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85

主题

邢台

台儿庄古城游-船形街

[复制链接] 查看:3829 | 回复:28
发表于 2014-3-25 10:1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船形街,长110米,中间宽60米,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设计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非物质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园内所展示的,既有大运河沿岸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展示,也有其他地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大运河的包容胸怀。

船形街的二楼,为书画和摄影艺术家提供作品陈展服务。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上去参观。

船形街不仅整体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中间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龙舟形貌。这尊石雕作品是镇水兽,保证河水波澜不兴,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乐亭,现在正演出的柳琴戏,是当地的乡土剧种。

这一造型美观、功能别致,具有象征意义的船形街,是古城重建中“创古”理念的体现。当年,这里没有船形街,而是一块空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庙会,就在这里举行。清朝咸丰七年闹洪水,处在低洼地段的房屋被淹,有些居民在这里搭建了临时居所,成为“棚户区”。在规划设计古城重建方案时,一直没有确定在这里恢复什么建筑。2008年,陈伟市长到北川看望援建工程队的人员,离开北川赶赴机场时,绕道去了罗城古镇。罗城是山区,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罗城人为了求生存,年轻力壮者就走出四川,漂洋过海到南洋打工。那时候,航海船只没有今天这样坚固,航海技术落后,海难时有发生。家中的顶梁柱到外面淘金,少则一年回来,多则几年,有人也许一去不回。为此,镇上的人建了一条船形街,为远行者祝福,祝愿他们乘坐的船只航行安全。陈市长到达罗城时,已是晚上七点多钟。置身高处,俯瞰罗城的船形街,顿时生出在这里建船形街的念头。

台儿庄因运而兴,在晚明和整个清代,一直是运河重镇,漕运枢纽。使台儿庄繁盛的原因,是船只带来的人流和物流,所有的商业、服务业,都建立在航运之上。船是船民的家园,也是为台儿庄带来财富的载体。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处,船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常用的祝福语中,一帆风顺,一路顺风,本意都是对行船者的美好祝愿。这些祝愿,已经超越了水上航行本身。重建台儿庄古城,城中要有几处地标,船形街应该是一处。而地标建筑既要有具体功能,又要超越具体,成为符号,具有普遍意义。船形街是对运河航行者的祝福,也是对所有游客的祝福。在此,我祝愿各位游客,来船形街走一趟,从此云帆高扬,风顺水顺,求财得财,求福得福,求子得子,求学得学,一生平安,世代富贵。


参将署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3-25 10:18 2 只看该作者
台儿庄古城游-船形街

发表于 2014-3-25 10:24 3 只看该作者

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门口的这条古街,被称作大衙门街。大衙门街全长1000多米,贯穿古城东西。

参将署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1937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山东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门前这两根旗杆上,刻有“太平”二字的方形容器,里面装的是五谷杂粮,为一方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清代的参将为副总兵,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副司令员。一个沿运城镇,为什么委派这样一位高官进驻呢?这是因为,从微山湖湖口至江苏骆马湖这段运河,一度盗匪横行,官船和商船经常受到抢劫。据史书记载,顺治皇帝继位后,令江南织造赶制了两套龙袍。运送途中,在台儿庄以西的德胜闸遭到号称为“九山王”的土匪抢劫。这一抢劫龙袍案,震动朝野,从此,朝廷对这一带的河道安全异常重视,设立专门机构,委派正三品参将负责防务。


发表于 2014-3-25 10:29 4 只看该作者

翠屏学馆为座庙堂式建筑,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尤家办的义学,对外收徒。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一直是官办学校的重要补充。私塾在漫长的传统社会绵延不衰,与官学并驾齐驱,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台儿庄的私塾学校,光绪年间有32处,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运河支队创始人孙伯英、赵静波,诗人贺敬之,戏剧导演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军旅作家贺茂之,台湾美术教育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画家贺成等知名人士,都是台儿庄私塾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这所私塾,占地面积1197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为私塾文化展示区。

发表于 2014-3-25 10:31 5 只看该作者


这座木雕茶楼,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由浙江茶商沈绮建造,名为苏杭茶楼。沈绮有茶园百亩,就到这里销售茶叶,兼开茶馆。咸丰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谢正安收购了苏杭茶楼,改名谢裕大茶行。原建筑毁于1938年的战火,因为是全木质结构,大火三天不灭。现在原址复建,为茶艺文化展示区。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不同品种的茶叶,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这里所展示的茶艺文化,独具台儿庄特色。清代中叶,台儿庄的饮茶习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仅茶叶品种,就有绿茶、青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由于品种不同,饮法不同,季节不同,饮者的境界不同,对茶的要求不同,派生出来的艺术表现不同,于是产生了台儿庄特色的茶文化,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发表于 2014-3-25 10:32 6 只看该作者

这座天后宫,是大陆同类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资兴建,建成后成为福建会馆。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商人的精神家园,也是过往船家朝拜妈祖的圣地。不幸的是,这座神圣的庙宇,毁于1938年的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为二进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80余间,是一处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建筑群。抱厦屋面,琉璃瓦盖顶,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雕梁画栋,彩绘点染,肃穆中透出金碧辉煌。

天后又称天妃、妈祖、海神娘娘,是船家的保护神。相传,天妃是五代时期闽王兵马使林愿的第六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湄洲岛。幼年时期就神通广大,能乘席过海。二十岁那年,升天化为海神,护佑航船安全。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海神崇拜,清朝初年传到台湾。内陆地区供奉天后的庙宇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经商、传播妈祖信仰的见证。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发表于 2014-3-25 10:36 7 只看该作者

这座临河建筑是台庄闸官署,为管理船闸的闸官官邸。它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为一层官式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台庄闸官署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2009年重建的闸官署,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通过运河奏疏,向游客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

台儿庄运河因为有东西泇河支流,历史上被称为泇运河,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通,次年正式通航,为京杭大运河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这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急,为了节制水流,保障旱季通航,朝廷在这80多华里的河段上,修建了八座船闸。船闸有上游和下游两道闸门,中间有一段闸室。平时关闭闸门,有船只上行时,关闭上闸,开启下闸,待闸室内的水位泄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时,船只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下游闸门,开启上闸,向闸室灌水,当闸室水面与上游水位齐平时,船只驶出闸室,进入上游航道。下行时则相反。现在的船闸,包括葛洲坝和三峡船闸,原理与台儿庄八闸是一样的。

“山东第一闸”地标碑

明清时期的台庄闸,就位于这里,它是北上漕船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道闸,被称为“山东第一闸”。这块地标碑,1912年由中兴煤炭公司所立,以纪念枣庄至台儿庄的铁路开通。中兴公司的煤炭,一直通过台儿庄运河外运。

“升平”牌坊

“升平”牌坊是运河闸官对过往船只的祝福,就像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祝福司机们“一路平安”一样。


>


发表于 2014-3-25 10:37 8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的台儿庄,有几千家商铺,十几万流动人口。应运而生的青楼,一度达到
37家。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本着复现运河古城原真风貌的原则,谨慎地恢复了一座名为兰婷书寓的青楼。

书寓是古代的高级艺妓,也是高级妓院的代名词。兰婷书寓是一个名叫兰婷的老年名妓在台儿庄开设的高级妓院,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是清朝时期的“天上人间”。

大门两旁的这幅楹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诗圣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的名句,表达了诗人欢迎朋友来访的喜悦心情。把这两句诗用在这里,顿时给人另外的联想。这是汉语的张力所在,却给杜甫先生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tyle='font-size:9.0pt;font-family:Simsun;color:black'>
发表于 2014-3-25 10:40 9 只看该作者

道升酒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2010年在原址重建,规划设计为运河酒文化体验馆。通过再现酿酒作坊与酿酒流程,介绍酒的成因与发展、酒的习俗与信仰,展现异彩纷呈的运河酒文化。


发表于 2014-3-25 10:41 10 只看该作者

山西会馆是一座大型晋派建筑。明末清初,漕运繁盛,山西商人纷至沓来在台儿庄落户座贾。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晋商集资修建了山西会馆,并在此祭奠山西圣贤关羽。因此,台儿庄的老百姓也把它称作关帝庙。

关帝庙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是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关帝庙中的部将祠是国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部。战争中,关帝庙遭到日军进攻炮火的猛烈轰击,春秋楼等建筑都在炮火中变成了废墟,大部房屋被夷为平地,残留建筑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原址恢复建设的关帝庙,由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戏台、钟鼓楼、老君殿等部分组成。它布局精巧,殿堂宏伟,雕刻瑰丽,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