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糊涂易小叟 于 2014-4-14 13:29 编辑
威远煤矿原系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下属国有独资企业,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位于威远县黄荆沟镇。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小镇,因四周丘陵环绕,形成一个一个狭长沟壑,满山遍野生长着黄荆,故名“黄荆沟”。 黄荆沟镇因地质构造作用,绵延的山体下蕴藏了丰富的煤层。这里的低硫、低磷、低灰煤能产生相当的高温,乌黑又沉甸甸的煤被行内称为“黑金”,一直用于特种钢铁的冶炼,也是全国重点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企业的特供燃料单位和重要能源基地,曾经一度还有解放军驻守。清宣统二年(1910年)英国人开始架井开采煤炭,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的威远煤矿,曾是我省四大煤矿之一,解放初期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四川省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最高年产量曾达到99万吨。 威远煤矿地处资威交界丘陵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一条宽度不到7米,泥石铺筑的四等级公路适应不了生产发展。为了便于煤矿运输,1958年经四川省煤炭管理局同意,报经四川省计委、省政府批准,决定立项修建通往威远煤矿小火车铁路——坭黄铁路(坭河~黄荆沟)。国家于1959年兴建了成渝铁路支线资威铁路,直达威远煤矿设在泥河的大煤仓。此后的两年内又建成了全长7.2公里的窄轨铁路,从泥河直达威远煤矿。当时最多曾有10列小火车,小火车每天运行4~6趟,挂有20多辆货车车皮、5节客车厢和4节平板杂货车,日运量600吨左右,每天成百上千吨的优质原煤源源不断地由小火车运往泥河,再由大火车运往全国各地,为四川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煤炭运输问题,而且为威远县黄荆沟地区的经济繁荣、旅游业发展、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提高威远煤矿与黄荆沟的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四十多年来,该铁路共运载煤炭1000多万吨,运载人员60多万人次,产生直接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没有威远煤矿的优质煤,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的钢铁厂就炼不成钢”的说法。威远煤矿见证了四川一个多世纪以来煤矿业的潮起潮落,凝固了几代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辉煌。 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开采70余年的黄荆沟井田资源极度枯竭,昔日热闹非凡的场景早已不在,威煤由盛转衰,现在威煤已遗弃废井10余口。威煤的地下和地面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保存完好,其井口、装煤、运煤设备仍然是煤矿初开时的模样。如能积极开发威远煤矿工业文化资源,建成“中国乌金博物馆”,可作为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和中国煤矿工业发展史等知识的新型教育基地。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来了解煤矿如何形成、如何被开采等,特别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威远蒸汽小火车,更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威远煤矿小火车,原来10列如今只剩下了3列,其中一列已经报废,静卧在车站内。威煤四处废弃的井架和锈迹斑驳的小火车,凝聚着几代矿工用青春和生命创造的历史,也是当地工业进程的最好见证。威远小火车和窄轨道当之无愧地纳入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业文明遗存”项目,形象地被称为“蒸汽时代的工业景观”、“深山里的活化石”等。 进入21世纪,威远小火车762型机车不但在国外绝迹,在国内也属“稀有”,为了亲眼目睹铁路史上的“老古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不远万里纷纷前来观看,摄影留念。据悉当时英国人得知消息来此参观,见证了袖珍蒸汽机车的存在,让英国一行人激动不已,当时就提出了要全部重金购买要求,其珍稀程度也由此可见。四川电视台、内江电视台、威远电视***次到现场采访,纷纷制作专题片,在中央台和省、市、县多家电视台播放,许多记者写出文章在四川日报、内江日报上登载。2005年,内江电视台派出强大阵容的采访小组,深入到为坭黄铁路运营作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工人家庭采访,他们制作的专题片“深山里的老古董”参加了香港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比展览。 威远煤矿以及威远煤矿的工业活化石——小火车,将永远载入威远县经济发展历史史册,将永远铭记在“威煤人”的心中! |