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7820

主题

镇江

镇江的古街巷及其由来

[复制链接] 查看:30725 | 回复:147
发表于 2013-12-27 21:1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7 21:19 编辑

          镇江的古街巷及其由来

    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已初显雏形,星移斗转,城市街巷规模逐渐扩大,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镇江城襟山带江,丘陵起伏,历存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从南朝宋、唐、宋、元、明、清历代逐渐形成。三山,即月华山(千秋桥东)、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寿邱山(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内);五岭,即骆驼岭(中街内)、梅花岭(南门大街磨盐巷内)、乌风岭(东门坡)、胭脂岭(胭脂巷内)、凤凰岭(城隍庙后);八大寺,即罗汉寺(中山桥旁京口饭店内)、善照寺和龙华寺(均在寿邱山上)、水陆寺(水陆寺巷内)、弥陀寺(弥陀寺巷内)、灵建寺(三五九医院东)、青苔寺(四牌楼万古一人巷内)、惠安寺(药师庵巷内)。古时,镇江城还有一泉路、二道巷、三官塘、四牌楼、五条街、六摆渡、七里甸、八角亭、九如巷、十(石)浮桥这样的民间传说。随着都市变迁,有些街巷名已不复存在了。   

    镇江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贯通南北漕运的重地,素有银码头之称西津渡古街、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新河街、运河路、上河边、下河头皆因临水而得名。嘉定《镇江志》曾有上河下河巷记载。西津渡古街原是临江一条栈道,沟通了拓建于六朝渡江水道古西津渡,古街铺就了长青条石,深邃的车辙印记了古街的沧桑历史。古街上建有元代的石塔,清代重建的待渡亭、观音洞、救生会。数道砖砌券拱门上嵌有白石横额,刻有同登觉路层迹耸翠飞阁流丹等字句。待渡亭内遗有清代画家周镐的《西津古渡图》石刻。由古渡向西为晚清形成的街道店铺,街道两旁建有清一色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窗栏的二层楼面商铺。   

    宋代镇江城内有大市、小市、马市、米市、菜市五市。鱼巷、醋巷、粮米巷、柴炭巷、砖瓦巷则是过去鱼、醋、粮食、柴炭、砖瓦砂石建材集散交易场所。剪子巷、簸箕巷、棒棰营、篾篮巷、打索街、果子巷、磨刀巷都同当地居民多数以生产剪刀,制作簸箕、棒棰、篾篮以及编织绳索,经营果品,磨刀剪为业而得名。   

    镇江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侗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巷名。如山巷附近清真寺所在地,即为清真寺街。回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常以爸爸为巷名,爸爸是回民对长者的尊称。镇江城外有爸爸巷,城里则有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两巷相距不远。另外,水陆寺巷、弥陀寺巷、太平寺巷、会莲庵巷、药师庵巷皆因寺庵得名;寿邱街、笪家山、润州山路、宝盖路、骆驼岭、凤凰岭均以山、岭起名;丁卯桥路、解放桥巷、鸿鹤桥路、网巾桥由桥得名;宗泽路、林隐路、一泉路、塔山路、铁城路、双井路、珍珠路、古楼岗、梦溪园巷则以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命名;张家巷、王家巷、严家巷、刁家巷、马家巷、丁家巷皆随名人姓氏称之。相传清顺治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早年曾在南门虎踞桥畔的一巷内居住,张家巷因此得名。近日笔者赴张家巷寻访,发现张玉书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只不过前后皆被高楼住宅所困,古巷宽已不足五尺了。
    随着时代变迁,镇江城内不少街巷渐渐消亡。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清末以来,镇江城消亡街巷名总共约有360多个。古时同一路段的地名通常分段较细,如现在的解放路,古时就分别有小教场、观音楼、大市口、四牌楼、高桥、鼎斜街、大教场等地名。现在城市道路一经扩建贯通,一般只用一个路名,其它街巷名也就随之消亡了。建国初期,镇江还更新合并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街巷名称,如将节孝祠巷更改为节约巷,济良所巷更改为互济巷等。同时新命名一些街道名,如劳动路、解放路、电力路、和平路、健康路等。听老人们讲,1951年春天,驻守在镇江解放军某部队,为了给镇江人民造福,决定开山拓宽劳动路。一天中午,炊事员给挖掘东岳门山的筑路施工战士们送来了饭菜。当战士们在作业现场席地而坐正吃午饭时,突然的一声,山体大面积坍塌,还在吃饭的11名战士被埋在土里,全部遇难身亡。当时,镇江百姓无不为之伤心落泪。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消亡一些街道的同时,又大量开辟更新了一些街道,如弥陀寺巷小区的兴建,原果子巷、月朗巷、小八叉巷逐渐消亡。新开辟和更名的街道有把苏北路改为长江路、镇焦路改为东吴路、环城路改为梦溪路、镇句路改为朱方路、渡口路改为润州路、丹徒路改为学府路等。新开拓的引资大道、南徐大道、谷阳路、檀山路、跑马山路、黄山北路、黄山南路、中山北路、金水路、江滨大道、宗泽路、万古一人路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街巷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7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8 12:52 2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个
发表于 2013-12-28 16:56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8 16:57 编辑

                        古 老 梳 儿 巷

   古老的镇江城内,曾经流淌一条美丽的河流,这就是关河。关河已消失,却留下了无数与它有关的街巷名,上河边、下河头这些巷名至今还保留,而上河街却在清朝改成了梳儿巷,为什么改成梳儿巷呢?因为这里曾设立机房,织机上有部件“梳栉”,故名。

   现在看似普通的梳儿巷,在清代却是赫赫有名,因为这里有清朝创办的一家民间慈善机构:育婴堂,一座尼姑庵,一座大户人家豪宅,而在巷头,曾经耸立着一座牌坊,这座牌坊至今还保留着,这也是市区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座牌坊。

   清康熙年间,在这个巷子里住着一大户人家,主人创办了一家慈善机构,专门收养弃婴。这所建筑三进,九间,四厢,特别之处是在门口设立了一个洞,带木头斜坡,如果有谁家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小孩,可将小孩放进木坡,小孩滑入里面,省了尴尬,但这也要有道德的自律,必须是因为家境贫寒确实无力抚养小孩才能将小孩送到这里。

   走进育婴堂,二、三进为四合院,还保留找当年的布局。育婴堂在建筑上并无奇特之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的道德观。

   出了育婴堂,来到当年的尼姑庵,大门很有气派。解放后,这里设立了工厂,许多尼姑做了女工。这座建筑的布局比较简单,体现了出家人的心境。

   原先在寿邱街和梳儿巷交汇处有座牌坊,后来改造街道时移到天慧园停车场旁的一个过道里,两个大石柱架着几块横石,有字的横石上刻着“旌表扬洪彭妻吴氏节孝之坊”,而在其上下的横石上都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

   镇江市区古代曾经立过无数的牌坊,但保存完整的却只有这座吴氏节孝坊了,十分珍贵。

   可以想向当年梳儿巷的样子:依山(寿邱山)傍水(关河),一座牌坊立在巷头,房屋林立,大户人家的豪宅,育婴堂、尼故庵依此排列,长长的石板路伸向远处。

   如果想去参观梳儿巷,可以从中山东路进寿邱街入梳儿巷,或从正东路进梦溪街入梳儿巷。

发表于 2013-12-28 17:26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8 17:27 编辑

                        大 西 路 的 古 巷

   大西路的巷子是镇江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巷子群,走进巷子,犹如走进了迷宫。

   从大西路走进薛家巷,在这个巷子里,相传曾经有一道士薛阆仙,他是一名郎中,由于医道精良,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颇负盛名。此巷也因为他的姓氏而得名。

   从薛家巷拐个弯,就来到了九如巷。九如巷是镇江最长的一个巷子,长达862米,以诗经《小雅·天保》篇取名九如巷。九如巷内的徽派建筑保留得比较完整,马头墙高高耸立,看上去很有气势。

   走出九如巷,来到因横贯宝塔路而得名的宝塔路横街,朝西走一会,眼前出现了穆源小学,这是当年为回民子弟办的学校。而在穆源小学周围,曾是回民的聚集区。回民以杨姓居多。杨家门因杨姓在巷口砌有拱形圈门,上刻“杨家门”故名。“爸爸”系回族对长者的尊称,镇江有三处以爸爸命名的巷子,大市口的两个命名为小爸爸巷、大爸爸巷。而大西路的一个巷子命名为爸爸巷。

   离爸爸巷不远,有几处高大的徽派建筑,这是清末商人们居住的地方,建筑看上去很气派,宽大的门楼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居住在这里的商人为李、于、张三姓,为表示生意兴隆,将此处取名为同鑫里。

   走出同鑫里,来到清真寺街,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真寺。走过新建的宽大马路,来到残存的山巷。山巷因由宝盖山下通向原西门大街(大西路)的一条道路而得名。

   从山巷走入皮坊巷,此巷内曾经存在制革作坊。拐个弯之后,走到了大夫桥,大夫桥得名是因为相传早年有名医乔大夫居此,宅前有三块石板旱桥。

   走出大夫桥,来到万家巷。相传清乾隆年间,万姓在此巷口开铜锡店,故名万家巷。从万家巷走入宽大的大龙王巷,此处原来存在一座龙王庙,巷因庙而得名。

   大龙王巷朝南的方向有一巷,名为节约巷,此巷原名节孝祠巷。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云台山麓建有节孝祠,一名贞节祠,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有97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移建山巷德星宫。巷因节孝祠的名。1953年改名节约巷。

   沿着大龙王巷,走入吉康里,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卓姓为求吉利而将此处命名为吉康里。吉康里有一拱形门,这西方的建筑式样看上去很大气。从吉康里来到民国春街,此街因此地曾有民国春菜馆而得名。民国春街朝北通三元巷,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此巷以“三元及第”吉利之意,取名三元巷。

   民国春街附近有小白龙巷,在民国初年,此巷内设有小白龙救火会,俗称小白龙巷。走出小白龙巷,来到了小街。从小街的西面走进幽深的同兴里,清末广东人徐姓在此开设同兴鸡鸭行,故名同兴里。同兴里连接染坊巷,此巷内有一古井。

   如果想去大西路巷子里访古探幽,可坐2路车在宝塔路站下车,从薛家巷进入古巷,或在伯先公园站下车,从小街进入古巷。

发表于 2013-12-29 06:34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06:35 编辑

                   大 西 路 街 巷 寻 古 迹

   站在云台山上,俯瞰西部城区,那是一大片乌黑黑由大街小巷连接的民居,总让人浮想联翩。

   下了云台山,来到广肇公所。广肇是广州和肇庆的合写,这是广东省的两座城市,民国期间,广东客商们云集于此,畅谈大事,孙中山曾在这里召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广肇公所有一座漂亮的门楼,砖石上浮雕“五福盘寿”和琴棋书画,以及福禄寿三星,樵、渔、耕、读等花饰保存完整。

   从小街走进大龙王巷,再折向节约巷,可见第十六中学的围墙上嵌着许多长形的石刻,最上端有的刻着“圣旨”,有的刻着“令”,这是节孝祠的碑刻。节孝祠,清雍正元年(1743年)始建于银山(现云台山)之麓。乾窿、嘉庆、道光年间增建石坊、楼宇,咸丰年间毁。后建于现在的位置,同治9年(1870年)落成。至宣统年间统计,获旌表的为920余氏,每一碑上刻一节孝妇,记载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

   在十六中里,有一座清朝建成的火星庙戏台。戏台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有形状相同的看廊,中间为天井场地,前台东、西两角高翘。上有如意云纹绶带缠蝙蝠,银锭及“文王求贤”、琴、棋、书、画,福禄寿三星及双童子掌大扇,招财进宝等七仙像图案、浮雕,栩栩如生。后台与前台相连,两侧与看台相通。有“寿”字和牡丹流水纹饰浮雕砖。两侧看廊各为五架梁房屋9间,看廊为雅座包厢,空地为普通观众席。当时,每年农历6月23日在此举行庙会,演戏,致祭,十分热闹。平时于此聚会者甚多,演戏经常不断。火星庙供奉的神,出自西域,以火神祠之。宋嘉定中迁于今址,清乾窿年间重修,后多废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初(1862—1863)重建。

   走过火星庙巷,就来到布业公所。清光绪年间,镇江的五十多家布店的店主在此议事,镇江棉布多来自苏州、常熟等地,鲁、赣、豫等地客商来此交易。

布业公所有两个门,大门为磨砖雕花门楼,二门朝西为八字门,磨砖雕花门楼看上去较为气派。

   穿过山巷路,走进清真寺街,就是清真寺。清真寺有两个门,大门很气派,一般不开,小门朝北。在大门不远的地方,地上嵌着当年立的界碑。清真寺(西大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年(1822年)建成。咸丰三年(1853年)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1982年整修,以中国的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风格相结合,风格独特,造型宽宏,为全省之冠。

   想观赏大西路街巷的古迹,可以坐2路汽车在伯先公园下,向北走约三分钟抵达广肇公所参观;从广肇公所巷走到小街,再拐进大龙王巷,走入节约巷,参观节孝祠碑刻;进入十六中,参观火星庙戏台;通过火星庙巷,走入生产巷,参观布业公所;走出布业公所巷,过山巷路,进入清真寺街,参观清真寺。

发表于 2013-12-29 13:16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3:17 编辑

          东 大 院 的 民 居

   宝盖山的北面山脚原来有两块菜地,一块被称为东菜园,一块被称为西菜园。1908年,这两块菜地变成了工地,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建造着新房,房子建成后,一批因为建造宁沪铁路而搬迁的市民们住到了这里。1954年,这两块地方分别被称为东大院和西大院。

   这里的老房子式样很多,有西式建筑,也有中式建筑,屋顶的构造也各有不同,有帽形的,三角形的,还有高低错落形的。

   走进东大院,仿佛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

   东大院7号的房子形状如同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四面高墙垒起,中间是一巨大天井,看上去十分的壮观。正门用磨水清砖砌成,边角有砖雕。房子正面砌成两层楼高的墙,只露出一个大门,五个窗子,看上去很森严。

   东大院11号是一座西洋式建筑,大门用青砖砌成,门的顶部劵形,看上去十分的漂亮,这座建筑的里间廊柱也是西式的。当年的主人喜欢住在西式建筑里。

   东大院5号的房顶如同一顶帽子,房子的正面密密麻麻砌着青砖,上部有三个漏空窗,窗子用青砖巧妙地拼出图案,表达着美感。进门之后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的后面是堂,堂的正面有一个木楼梯通到二楼。

   东大院16号房顶为三角形,十分的奇特。走进院子,一个地下室连着院子。

东大院3号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火墙高高耸立,高低错落,在绿叶的陪衬下分外美丽。

   东大院的建筑有很多拐角,这些拐角去掉了棱角,设计为一弧度,是为了防止经过这里的人撞上棱角受伤

   如果想参观东大院的民居,可以坐2路车在伯先公园站下车,走到京畿路、宝盖路、伯先路三叉路口,进入东大院。

发表于 2013-12-29 13:40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3:41 编辑

        难忘三官塘

   现已消逝、但曾令无数人称奇的三官塘,位于今中山西路与黄山南路交会处南侧、京沪铁路桥洞之东北角。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镇江的郊区。

三官塘由三个连在一起的方形水池构成,每个水池约有一人多深、两米多见方,青砖砌壁,池壁上藓苔斑斑。头池池底有数个泉眼终日不停涌冒泉水,头池满了,便向较低一点的二池溢进,二池满了再向更低一点的三池溢进,三池水满,遂流入长长的水沟,蜿蜒流淌,最后汇入古运河。水沟两旁则是大块大块的菜地。

   笔者在三官塘附近生活过,和许多人一样吃过用过塘里的水。那水清澈透明,纯净自然,冬暖夏凉,引如甘霖。池底有不少形状似黑鱼的“七星鱼”,因鱼身两侧对称地长有七颗白点,故名。此鱼因被人们奉为“神鱼”,而自由自在地受保护生存着。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尤其是明月当空之夜,月亮倒映池中,它们便水中嬉戏,搅得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此景被称为“神鱼戏月”。

   据说,后人将此塘取名“三官塘”是为了纪念当初修筑完善它的三任地方官。不知哪朝哪代,有位地方官发现了这里的泉眼,遂筑池蓄水,供缺水的乡民们饮用。继任地方官觉得吃水用水在一个池内不好,便又砌筑二池,使吃用分开。又一任地方官上任后,觉得在用上还应细分,且水满后四处漫流甚为可惜,于是又砌筑三池与水沟,并严格规定:头池水供人吃,二池水淘米洗菜,三池水洗衣洗物,水沟里的水浇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

   约上世纪70年代末,因附近建水厂搞基建时,破坏了三官塘的泉脉,三官塘从此干。而可能是选址不对的缘故,水厂又未建成,中途下马。没有多久,三官塘被填没,原址上盖起了楼房。镇江从此少了一景,千年古城少了一处很有价值的古迹。

发表于 2013-12-29 13:41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3:42 编辑

        镇江的“里”

   里,是街坊的意思,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镇江目前还保留着27个里。一天下午,我们走进镇江的里,去寻找过去的时光。

   临西门桥的古运河边有一群古代的建筑群,沿着河边行走,忽然发现这组建筑群里有一个劵门,青砖砌成,劵门上刻的字告诉我们这里是同德里。同德寓为同心同德,谈、高、聂、王、陈五姓人家曾在这里共同居住,相安无事。

   在同德里的对岸,中华里隔河相望,建于1936年的中华里因主人在中华路有房产而得名。中华里前后有两排建筑,在前排建筑的拐角处,发现墙角的下部为弧形。房子的墙角一般是直的,如果你走路不小心撞到墙上,直的墙角会让你头破血流,而弧形的墙角就不会造成如此惨重的后果,古人如此细心的设计让我们赞叹他们的体贴之心。

   在大西路魏同心巷一个支巷的里面,发现了一座西方式的劵形门,门的两边立着两根廊柱,劵门上刻着“吉康里”三字。民国时代镇江建筑盛行中西结合,这西方式的劵形门在当时很流行。吉康里为卓姓家族居住的地方,在查阅镇江里资料时,我们惊讶地发现27个里中有6个里为卓姓所建,卓姓家族为何要建如此多的里?

   在小街的西边有两个里并列在一起:吉安里和同兴里,两个里面积不大,都有一个公共通道,通道里光线较暗。吉安里是六个卓姓所建里中的一个,又一座高大的劵门。而相邻的同兴里为广东人徐氏所建,他在附近开了同兴鸡鸭行,居住的地方被他命名为同兴里。

   与小街相接的里还有“东长安里”,这也是卓姓所建。东长安里原名长安里,改为东长安里是因为在小码头街也有一个长安里,后人根据两个里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命名为东长安里和西长安里。

   行走在小码头街去寻找西长安里。一座朴实的门映入眼帘,门上刻着“长安里”三字,这就是西长安里。从门里望去,一条通道旁分列着高大的徽派建筑,漂亮的风火墙高高耸立。

   在西长安里的附近,一座青砖与红砖混砌的里门格外引人注目,门额上刻着“德安里”,门上有一座阁楼,在阁楼上可以监视每一位进入里的人。

   吉瑞里紧邻德安里,建于1914年,里门为青砖砌成,在里内,又一座古老的井,井水清澈。

   里作为中国古代市民共同居住的地方,保留着当年古代人生活的痕迹。

发表于 2013-12-29 13:43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4:55 编辑

        乌风岭和酒海街的传说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正东路南侧有一条街名叫酒海街。“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何以会成为一个山岭的名字?一条街为何又以酒海冠名呢?幼时听祖辈们讲古,说乌风岭与酒海街的地名都来自于一个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代,乌风岭下有一个酱园,老板夫妇年事已高。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老板为了儿子能早日继承家业,就叫儿子到广州去做生意,借此磨练磨练,增长阅历才干。那时广州商业繁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位公子在做生意的闲暇免不了走街串巷闲逛游玩。一日逛至一宅院的门口,见一长相十分漂亮清秀的少女与一中年妇人在谈话,公子的眼球立刻被这少女的美丽吸引,直到少女和妇人进门走得看不见了才失魂落魄地回到住处。

   从那时起这公子做起事来总是心不在焉,一坐下来就痴痴发呆。同伴们觉得很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变了个样,一再追问才吐露了实情。谁知其中一个同伴听后笑着说,我就住在你听说的女子家旁边,凭你老兄的才貌家境,我愿代为说合。时隔两天,此人笑吟吟地来说,你老兄艳福不浅,我一说就成了,由于女方仅此一女,希望他们尽快成婚。于是很快就洞房花烛了。

   花烛之夜,洞房内红烛高烧,满室生春,公子喜不自禁。谁知盖头揭开后却发现这女子泪流满面。问何故,女子却说出使公子一下子掉进冰窖的话来:“我身患麻风病,现尚未发作,父母希望能为他们生一后代以延续香火,你是外乡人不知内情。我见你老实忠厚,不忍心害你,你今夜不要让我家人知道赶快溜回镇江。我日后麻风病发作本地不能住,到镇江找你,希望你能做好事收留我,给我一碗饭吃我就感恩不尽了!”公子听后十分感动,当即表态:“你我虽未同房,拜堂已有夫妻名分,如你今后到镇江我一定像妻子一样待你。”于是公子连夜返回了镇江。

   后来,酱园老板夫妻相继去世,这位公子继承了家业。这时广东的那位姑娘因麻风病发作,家乡无地容身,千里迢迢,辗转流浪,到镇江来投靠公子。公子果然没有食言,不仅热情收留了她,照顾既体贴又周到,并叫家中佣人称呼她夫人,姑娘十分感动。

   过了一段时间,姑娘得知公子为信守当日的诺言,至今不肯娶妻,既十分难受又深深内疚,思前想后,决定自杀。为了不惊动其他人,这天她乘夜深人静,悄悄地来到后园,想找一口井跳下去,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看到有几只盛满酒的大缸,她便跳入一只缸中,准备溺死算了。谁知跳进缸后她几口酒一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昏了过去。第二天吃早饭时,众人不见她出来,到处寻找,见到院中有一只酒缸内的酒淌了一地,走近一看才发现她昏在酒缸内,大家急忙七手八脚地将她救了起来。姑娘醒来后,公子一边耐心地劝慰,一边指派专人盯紧她。谁知奇迹出现了:姑娘自此麻风病日渐好了起来,皮肤变得白皙细腻,光滑水嫩,成了一位漂亮大姑娘。公子和姑娘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到了酒缸中的酒。于是两人来到酒缸一看,乖乖咙的咚,只见一条很大的乌风蛇泡在酒缸中。原来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谁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乌风蛇药酒。正好姑娘跳进酒缸里寻死,歪打正着治好了姑娘的麻风病。公子和姑娘因心地善良而得到了幸福,两人结为夫妻,子孙繁衍。

   酱园内有治麻风病的药酒,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登门求药不断。公子心地善良,有求必应,并砌了一个大酒缸泡制乌风蛇药酒,以满足更多麻风病人的需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公子的善举,就把酱园所在的那条街叫酒海街,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两个地名,一个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着……

发表于 2013-12-29 13:44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笑爷。 于 2013-12-29 14:56 编辑

        乌风岭和酒海街的传说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正东路南侧有一条街名叫酒海街。“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何以会成为一个山岭的名字?一条街为何又以酒海冠名呢?幼时听祖辈们讲古,说乌风岭与酒海街的地名都来自于一个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代,乌风岭下有一个酱园,老板夫妇年事已高。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老板为了儿子能早日继承家业,就叫儿子到广州去做生意,借此磨练磨练,增长阅历才干。那时广州商业繁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位公子在做生意的闲暇免不了走街串巷闲逛游玩。一日逛至一宅院的门口,见一长相十分漂亮清秀的少女与一中年妇人在谈话,公子的眼球立刻被这少女的美丽吸引,直到少女和妇人进门走得看不见了才失魂落魄地回到住处。

   从那时起这公子做起事来总是心不在焉,一坐下来就痴痴发呆。同伴们觉得很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变了个样,一再追问才吐露了实情。谁知其中一个同伴听后笑着说,我就住在你听说的女子家旁边,凭你老兄的才貌家境,我愿代为说合。时隔两天,此人笑吟吟地来说,你老兄艳福不浅,我一说就成了,由于女方仅此一女,希望他们尽快成婚。于是很快就洞房花烛了。

   花烛之夜,洞房内红烛高烧,满室生春,公子喜不自禁。谁知盖头揭开后却发现这女子泪流满面。问何故,女子却说出使公子一下子掉进冰窖的话来:“我身患麻风病,现尚未发作,父母希望能为他们生一后代以延续香火,你是外乡人不知内情。我见你老实忠厚,不忍心害你,你今夜不要让我家人知道赶快溜回镇江。我日后麻风病发作本地不能住,到镇江找你,希望你能做好事收留我,给我一碗饭吃我就感恩不尽了!”公子听后十分感动,当即表态:“你我虽未同房,拜堂已有夫妻名分,如你今后到镇江我一定像妻子一样待你。”于是公子连夜返回了镇江。

   后来,酱园老板夫妻相继去世,这位公子继承了家业。这时广东的那位姑娘因麻风病发作,家乡无地容身,千里迢迢,辗转流浪,到镇江来投靠公子。公子果然没有食言,不仅热情收留了她,照顾既体贴又周到,并叫家中佣人称呼她夫人,姑娘十分感动。

   过了一段时间,姑娘得知公子为信守当日的诺言,至今不肯娶妻,既十分难受又深深内疚,思前想后,决定自杀。为了不惊动其他人,这天她乘夜深人静,悄悄地来到后园,想找一口井跳下去,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看到有几只盛满酒的大缸,她便跳入一只缸中,准备溺死算了。谁知跳进缸后她几口酒一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昏了过去。第二天吃早饭时,众人不见她出来,到处寻找,见到院中有一只酒缸内的酒淌了一地,走近一看才发现她昏在酒缸内,大家急忙七手八脚地将她救了起来。姑娘醒来后,公子一边耐心地劝慰,一边指派专人盯紧她。谁知奇迹出现了:姑娘自此麻风病日渐好了起来,皮肤变得白皙细腻,光滑水嫩,成了一位漂亮大姑娘。公子和姑娘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到了酒缸中的酒。于是两人来到酒缸一看,乖乖咙的咚,只见一条很大的乌风蛇泡在酒缸中。原来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谁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乌风蛇药酒。正好姑娘跳进酒缸里寻死,歪打正着治好了姑娘的麻风病。公子和姑娘因心地善良而得到了幸福,两人结为夫妻,子孙繁衍。

   酱园内有治麻风病的药酒,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登门求药不断。公子心地善良,有求必应,并砌了一个大酒缸泡制乌风蛇药酒,以满足更多麻风病人的需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公子的善举,就把酱园所在的那条街叫酒海街,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两个地名,一个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