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36

主题

芜湖

寻访历史的角落--滇缅公路 24拐

[复制链接] 查看:8083 | 回复:19
发表于 2013-12-1 11:4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在不少二战主题的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条陆路输血线”的艰险和遥远,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二十四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张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网站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张照片。




寻访历史的角落--滇缅公路 24拐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1 11:44 2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二十四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二十四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丝毫踪迹。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北京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二十四拐’”。
他说,至于滇缅公路,最险要的便是怒江天堑惠通桥。两面是峭壁,桥下是滔滔江水,车子开上那不宽的钢索吊桥,边剧烈晃动边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更惊心动魄的地方了,也没有“二十四拐”。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跑了不少地方,把所有可能的山路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二十四拐”之争
恰在此时,2004年2月某天晚上中央电视台10台播放了寻找和发现“二十四拐”的节目,一位叫戈叔亚的云南人被邀为佳宾。那个节目的结论是:一直被共认的“二十四拐”路段在“滇缅公路”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戈先生发现 “二十四拐”路段不在“滇缅公路”上。
戈叔亚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学者,也是无数苦苦寻觅“二十四拐”者中的普通一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想,照片是在哪里拍的?这个路段现在怎样了?他询问了各界朋友和中美日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考察了多次,都遗憾而归。

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电视人朱弘交流,朱说日本老兵和学者也都说“二十四拐”是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介绍当年滇缅作战的写真集的编辑森山康平说可能是在贵州。
受此番话的启示,2002年2月26日,戈叔亚从昆明坐火车到贵州安顺去寻找他的梦想,在安顺他打听到“二十四拐”可能在兴义,于是辗转兴义,费尽周折,发现老照片所反映的路段就在晴隆县莲城镇五一村,距县城约1公里,该地名叫“半官坡”,因为公路从山顶到山脚约4公里的崎岖路段上共有24个弯道,当地人称“二十四拐”。于是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照片,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关注最多最深的是云南人。因为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也一直深信“二十四拐”在云南,此次戈叔亚说在贵州找到了“二十四拐”,很多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云南省交通厅的同志不相信这个地方在贵州。省外事办的同志也在电话里惊叫起来,连说不信,因为该办接待过的日本老兵都认为“二十四拐”是在云南。一位老记者甚至对戈说:不要发表“二十四拐”的照片了,这幅照片和云南人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已半个多世纪了。忽然告诉云南人,这个“孩子”是别人的,这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戈叔亚认为,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当年蒋介石宣布把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使美国人认定,从印度利多到中国重庆的所有公路,都是史迪威公路,所以,“二十四拐”在史迪威公路或滇缅公路上,也便顺理成章了。戈叔平指出,战后中国学者和媒体不做简单的调查研究,说明我们对于像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漏洞。
“更不可思议的是:贵州人民全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邻居在干什么,一幅本属于他们的闻名于全世界的照片,竟然让云南人自豪了半个多世纪。”
戈叔平此话一出,即刻在中国的一些报刊上,引起了一场关于“二十四拐”的争论,许多人对戈氏的说法提出质疑,有怀疑戈氏研究态度的,有论证滇缅公路起止点的,不一而足。
首先站出来提出质疑的是一个叫李国涛的先生,他说:面对戈先生宣布的发现,我们遭遇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承认戈先生的发现是正确的,就必须否定“二十四拐”是在“滇缅公路”上,如果依然承认“二十四拐”是在“滇缅公路”上,就必须否定戈先生的发现。
李国涛认为,戈先生的这一发现不能成立,如果戈先生的这一发现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将构成对“滇缅公路”历史真实的歪曲和篡改。因为历史中的“BURMAROAD”即被翻译成“滇缅公路”的真实含义,并不只是“从缅甸腊戍到云南昆明”,而是“从缅甸腊戍,经过云南和贵州,最后到达重庆”。“BURMAROAD”的字面意思是“缅甸公路”,翻译成“滇缅公路”是意译。这个翻译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任何歧义的,但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它显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歧义,所以“BURMAROAD”的更加完善的汉语翻译应该是“川黔滇缅公路”,以区别于现在只指云南境内连接缅甸的“滇缅公路”。
提出将“川黔滇缅公路”与“滇缅公路”相区别的观点,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而是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因为历史中的“BURMAROAD”的含义从来没有只限于云南省境内的含义,当年不仅美国的1880工兵营住扎在“二十四拐”附近的沙子岭,担当着包括在内的“BURMAROAD”的维护,使“二十四拐”成为“BURMAROAD”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从缅甸出发的运输车队在中国境内的终点站也不是云南昆明,而是重庆,所以“二十四拐”在“滇缅公路”上的说法没有错。
“滇缅公路”与“史迪威公路”
关于滇缅公路与史迪威公路的由来,得从二十世纪20年代说起。
据史书记载,1923年,成立仅一年的云南交通司,拟定了时称“滇西路”的修筑计划,并得到了云南省公署的批准。设计的公路长度是从昆明到滇缅边境。从1923年动工,到1935年,16万中国民工花了12年时间,才修出了从昆明到下关的单线行驶的土毛路。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提出修筑滇缅公路的建议。11月,南京中央政府拨款200万元,并将原来计划修筑“成渝铁路”的原班筑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调往修筑“滇缅公路”,责成龙云限期一年内修通滇缅公路。



最后确定的滇缅公路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达仰光这一路线。滇缅公路分为两段修筑。其中昆明至下关一段为东段,以原滇西省道为基础;下关以西至缅甸木姐一段为西段,全程为959公里。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1937年11月18日,滇缅公路西段工程正式开工。经过20万民工的艰苦努力,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勉强可以通车。当时的公路比较简陋,仍是没有铺柏油的土路,所以几乎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就投入使用。
1941年12月23日,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并根据这个军事同盟,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其目的,在英国方面,是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在中国方面,是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政府提前放弃中立,于1942年元旦向日本宣战。在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的前期,蒋介石将远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英方,为了协调中英军队的矛盾,后来又派美国人史迪威担任在缅甸的中英军队的最高指挥。
1942年5月,日军长驱直入,攻入云南境内,并迅速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大量的工程设备来不及撤到怒江以东,就连同西段柏油路一起全部落入敌手。
1945年元月28日,根据史迪威建议,中美印缅四国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努力,修建了印度到中国重庆的公路。为此,国民政府在这一天宣布,为了表彰史迪威的卓越贡献,把这条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
60年代末,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另一个坡面上,筑路工人把纵坡放缓,修了一条新路,以方便行车,但老路还保留并养护着,现在属于320国道。它仍旧是泥路。
但“二十四拐”早已成为了“二十一拐”。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详细记载了关于“二十四拐”修筑、管理、改造的历史,并有“二十四拐”改为“二十一拐”的地质图。值得一提的是,改造“二十四拐”的方案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工程兵当时便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
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也不管“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的起止点如何认定,那是史学家的事。反正,“二十四拐”在贵州的晴隆,这是实实在在的。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1 11:44 3 只看该作者


寻访历史的角落--滇缅公路 24拐

寻访历史的角落--滇缅公路 24拐

寻访历史的角落--滇缅公路 24拐
发表于 2013-12-1 11:50 4 只看该作者
土鼻虫 发表于 2013-12-1 11:43 在不少二战主题的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 ... ...

欣赏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13-12-1 11:56 5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3-12-1 12:00 6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3-12-1 16:50 7 只看该作者
土鼻虫 发表于 2013-12-1 11:43 在不少二战主题的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 ... ...

我的表伯就是出国缅甸参加抗战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普通老兵一员,这是一条血与火的抗战之路。
发表于 2013-12-1 16:56 8 只看该作者
土鼻虫 发表于 2013-12-1 11:43 在不少二战主题的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 ... ...

回忆历史总是沉重的,希望现在的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我的爷爷也是一名出川抗战的普通老兵,虽然他们都是普通一兵,但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1 20:29 9 只看该作者
土鼻虫 发表于 2013-12-1 11:44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而美国的援 ... ...

哇塞,长见识了,感谢科普哦
发表于 2013-12-1 20:29 10 只看该作者
呃~~~就这么点片片啊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