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464

主题

天津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复制链接] 查看:6601 | 回复:91
发表于 2014-3-21 08:0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87271670 于 2014-3-29 18:07 编辑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之前我曾经介绍过我们晋南的“李家大院”,今天给大家介绍有“民间故宫”之称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门的入口处是一座高高的两层榭山顶挑檐式建筑,足足有十几米高,站在上面可以观看到东边远处的绵山,享受紫气东来的豪迈。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3-21 08:13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87271670 于 2014-3-29 18:09 编辑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高家崖建筑群如果从空中看中间三横一坚的小路就是一个大大的“王”字,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一种巧合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3-21 08:13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87271670 于 2014-3-21 08:39 编辑

山西的大院文化系列之二

——“王家大院”

山西的大院文化让善于经商的晋商发挥的淋漓尽致。前面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我们山西晋南的“李家大院”(https://bbs.8264.com/thread-1774649-1-1.html),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灵石县的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

“灵石县”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处,历史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地上地下的文物非常之丰富。传说灵石县的县名来源于上古时代一尊从天而降的巨大陨石。据当地《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在北巡途中,沿汾(河)开道,遇一块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以为灵瑞,遂画地为县,以灵石命名,于是就有了今天汾河峡谷间的这个县份。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静升村,在山西的几个著名大院中规模应该算是最大的,王家大院被我国古建筑专家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它的规模大小可以与北京的故宫相媲美,因此也被称为“民间故宫”。距离祁县不远的“乔家大院”虽然因为拍了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名声高高在外,但是论起规模来也要比“王家大院”要小许多了。

“王家大院”是灵石县“四大家簇”之一的静升镇王家所建造的,静升的王家据说是太原王家的后裔,最早是从太原迁过来的,大约是在元仁宗(1312-1323)年间迁到了静升村。刚开始的时候是佃户,以农为主,后来营生豆腐,靠卖豆腐起家,再后来买卖做大了,人丁也兴旺了,从耕读转入仕途,后来官居到五品、四品等。

静升现存的王家院落,据说可以考证的最早建筑时间可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最晚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静升村里所称的“九沟八堡十八巷”中,其中约有一半以上属于王家所有,实际大小院落加起来有上千座,总建筑面积粗略估计最少也在75万平方米以上,远远大于北京故宫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规模,因此才有了“民间故宫”的称号。

“王家大院”现在对外开放的是位于东边的“高家崖”和位于西边的“红门堡”两组古建筑群落,中间由一条两米宽,约50米长的石桥空中联接。开放的总面积约有4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120多座,房屋1118间。这些院落基本延袭了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就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建筑风格,其中溶入了我国北方民居特有的“三雕”装饰:砖雕、木雕和石雕。每一幅雕刻作品都有其丰富的寓意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古代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种种向往和期盼。在各种雕刻的图幅中最主要的是溶入了“行孝”和“为善”的主题。多处墙壁的石雕中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有“曾参母子连心”,“子路百里负米”,“王衰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郭巨为母埋儿”,“老莱戏彩娱亲”,“唐氏乳姑奉母”,“江革行佣奉母”等故事,对子孙行孝很有教育意义。

“王家大院”确实是我国北方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品,在我国的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摄影家中都有很高的赞誉。我国的建筑学大家郑孝燮先生曾经多次来山西的王家大院进行考查,并为王家大院题词为“国家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说真心话,我都去过三次了,每次回老家路过的时候忍不住还想去呢。

“高家崖”古建筑群位于东边的一处高台之上,景区的售票处即是入口。这一古建筑约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总面积约19600平方米,共有35座院落,房屋342间,主要为两个院落。东边的为“敦厚宅”,西边的为“凝瑞居”,这两个院落都是三进式的四合院。从主院大门进去之后有正对着的高大的二层祭祖堂和两侧供小姐住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和教书的私塾院。除此外两院还有共同的花院,长工院,家丁院等,给游人的感觉是院中套院,院院相连,象迷宫一样,如果不是跟着导游走,估计一会就迷路了,转不出来了。

“红门堡”建筑群位于高家崖的西边,从高家崖南门出来西行,过一座约50米的石桥就到了。红门堡整体位于一座高高的土堡之上,远远看去更象是一座城堡。外墙最高的地方有28米高。堡内有院落88座,房屋834间,面积约25000平方米。它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在王家最鼎盛的时期建筑的,红门堡建筑群从空中看,中间的一竖及三横的巷道正隐显出一个大大的“王”字。

王氏家簇从清朝道光年后期逐渐开始衰落,簇人中,有的不再秉程先祖以“耕读”为本的优良传统,有的不持续发展经商,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的人既无承继先祖之志,更无固本守成之心,以致于多沦为纨绔之流,奢靡成性,坐吃山空,无度挥霍。到了晚清后期,竟有许多的王氏了弟染上了鸦片之毒瘾,最后穷困潦倒,沦为盗贼、乞丐,不得不卖掉家产。

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衰败的王氏家簇举家南迁,曾经极盛一时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和辉煌,终于成为黄土高坡上的一段传奇历史。建国后的多次农村农民运动,“王家大院”曾经做为土豪地主的产业分户到普通百姓家中,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多次投入巨资把百姓从大院里迁出去,并对古宅进行了抢救性开发和保护,现在“王家大院”做为我国古建筑和北方民居的代表作而散发着它应有的光茫。

王家大院里有不少的楹联,寓意深刻,很有启迪,本人摘抄几幅与大家欣赏:

做无品官,行有品事

读百家书,成百家言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创业艰难祖辈倍尝辛苦

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

尝读诸葛出师表寻梦拔剑报国

转忆陶潜归去来却何种豆南山

心源开处有清波云山大度

眼界高时无碍物海宇宽怀

居家莫享清福淡饭粗茶有真味

处事须知艰难临深履薄是常情

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

后世后学幼当教养老当敬首在言行

邀造化孝祖先飞腾起凤

枕丘山匿溪水卧虎藏龙

善行孝义 不欺天 不欺人 不欺自己

勿忘仁慈 须顾礼 须顾信 须顾先德

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

尊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

受荫先祖须善言善行善德

造福子孙在勤学勤俭勤劳

追旧德为善最乐救乡里

修兴业耕读传家望青云

这些楹联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包含先祖对后代的殷切希望,就是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对联中的美联佳作,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深深的教育意义,如果有时间,希望能把它们都抄下来回家慢慢品味。


交通提示:王家大院距离省会太原有140公里,去王家大院游玩交通十分方便,太原火车站有直接转乘到灵石县城或王家大院的汽车,行程两小时可到。如果乘坐火车可以直接到灵石或介休站下车,再转乘汽车到王家大院,如果自驾车的话从大(同)运(城)高速“灵石.王家大院”出口下,有路标直走不到一刻钟即可到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门票为48元,可以游玩半天,我认为还是很值的。


3.JPG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3-21 08:13 4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从王家大院的城墙上向外边四周看,也都是看不尽的古建筑
发表于 2014-3-21 08:13 5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发表于 2014-3-21 08:13 6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发表于 2014-3-21 08:13 7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发表于 2014-3-21 08:13 8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窑洞式的屋中摆放着各式各样古香古色的老旧家具,给人以美的享受
发表于 2014-3-21 08:13 9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这是主人主院堂前的精美的石雕,寓意“门前封猴(猴)”的意思,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发表于 2014-3-21 08:13 10 只看该作者
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之二-“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掠影

这些镶嵌在墙上的精美的石雕,每一幅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所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