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200

主题

大同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复制链接] 查看:43543 | 回复:688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森野苍鹰 于 2013-12-22 16:16 编辑

另一路由牛帮口向南,顺太行山南下的长城,出灵丘县牛帮口,至河北阜平县,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脉南行,经河北阜平、平山县,山西的盂县、平定县、昔阳县、和顺县至左权县的黄泽关。
   另一条长城由宏赐堡向西南行,经新荣镇的里场沟、外场沟、下甘沟至新荣,由新荣长城经破鲁乡的破鲁堡至吴施窑入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新荣区所辖南北两道长城共105公里。
  从镇边堡入元墩,经三墩至镇川口这段长城,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人为破坏少,至今保存较好,高度约在5米以上,高大的土筑墩台十分密集。镇川口南2.5公里有镇川堡,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周2里5分,高4丈1尺。明时有守备驻守,分边20里,边墩28座,火路墩3座。此堡破坏严重,砌砖全部拆毁,夯土城墙仅北侧残存,西侧、南侧已夷为平地。从镇川口经西寺梁山,到宏赐堡,为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4里32步,高3丈6尺,明时有守备驻守,分边19里,边墩26座,火路墩8座。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较为坚固,地势起伏大,墙体保存较好,多存5米以上,是境内所辖长城较为突出地段。今宏赐堡砌砖早已拆光,南墙已平,原砖砌券拱南门,现成豁口状。
  由宏赐堡北10公里是得胜堡,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3里4分,高3丈8尺。明时驻参将。此堡外接镇羌,内联宏赐,击柝相闻,烽火一传,两堡依附,矢镞可及,虏终不能独窥。如今得胜堡包砖多被拆走,南门砖砌券拱尚存,关门外嵌一额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关门里匾额为阴刻楷书“得胜”二字。门洞东西两侧墙壁上各嵌石碑一方。东墙石碑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得胜北为得胜口,今有通往内蒙的干线公路。在得胜堡与得胜口间,还有一座周长1里半的城堡,当地人称四城堡,为明代茶马互市的市场。堡外还筑有南北致远店,供交易双方客户居住。今四城堡夯土墙仍存,已成为一座空堡。从得胜口南距大同城约45公里。
  大同镇城座落在内外长城之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从武灵开辟,自古为北方军事重镇。明视大同关系朝廷安危的边防要塞,“北方锁钥”。大同城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砖包。万历八年(1580)加修。城周13里,高4丈2尺。城设四门,各建三层重楼一座,四角建角楼,城墙四面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瓮城、关城城城设防,壕堑、吊桥一应俱全,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设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本城为三云会城,去边不三舍而近。明时自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后,总兵官始终驻守大同城。代藩、部道、抚院、中军、都司等官亦在此驻守。常驻官兵22709员名,辖火路墩42座。
由得胜堡向北至镇羌堡。该堡建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1里7分,高3丈8尺。明时驻守备,分边22里,边墩28座。为边塞首冲之地,又为阖镇大市集。镇羌堡包砖已拆,夯土墙残存,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跨饮马河的建筑已无遗迹。由镇羌堡向西经二十一墙村至拒墙堡段长城,因墙体土质不好,自然坍塌严重,已成一条长堤状,土筑墩台亦圮塌严重。
拒墙堡筑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万历二年(1574)砖包。本堡挺出三边之外,为极冲。堡周1里8分,高3丈6尺。明时有守备驻守,分边13里9分,边墩17座,火路墩3座。由拒墙堡经拒门口至助马口这段长城,地势起伏,夯土城墙不够坚固,土质沙性较大,受风雨剥蚀残损严重,很多地段已成土脊状,较好的地段也坍成堤状慢坡。
助马堡筑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4分,高3丈8尺。明时有参将驻守,分边20里3分,边墩25座。长城由助马堡经十三边村南转,到砖楼村出新荣区,入左云县界。十三边村往东地势较为平缓,往南略有起伏。两边黄土夯筑长城保存较好,墙高均在5米左右。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2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3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4 只看该作者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八月,明军进入大都城(今北京),元顺帝北逃。洪武二年(1369)一月廿五日,左副将军常遇春率师攻大同,元守将竹贞不战弃城而逃。至一月底,山西全境尽为明军占据。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仍称大元皇帝。明王朝为消灭掉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盘踞在和林的扩廓帖木耳部队,于洪武五年(1372)春正月,出动15万大军,分三路进击漠北。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至应昌;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这次出击中路大败,东路孤军作战,遭蒙军袭击,奋战而回。仅西路打开河西走廊。明王朝由此时起,才感到凭当时的力量不可能消灭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元朝灭亡后,但元的残余势力对明帝国北部边疆仍是很大的威胁,不断南下掠夺,同时在东北又有女真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掠夺,这就决定了其相互的敌对关系,虽然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族各部曾先后臣属明王朝,但这种关系时断时续,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则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为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对北方的防务。远在明太祖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同时提出“以夏制夷”,恢复汉族统治。不仅对全国各府州县城墙修得十分坚固,先后用砖包,而且长城修筑工程十分浩大,明王朝270年间从未停止过。明长城规模之大,结构之坚固,防御设施之完善,自秦皇、汉武没有一个朝代能与之相比。明长城防御工程技术也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所筑长城,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完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体系,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明史·兵制》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每镇设有总兵统辖,又配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若干员协守。辽东镇管辖东起丹东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的长城防御;蓟州镇管辖东起山海关,西至四海(今北京延庆县)的长城防务;宣府镇管辖东起四海治,西至西洋河(河北省怀安县西北)的长城防御;大同镇管辖东起镇口台(今天镇县北),西至丫角山(今内蒙清水河子上村东山)的长城防御;山西镇管辖西起黄河东岸,经外三关至平型关的长城防御;延绥镇管辖东起清水营(今陕西省府谷县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的长城防御;宁夏镇管辖东起盐池,西至靖远的长城防御;固原镇管辖东起定边(今陕西定边县),西至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的内长城的防御;甘肃镇管辖东起金城,西至嘉峪关的长城防御。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西北增设昌平镇(今昌平)和真保镇(今保定),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九边十一镇的长城总计约7300多公里,全线防守官兵额达97.66万名。


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将其23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为亲王,分驻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封国星罗棋布。这些封藩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在边塞,分别授以兵权,如西安的秦王樉、太原的晋王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5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6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7 只看该作者
阳和道所辖新平路 管辖三守备、一防守,分边46里。
平远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里8分,高3丈5尺,东至宣府西阳河5里,北至边墙7里,西至新平堡15里,南至宣府李信屯30里。堡内驻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旗军673名,马骡281头。分边长12里,边墩20座,火路墩13座。
新平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3里6分,高3丈5尺,东至平远15里,北至边墙7里,西至本边墙2里,南至瓦窑口30里。内驻参将、守备各1员,中军千把总7员。内驻旗军1642名,马骡596匹头。分边长18里,边墩26座,火路墩16座。
保平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7分,高3丈5尺,东至平远堡20里,北至新平堡7里,西至本边墙1里,南至桦门堡20里。内驻守备、坐堡各1员,旗军321名,马18匹。分边长7里,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
桦门堡:万历九年(1581)设,十九年(1591)砖包,堡周7分,高3丈9尺8寸。东至永嘉堡30里,北至保平堡20里,西至本边墙2里,南至瓦窑口堡11里。内驻防守1员,旗军297名,马8匹。分边长9里,边墩18座,火路墩3座。
阳和道所辖东路 本路将官洪熙元年(1425)设,辖六守备、三操守,分边沿长96里4分。
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设,万历十九年(1591)砖包。堡周2里5分,高3丈6尺。东至宣府怀安城40里,北至平远堡10里,西至瓦窑口30里,南至宣府李信屯10里。内驻操守、坐堡、把总各1员,骑军307名,马18匹。本堡无分边,只有火路墩10座。
瓦窑口堡:嘉靖三十七年(1558)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6分,高3丈5尺。东至永嘉堡30里,北至新平堡30里,西至镇宁堡20里,南至天成30里。内驻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旗军452名,马21匹。分边长7里9分,边墩18座,火路墩8座。
镇宁堡:嘉靖四十四年(1565)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2分,高3丈5尺。东至瓦窑口堡20里,北至本边墙1里,西至镇口堡18里,南至天成20里。内驻操守1员,旗军302名,马16匹。分边13里,边墩21座,火路墩1座。
镇口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3分,高3丈5尺。东至镇宁堡18里,北至边墙1里,西至镇门堡20里,南至天成35里。内驻操守、坐堡各1员,旗军310名,马17匹。分边13里,边墩21座,火路墩1座。
镇门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60丈5尺,高3丈5尺。东至镇口堡20里,北至本边墙2里,西至守口堡40里,南至许家堡20里。内驻守备、坐堡各1员,旗军493名,马45匹。分边13里,边墩21座。
守口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120步,高3丈5尺。东距镇门堡40里,北至边墙12里,西至靖虏20里,南至阳和15里。内驻守备、把总各1员,旗军466名马45匹。分边长13里,边墩23座,火路墩4座。
靖鲁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里4分,高3丈3尺。东至守口堡20里,北至本边墙2里,西至镇边堡15里,南至车判沟15里。内驻守备1员,旗军513名,马86匹。分边长11里,边墩26座,火路墩5座。
天成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砖设,万历十三年(1585)重包。城周9里有奇,高2丈9尺。东至枳儿岭30里,北至瓦窑口30里,西至阳和城60里,南至米新关30里。本城为路将所在地。内驻参将、守备各1员,坐堡、千把总8员,天成、镇鲁二卫官军2652名,马1057匹。天成分边6里,边墩10座,火路墩31座。
阳和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砖建,万历三十年(1602)重修。城周9里2分,高3丈7尺。东至天成60里,北至本边墙15里,西至靖鲁堡30里,南至白登堡30里。内驻阳和道、军门中军、左右游击、都司、同知、守备。内驻军9109员口,马骡5960匹头。分边长19里,边墩38座,火路墩28座。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8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39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2 16:07 40 只看该作者
分巡冀北道 所辖北东路,辖六守备,一操守。分边沿亘96里3分。
镇边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初名镇胡,后改此名。堡周3里80步,高4丈1尺。东至靖鲁堡15里,北至边墙3里,西至镇川30里,南至聚落城40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699员名,马骡82匹头。分边21里,边墩30座,火路墩6座。
镇川堡: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周3里5分,高4丈1尺。东至镇边堡30里,北至边墙5里,西至弘赐20里,南至大同城50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674员名,马骡70匹头。分边20里,边墩28座,火路墩3座。
弘赐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4里32步,高3丈6尺。东至镇川20里,北至镇羌20里,西至镇鲁20里,南至大同城60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608员名,马骡92匹头。分边19里,边墩26座,火路墩8座。
得胜堡:嘉靖二十七年(1548)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3里4分,高3丈8尺。东至边墙3里,北至边墙3里,西至拒墙20里,南至弘赐20里。内驻参将1员,官兵2960员名,马骡1191匹头。此堡外接镇羌,内联弘赐,击柝相闻,烽火一传,两堡依附,矢镞可及,虏终不能独窥。
镇羌堡:嘉靖二十四年(1545)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1里7分,高3丈8尺。东至边墙50步,北至边墙50步,西至拒墙10里,南至得胜2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1053员名,马骡268匹头。分边22里,边墩28座。为边塞首冲之地,又为阖镇大市集。
拒墙堡:嘉靖二十四年(1545)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本堡挺出三边之外,为极冲。堡周1里8分,高3丈6尺。东至镇羌20里,北至边墙1里,西至拒门20里,南至镇鲁40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420员名,马骡34匹头。分边13里9分,边墩17座,火路墩3座。
镇鲁堡:嘉靖十八年(1539)土筑,万历十四年(1586)砖包。堡周2里9分,高4丈。东至弘赐20里,北至拒墙40里,西至镇河20里,南至大同城40里。内驻守备1员,官军266员名,马骡47匹头。镇鲁无边,只火路墩7座。此堡实北路扼要之处。
镇河堡:嘉靖十八年(1539)设,万历十四年(1586)砖包。堡周2里8分,高4丈。东至镇鲁20里,北至拒墙40里,南至云冈40里,西至破鲁20里。内驻操守1员,官军358名,马骡7匹头。镇河无边,只火路墩8个。
不属路所辖城堡,无设参将,其兵马隶总戎节制,粮草隔中路。
大同镇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砖包。万历八年(1580)加修。城周13里,高4丈2尺。东至聚落城60里,北至镇羌堡80里,西至高山城60里,南至怀仁城70里。本城为三云会城,去边不三舍而近。内驻代藩、总镇署、部道、抚院、中军、都司、游击、卫所等官。官军22709员名,马骡驼16992匹头只。镇城无分边,只火路墩42座。
聚落城:弘治十三年(1500)创,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3里3分,高3丈7尺。东至阳和60里,北至采药(凉)山30里,西至大同城60里,南至许家庄40里。内驻守备及大同后卫中前所等官。官军722员名,马骡190匹头。管火路墩9座。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
许家庄堡:嘉靖三十九年(1560)更置,万历二十九年(1601)砖包,堡周3里68步,高3丈6尺。东至西城70里,北至聚落40里,西至大同城80里,南至火烧岭30里。内驻操守1员,官军581员名,马骡183匹头。管火路墩12座。
王家庄堡:嘉靖十九年(1540)土筑,万历三十三年(1605)砖包。堡周3里8分,高3丈6尺。东至灵丘60里,北至浑源90里,西至西河口20里,南至平型关60里。内驻操守、把总各1员,军200名,马10匹。
浑源州城:唐州治,洪武元年(1368)因之,万历元年(1573)砖甃。城周4里220步,高4丈。东至广灵120里,北至瓮城驿50里,西至应州90里,南至王家庄90里。内驻知州、守备及安东中前二所官军。旗军475名,马骡48匹。管火路墩28座。本城系腹里,北岳巍峨环绕八山,浑源八水,凿岩构木,遗址屹然,诚云中要害也。“若守乱岭之关,则骑必难东下。固磁窑之口,则胡马不至南驰。况坚壁清野,虏不能久,故人谓浑源之地,可掠不可攻,贵守不贵战”。
灵丘城:唐开元年间创,天顺三年(1459)士筑,万历二十八年(1600)砖包。城周4里13步,高3丈5尺。东至广昌90里,北至广灵90里,西至王家庄60里,南至太白岭60里。内驻守备、知县各1员,官军605名,马骡124匹。本城系腹里山溪间,虏患犹存,矿盗时发,防范不易。
广灵城:洪武十六年(138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城周2里7尺15步,高4丈。东至蔚州50里,北至火绕岭50里,西至浑源150里,南至灵丘90里。驻知县、操守各1员,官军300名。六棱山、火烧岭等处皆矿盗巢穴,防不可辍。
广昌城:洪武七年(1374)砖包,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城周3里5分。东至浮图峪30里,北至黑万岭60里,西至灵丘城90里,南至倒马关90里。内驻守备、知县各1员,兵马俱隶宣府。
蔚州城:周天象二年创建,洪武七年(1374)砖包。城周7里12步,高4丈1尺。东至桃花堡80里,北至西城90里,西至广灵城50里,南至黑石岭80里。内驻知州、守备各1员。兵马俱隶宣府。
高山城:天顺六年(1462)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万历十年(1582)砖包。城周4里3分,高3丈5尺。东至云冈30里北至破鲁35里,西至云西30里,南至小村儿15里。内驻守备、把总各1员及卫所镇抚等官。军1224名,马骡770匹头。本城与聚落为镇城左右翼。
左卫道北西路 属五守备、四操守,分边沿亘77里。先驻应州,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边远镇城,难于接应,乃移于助马。


行走在大同的古长城上--宏赐堡~镇川堡(作业贴)续3
2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