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09

主题

隆里古城,还有那独特的花脸龙

[复制链接] 查看:13603 | 回复:236
发表于 2014-3-19 11:4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pdf1 于 2014-3-19 16:51 编辑

隆里古城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隆里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 古城为隆里乡政府所在地。202省道黎锦油路和县际锦剑油路穿境而过,是锦屏县通往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通道。古城占地面积48000多平方米,有760户,3280人,是锦屏县最大的一个村。古城与黎平县敖市镇毗邻,距黎平飞机场19公里,隆里所处的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省级森林公园——春蕾林场的森林覆盖隆里境内的大部分土地,悠悠龙溪河水像一条巨龙由西至北绕城而过。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3-19 11:45 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3-19 11:45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df1 于 2014-3-19 12:03 编辑



简介

  古城始建与明代洪武18年(138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清“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重要军事城堡,现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成为中原文化的缩影和北方南见的见证。199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同年又被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文化合作项目——中国贵州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群之一。2003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名胜风景区。2004年又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的重要景点。

  自1999年8月中挪文化合作项目确立之后,使隆里古城名声远扬。1995年以来,中外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大专院校师生频繁赴隆里,品味古城文化。2000年以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禄、省长石秀诗、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正福、龙超云、副省长郭树清、顾庆金、吴嘉甫、包克辛等领导先后到隆里考察。

  隆里古城犹如一块文化“磁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的观光者,向他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隆里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但古城散发出的历史芬芳也招惹了一批批采“蜜”的媒体记者。1995年以来,有20多种报刊报导隆里,均以醒目的标题渲染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诸如香港<东方日报> ,题为《明风悠悠六百载,古城恋恋百千家》;澳门<澳门日报><贵州明代千户所--隆里古城>之类。文章云:“云贵高原的隆里古城,是一个怀旧的难得去处……不少地方迄今仍然弥漫着从前生活浓浓的气息和悠悠古情。贵州隆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看了就不舍离去的地方。”<城市画报>赞许民俗文化“花脸龙”,隆里人民至今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而在祖先们居住的中原地区,人们或许再也体验不到这种画着花脸狂欢的乐趣,还有新华社、中国旅游报社、南方周末报社、大连日报社、贵州日报社、贵州都市报社、黔东南日报社、中央电视一、二台、台湾中国电视集团、上海东方卫视、福建东南台和全国百名摄影家采风组、国家旅游规划专家组,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一些专家学者考察采访或课题研究,都大量报道隆里古城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这些报导抹去古城的历史尘埃,显露隆里昔日的辉煌。



发表于 2014-3-19 11:45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df1 于 2014-3-19 12:04 编辑



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 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以前的夯土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的街道20余条,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形成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和九个院落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隆里当地居民大多来自江南诸省,以安徽江西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间开),进深8米左右的两层木构建筑。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得清新活泼。


发表于 2014-3-19 11:47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df1 于 2014-3-19 11:48 编辑



隆里民间花脸龙自北宋以来,已有100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明代屯军时由隆里先民带入隆里,清代臻于成熟,传承至今。“花脸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玩舞游街时兴腻粑粑(腻,方言即强行往别人嘴里塞东西),故称“腻粑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舞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隆里古城)人玩的龙是别具一格的“花脸龙”。
 古往今来,年年如此,从不间断,所以,隆里乡被誉为“花脸龙”的故乡,2002年3月,隆里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舞龙艺术之乡”称号。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大型群众性花脸龙灯表演娱乐活动。花脸龙多时有12条,少时也有5条,平时一般由赤、白、黑、黄各2条龙,一共8条龙组成,城中每个门各出龙2条。每条花脸龙,连龙头共有13节,“龙头”当然就是赵匡胤,末一节就象征蓝季子,其龙灯制作精巧,鲜艳美观,风格独特。舞龙人数为13人,男女都有,通常龙头由女子把玩。
 舞龙的人有专门的行头,要穿青布蓝条对襟衫,绿裤子,头扎黄巾,全都以五彩涂面,按照戏剧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画得花花绿绿。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扛龙尾的人是丑角,象征蓝季子,他的扮装更为特别,要脱光一膀,高挽一条裤脚到大腿,腰挂葫芦,足蹬草鞋;面部用锅烟或墨水涂黑。浑身画上斑点,手中还持有一把长糯米草,是一个最令人捧腹的角色。
 玩龙的高潮戏则是由位居龙尾的蓝季子挑起,这位滑稽可爱的丑角,摇身一变成为队伍中的龙头,他时而取出篓中的糍粑自己吃,时而用糍粑去抹围观人群嘴巴,时而利用扫帚拈着在节日被人们视为观音菩萨的净水的阴沟水,洒向观众装疯卖傻,丑态百出,而原来的龙头却成了配角,配合龙身随其进退。

发表于 2014-3-19 11:47 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3-19 11:47 7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3-19 11:47 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3-19 11:47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3-19 11:47 1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