喜~~~)
其实,我有严重的“CP黑”倾向:Crye Precision,你是我见过最装逼最不靠谱最不待见普通消费者的军牌。发货期别说靠谱,压根就和“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客服装逼一问三不知。这些我都忍了,但你连自家产品用了什么材料都不写(或者写错或者瞎写)就太不地道了!写这篇(https://bbs.8264.com/thread-1728010-1-1.html)帖子时,CP把FieldShell所用的“NANO STX™”写成面料(fabric)。当看到AW的介绍里也写着同样的名字时,我就很傻逼的把AW想象成和FieldShell一样,使用了中间有一层防风膜的三层复合面料。结果!拿到手的AW用的却是单层无膜且非常薄的面料。无论外观还是手感,都和军鸟常用的Tweave®以及去年便宜到爆的PROPPER L5所用的schoeller非常非常像,我强烈怀疑就是同一种面料。反过来再看CP官网,丫竟然默默的把面料全写成“**** with NANO STX™”!好吧,欺负我不懂英语,骂街的话不想再说了,反正在此证实一下:NANO STX™只是Schoeller的一种表面后处理方式,类似荷叶效果的DWR。尼玛这样的话,谁还舍得洗衣服?!鬼知道你们CP厚不厚道,万一你们采购的是水洗次数很少的面料,这TM洗几次没有DWR了岂不是哭都找不到眼泪?! LEAF H150 & AW 图中能看出来,AW所用的面料,和军鸟垂降腰带外皮所用的一模一样,全都是表面有很轻微橘皮褶皱纹理的四向弹力针织面料。 |
骂完街说点儿正经的:Combat & All Weather 同为G3,从版型上说,两者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各项尺寸数据也完全一样。不过,因为AW的全部面料都有弹性(Combat只是后腰、裆部、膝盖周围有弹性),且更沉更滑,但又不像Combat 50/50混纺面料那么硬挺,所以穿上身没有Combat那么“有型”,略显邋遢。喜欢修身款的朋友,可以考虑自己的尺码适当减掉一档。例如我Combat穿30L,但AW的30L就会略显肥大。如果腰围正好在两档之间,可以考虑买小的那档。 Combat vs AW 面料对比,能看出AW表面那种轻微的橘皮褶皱 |
本帖最后由 MHW 于 2013-11-15 11:43 编辑 虽然前面一大段都在骂CP不厚道,但回过头来看AW所用的这种无名面料,还是很不错的。因为肤感更滑且整体有弹性,穿上以后明显比Combat更“自由”,阻力更小。Combat上的弹性部分配比和AW一样,都是91%的尼龙+9%弹力纤维,但质感和弹性差别很大。Combat上的感觉更接近棉布,而且更薄、弹性略松。与周围僵硬的50/50棉涤混纺面料相比感觉很不结实;AW的则相对比较厚重,弹力也更大一些。不过官网所写的“四向弹力”猫儿腻很严重,实物面料的横竖两个方向弹力并不相同。CP选择把弹力更大的一个方向用作裤长,所以屈膝撅屁股之类的动作能明显感到弹性。而水平的方向弹力微乎其微,巨臀症患者要考虑臀围。(这句是吐槽!)
如果一定要找出Combat和AW有什么区别,那只有这个了:
AW裤管口内侧(两腿之间)各有一个小织带环。
能穿过一段绳子绕过鞋底勒紧裤腿?抱歉,裤管口对侧没有配套的织带环;想像雪套那样挂在鞋带上拉住裤腿?sorry,这俩环都在内侧,离前面的鞋带甚远。
好吧,我只能说,这句我依然是在吐槽:完全不知道这东西能用来干!神!马! |
本帖最后由 MHW 于 2013-11-15 11:48 编辑 哎,我果然是CP黑,这一楼的第一张图继续吐槽CP的偷工减料:早期G3 Combat和现在的G3 Combat是!有!区!别!的! CP G3 对比 2011年,CP刚刚推出G3时,修改了许多上一代AC的问题(屁股改双层、屁股兜改用拉链、两侧插手袋开口提高、护膝窟窿加了补丁等等)。但也沿用了许多AC上的好设计,升高的后腰就是其一。AC的后腰轮廓线是一个上凸的弧线,能比较好的贴合后腰部,尤其是蹲、跪的时候。G3的后腰线虽然没有AC突出的那么多,但从上图“2011年”可见,上倾非常明显,弯腰的时候,配合后腰的弹力面料,几乎不会漏风露肉。但是再看2013年的G3,为了降低裁剪及缝制时的成本,腰线改为直线,合身度骤减!(我有点儿吐槽无力了~~!)
OK,关于CP的两条G3,我就说这么多了,先歇会儿给以前的帖子擦擦屁股。
CP FieldShell:在写上一篇帖子时(https://bbs.8264.com/thread-1728010-1-1.html),CP FieldShell最有特点的U型腋下拉链没怎么说,下面补张图: CP FieldShell U zip 好处显而易见:不会和背包肩带有任何冲突。而且即使是背着包(或者穿防弹衣)时,单手操作也比想象中方便。
Arc’teryx LEAF Echo & Tactical Tailor Removable Operator Pack
这俩包不准备多说,简单两句吧: Echo并不受很多真军迷、伪军迷待见,各有各的理由只是我一直没看明白。我买它的原因有几个:1、需要一个50L+的包;2、希望是个军包(伪军也是军!);3、越简单也就等于越可靠;4、鸟的品质不是吹的;5、用的人不算多,略装逼。当然,真正装逼的还是它是一款伞降包,可以HALO。这段一会儿说。
TT Removable Operator的理由更简单:1、需要一个20L+的日常包;2、考虑和Echo的驳接可能;3、便宜好用;4、用的人不多,略闷骚。拿到手后出人意料的好用,肩带是我用过的所有包(包括各种户外品牌)里最舒服的,自带的战术背心驳接扣(我瞎起的名字)能连接所有MOLLE,当然可以和Echo完美匹配(图上两包之间的间隙是我懒得把TT上的插扣扣死,完全扣合之后非常牢固稳定)。500D的面料既耐用又不伤衣服,大赞!(不起眼的角落里感谢代购党幕后大佬9公公!) ECHO & TT |
本帖最后由 MHW 于 2013-11-15 11:51 编辑 Ops-Core FAST Jump Helmet-Desert MARPAT 神秘伪屌丝兔壕为了帮我带这个盔,差点儿人肉快递。大谢(预感9公公会在此吐槽,故立字为证)!
拿到手后看到正面夜视仪支架卡槽(一体的不应该叫墨鱼干吧……?)底部阴刻的FAST双闪电logo又犯贱了,淘宝买点儿夜光粉,给丫填满了。盖上支架座后看不见,什么都不盖时很亮骚。 Ops-Core Ops-Core vs Hel-Star 6
上面头盔在不同光源下的对比(忘了拍IR),此前在(https://bbs.8264.com/thread-1728010-1-1.html)发过multicam和DM3 Desert Digital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再给下一楼做个预告(额~~~): (这张图里有错误,后文会说明,请先别拍砖……) |
本帖最后由 MHW 于 2013-11-15 11:55 编辑 当Echo遇到HALO/HAHO(高跳低开/高跳高开):
Echo曾经是LEAF大(Tango)、中(Echo)、小(Charlie)三种军款包中的一员,也是那一代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直到现在这代Khyber & Khard上市。我手上这个Echo是老款,与它停产前最后一代相比,老Echo部分材料(背负所用的Tweave® Durastretch®)和辅料(收纳整理织带的挂钩)是黑色的,而最后一代Echo通身全为与主体面料同色的材料;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老Echo头包的顶部使用了Hypalon™(一种杜邦的合成橡胶,机械性能很好、超耐磨),而最后一代Echo的相应部位只是和背包主体一样的725D Cordura®。头包顶部使用Hypalon™,正是Echo适用于HALO/HAHO的标志之一。
(新老Echo的区别可参见这两个网站,上面附带功能介绍: 老款:https://www.missionreadyequipment.com/arcteryx-leaf-echo-backpack; 停产前最后一代:https://www.tacwrk.com/en/arcteryx-leaf-echo-backpack-khaki-2156)
HALO/HAHO是个技术性极高的话题,我实在不懂。所以这次主要聊聊Echo包底为HALO/HAHO设计的那些小零碎该如何使用,算是给潜水的各位大神抛个砖。 Echo Lowering Line Attachme
本想先科普一下HALO/HAHO,但许多技术细节我也没弄懂,只好作罢。有限的一些介绍,WIKI上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gh-altitude_military_parachuting。简单点儿说,HALO/HAHO就是在海拔15000英尺(约4600米)至35000英尺(约11000米)的高度区间内跳伞,而传统伞兵的投送高度一般只有800米(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汶川地震时,第一批跳下去的那30多名伞兵死伤率那么高的原因之一)。因此,HALO/HAHO需要携带更多的维生设备。同时因为它们极高的隐蔽性,很适合秘密任务,所以一般HALO/HAHO时会携带大量装备,这也就对所用背包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 HALO拼图
现在很难能找到的介绍HALO/HAHO时背包应该如何携带的细节说明,不过基本思路很清楚:为了防止背包在下降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摆动干扰人的姿态,所以在下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包和人是绑在一起的(见过携带极大且不易捆绑装备直接跳下去的照片,人和装备之间只有一根绳子相连,没固定。这是高手特例,不在此讨论范围)。当马上就要着陆时,再松开背包与人体之间的链接放下背包,让它悬挂在身体下方几米处。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降落瞬间背包的重量压在人身上,增加双腿负荷。
这个过程涉及到两个问题:1、背包如何与人稳定链接?2、背包如何快速可靠的脱落并悬挂?
问题1可从上图找到答案:将背包头尾对调,倒挂在身前或者身后(与不同伞具的悬挂点有关);双腿从肩带中穿过,避免下降时背包乱晃;利用包底自带的织带(上图“Echo Lowering Line Attachme”绿圈中那两条宽的灰色织带)与伞包相连。注意,背包的腰带并不扣合,否则背包脱落时还得先解开腰带。这是上一楼最后那张图中的错误之一,我的照片中扣合腰带只是一个人拍照没法拉住背包的权宜之计。
问题2则需要用到上图“Echo Lowering Line Attachme”红圈中的那一堆零碎:背包脱落后并不是直接摔到地面,而是悬挂在伞具上(见上图“HALO拼图”中的“16”没有直接连在腰带上,避免过重的背包对脊椎造成冲坠伤害。这是上一楼最后那张图的第二个错误,我只为演示一下悬挂点)。这个过程需要让一根3、4米长的连接绳从收纳状态瞬间展开拉住背包。老的Alice背包采用的是绳套(见上图“HALO拼图”中的“15”),但绳套本身没有固定,下降时摆动很严重。所以后来LBT、EAGLE之类的新伞降包都用了和Echo类似的结构: 如上图:连接绳折叠收纳在一起,被细伞绳“绑”在包底。当背包脱落时,会先拉动细伞绳,其解锁后会自动释放连接绳。细伞绳的“锁定”方式与所有降落伞的折叠收纳相同。整个过程,只有松开背包与伞具链接扣时需要用到手,其后的所有动作全都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完成。最终,背包是头朝下先落地,所以Echo才会在头包顶部用了那么厚的耐磨材料,避免落地时背包损坏。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我不玩降落伞,也还没分清楚几款制式伞具的区别。上图连接方式中,背包如何与伞具解脱,我还不懂。可能存在因为伞具款式不同使得这种连接方式不可行或者不是最佳方案的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罗里吧嗦扯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有很多疑问没解决,权当是抛砖吧,希望懂行的大仙儿们多赐教。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